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原因及对策.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26870 上传时间:2019-01-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5.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影响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原因及对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影响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原因及对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影响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原因及对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影响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原因及对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影响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原因及对策.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影响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原因及对策 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态度、知识基储能力结构一般都有自己的看法,而这种看法的形成大体是通过教育学、心理学、化学教学论等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教学实践两条途径来间接把握和直接认知的。由于种种原因,这种看法有时出现较大的偏差,并对化学教学产生消极的影响。 1. 影响学习兴趣激发的表现 1.1 制订教学目标过高。 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没有注意到高中化学知识比初中化学知识叙述更准确、更严密、更抽象,化学现象的分析更复杂,思维层次的要求更高和更活,而是凭自己对化学掌握程度和自己所具有的能力,想当然地制定教学目标。比如,讲授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时引入四个量子

2、数,讲硬水软化时引入溶度积概念来解释MgCO3转化为Mg(OH)2都属处理过深,学生难以接受。 1.2 教学策略运用不当。 (1)概念的抽象概括过早过急。有些化学教师把握不住学生认知结构和能力状况,对于难度较大的化学概念教学过程中不向学生提供较为丰富详细的材料,就匆忙给予抽象概括,过早地缩短了从感知到概括的距离。这样学生即使能把化学概念背得滚瓜烂熟,对其内涵却不甚理解。 (2)忽视思维过程的揭示。学习化学离不开解题,因此,有些化学教师认为:学好化学就要多做题,题目做得越多越好。但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忽视了思维过程的揭示和思想方法的传授,未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能力,导致学生在遇到未曾做过的问题时

3、,无法正确入手解决。 1.3 成绩评估失当。 有些化学教师在编拟试题时,总认为化学试题应拐一个小弯,岂不知有时教师心目中的“小弯”,对学生来说却是一个“大弯”,甚至是一个无法绕过的“迷宫”。这样就使一些中下水平的学生无法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人为地扩大了差生面。 2. 归因分析 2.1 心理学分析。 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产生认知偏差的原因,有助于从根本上克服这类偏差。一般地说,教师的认知偏差主要来源于两个心理效应的影响:(1)投射效应。美国心理学教授弗里德曼说:“人们有这样一种强烈的倾向,总假设他人与自己是相同的”,即人们在认知他人时,常常假定他人与自己有相同的倾向,把自己的特点

4、归属到他人身上,即所谓“推己及人”。由于受投射效应的影响,教师容易把自己对学习知识的思维特点归属到学生身上,而忽视学生心理、生理发展水平,由此造成有些教师的教学失败。(2)定势效应。通俗地说,定势就是按固定的思路去考虑问题。定势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消极的定势效应也是产生认知偏差的重要原因,它使教师的思维具有顽固刻板性。如有些教师多年担任高三化学教学,现在转到高一,仍然习惯按高三教学方式对待高一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问题的讲解过于复杂,使学生过早地出现两极分化。 2.2 教育思想根源。 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我讲你听”。在一次次“我会

5、讲”的自我满足中思维变得呆板、僵化,从而就容易产生认知偏差。 2.3 对学生缺乏深入地研究。 有些教师不注意研究学生和了解学生,只是用自己的经验、直觉,想当然地进行教学。对学生学习化学的动机、兴趣、态度、能力、知识基础等,则知之甚少或者一无所知,这样,教师的认知偏差就不可避免了。此外,认知偏差的产生也与教师的师德修养、知识的储备等因素有关。 3. 研究学生,讲究方法 (1)对认知偏差的产生,自觉地保持“警觉”。 由于投射效应和定势效应是产生认知偏差的主要心理根源,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几乎每个人的思维都会不同程度地受两种效应的影响,并且这两种效应的产生在很多情况下是由人的个性及习惯决定的,

6、所以教师应对认知偏差经常保持“警觉”。 (2)切实地加强对学生的研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资料、观察、谈话、测试、间接了解等多种方法,并通过课堂、课外活动、作业批改、座谈会等多种渠道对学生学习化学的心理、生理特点和认知方式等多方面进行了解和研究。对自己的教学及时进行调查,使认知偏差逐渐减少。 (3)认真组织课堂教学,严防漏洞出现。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马马虎虎,要细心比较 观察实验不能只观察一个大概,特别是对相似的实验,更应细心比较。不能只观察不思考。如在观察实验室制氧气的实验时,只有同时思考“为什么实验前应先检验装置的气密性?”“试管口为何要略向下倾斜?”“实验结束时,为何要先将导管

7、从水槽中取出,后熄灭酒精灯?”等问题,才能达到“知其所以然”的目的。要防止用结论代替现象进行描述 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而结论是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得出的事物的本质特征,二者有联系、但不能相互代替,如镁条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之一是“有白色粉末产生”,而不能描述为“有氧化镁产生”。否则.就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4.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 (1)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 在化学实验中,观察和思维是联系在一起的。观察实验得到感性材料,在大脑的思维活动中,形成理性认识。在实验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呢? 实验前必须让学生明确观察目的;实验中对学生进行细致全面的观察;最后引导学生对

8、实验现象进行归纳,得出实验结论,并把实验现象和结论用简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例如,在实验钠和水的反应实验时,若不提前加以指导,学生只会被表面现象所吸引,看的津津有味,却难以全面总结出实验现象、得出结论。为此,在实验前,教师要指导学生要观察钠和水的相对位置、钠的状态变化、运动方式、有没有声音、溶液颜色等。提醒学生要注意到每一个细节。实验后再讨论总结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经过这种训练,学生观察的敏锐度和思维的准确度会有所提高。 (2)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实事求是科学态度。 学生实验是学生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教师要严格要求,合理安排。每次实验课前,要求学生做好实验预习,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注意事项,要在头脑中进行一次“虚拟实验”。在实验课上,要严格按步骤操作,细致全面的观察实验现象、及时做好实验记录。教师要密切观察学生的操作,注意其安全性和规范性,对于实验中出现的异常情况,要指导学生解决。课后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作出实验报告。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进行规范操作,并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收稿日期:2013-02-2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