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外探究活动的现状及对策.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22620 上传时间:2019-01-1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5.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科学课外探究活动的现状及对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小学科学课外探究活动的现状及对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小学科学课外探究活动的现状及对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科学课外探究活动的现状及对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课外探究活动的现状及对策.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小学科学课外探究活动的现状及对策 学完形形色色的动物一课后,笔者给学生布置了课外探究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外观察几种动物,并用科学日记记录下来。一个星期后,调查的结果令笔者十分失望,全班53人中只有10人认真观察,完成科学日记。课外探究活动的真实参与率低,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于是引起笔者思考。 一、 原因何在 为了查找原因,笔者和其他科学老师、家长、学生进行了交流,发现很多问题。 1.缺乏课外探究活动的时间 笔者随意抽取几位学生进行了一次简单的访谈: 师:为什么没有进行观察、记录? 生:不是我不喜欢观察动物,是因为我没有时间,下午5点左右回到家吃完晚饭后,还要完成语、数等作业,

2、做完作业后已经到了睡觉的时间。 师:其他同学呢? 生:平时语、数作业很多,双休日还要学习书法和钢琴,我们一点多余的时间都没有。 由此可见,学生没有时间进行课外科学探究,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 2.缺乏探究活动必需的材料 课外探究活动需要一定的材料,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等实际原因,在材料的准备和实验的设计开展等方面都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帮助。然而,家长素质参差不齐,老师无暇顾及到那么多学生,学生课后又独自分散在家中,身边的材料很难满足课外探究活动的需求。比如养蚕,全校只有十多个同学找到了蚕种,养到最后也只剩几个,而很多学生连桑叶长在什么地方都不知道。改养菜青虫后,学生也未能真正动起来。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

3、,学生很难找到相关材料,导致课外探究活动开展不尽如人意。 3.缺乏探究活动的毅力 由于学生年龄小,兴趣不稳定,意志力薄弱,做事不易持久,大部分学生在课外探究活动中不能克服困难,不能坚持长期观察记录等。如“观察月相”活动需要持续很长时间,并要坚持写日记。结果全班只有8位学生坚持观察并记日记,大部分学生说忘了,还有的说下了三四天雨,看不见月亮就没有继续观察。 4.缺乏家长对探究活动的支持 家长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把科学课归为“副课”,往往把孩子们的课外探究活动看成跟学习无关的事,认为不该把时间花在这个上面,并用这样的思想教育孩子,影响他们课外探究的积极性。有的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用“坛坛罐罐”做实

4、验,认为孩子是贪玩,不专心做功课;看到孩子们玩弄科技类玩具或科学老师布置的课外探究活动,认为是“不务正业”的行为。例如,在开展课外探究活动中,就有学生诉苦:家长不让捉昆虫,理由是“蝴蝶翅膀上的灰有细菌”,“养兔子在家中不卫生”等。我们孩子的课外探究活动在家长眼里只是胡闹而已,长此以往,孩子们的探究热情必将被扼杀在家长的指责声中,也使得孩子们的许多课外探究活动半途而废。 5.缺乏对探究过程的监管 许多科学教师对后续活动缺乏过程管理和监督,有的只是给学生一个参与课外探究的提醒,导致课外探究活动流于形式。如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观察蚯蚓、蚂蚁、金鱼等小动物后,我们总不忘叮嘱:“请大家课外继续观察和饲养,了

5、解它们更多的秘密”。让孩子们课外继续观察,究竟观察了没有?回家饲养,究竟做了没有?有没有遇到困难,有什么新发现?老师就再没有下文,探究活动如同断了线的风筝,像这样的课外延伸已经成了很多老师的“习惯”。这样的课后延伸原本应该有助于孩子成长,在我们科学老师的随意对待下,却变成了不断麻痹孩子积极性的无效延伸活动。 二、 出路何在 通过对科学教材、科学课堂、学生实际情况的深入考察和分析,笔者和同事们尝试开展各种各样的课外探究活动,并积极探索有效的组织策略,努力使科学课外探究活动落到实处。 1.统筹安排有效 我们一方面争取学校领导、学生家长、班主任和其他学科教师的密切支持与配合,减少语、数学科教师布置的

6、大量机械重复性作业,保证学生有一定的时间进行探究活动;另一方面,把科学探究活动中写观察报告、写小论文与语文学科写作文、记日记结合起来。科学老师指导学生怎样去观察,语文老师指导学生怎样写。这样一来,不但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了,写作能力提高了,而且使学科之间有了真正的融合。 2.材料提供有偿 饲养小动物是小学生乐于从事的实践性活动,我们要求学生在课外饲养蚕宝宝,并了解蚕宝宝的习性,观察它们的一生变化。蚕卵孵化是一项技术性要求很高的环节,对于从来没有饲养过蚕的教师和学生来说难以下手。于是我们经过多方联系,由蚕农提供蚕种,为了提高蚕的孵化率,绝大部分蚕卵孵化由蚕农来完成,桑叶也由蚕农提供,每个星期送两次

7、桑叶到学校,由教师分发给学生。蚕农对我校三年级的学生养蚕活动进行有偿服务(每生二元)。由于材料得到了保障,养蚕这一项课外探究活动就得以顺利开展。 3.活动过程有趣 只有让学生对探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探究才会有动力。在执教放大镜下的晶体后,笔者做了一个食盐晶体让学生欣赏,实验中的有趣现象使同学们兴趣倍增,于是鼓励孩子们根据教材的制作方法在课外去做,结果做出许多又大又漂亮的晶体,更是令同学们兴奋不已。我们还鼓励学生收集身边的废弃物等简易材料搞科学小制作,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展操作技能和情趣。在课堂上讲清原理后,实践制作作为课外探究活动,学生兴趣盎然。 4.家校合作有戏 学生的课外探究活动大部分

8、时间在家里进行,因此,家长的理解和支持非常重要。学生把蚕、蚯蚓带回家饲养,在家里找材料搞小制作等,如果没有了家长的支持,探究活动就无法进行下去。为了得到家长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好沟通工作。如开展养蚕活动前,我们给每位家长写了一封简短的书信,说明课外探究活动的意义,并希望家长能督促、帮助孩子们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没想到,家长竟然也捎回了意见,赞同孩子们进行课外探究活动。有的家长还利用工作之便找来了彩蚕,也有许多家长主动承担了采摘桑叶的任务。我们专门设立一个课外探究奖,颁发给在课外探究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同学,这不仅是对孩子的奖励,更是对家长工作的肯定。这样一来,家长的观念逐渐地发生了转变。 5.活动指导

9、有力 在课外探究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或计划,自己动手搜集资料。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技能等限制,很可能遇到问题就不能深入研究下去,此时教师应该适时加以鼓励和指导,为学生的观察、研究搭好脚手架。对学生所要探究的问题要进行筛选,从中确定比较容易完成的、感兴趣的问题,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完成探究任务。选择的题目难易要适中,否则,过度的延伸会使学生的课外探究变得多而滥,效果会适得其反。指导学生课外探究也是一个从扶到放的过程,学生适应课外探究的过程后可以逐步放手,再让他们各自进行探究活动。 6.搭建平台有心 学生探究的热情有的来源于对自然事

10、物的好奇心,有的来源于表现欲。我们可以搭建各种平台,为学生提供展示、表现的机会,激励学生更好地参与探究活动。学生以观察日记或小论文的形式整理课外探究的过程及探究结果,我们可以在各班教室专门开辟科学角,展示学生的探究成果;组织班级、年级进行“小船载重比赛”、“赛车设计制作比赛”,让学生把自己制作的东西拿出来比一比、赛一赛;利用橱窗、黑板报、校报、学校网站展示学生优秀的探究成果。学期结束,将学生的课外探究活动成果记入自己的成长记录袋,作为学生的发展性评价内容之一。我们借助学校举行的科普周活动,推进课外探究活动发展。学校科普周期间组织各种科技竞赛,如小发明、小制作比赛等,给学生提供展示探究成果的机会,更能大大提高其积极性。 开展课外探究活动,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了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科学教师要积极关注学生的课外延伸,重视课内外的有机整合,投入更多的精力引领学生进入无限宽广的科学探究世界中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