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研究综述.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43611 上传时间:2019-01-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5.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研究综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研究综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研究综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研究综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研究综述.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研究综述 摘要: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在所在地接受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学界和社会各界广为关注的问题。在我国学术界,关于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和心理学等领域。大部分关于随迁子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校义务教育问题,大多通过调查研究的方式,调查学校义务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绪论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在城乡二元体制逐步瓦解的大环境下,中国社会流动性空前提高。随着农村耕作机械化的普及,农村出现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同时伴着城市化进程的脚步,加大了对劳动力的需求,还由于受城乡收入的差距和城市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农村的推

2、力加上城市的拉力,以及宽松的流动环境,便造就了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20世纪90年代蓬勃发展的民工潮。在此笔者更青睐使用进城务工农民这一中性词,因为农民工这一称谓已经被冠以更多的贬义含义。 起初,进城务工农民出于经济原因只身外出,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对家庭生活的需要逐渐强烈,就慢慢形成了进城务工农民家属投靠亲友,在城市团圆,以及举家迁徙的现状。同时也就出现了一个新的群体-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随迁子女绝大部分都是处于学龄期的少年儿童,他们的出现随之带来了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的重要问题。 二、有关随迁子女就学现状的研究 通过调查研究,随迁子女普遍存在上学难的问题。当下,随迁义务教育适龄儿

3、童的失学现象非常严重,在学比例为90%(段成荣,梁宏,2005;陈伟风,2007;何玲,李兵,2007),远远低于国家义务教育入学率99%。随迁子女失学的情况分为两种,一种是主动失学,是由于随迁子女的父母未意识到子女教育问题的重要性,另一种是被动失学,责任主要在流入地未能创造好良好的条件(谢晋宇,1999)。而在被动失学中,有关学校收费过高是适龄随迁子女失学的首要原因(段成荣,周皓,2001)。在校随迁子女大龄就学的现象也非常突出(陈伟风,2007;段成荣,梁宏,2005),失学的随迁子女则童工问题突出(陈伟风,2007),并且随迁女童的失学率高于男童(李朝晖,2006)。适龄随迁子女主要集中

4、在小学阶段(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课题组,2008)。流动儿童大多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城市,这些城市流动儿童教育问题也就相应比较突出,关于这些城市流动儿童的现状研究也就较多,北京市(韩嘉玲,2001;段成荣,周皓,2001)、上海市(王芳等,2004;郑桂珍,陈艳梅,2004)、浙江省(马良,2007;王涤,2004)的流动儿童调查报告研究了区域流动儿童的教育状况。也有一些通过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程燕,张蕾,2005),或通过全国范围抽样调查了解全国流动儿童教育现状(陶红等,2010;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课题组,2008;秦玉友,2007)。 适龄随迁子女主要就读于三类学校:公立学校、私立学校和打工子弟

5、学校。私立学校办学条件比较正规,但是由于高额收费,把大量中低层的进城务工家庭的子女拒之门外(陈伟风,2007)。所以农民工随迁子女一般都就学于公立学校和打工子弟学校。 三、有关公立学校接受随迁子女的研究 大量的实证调查研究表明,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进入流入地公立学校存在困难,早期随迁子女进入公立学校需要交纳借读费,费用金额不等,这将大量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拒之门外。义务教育是典型了公共物品,政府作为公共物品的提供者,在1998年3月2日,院国家教委、公安部发布了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强调流入地人民政府应为流动儿童少年创造条件,提供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2003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做

6、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同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又转发了教育部、中央编办、公安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劳动保障部六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规定由流入地人民政府负责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接受的学校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近年来,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认真贯彻国务院文件精神,坚持两为主和民办学校为补充的原则,基本满足了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教育的需求(范先佐,2004)。随着国家政策的颁布,各地相继取消了公立学校的借读费,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公立学校就读率大幅提升,公立学校成为接纳随迁子女就学的主要渠道,就读率为81%(段成荣,梁宏,2

7、005)。 四、有关打工子弟学校的研究 打工子弟学校的存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体现了现行的户籍制度和教育体制的滞后性(周皓,陈玲,2004),虽然其普遍存在教学质量差,学校硬件条件落后,并且部分学校还存在校舍安全、食品安全、交通安全以及消防方面的安全隐患(杨东平,陶红,2007),但是它是成为经济不充分时期保障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的必要手段(冯玲,2003),要允许进城务工农民自身开办打工子弟学校是在城市和城镇现有教育资源不足以完全吸收随迁子女时的一种合理而必然的选择,要认识到,开办学校对随迁子女进行教育,总比让这些孩子流落街头要好的多(段成荣,2001),在对其设置标准时,应正视现实,酌情放宽

8、设立条件,加强政府监管和扶持,适时修订法律法规(吴霓,2008)。 五、有关随迁子女弱势地位和建议的研究 农民工三种类型的文化资本均十分薄弱,对随迁子女学业产生不平等性影响,要促进随迁子女教育公平化,必须推进社会公平,促进农民工家庭文化资本建设,从教育方面为随迁子女提供非家庭的文化资本(周海玲,2008)。那些没能进入到公立学校就学的随迁子女,从客观条件来看,是因为某些流入地的教育资源缺乏,制约了他们接收随迁子女的能力;从流入地政府主观态度来看,首先,部分流入地政府的态度没有完全转变,教育资源投入力度不够,其次,流入地政府担心随迁子女数量的增加会降低学校的教育质量,再次,担心接受政策放宽后随迁

9、子女人数将会持续增多或者出现大量的教育移民现象(刘善槐,2009)。朱镜德等(2007)认为农民工子女在迁入地不能获得完全的义务教育,其根本原因在于相关义务教育资源的供给与配置机制尚未形成,在关于农民工子女在迁入地接受完全义务教育机制的构建一文中,在分析了我国财政收支结构和特点的基础上构建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经费供给模式,并就其配置模式指出发行教育券是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选择。范先佐(2004)也对随迁子女的教育财政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思路。杜晓利(2008)提出三重支付:教育券转移支付+地方教育费附加+城市教育费附加,可以为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提供可靠的资金保障。周皓(2001)、何玲和李兵(2007)指出把随迁子女纳入到地方日常管理工作中,采用实际儿童数代替户籍儿童数的分配资金机制。周佳(2008)认为,保障随迁儿童有效就学权利的实现,不是政府或社会某一方面可以单独作为的,它的实现取决于由学校、家庭、社区等交织形成的社会环境网络的支持。 作者简介:吕杏,华中农业大学社会学系研究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