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初探.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30654 上传时间:2019-01-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初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初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初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初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初探.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我国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学苗,特别是对学生的道德培养从未间断。小学“品德与社会”作为培养小学生观察力、理解力及道德建设的学科,在课堂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现今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着教学内容偏差、教学理念缺失等问题,亟待解决。通过建立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提升教学质量,本文基于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现状及问题,探究在该课程中如何有效改进课堂教学模式。 品德与社会课程主要从小学生的社会生活入手,让小学生在实际中感受生活的乐趣,加强自身对人生的多方面思考能力。但是由于小学生心智不成熟,缺乏自主探究意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2、需要老师对其不断引导,这就需要提升老师的讲课质量,能够利用科学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推动课程的发展,提升该课程对于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影响。所以,高效课堂模式的建立是目前品德与社会学科的首要目标,通过对现有教育问题的分析,探究影响高效课堂模式的因素,可以有效找寻良好的方式对其模式进行改革,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一、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现状及问题 1.教学内容传统经验过深 品德与社会在我国小学教育中已有多年发展历史,在几次课改下,新课改的目标依然是建立科学化的品德与社会学科。但是品德与社会学科在多年发展中已形成传统的教育模式,基本教学模式的模板效果强,所以,各学校的教育方式大同小异。比如教学过程的设置,基本

3、模板内容就是先让学生预习下章内容,通过设问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本章重点,之后课堂进行自学效果评估,教师依据课堂内容进行深化引导,与学生交流内容经验,最后让学生阐述学习感受,以此实现德育理念传达。但是这种固有的模板教学模式也让课堂教学发展停滞不前,缺乏创新的教学模式,在社会各方面都在发展情况下,教学模式没有创新就必然落后,造成品德与社会课堂的低效质量。 2.教学方式老师主导性过强 由于小学生独立性差,自主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所以,在教学中,才需要老师不断引导。但是,品德与社会学科作为实际应用性、创造性极强的学科,一味让老师引导学生的思维,会使学生的思维完全被老师主导,整体教学效果变成了老师的思维,使

4、学生更加缺乏自己的思考。以此可见,老师占据主导的课堂模式并不能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反而让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意义逐渐丧失,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问题。 3.教学过程理论性过多 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有多方面实际应用知识,比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我爱我的家一章,需要学生对家庭进行理解、阐述个人观点;还有我们的学校一章,需要让学生对实际学校生活进行感受,抒发情感。这些内容都是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必须经过亲身实践才能有所回答,但是现今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老师只会一味的依据教材进行问题设置,基本内容主要是“这个现象是什么”、“为什么”及“个人感悟”,这些固有的教学套路早已不适应教学理念的发展,并且这种方式理论化

5、程度过深,影响学生的创新观念阐述,并且扼?搜?生的其他思考方式,不利于课程的学习,造成学科课堂教学质量的低效现象。 4.教学目标偏差性太大 现代教育理念有一个明显的偏差现象就是过于注重成绩的高低,学科设置的目的是对课程理念的深入传达,特别是对品德与社会学科的学习,注重的应该是德育思想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但是目前来说,品德与社会也在成绩的教育理念中越走越远。由于品德与社会学科贯穿小学始终,其性质可以与语数外并列,并且该学科也是初中历史政治的基础性教学,所以,一直被作为教学重点,也正是因为是教学的重点,才导致教师与家长过于重视孩子的成绩,而忽视了该学科的教育理念。 二、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建议

6、1.创新教学理念 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首先要创新教学理念,打破成绩至上的局面,改以分层考察制,即不设立学科成绩,通过学生平时表现结合考试情况将成绩分为A、B、C等,不计入总分。品德与社会学科主要是教育学生的德育思想及对社会生活的感受,不应受到成绩的干扰而破坏教学理念,并且想要构建高效的品德与社会教学模式,需要提升的不是成绩,而是课程理念的高效发展。所以,通过改进教学理念,使用新的教学考核形式,更能让学生心无旁骛的学习品德与社会,不将德育理念与成绩主义混淆,从而提升课程的高效性。 并且对教学方式要创新学习方法,以探究合作学习形式提升教学质量,比如对于人教版四年级学会拒绝的学习,可以通过分组让学生

7、自主讨论生活中自身拒绝的实例,分享给大家,最后总结探讨为什么拒绝、拒绝方式是什么等内容。 2.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的兴趣是学习的动力,特别是小学生思维单一,对于个人喜好会显现出明确表示,所以,想要提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教学内容需要加入趣味性内容开展实施。课堂教学情景化的模式使现今教育的新理念,即将所学的章节内容合理编排成小话剧、情景剧,通过学生参与表演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如学习品德与社会(人教版)五年级第一章节内容请你相信我时,可以针对最近诱拐儿童事件的多发现象,编排一个小情景剧,让学生设计“自己平时是如何与陌生人接触的”、“对于陌生人的话语会相信多少”、“别人说什么事情会引起你的注意”等

8、内容,通过现场表演了解学生的实际生活,掌握学生的心理,并以此告诫学生要提防最近的诱拐事件,这种教学模式既提升了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兴趣,也增强了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促进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改进。 3.户外课堂教学模式 户外课堂教学是笔者在课堂实践中总结的新经验,因为品德与社会学科更多的是关注社会生活实际,但在课堂中的学习毕竟有限,通过到户外让学生见识广阔的天地,更易于让学生接受该课程的学习。比如品德与社会(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珍爱生命,单单靠老师或学生口述珍爱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无法让学生真正理解生命的伟大,笔者通过与学生在户外草坪观察蚂蚁的生活方式,让学生了解生命的困境如何解决,笔者将一只蚂蚁行走的路

9、堵上,发现蚂蚁改变路线,找寻其他出路,针对此问学生“为什么蚂蚁看见障碍物会改变方向”,学生答“因为路不通就必须找其他出口,不然只能等死”,以此引导学生“在遇到蚂蚁被困时,你们会怎么做”,学生给出了一致答案“把障碍物挪开,让蚂蚁过去”,引导学生要尊重生命,爱护生命,虽然蚂蚁很弱小,但是越是弱小越应该得到追求生命的平等权利。通过户外教学能够让该课程的社会性学习落到实处,并且针对临场应用性,可以随时改变教学内容,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提升高效课堂教学质量。 三、结语 虽然品德与社会学科在小学教育科目中一直影响广泛,但是课堂教学质量却停滞不前,无法随教育的进步而发展。这主要是因为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教学理念偏差、教学内容保守、教学过程理论等问题,导致该课程一直无法实现高效发展。所以,为促进教学向高效课堂模式转变,需要不断增强创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内容及创新教育途径等方面的改革力度,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从而实现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