对“教学手段”创新“有效性”的思考.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19599 上传时间:2019-01-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4.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教学手段”创新“有效性”的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对“教学手段”创新“有效性”的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对“教学手段”创新“有效性”的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对“教学手段”创新“有效性”的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教学手段”创新“有效性”的思考.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对“教学手段”创新“有效性”的思考 摘 要:本文主要采用观察法、讨论法和比较分析法等对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若干教学手段使用的效果进行探讨。总结归纳了体育教学手段创新存在的不切实际、存在隐患、偏离主题等若干问题;分析了体育教学手段创新的缘由,且主要集中在:减少教材“枯燥”、降低教材“难度”、突破教学“难点”、强化教学“重点”,以及提高练习“兴趣”等方面;重点提出了把握创新时机、创新形式、创新价值、创新效果等方略。旨在为一线教师更好地做到体育教学手段的有效创新提供参考。 在体育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不少任课教师使用创新的教学手段,有的自制或购置新器材、有的在原有器材上做了适当的改进、有的在练习方式方法

2、上做了创新等。但是,并非所有的创新都很有效,有的因安全隐患突出导致效果不明等。然而,什么样的创新是有问题的?为什么要在教学手段上创新?该如何做出有效创新呢?下面从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体育教学手段创新若干问题分析 目前,具有一定创新程度的体育教学手段,有的效果十分明显,而有的教学手段在设计的时候或许缺乏更深入的考虑,结果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笔者对过去发现的和与一线教师交流中了解到的情况做一归纳,便于更好地避免有问题的体育教学手段出现。 1.不切实际的创新教学手段 在对体育教学手段进行创新设计的时候,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就是要能够切合教学的实际,并在教学活动中能够采取该手段达到预期的目的。但是

3、,有的教学手段的设计尽管存在一定程度的创新成分,但脱离实际的现象比较突出。如一节跪跳起课,任课教师设计了两种练习手段,其中,一种练习手段是,两人一组合作练习,一人双膝跪垫,另一人站其面前手拉手,准备帮助完成跳起动作;另一种练习手段是,把体操垫子斜放,练习者双膝跪垫,面朝垫子高处,自主完成跪跳起动作。显然,这两种手段都难以完成跪跳起练习。前者因手臂被同伴固定无法做摆臂动作,显然,就难以上跳。后者因垫子有一定的倾斜度,在这样的垫子上做跪跳起的时候,难以完成收腿收脚动作,等于大大增加了完成跪跳起的难度。由此看来,不切实际的创新教学手段,并非是真正的创新。 2.存在隐患的创新教学手段 体育教学中的创新

4、教学手段,有的在设计的时候未能充分考虑其安全性,结果在练习过程中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危险因素。如一节篮球行进间投篮课,任课教师自制了一个比正常篮圈大34倍的大篮筐,教学中将其放在场地的中央,学生围成一个大圆,教师统一口令,全体学生从圆周向圆心大篮筐方向运球并做行进间投篮动作。该项练习,由于学生多,同时由圆周集中到篮圈附近,而且,有的行进间投篮动作快,有的慢,有的甚至做了转身背向篮圈做投篮动作,一刹那间,投进篮的球都滚落在地上,十分危险,很容易被跳起晚的学生踩上。这样自制的创新器材,存在的危险性足以影响到练习的有效性,显然是不可取的。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辅助练习手段在设计的过程中也未能充分考虑安全隐

5、患的存在。如一节跳箱课,老师为了能够让学生充分向上摆腿,在跳箱正上方让另一学生举起悬挂有物体的竹竿,练习者尽力直腿用脚去触碰悬挂物。由于悬挂物和竹竿的不稳定性,很容易在练习过程中,竹竿头部或悬挂物触及练习者的面部,存在较大的隐患,这样的辅助教具也要尽可能少用或不用。又如,一节高中男生班的鱼跃前滚翻课,老师设置了一项辅助练习直体倒垫。老师安排每四名学生分别站在一块大体操垫子的两侧,教师吹哨后,四名学生同时做两两相对的直体倒垫练习。这项练习,最大的隐患是很容易出现相对站立的学生头部两两相撞,尽管在那节课上相撞事故未发生,但是,这种练习手段是不可取的,因为,安全隐患很明显。实际上,同时倒垫变成两侧交

6、替做危险性就会大为降低。因此,在设计新的练习手段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其安全系数的高低。 3.偏离主题的创新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的创新本应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有些因仅仅考虑到的是为创新而创新,导致走进了形式化的误区,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如一节原地运球新授课,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设计了10余种行进间练习手段组织学生练习,其中,有蛇形运球、有倒运球、有侧运球、有交叉步运球等,这些运球方式在篮球比赛中很少见到,有的甚至根本用不上。而且,在练习过程中,很多学生因篮球控制不住到处捡球。经过仔细观察还发现,学生在运球过程中的手型,大都是用手掌心接触篮球,未能掌握正确的触球手型。实际上,作为新授

7、课,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并非是体验若干种方式的行进间运球,而是要解决手触球的部位以及正确手型等问题。该任课教师的设计,实际上是偏离了教学的主题,学生在第一节课上应掌握什么不够明确。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并没有从学生学习的需要出发,而是从教师教的角度设计了各种练习手段。这样的设计显然也是不合理的。 二、体育教学手段创新的主要缘由 体育教学手段为什么要创新?不同的创新设计有着不同的目的,当然,创新的结果都会定位于有效提高教学的质量。下面对主要的创新缘由进行归纳。 1.为减少教材“枯燥”而创新 在众多的体育教材内容中,有的教材如田径的跑、跳、投等,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感到比较枯燥,尤其是各种

8、跑类的项目,枯燥感更为明显。学习这些教材内容的时候,有可能出现听讲精力不集中、观察教师的示范动作不认真、练习活动不积极等现象,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明显。为了减少因教材枯燥带来的消极学习状况发生,有的任课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围绕如何减少教材的枯燥上做文章,有的变换练习场地,如把耐久跑练习移到篮球场上,在篮球场沿边线端线绕圈做各种形式且较为持久的行进间运球,这种做法是采用“项目整合”的方式,减少教材的枯燥感。还有的任课教师采取100米或50米接力赛跑的方式,让学生分组完成耐久跑练习,这种做法是“增加竞赛”成分,减少教材的枯燥感。还有的是组织学生做让距追逐跑游戏,即让奔跑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提前跑出一定的距离,让奔跑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迟后起跑,并追赶前面的同学。假如追不上,先跑的同学体验到了成功;假如追得上,后跑的同学能够具有成就感。为了能够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在练习中有成就感,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不断调整让出的距离长短。这种方式实际上是利用“成功教学”减少教材的枯燥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