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计算机教学中的“移动”和“复制”.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31142 上传时间:2019-01-1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5.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合计算机教学中的“移动”和“复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整合计算机教学中的“移动”和“复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整合计算机教学中的“移动”和“复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整合计算机教学中的“移动”和“复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合计算机教学中的“移动”和“复制”.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整合计算机教学中的“移动”和“复制” 以整合计算机中的“移动”和“复制”操作为例,谈谈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一、 发现问题 计算机中的“移动”和“复制”是两个常用而重要的基本操作,在计算机中很多地方使用。比如对文件或文件夹的移动和复制、对Word中文本的移动和复制、对表格中行或列的移动和复制等等。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学生很容易混淆这两种操作的基本方法、基本原理以及两者的联系和区别,不能很好地对这两种操作进行迁移,在一个地方讲过了,到另一个地方就又不懂了。根本原因就在于学生搞不清楚“移动”和“复制”的本质原理是什么。笔者在实际教学中认识到这个原因并进行相应的分析处理之后,发现学生很快就对

2、这两个操作彻底搞清楚了。概括地说,就是将“移动”和“复制”的各种方法整合成两大类方法:“剪贴板法”和“拖放法”。 二、 分析问题 现就将这两种操作方法的本质原理及相互关系分析如下: (一)演示“移动”和“复制”常用的六种操作方法(以Word文本的移动和复制为例) 1.“移动”的操作方法 方法一:使用菜单命令 选定源对象 执行菜单命令:编辑剪切 将光标定位到目标位置 执行菜单命令:编辑粘贴 方法二:使用工具按钮 选定源对象 单击“剪切”按钮 将光标定位到目标位置 单击“粘贴”按钮 方法三:右击快捷方式 选定源对象 右击选定的对象,选择弹出快捷菜单中的“剪切”命令 将光标定位到目标位置 右击选定的

3、对象,选择弹出快捷菜单中的“粘贴”命令 方法四:使用快捷键 选定源对象 按Ctrl+X键 将光标定位到目标位置 按Ctrl+V键 方法五:左键拖放法 按住左键不放单击源对象拖到目标位置 方法六:右键拖放法 按住右键不放单击源对象拖到目标位置,释放鼠标,选择弹出快捷菜单中的“移动到当前位置”命令 2.“复制”的操作方法 “复制”操作与“移动”类似,同样也有六种方法。两者的区别在于:方法一到方法三只要把“剪切”改为“复制”即可;方法四把“Ctrl+X”改为”Ctrl+C”即可;方法五在拖放的同时应按住Ctrl键不放;方法六最后应选择快捷菜单中的“复制到当前位置”,其余操作不变。 (二)对“移动”和

4、“复制”的操作方法进行整合 上述六种方法很繁琐,学生不易记住,所以常常搞不清楚。但我们可以把上述方法简单地整合为两大类方法:“剪贴板法”和“拖放法”。即把方法一到方法四整合为“剪贴板法”,把方法五和方法六整合为“拖放法”。这样便大大简化了记忆。归纳如下图所示: 三、 解决问题 经过上述整合之后,笔者在教学中特别强调学生以后凡是看到“移动”和“复制”操作就应该首先想到上述两大类方法,然后再去细分各种方法。这样既方便学生的记忆又便于学生能搞清楚各种方法之间的关系。 1.分析整合的依据,找到“移动”和“复制”的本质原理。 为什么可以把上述各种方法整合为两大类呢?一般书上并不这么提。这当然自有原因:一

5、般计算机初学者都应该知道“剪贴板”是计算机中一个用来存放信息的临时区域,而方法一到方法四本质上就是通过剪贴板过渡一下,把信息从一个地方“移动”或“复制”到另一个地方。具体过程为:若是“移动”,首先将信息从源位置“剪切”到剪贴板,再从剪贴板把信息“粘贴”到目标位置;若是“复制”,则首先将信息从源位置“复制”到剪贴板,再从剪贴板把信息“粘贴”到目标位置。我们可以从方法一到方法四的具体步骤发现其正是完成这个过程,所以可以整合为一类,叫做“剪贴板法”。对于方法五和方法六作为一类应该说是很自然的,因为它们都是通过鼠标的拖放来完成“移动”和“复制”的,只是一个按住左键拖放,一个按住右键拖放。 2.注意两类

6、方法的应用场合。 在实际操作中大家应该注意区分这样两种应用场合:一个是在同一界面(如同一个窗口内)中进行“移动”和“复制”,另一个是在不同的界面(如两个窗口间)之间进行“移动”和“复制”。对于“剪贴板法”,两种场合均可使用,但对于“拖放法”只能用于第一种场合即只能在同一界面内进行“移动”和“复制”,第二种场合则不能使用。原因是信息不能直接拖过去,而必须经过剪贴板过渡一下才行。 3.扩展“移动”和“复制”的操作对象。 上述分析是以Word97中文本的移动和复制为例,对于计算机中其他很多对象同样也适用,也不外乎是上述两大类方法。其基本原理和基本步骤仍然是一样的,只是对象不同而已。万变不离其宗,变的

7、只是对象;其宗旨,即“剪贴板法”和“拖放法”不变! 四、总结反思 上述对“移动”和“复制”的整合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过程。虽然初看起来,“整合”与“发散”是两个对立的词语,但两者实质上是一个矛盾统一整体。整合是为了更好的发散,发散需要整合为前提和基础。具体说有两方面的道理: 1.整合有利于自身的局部的发散。 所谓自身的局部的发散是指把组合成整体的各元素发散开来。正如机器是由零部件组装起来的。我们大多都看到过某某科学家小时候能把钟表拆开又组装起来的报道。我们都为之惊叹,因为毕竟能把钟表拆开又组装起来的人实在少之又少,拆开容易,组装则要难上几十倍,几百倍,甚至几千倍。这里的“组装”就相当于

8、“整合”,“拆分”就相当于“发散”。整合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搞清各零部件相互关系、组成原理的过程。也就是说整合的过程是分析、综合、归纳、汇总的过程。在整合的过程中就已经把各细节搞得一清二楚了,当然在发散的时候就轻而易举、迎刃而解、势如破竹了。在实际教学中,也是这个道理。就以“移动”和“复制”为例。一开始学生不能很熟练地掌握其各种基本操作方法,想起了这种方法又忘记了那种方法,总是丢三落四。当然这并不能完全怪学生不用心或不认真,六种方法完全非常准确地记住,确实不容易。因为对于刚刚接触计算机的学生来说,彼此似乎没有多大联系。只有在彻底搞清楚各自的联系与区别,也就是说能把各种方法整合起来,才能应用自如地

9、进行发散联想。当笔者向学生对这部分知识进行整合之后,发现只要一提到“移动”和“复制”,学生便能很快想起各种操作方法。 2.整合有利于整体的全局的发散。 所谓整体的全局的发散是指把整合的所有元素作为整体发散到其他应用场合。还以“移动”和“复制”为例。一开始学生总是不能对“移动”和“复制”的各种方法灵活应用。对Word中文本的“移动”和“复制”会做了,可到表格中行和列的“移动”和“复制”却又不会了。其原因就在于:分散的一般是凌乱的、无序的,在头脑中容易发生混乱的杂乱无章的东西,难以一下子应用到其他场合;而整体的一般是有规则的、有序的并且是简约的,容易在头脑中形成概念的东西,容易一下子应用到其他场合。所以整合之后的两类方法较原来六种方法更有条理性,更容易让人理解、更容易让人记忆,从而更容易发挥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更容易做到融会贯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总之,计算机教学具有知识多而杂、概念抽象、操作方法灵活多样的特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充分使用整合性教学思想,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分析研究、探索创新的学习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