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中学课程教育特点与应对策略.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54749 上传时间:2019-01-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部地区中学课程教育特点与应对策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西部地区中学课程教育特点与应对策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西部地区中学课程教育特点与应对策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西部地区中学课程教育特点与应对策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部地区中学课程教育特点与应对策略.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西部地区中学课程教育特点与应对策略 西部地区在教育和经济发展发面,都有自己独有的特点。西部地区的教育问题,决定了我国整体教育水平。本文从“教育硬件设施”和“软件”方面综合分析了西部中学教育的特点,并针对西部地区中学课程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对策。 西部地区地区中学课程教育除了具有中学校的一般特点外,它还表现出一定的自身特点。其主要特点如下 教育任务具有双重性。西部地区中学教育的总体任务是,使受教育者在品德、智力、体质、劳动技术等方面得到主动积极的发展,使他们成为具有良好劳动素质、初步掌握劳动技能的双向发展人才。从学校方面来看,其任务主要在于为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服务,为培养新型农民打基础,兼顾为高

2、一级学校培养人才。从学生方面来看,具有双向发展性,要么成为具有良好品德、良好劳动素质并掌握了基本劳动技能的农村科技人才;要么成为具有良好品德与文化素质的、能够进入高级学校学习的升学人才。 办学条件较差,设施简陋。西部地区中学的校舍十分破旧,并且仍有危房存在。实验室、语音室、计算机室、图书馆、阅览室等教学设施不完备;有的学校的教学仪器、语音设备、电教设备、音乐器材、美术器材、劳动技术器材尚未达到国家三类标准。体育器材未达到国家必备类及选备类要求,图书资源贫乏1。 教师待遇低,水平不高,数量不足。西部地区中学由于受到经济条件限制,教师待遇比较低,生活条件艰苦,住房条件差,教师工资低,有些乡镇连工资

3、都不能保障;由于受工作环境和条件的限制,教师无法参加离职或在职学习,当地政府和学校也无培训经费,教师工资低无法购买更多的教育教学参考书。因此 ,大部分教师对工作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优秀教师常常会寻找门路离开农村贫困地区中学。这样该地区中学的教学质量就更难提高。 生源质量差。农村贫困地区中学生一方面总体成绩落后于发达开放地区,在生源质量上明显处于劣势,学生起点低、生源质量差是不争的事实。另一方面成绩优秀的学生为了考高一级重点学校,常常是宁愿支付借读费而去发达开放地区寻找名校,优秀学生流失严重。 教育信息化程度低。在农村贫困地区中学很少看见电脑,即便有的学校有一两台电脑,也多是别的学校捐赠的旧电脑

4、,这些电脑用不了多久就成了摆设。原因是有的学校的教师还没有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也有的学校为节约电费而不用电脑。这样,学校的教学手段仍然十分落后。它们没有多媒体教室,也没有建立校园网。 针对西部地区中学课程教育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一下对策 利用自身自然资源优势。农村贫困地区各地由于蕴藏的自然、社会、人文等课程资源各不相同,各具特点。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要注意分析自己的情况,找出自己的优势、文化特色,使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既能依靠现有的优势,又能为“三农”服务。因此,农村贫困地区中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要具有实用性和发展性。所谓实用性,主要指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农村贫困地区中学课程资源开发必须与本地的

5、经济发展相适应,以培养出经济建设需要的有文化、懂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另一个是课程资源开发要与本校的主干课程和教育教学条件相适应,以便使校本课程的实施落到实处。所谓发展性,就是要充分分析和预测当地经济发展的趋势以及学校发展的潜力,使该地区中学的课程在一段时间内不至于落后经济与技术的发展。也就是说,农村贫困地区中学课程资源开发要体现出本校的办学特色。这种办学特色既是课程本身的生命力,也是学生成长的一种动力和学校发展的一种潜在动力,进而为达成农村教育的培养目标服务2。 扩大西部教育开放。开放性原则是指,要把课程资源开发的视野放开,不要仅仅局限于某一种或某几种资源,局限于校内、社区内或地区内资源等,要认

6、识到一种课程目标的实现可以有多种课程资源支持,同一课程资源可以支持多个课程目标的实现,要采取开放灵活的态度。农村贫困地区中学课程资源开发的开放性则特别强调以下几点(1)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进村庄、进家庭、投入大自然,充分利用农村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各种自然与人文的课程资源,把物品的、文本的、口碑的、活动体验性的课程资源综合起来,协调运用,发挥教育的最大实效。(2)学校教育要主动向社会开放,与农村贫困地区社会各界建立互惠互利,资源共享的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机制,实现学校与农村社会教育的互相开放。 稳步发展,不可一蹴而就。提出这一原则主要是基于以下的原因第一,教育改革实验与现行考试制度的矛盾,特别是在高考升

7、学压力大的地区,各种人为干扰太多,还难于协调此种关系。因此,还有个梯度问题,考虑到中考高考改革还未真正起步,各地师生缺乏地方性知识与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因此,应通过实验,逐次推进,不必一哄而上,让师生们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第二,农村生源为主的学校,“跳农门”的强烈愿望使开发课程资源的难度更大,学校与教师承受着政府、社会、家长有关升学考试的重重压力,无暇进行课改,更难开展课程资源的开发活动。农村贫困地区的家长受应试教育影响至深,对开发课程资源,提高人文素养不感兴趣,还担心影响子女和考试训练,对课改有一定的反弹力。在这些学校进行课程资源开发更不能急,要与教学评价制度改革逐渐同步起来,才能顺利进行3。

8、第三,农村贫困地区中学缺乏新理念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许多人还存在“教教材”的旧理念,所谓创新也不过是分析教材、理清线索,便于学生快捷掌握而已。形成了“教教材,学教材,考教材”的教学与评估习惯。笔者进行过访谈式的暗中调查,大多教师也认为此种教学方法不切合有升学考试任务的中学实际,对探索性的教改有一定的的排斥性。开发课程资源还必须与师资的校本培训结合起来,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课程意识与开发能力。第四,长期以来,学校教学活动都是教师先精研教材和梳理知识,然后“喂养”学生。学生养成了依赖教师,依赖教材的习惯。仅仅是教师改变观念,企图通过放权于学生,就想一放就灵,是不现实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有一个过程。 第 5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