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色教学让语文课堂更加美丽.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33654 上传时间:2019-01-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6.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本色教学让语文课堂更加美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本色教学让语文课堂更加美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本色教学让语文课堂更加美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本色教学让语文课堂更加美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本色教学让语文课堂更加美丽.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本色教学让语文课堂更加美丽 摘要“本色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它倡导了人文、民主的教学思想,让语文教学回归自然,注重学生的“听说读写”训练,踏踏实实地教学,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提倡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上他们探索、发现,自己获取知识,研究问题,开发潜能,张扬个性。这是生态的课堂,是学生“快乐的小天地”。 “本色教学”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教师不再是权威知识的拥有者、传授者,应是学生知识的促进者、引导者、组织者。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中走出来,成为孩子眼中的“情人”。教师甜甜的微笑是融洽师生关系的一剂良方。微笑是一种期待。当学生羞于开口时,教师期待的眼神,真诚的笑容能张开学生自信的

2、翅膀。微笑是一种赞许。当学生滔滔不绝陈述自己观点后,教师赏识的语言、由衷的微笑会让学生兴奋不已。 在教学中,我深感微笑的妙处,让微笑流淌在课堂中,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课堂充满人文关怀。下面,我就以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中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教学为例,谈谈笔者对本色教学的理解感悟及实施运用。 1 课堂,因体现人文关怀而美丽 诗歌教学可谓举足轻重。只是我们传统的古诗教学,无论在教材编排上,还是在教学形式上,都不免有些单调。再者,诗歌语言凝练,透过简简单单的几十个字,传递给读者的却是丰富的意蕴,常有许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妙处,对于年龄小,阅读水平、理解能力都相对有限的小学生来说,学

3、习诗歌有一定的难度。在课堂上,教师要创设一种人文情怀。课堂上,教师要创设优美的情景,引领学生遨游于瑰丽多姿的知识海洋。学生置身于浓浓人文关怀的课堂,怎能不忘我?不“诗兴大发”。 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歌时,以名曲高山流水作为背景音乐,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感悟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深厚情意。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了学生的感情。当再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时,他们声情并茂,依依不舍之情溢于言表,大有一触即发之势。教师此时顺势引导,让学生背背其他的送别诗。学生被古人浓浓的惜别之情所感动,有种“一吐为快”的感觉。于是,再让他们仿照课文的写法选一首送别诗扩写成文。学生写出来的作文情真意切,情意绵绵

4、。 2 课堂,因丰富多彩的朗读而美丽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进行朗读训练、提高语文素养的好教材。同时,读是思的凭借;读是悟的前提;读是说的储备;读是写的基础。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凸显语文学科的特点,让“读”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课堂上书声琅琅,用形式多样的读引领学生自由愉快地畅游文本,用“读”为学生营造一个绿意葱茏的心灵花园。 2.1 读中学文 心理学研究表明,成熟的阅读心理过程应是:初读感知研读理解诵读抒发。阅读教学的规律也告诉我们: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经历从“整体部分整体”这样一个过程,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传情达意地读。教师在“整体感知,读通诗文”、“

5、文意对照,品读词句”、“精读语段,感悟体会”、“表情朗读,回归整体”的每个环节,始终坚持以读为主,不断引导孩子读对、读懂、读活,读出意思,读出内涵,读出感情,读出智慧。 2.2 读中激情 学好语文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情感的培养,而朗读是一条有效的途径。每一篇文章,都饱含着人物或是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通过朗读,可以让学生入情入境,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教育。美文还要美读,利用多媒体,展现了古诗的配乐男声吟诵,课文第4自然段的教师配乐范读,声情并茂地朗读,既引领学生更快地走入文本、喜爱文本,又启发学生开启想象的大门,激发了学习的热情。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反复诵读,积累语言。主要形式有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

6、读、师生评读、古乐伴读、反复的加温式引读等。读,让文章的精彩语言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读,让课堂达到“情到深处自然鸣”的境界。 2.3 读中促思 阅读是个性化的心灵活动,但是学生的个性化体验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对文本反复深入研读的基础之上的。只有读通了,读深了,读宽了,才能真正读懂,才能转化为自己的体验,也才能让课堂涌现“一千个哈姆雷特”! 当引导学生感受诗中作者与孟浩然二人的深情厚意时,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中的哪个场面、哪些语句最能让你感受到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读完之后,不急于让学生交流,而是再请他们把最让自己动情的语句提笔划一划,用心读一读,简单

7、写一写。让他们有静下心来读书、思考的时间,速度快的学生还建议他与同伴交流交流。充分地读,静静地思,必将收获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必将收获学生成长的喜悦! 3 课堂,因走进心灵深处的对话而美丽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课堂上,教师要自觉地为师生、生生、文本之间的互动创造条件,通过对话,将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深入到文章的精髓。 3.1 找准切入点,架设对话的平台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文质兼美,以情动人,字里行间充满了浓浓的“别意”。 教学中,重点让学生品词析句,感受诗人间依依惜别的深情。学生能很容易地找到词句,但要围绕词句谈出怎样深情,却

8、有一定的难度。此时,教师就应该找准文本的切入点,为学生架设对话的平台,让学生有话可说。 例如,学习“话别前的沉默”。先由学生交流各自的感受,对于“从哪儿感受到情意深”谈不出更多时,教师可以追问:“李白和孟浩然真的是在看风景吗?不,他们都有各自的心事。猜猜看,他们的心事是什么呢?”(此时此刻,他们心里可能会想,甚至希望) 又如,学习“话别”时,组织学生围绕“情意深”交流。围绕“满饮此杯”架设对话平台:君子之交淡如水,只是薄酒一杯,他们却是真正的知己!这杯酒中盛着的是什么呢?(敬仰、不舍、感激、惆怅)学生自觉地围绕其中某一点联系文本、联系资料、联系生活谈感受,从而更好地悟到了“情意深”。 事实证明

9、,如果教师善于抓住这样的切入点,再加上教师撼人肺腑的话语渲染,恰到好处的轻轻点拨,就能努力缩小学生与文本间的差距,用对话在文本、生活与学生的心灵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3.2 点击兴奋点,搭建对话的舞台 诗中描写了李白与好友孟浩然话别的场面,情景感人。教师利用小学生模仿能力强、表演欲望高的特点,鼓励他们扮演文中人物,移情入境,再现话别场面。学生兴趣盎然,在举手投足中,与诗中人物进行心灵的沟通,产生共鸣。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歌意境。 课堂上,学生模拟李白和孟浩然的对话,再加上自己的话语、神情和动作,再现话别的场景。一组学生演下来,分明读懂了文本,也演出了几分豪气,但教师并没有满足平面的

10、推移,而是自己当起了李白,与学生合作表演。 师:(双手抱拳,表情充满敬意)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真令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呀! 师:孟兄,说实在话,自从结识了您,您给予我许多帮助,您是我的兄长和老师,请满饮此杯吧! 师:江边繁花似锦,烟雾迷蒙。与孟兄畅饮真乃人生一大快事。看,这是一坛陈年的女儿红 师:“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来,干杯!祝您一路顺风 在教师的引领和推波助澜下,合作的学生灵活地回应教师的语言,更为其他学生的表演起到了榜样作用,学生的兴致更浓了,表演也更精彩。捕捉兴奋点,使得语言、情感和智慧在阅读对话中交融共生,使语文教学直抵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感到“书是甜的”,“语文是甜的”! “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对于学生是如此,对于我们教师更是如此。在语文教学的道路上,遵循着脚踏实地的原则,必将让课堂收获更多的美丽,让学生收获更多的精彩,也必将让我们自己飞得更高、走得更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