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地方高等音乐教育及本土音乐传承的文化思考.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20136 上传时间:2019-01-1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地方高等音乐教育及本土音乐传承的文化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对地方高等音乐教育及本土音乐传承的文化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对地方高等音乐教育及本土音乐传承的文化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对地方高等音乐教育及本土音乐传承的文化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地方高等音乐教育及本土音乐传承的文化思考.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对地方高等音乐教育及本土音乐传承的文化思考 音乐人类学家A?洛马斯认为今天文化的多样化面临着消亡的威胁,“淡化”正在发展,假如任其继续,人类的天空充满了虚惘的迷雾,而看不见自己的文化星座。21世纪人类社会更加趋向于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态,当今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若是放弃全球观察的视野,孤立地谈自己的发展,或是脱离自身文化传统去谈发展都是难以面向未来的。发展和弘扬我们的本土音乐文化不但是新课标的基本教育理念,而且也是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世界其它民族音乐文化、并与之进行平等交流的基础。 一、本土音乐教育现状分析 2000年,谢嘉幸先生曾发表论文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文中揭示了一个

2、在学校教育中长期存在,却至今仍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现象“许多学生根本就不会唱自己家乡的歌”。他尖锐地指出“对于这种文化上的缺失,我们的神经似乎处于一种麻木的状态”。这确实透视出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传承之间始终存在着脱节、割裂现象,追其根源应是高等师范教育存在一些不足,尤其是课程设置方面。我国文化资源相当丰富,但长期以来其挖掘整理工作一般都由文化部门的群艺馆、民族音乐研究机构承担,且大部分成果也未纳入高师音乐课程范围,即便是被纳入了也因受课时的限制而不能广泛和深入,更谈不上突出地方特色。由此造成地方高师院校不能为本土传统音乐文化的挖掘、发展与传承发挥应有的作用,势必会影响到我们的基础教育,如

3、果我们的下一代对自己的传统文化缺乏了解,就会慢慢的丧失民族情怀最终丢失自己。 从国际音乐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趋势来看,民族音乐文化在学校音乐教育中越来越具有主体性、基础性和开放性。音乐是文化的一部分,音乐是人的一种文化行为的人文思想已随着全球文化视野的拓宽而被人们广泛接受。民族音乐更是文化财富的瑰宝,是“民族文化的灵魂,它所涵盖的情怀是我们民族智慧的结晶。 二、梅州近代本土音乐特色与现状 客家人崇尚文化,历史上人才辈出使它素有“文化之乡”的美称。以二黄、西皮为主要声腔,以普通话(“中州音韵”)为舞台语言的戏曲剧种“汉剧”(旧称“外江戏”)早在清朝乾隆年间就进入粤东潮州地区,最初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在

4、潮州任职的外省籍官吏和驻军,活动范围以潮州、普宁等地为重点,韩江上游的梅县、大埔、五华、兴宁等客家语系地区,由于语言源于“中州音韵”,外江戏因而很受欢迎,并迅速普及、流行。在清末鼎盛时期,仅传统剧目就达到近九百个,其中最出名的如齐王求将、二度梅、孟姜女等;“当外江戏之盛,潮州社会,崇为雅乐,士绅颇好习此,檀板歌喉,春风一曲,以为雅人深致”。在唱腔上,汉剧经历了一个由“楚调兼潮调”的演变,并在吸收粤东民间音乐的同时较多地保留了皮、黄腔朴素淳厚、悠扬典雅的本色,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汉剧演员陈伯华悉心观摩梅兰芳等名师的演剧通过学习和借鉴形成了“以情行腔,以腔带字”的汉剧唱腔的创新,成为名动京沪汉的陈派唱

5、腔大师。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广东汉剧以它出色的编剧、乐手和演员及优秀的剧目赢得了“南国牡丹”的美誉。 受山区自然环境的影响,客家人的山野歌谣自古风行,正所谓“一日三餐歌傍(送)饭,夜夜睡目(觉)歌贴头”。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粤东、闽西和赣南等地先后组建了一批专业山歌剧团,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逐渐将过去只在老百姓口头流行的哼唱小调,发展成介于戏曲与歌剧之间的新兴剧种。山歌剧或称“客家方言剧”;山歌剧融会了丰富的客家文化和淳厚的民族风情,独具地域艺术个性和鲜明的客家文化特色。在近半个世纪的创作历程中,逐步形成自身的艺术特色,产生了大量优秀作品,如彩虹、三代犁手、相思豆、等郎妹等,培养了大量的受众群体。作品的

6、影响面也从地区走向全国及海外,同时也造就了一大批著名的作曲家、剧作家、名演员和优秀歌手,逐渐奠定了它在梅州地区专业音乐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三、文化生态的改变使民间传统音乐面临生存危机 随着改革开放,商品经济的巨大冲击力改变了这里的原文化生态环境,工业文明所带来的诸多弊端逐渐显露。近十多年来,随着铁路的开通、通讯条件的改善,封闭的山区与外界的接触越来越多。尤其是广播、电视和音响,使人们的音乐欣赏活动更具支配的自由,人们在不参与音乐活动、不亲临音乐表演现场的情况下随时可得到欣赏音乐的满足。这也说明,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音乐的社会功能,音乐与社会活动的关系是有很大差别的,在生存环境较封闭的情况下,音

7、乐与社会活动的联系就十分密切,对社会生活的依赖性很大,具有实用、交际、娱乐、宗教、教育及文化传承等多重社会功能。也就是说老百姓需要娱乐、交际、教育等活动,因而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密切关系。 四、梅州的音乐教育尚无法承载地方音乐文化发展需求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梅州地区尚不存在高等音乐教育,梅州艺校这所中专学校一直肩负着为地方专业文艺团体输送演员及培养中小学音乐师资的重任。九十年代初期梅州地区有了自己的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并迅速发展壮大,成为这一地区师资培训的主要基地。但由于教育体制和课程设置的限制,即便是地方高等教育也未能为地方优秀的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起到多大的促进作用。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

8、渐凸现,一方面剧团、剧院需要演员及乐手和编创人员;另一方面与之专业对口的地方艺校又在紧缩招生,而大量的高师毕业生又因学习面窄而死、不学变通,且对本地区的传统音乐知之甚少而无法胜任或是挑战新的就业领域。由此可见这种失衡现象使地方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陷入窘境。传统音乐在现代传播媒介的激烈冲击下如何完成其自身的适应性发展变化过程已成为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五、学校教育是文化传承的最有效途径 音乐与文化的关系。音乐是文化整体中的一部分,是人的一种文化行为。一个民族的音乐所涵盖的情感和精神往往就是这个民族的思想、灵魂和智慧,是最为宝贵的文化财富之一。 文化与教育的相关性。“文化是教育的基础,教育是文化的

9、依托”,学校教育是近代教育活动的核心,是文化传承的主要渠道,学校音乐教育理应成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就如同文化与教育的关系一样,民族音乐文化应成为学校音乐教育的基础,而学校音乐教育也应成为民族文化的依托。长期以来,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主要依赖于民间音乐活动、专业音乐团体和学校音乐教育这三个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学校音乐教育作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最主要的途径之一的认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肯定。 高师音乐教育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应发挥重要的作用。在我国逐步迈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且强调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的今天,民族文化作为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越来越多的引起教育领域的高度重视。高师 音乐教育

10、是连接专业音乐教育与普通音乐教育的桥梁,也就是说它要为专业音乐教育打基础又要为国民音乐教育的普及输送人才,其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关系到我们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前景,因此寻求开发本土文化资源并引进到高师音乐教育中来,以适应不同人才培养的需要已成为高师音乐教育的重要责任,同时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谋求生存,促进发展的基本国策。 六、地方高校应承担起地区传统音乐文化研究与传承的重任 地方高校在传承本土文化中的优势。由于地处当地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师生们对本地区的历史、民俗、民风及方言都较易熟悉,因此对有着深刻文化内涵的本土音乐也较易理解。作为文化单位,地方高校应是本地区文化生态链中的一个环节。过去高

11、校教学普遍存在着脱离社会实践的问题,如今已有很大改变,特别是在思想观念上,人们开始反思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和现存教育体系、教学内容的不足,重新审视多元文化价值,尤其对本土音乐文化的价值取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能力与素质、学习与创新的互动联系。 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正视本土音乐文化,拓展多元文化

12、视野。过去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体系基本沿用欧洲音乐院校的,其教学内容基本反映着欧洲传统音乐的文化价值观;在文化、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世界多元文化的格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强调“在弘扬民族音乐的同时,还应以宽阔的视野,学习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通过音乐教育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以利于我们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建立对本民族文化的尊重和自重意识,可以加强我们对乡土音乐文化的热爱,有利于我们及早在思想深处建立起正确的民族音乐价值取向,并自觉投身于挖掘、保护和传承乡土音乐文化的工作中去。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

13、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建立良性互动机制。地方高师院校应主动与本地区文化研究部门、文艺单位及音乐社团建立起密切联系,形成良性的互动机制,高校可及时将他们的研究、创作成果纳入教学内容,也可与他们共同搜集、整理和开发当地的音乐文化资源,并将音乐人才培养规格与当地音乐文化生态的需求结合起来,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又使本地区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真正落到实处。 七、开发本土音乐课程新局面 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

14、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地方高师在传承地方民族音乐文化中要有所作为,必须开展行之有效的治学措施。 本土音乐进课堂。从广义上说,民间音乐对所有音乐学习者都有帮助,因为它不仅可以增加音乐学习者的音乐语汇、加深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理解,同时可以提高审美能力及对人生的感悟力。学习者亦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与需求设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可泛泛而学,也可深入细致地学习;教育者应结合自己的专业,选择优秀的、

15、经典的内容充实教材。如欣赏课中加入汉剧、采茶剧和山歌剧经典剧目,器乐、电脑音乐专业的学生则可有选择的学习和了解以上剧种的乐队编制、音响特点及审美习惯;视唱练耳课中加入汉剧唱腔及山歌曲调以增加学生的音乐语汇声乐欣赏课上则可请以上剧种的专业演员进课堂,师生可共同学唱汉剧、山歌,通过演唱了解戏剧行腔的规则及客家山歌的音韵特点,歌词写作课中还可介绍和学习山歌剧中五句板的写作手法;民族音乐学课程则可在大纲框架下适当突出地方特色等等,为最终找到一条适合本土音乐自身传承规律的发展道路而作一些大胆尝试。 民间采风不可缺。音乐教育在走向专业化发展的同时与民间音乐文化的距离也越来越远,要缩短这个距离就应该走出校门,向民间学习。设置专项资金建立调查基地,可为师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去了解原生态音乐的生成背景,体味底层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可更切身的感受到民间音乐的深厚底蕴和人文情怀。 刘泽梅广东嘉应学院音乐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