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应变策略及实践.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54941 上传时间:2019-01-1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应变策略及实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应变策略及实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应变策略及实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应变策略及实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应变策略及实践.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应变策略及实践 在高校本科教育中,计算机基础教学与数学、外语一样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及实用性。探讨应对新形势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策略并将其付诸教学实践环节,实践证明这些策略能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近年来,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外围”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社会信息化向纵深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加速1;计算机水平成为衡量大学生业务素质和能力的突出标志之一,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计算机能力的要求有增无减2;高校新生计算机知识水平的起点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规划的实施逐年提高3;计算机的应用技术与专业教学、科研结合更加紧密,专业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更加具体

2、和严格4;大多数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已经有了良好基础。 因此,从以上的变化不难看出,目前高校的计算机教育应该继续作为所有专业学生的培养内容并予以高度重视,应该进一步结合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继续强化计算机基础教学。 1应变策略 1) 适应时代要求,加强并实施两个转移战略。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大环境以及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模式提供强有力支持。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教学资源,灵活机动安排学习计划,自行选择实验项目和进度。例如,在多媒体实验中,学生可以自行选择题目,自行拍摄、搜集各种素材,并在教师指导下使用音频、视频和图像处理软件对素材进行剪辑、加工编辑及合成,形成完整的成果,最后

3、在网上进行交流展示,由教师进行讲评并给出成绩5。在网站设计与网页编程实验中,学生 所设计的网站都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实际发布,除了教师进行讲评外,同学之间也可以互相对网站的设计进行评价,发表意见。这些形式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参与程度,提高了学生自我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为适应时代要求,要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实施“两个转移”应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转移;应从课堂面授向学生在实验室操作转移。 2) 实行精讲多练、教考分离、机试为主的教学模式。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实行“精讲多练、教考分离、机试为主”的12字教学模式。所谓精讲多练要求讲课突出重点、难点,明晰思路、启发思维,引导学生思考;大幅度

4、压缩课内教学时数,增加实验时数;要求老师精选若干知识点、技能点,以此为纲重组教学和实验内容。教师在课堂上讲出内容的精髓后,让学生在计算机上练习实验相关的技术和方法。教学和实验时数应达到11,甚至13。12字方针的主要技术支撑是创建了能力主导型的课程考试机制。检验学生是否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技术,主要体现在学生如何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测评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应尽量采取在计算机进行实测,根据解决问题的实际效果客观评判,而不是纸上谈兵。 3) 建立完善的实验教学大环境,强化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所谓“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大环境”由3部分组成(1)软硬件及其网络构成的数字化实验教学平台;(2)网络课

5、件、视频录像、试题库、实验平台、优秀作业、电子教材等构成的多媒体数字资源,还包括教师队伍、实验人员及行政人员等;(3)在“平台”和“资源”上开展设计、实验、答疑、提交报告、测评等教学活动。三者的关系是数字化实验教学平台是大环境的基础,数字化资源是大环境的核心,教学活动是构建大环境的目的。 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教育理念、先进教学方法,构建“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大环境”6。这样的大环境完全是开放的,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式、协作式学习空间以及真实和虚拟的实验环境,也为教师提供数字式平台,有利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实现以人为本的个性化实验教学,强化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进而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提

6、供广阔舞台。 4) 构建分类分层次教学体系,充分激励各类学生。 按“学科专业、知识结构、培养层次”构建立体化的分类分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学科专业”分为4大类理工类,经济/管理/医学类,外语/人文类,计算机/电子类。“知识结构”分为3个模块计算机系统与平台,程序设计,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培养层次”分为两个层次基本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培养。对“知识点、技能点”也进行分层,“知识点”分3层基础内容、专项应用内容、综合应用内容。“技能点”分3层基本技能、中级技能、高级技能。实践表明分类分层次培养比较适合高等院校的计算机实验教学。 这样的分类分层教学体系充分激励了各类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们以培养学生实践能

7、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深化实验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出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教学质量的新思路,研究同时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模式和方法,努力实现“加强实践、拔尖创新、落脚能力”的特色教学。 5) 教师依托学科建设,努力实现教学教改双肩挑。 紧密依托学科优势,借助学科整体实力,将师资培养纳入学科团队的发展规划中,逐渐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的教学队伍。通过申报教学团队和参加教改项目,使全体教师得到锻炼、充实、发展,激发他们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热情和兴趣,促使他们安心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和教改上,使团队建设不断巩固和提高7。 2实践情况 笔者在20182009级部

8、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中进行了上述应变策略的具体实践教学,表1为教学方法视域下的教学模式应变策略及其优势。多年实践证明在计算机上考试可以比较客观地考核学生动手能力。 开发融学习、练习、小测、考试为一体,兼有指导和监督作用的机考系统,实现出题、组卷、考试、阅卷过程的自动化管理。试题库建设是机考系统的基础,考试控制是其技术核心,自动阅卷是其推广应用的关键。试题库要根据每门课程的知识大类,从中抽取多种知识点和技能点,编制大量的应用操作题目,每个应用操作题目都是用来考评若干知识点和技能点的掌握情况;考试系统控制数百名学生在机上做题、收发卷,还要把与知识点、技能点相关的各种常用软件工具嵌入到考试系统中,如W

9、ord、Access、Photoshop等软件,以供学生自如使用这些工具软件去解决各种应用问题,故对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有较高的要求。最后要研制机器自动批改试卷系统,达到客观评价每一个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水平8。自动阅卷可以极大减轻教师负担,但自动批改涉及声音、图像、数据库、网络的试题,数据的采集和识别的难度相当大。 机考系统能对学生个体学习的进度进行统计分析,对实时数据库进行图表生成与显示。图1呈现了某学生学习某门课程各章的时间分布,以图表的形式反映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不仅可以使他们直观地、详细地了解自己学习课程每一章的进度,也有利于他们进行自我监督和教师的督导。 图2显示了某生所在班级的总

10、人数和学习某门课程的总时间以及不同的时间长度所占的人数比例。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时间,再对照图2,可以随时了解自己在班上所处的位置以及和其他同学的差距。同时也促进了同学间的比较、竞争和激励,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图1个人学习进度曲线图 图2学生个体的学习进度在班级所处位置饼图 通过图3,我们不仅可以了解课程内容被学习的整体趋势,也可以此作为评价课程责任教师教学质量的一个方面。另外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课程的时间长度、规律及特点,可以提供满足学生需要的学习资源,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活动。采用上述策略对实践教学环节改善还是比较明显的,尤其体现在学生计算机基础技能的提高上。 图3课程内各章学习情况柱状图 3结语 面对新形势,我们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应变策略进行了一些思考,并付诸实践教学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此感谢学校有关部门的协助和支持,我们将再接再厉,不断开拓,进一步提高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水平。 第 7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