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推进路径研究.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38629 上传时间:2019-01-1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立德树人视域下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推进路径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立德树人视域下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推进路径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立德树人视域下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推进路径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立德树人视域下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推进路径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立德树人视域下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推进路径研究.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立德树人视域下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推进路径研究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育人先育德,育德先育魂,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应当围绕“立德树人”展开。“立德树人”明确了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标准,是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顶层设计,是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有力支撑。在推进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过程中,着力打造骨干力量,建构支撑体系,改进方式方法,牢抓三个环节,占领新型阵地。 立德树人;大学生;公共精神;推进路径 G640 A 1671-5918(2018)01-0069-03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坚持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

2、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和战略高度,科学回答了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为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高等教育事业指明了行动方向。立德树人,即教育事业既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方位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等学校是培养具有局素质、高水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V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地,育人先育德,育德先育魂,正是基于此,顺应时代潮流,在党

3、的十九大召开之际,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应当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核心主题展开。 一、大学生公共精神的时代内涵 现代公共精神孕育于公民社会中,以全体公民和现代社会为最终依归,以最深的基本道德和政治价值为基础层面,其最基本的价值命题涵盖了民主、法治、公正、自由、平等、秩序、公共利益和责任等一系列内容。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发展改革的攻坚时期,处于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繁荣时期,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文化的多元,大学生公共精神被赋予了更多理论内涵和时代特征。培育大学生的公共精神,养成大学生的公共品质,有助于推进大学生积极、稳定的走向社会化,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成长和早日成才。 高等学校里

4、的大学生是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的主体,现代公共精神表现为一种积极的精神状态,这种精神状态的基本价值取向为公共利益,基本行为取向为利他主义,与大学生社会化具有内在统一性,培育大学生公共精神是稳步推进大学生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大学生公共精神在内容上表现为国家意识、社会责任感、公民观念、社会公德意识、社会参与意识、志愿服务精神,还包括宽广的胸襟、豁达的心境、积极的态度、博大的爱心和厚重的责任担当等。公共精神是大学生公民意识的觉醒,也是大学生社会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当前,在“立德?淙恕闭庖桓?本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重点应放在立政治品德、立社会公德、立职业道德、立生活美德、树人的社会责任

5、感、树人的创新精神、树人的实践能力等多个维度上。 二、立德树人对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价值分析 (一)“立德树人”明确了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标准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立德树人”的本质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立德树人”既对培养对象在品德、品行上提出要求,也对培养对象在才能、技能的培养上提出要求。当前部分高等院校对大学生的培养目标过于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掌握,忽视对大学生品德、品行的要求。立德树人的视域下,广大青年学生一定要先“立德”,再“树人”,这明确了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标准,即除了进行专业技能的训练以外,还应进行政治品德、社会公德

6、、职业道德、生活美德等多方面的培养,增强公共意识,塑造社会责任感,提高社会参与度。“立德树人”这一科学主张的提出立足于我国教育发展的实际,是深刻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契合了高等教育工作的价值需求,为高等教育工作的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明确了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标准。 (二)“立德树人”是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顶层设计 高校将“立德树人”摆在突出位置,是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上加强宏观筹划和战略管理,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核,明确了“立德树人”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战略性作用。立德树人的根本是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各个环节,坚持“育人为本、德育

7、为先”,把引导大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确立崇高的人生目标、认同主流意识形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放在高等教育的重要位置,与社会发展统筹规划、统一部署,在顶层设计上确立了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战略理念和工作思路。 (三)“立德树人”是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有力支撑 “立德树人”可以指导和纠正大学生的公共行为和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有力支撑。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全面改革的深入期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期,在摒弃陈旧消极的道德观念,推进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强化平等、民主、自由的主体意识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行为失范和道德危机等负面效应近年来,反映大学生无良的恶性社

8、会事件屡屡引发各界的广泛热议,对高校的道德生态产生了巨大冲击。“立德树人”理念的提出正是对大学生公共精神缺失的有效纠偏,有利于重新审视大学校园道德建设、素质教育的现状以及深刻反思部分大学生群体道德变异的不争事实。 三、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现实困境 总体而言,当代大学生公共意识在不断增强,公共精神不断彰显,在社会公共问题上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影响,但在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中仍有较多不容忽视的问题。第一,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缺乏骨干力量,培育大学公共精神需要有明确的工作主体,目前教育者队伍整体的工作水平不高,工作的力量不够强大。第二,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工作机制不完善、体系不完备,钳制了大学生公共精神

9、培育的推进速度。第三,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方式和方法过于陈旧保守,缺乏吸引力,削弱了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成效。第四,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渠道比较单一,以课堂教学环节为主,培育的效果带有明显的局限性。第五,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囿于传统的校园主阵地,平台过于保守,没有丰富的载体应对新时期大学生日益突显的时代变化。 四、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推进路径 (一)打造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骨干力量 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离不开一批有志于此的高素质研究者及热心教育事业的工作者的推动。高校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辅导员、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等都是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工作主体,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培养和造就一支学高身正的

10、骨干工作队伍是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行动基础,这支骨干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是立德树人的组织保证。教师要完成教育的神圣使命,更应注重师德修养、师风建设,仁爱与责任是师德的灵魂,学识与人格是师德的最高境界,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注重自身的人格培养和品德修养,把崇高的师德、优良的师风内化为自觉的价值追求,以自身的榜样示范行动成为学生的表率。当前,仍需要进一步采取多种措施稳固和扩大这支骨干队伍,全力打造教师队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骨干力量,提高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整体水平,以保证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稳定有序开展。 (二)建构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支撑体系 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既面

11、临外部环境的考验,又有其自身独特的运行规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全面分析、主动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明确“立德树人”的战略目标任务、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总体实施方案和可操作性行动计划等,使教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科学性、有效性。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过程中既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育人活动,又要着眼长远、宏观筹划、战略管理、面向未来、立足长效,从环境层面、制度层面、政策层面、机制层面进行科学设计,使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能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立德树人”的理念渗透于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各个环节,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是社会的共同责任,重视顶层设计,从宏观上把握发展趋势,从根本上找准症结,从整体上明确对策,

12、齐抓共管,联动合作。将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工作统一考虑、统一部署、统一落实,促进各种信息、资源、力量和成果的整合,努力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有效机制,构建完备的支撑体系。 (三)改进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方式方法 推进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必须按规律办事,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律、教书育人的规律和学生成长的规律,是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的有效途径。在科技不断进步的现实条件下,在大学生的视野不断开阔的背景下,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既要对长期以来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进行发扬和传承,又要根据大学生主体的发展变化,不断探索新方法新手段,既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

13、,又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的方式方法丰富起来。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不断探索新颖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模式,创新平台和手段,走向广阔的社会公共领域,不断增强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工作的吸引力、针对性和时代感。 (四)牢抓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三个环节 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需要在先进的理念指导下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牢抓课堂育人、文化育人和实践育人三个基本环节。首先,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到各个学科中,把核心价值观细化为贴近学生的具体要求;注重从课堂教学改革中培育价值观,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科渗透。其次,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新时期要

14、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为新时期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采用文化育人的方式提供了有力依据。最后,必须坚持知行统一,通过积极优化和拓展实践平台,开展丰富的体验式教育、交互式教育,让大学生在真实的公共空间里、在真正的公共生活中运用公民知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培育当代大学生的公共精神。 (五)占领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新型阵地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

15、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网络时代信息大爆炸,整个社会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大学生的价值观受不良信息的诱导受到巨大冲击,具体的表现形式不一。网络时代的到来是把双刃剑,既给高等教育带来新的机遇和新的风尚,也导致了部分大学

16、生价值观失范,对大学生的学习状态、日常生活以及身心健康产生了巨大的消极影响,弱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心中的确立。基于网络时代的新特征,积极开拓网络教育方式,占领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新型阵地,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施动态监控,及时规范大学生的不良?W络意识行为,培养大学生的网络文明意识和网络自律意识,建设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提高立德树人在教育中的实效性。创新网络时代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渠道,使网络成为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实现育人工作的实效化、规范化和稳定化。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

17、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1田建国.立德树人党的十六大以来上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索与发展.北京中国石油大学,2009. 2刘鑫森.当代中国公共精神的培育研究.北京人民,2018.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3唐彬.论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J.教育探索,2018(12)101-105. 4李祥祥.近年来国内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研究述评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136-140. 5朱松梅.论网络时代高校立德树人长效机制的建构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185-18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