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美术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德育意义.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49034 上传时间:2019-01-1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高中美术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德育意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谈高中美术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德育意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谈高中美术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德育意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高中美术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德育意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高中美术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德育意义.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浅谈高中美术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德育意义 美术学科教育除了承担传统审美教育、美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之外,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德行”,使其树立健康的、积极的、美好的人生观。本文就高中美术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作了浅要的阐述。 蔡元培先生曾经提出“美育代替宗教”的理论,就当下来说,我们普遍是没有宗教信仰的,我们虽然没看美育代替宗教,但我们美术教师能不能拿起美育的武器,让美育成为培养学生德行重要学科呢。在教育高度发展的今天,美育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在提高和完善人的综合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美育对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人才的作用越来越来越重要。在新课标新理念的倡导下

2、,美术学科教育除了承担传统审美教育、美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之外。我想作为高中美术教师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德行”放在首要的位子上,如何以美育人、如何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美,感受美,从而树立健康的积极的美好的人生观,是作为艺术教育工作者所要思索的,在具体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实践中,我也有意识把这方面的教育渗透到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去。 美育是通过在进行鉴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首先以艺术形象作用于人的感情感,使之受到美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以及画家的精神气质,感情表达的影响,使欣赏者得到精神境界的提高。而在我国的传统绘画中,从唐宋的“有我之境”到宋元的“无我之境”的演变,恰恰就是由对形象的完善到精神的完善的演变

3、。 我们需要告诉学生一个最浅显而又最深刻的道理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什么是“有我之境”?王国维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即诗人在描写自然景物时,偏重于主观情思的直接流露。在所创造的诗境中,作者移情入景,景物非完全客观的景物所呈现,而是带有作者的浓厚色彩,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比较具体明确和强烈。“以我观物”这个我是一个现实的有意志的人,王国维曾把它称作“欲之我”。这个“我”在对自然的审美观照中,他本身的意志,往往以一种情绪,一种具有鲜明倾向与色彩的心境投射到自然物中,但自然物本身的自在性同那个“欲之我”是相对立的。在这当中,主体的思欲与意志使其对自然的审美本身可能也是

4、反自然的,但自然的怡然和宁静又会吸引主体暂时与“欲之我”分离,正如叔本华在论及西方诗时所说“欲望(以个人利害为目的)和眼前环境的纯粹观照是奇妙地交织在一起的。这是“穷者独善其身”的表现。当然这也是由“穷者”到达“达者”的必经之路。 在“有我”的介绍中,我们需要告诉学生修身养德的根本目的是,只求自身完美,不求他人的理解或接受。名利之心的存在会伤害道德的积累。在中国人心目中,“圣人”是道德修养的楷模。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往往以君子自诩,却从不以圣人自居。可见圣人的道德境界是一种崇高的理想,圣人也就只是人们心目中的崇拜偶像。然而,圣人的道德境界,也不是天生的,而是一点一滴积聚起来的。荀子对于人的成

5、圣过程作了这样的描述“彼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荀子认为,圣人不仅是崇拜的偶像,普通人也能经过坚持不懈的实践,从日常生活中不断地积累德行,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成为一个圣人。所有,要从“穷者”到达“达者”的修养,必须先达到“有我”的境界 “无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又在第四则写到“无我之境,人唯于静中得之。”它所创造的境界是“优美”的。王国维的“无我之境

6、”用现在的话解释就是说,作者是在无意之中创作出这样的境界的,作者的情感表达得相对隐蔽,作者的心态闲静,融身体于外物,忘记自我,完全沉醉于外界的良辰美景之中,极力用白描的手法刻画外物的形态情势,让人能在悠闲的外物身上玩味出作者心中的那种淡淡的丁香般的香气,让读者折服于造化的独特魅力。而所谓的“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这种无我的境界,正式“达者”的终极表现。 通过从“有我”到“无我”的时间脉络,配合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引导学生学会“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从而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中感受到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体现着一定的社会思想,一定的社会道德,一定的人生价值,一定的追求与理

7、想,使学生受到感染、启迪和教育,从而提高思想境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如果说,德育重在晓之以理,那么,美育则重在动之以情,只有有情,才可达理,情理结合,然后导之以行,方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正是由于德育与美育这种并行不悖、相得益彰的效果,才能使学生得到和谐、完善、全面的发展。 在欣赏我国古代的文人花鸟画竹、菊、梅、兰时,同样也能联想到画家作画的表现意图,感受到其形式美之外的内涵精神!不是在体会着竹之虚心劲节;菊之不畏秋风;梅之寒冬傲雪;兰之清气幽香;及其内涵的文人画家的气质。欣赏我国古代的工艺美术,那博大精深的神韵,那朴拙雄浑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情趣,不正能引起我们青少年爱国之心的冲动和民族自豪感吗!更能从中感受到强大的道德教育和文化底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