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播学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理论与应用.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55724 上传时间:2019-01-1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传播学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理论与应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论传播学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理论与应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论传播学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理论与应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传播学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理论与应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传播学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理论与应用.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论传播学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理论与应用 囿于中职语文教材、教法局限,多年来教学效果存在少慢差费的问题,将现代传播学引入中职语文教学的大胆尝试是一种成功的教学嫁接。对于学生来说,不仅可提升学习兴趣,而且能强化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对于教师来说,不仅可实现一定程度的教学自由,而且能多维度展示自己的教学理想。 近年浙江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呼声非常强烈,而此后一系列的教改实践也及时地把握了这一动向,本人参与了2018年浙江省“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新教材语文第一册的编写。在编写过程中,本人与许多编者仍然还存在许多想改不能改、想变无力变的遗憾。 李炳亭在教学改革的方向重建教学意义一文中提到教学改革的

2、方向一定是“重建教学意义”,也就是最终必须回答教学到底为什么而存在?是为了知识,还是为了生活,抑或什么也不为,或者是只为学生终究是一个作为生命体的“人”?因而,我提出改造教室计划,并且希望所有的教室都能真正“把人放进教育里”,教育实验室具备学习场、生活场、精神场三大功能。要构建“三个场”,首先必须先构建“学习场”即推进课堂教学的改革,然后在此基础上,以改造教室而完善另两个场。从某种程度上讲,“生活”、“精神”都应该是“教学”的内容。如果没有“生活”显然不能说教育是健全的,没有精神更不能说教育有什么价值。 囿于教材局限,笔者和有志于中职语文教改的同仁将更多的精力投入于教学方式与手段的改变、文本阅

3、读新视角的开拓。经过六年教学实践,笔者在“重建教学意义”这一命题的指引下,引入传播学理论,摸索到了一条适合中职生语文能力发展的路径。 一、传播学与中职语文教学的无缝对接 尽管传播学与中职语文这两门学科无论从学科领域、理论背景还是实践功能等方面来看,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深入研究后不难发现,这两者之间存在许多共性并完全能“无缝对接”成功。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简言之,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 自20世纪上半叶在美国诞生以来,传播学已经在全球范围内生根发芽,并迅速成

4、长为一门“显学”。因为传播是人的一种基本社会功能,所以这一学科具有强大的兼容性和开放性,凡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语言学、语义学等等,都与传播学相关。 新课程标准明确语文的属性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是以语文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及意义为对象,以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目标的教育、教学活动,是具有实践性特征的学科课程。” 从属性来看,二者在信息交流、社会交际、人文关怀等方面的特点极其类似,正因有相似的“基因”,所以将传播学引入语文课程有其理论基础。 1、传播学与中职语文

5、教学中的信息交流 一个完整的传播过程包括传播者、受众、讯息、媒介、反馈等五个要素。其中,“反馈是体现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的重要机制,其速度和质量因媒介渠道的性质而有不同但它总是传播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传统大众传播视域下的效果理论是以受众为研究对象的,强调传播行为对受众产生的影响,受众在效果研究中往往被视为媒体的“说服”对象、媒介的“教化”对象、议程的“被设置”者、沉默的“主流意见”屈从者等。 而在当今的网络环境下,互联网技术的日臻成熟与普及使得信息传播中的交互性大大增强,传播过程中的受众不再满足于被动“说服”“教化”地位,他们提升了自己的参与热情,扩大了意见表达规模,加大了反馈的深度

6、、力度和强度,受众的参与使得传播过程中的反馈机制得以真正的有效实现。 而反观传统的语文教学,其教学过程也包含了教师、学生、教材、教法、反馈等五个要素,与传播过程的五要素几乎可以一一对应。虽然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模式被倡导多年,但大部分运用过各种教学模式的语文课堂到最后只剩下一种“讲授式”,而大部分教材文本则沦为教师向学生即“受众”灌输人生观价值观的工具。对于出生在互联网时代的中职生来说,这不仅是一个计算机时代,更是一个移动互联时代,IPAD、智能手机是他们的标配,移动阅读、评论回帖、发表日志更是打开了文本阅读、信息交流的交互之门。 对于这样一个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传统媒体

7、自感危机、自我革命,而对于中职语文教学来说,这样的形势也倒逼教师改革意识、改革手段,要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回课堂,教育手段必须由传授型向对话型转变,改变单向的信息交流,语文教学的对话活动应由多个对话者(教师、学生、课本、编者)的双向或者多重对话交织而成,而对话的本质就是达到理解。中职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一种知识、技能的培养活动,它首先是一种以语言理解为核心的生活教育、世界观教育。从时代的发展来看,现代传播学与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信息交流面对相同的受众,同时也面临同样的难题。 2、传播学与中职语文教学中的社会交际 美国社会学者赖利夫妇在大众传播与社会系统一文中提出了传播系统模式的特点(1)从事传播的双方即传

8、播者和受传者都可以被看作是一个个体系统,这些个体系统各有自己的内在活动,即人内传播。(2)个体系统与其他个体系统相互连接,形成人际传播。(3)个体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分属于不同的群体系统,形成群体传播。(4)群体系统的运行又是在更大的社会结构和总体的社会系统中进行的,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的大环境保持相互作用的关系。 对应中职语文教学的“生态”系统来说,教师与学生是独立的个体,都有各自的内在活动;教师与学生在课堂内外的活动加强了两者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了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分属两个不同的群体,大群体之间的互相影响又形成了传播学意义上的“群体传播”;借由文本、多媒体、课堂、校园、社会等

9、媒介,通过语文综合活动的开展,不但可以提升师生素养,更可推动班级、校园文化的发展,甚至还可推动社会进步。 3、传播学与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 传播学与语文教学都把人文关怀作为自己的终极追求,关注人的生命状态,把人的生存、人的作为、人的发展当作考察一切事物的价值取向。 商品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客观上促成了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主观上却将对人性的追问与关怀湮没于横流的物欲中。在当下,“好的传媒应帮助我们去理解这个时代,理解这个时代人们的愿望、理想、梦想以及失望和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希望和向往。如现在的湖南电视湘军中的都市一时间、民生新闻眼、寻情记、请原谅等电视媒体,为构建和谐社会、倡导人文关怀,树立

10、了好的传媒形象。”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在1990年代重建人文精神的大讨论中提出来的。从近年语文教育界提倡人文性的一些论述来看,大多强调语文学习的文学熏陶、文化价值、审美教育、情感培养、人格完善等内容,重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有益于发挥语文的审美功能,有利于学生的情操陶冶、人格完善和悟性发展。中职语文教学相对普高而言,有比较小的升学压力、有学习基础比较薄弱的教育对象,但换种视角来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传播学“嫁接”中职语文对老师来说有更大的教学自由度,对学生来说更易接受与喜爱,对中职语文来说更可焕发生机。 二、传播学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从2009年始,笔者任教高三,因高三课程安排较紧、教学形式

11、比较单一之故,我们首次尝试利用课间10分钟、课前5分钟在课堂上播放本土传媒浙江经视的节目“新闻深呼吸”。这档15分钟的节目,涵盖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热点事件,主持人舒中胜老师为业界精英、跨界高手,评论风格以客观、理性、公正著称。当年参与尝试的09财会2班、3班一开始就对看视频抱有浓厚兴趣,随着时间与形式的固定,师生共同开发了许多互动形式,使传媒成为语文课的有益补充,也使当年语文高考成绩全省居前,而笔者在其后六年的教学中对此仍加以不断的探索与革新。 1、学生与传媒的互动 单纯让学生观看视频,和教师的“一言堂”“满堂灌”本质没什么不同,只有采取互动的方式,才能让传播学引入课堂而不违背语文

12、教学的本质。 新闻评论节目中难免会出现主持人字音不准、词语误用、语法错误等问题,字幕上偶尔也会出现错字,这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语文学习素材。语文学科所包含的字、词、句、音、形、义等基础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恰恰是语文能力的展示笔者曾鼓励09级财会班的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整理,将节目中出现的差错以及对节目的建议写成观众信,寄往电视台。接收新鲜资讯、观点的同时,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充分发掘语文元素,强化了自己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如养成了记录语录本和整理纠错本的习惯、提高了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学到了用书面表达与媒体沟通的方法等等。 互动一定不是单向的,作为传播学领域的媒体来说更是深谙互动之道。同年,收到观

13、众信的“新闻深呼吸”栏目组就发出采访请求,第一次走出演播室走进校园与师生互动签名赠书、采访座谈、制作专题。而主持人、浙江经视评论部主任舒中胜老师不仅在其节目更在其新书舒口水新闻深呼吸前言中提到此次采访“2018年1月7日,我带着好奇,怀着感恩去富阳见到了潘老师,也见到那些可爱的孩子。在孩子们的笔记本上,我看到了他们摘录的舒式语录。我承认,现实是残酷的,现实也经常让人沮丧甚至失望,但希望、温暖、善意、理性、建设性,不也是另一种现实吗?我相信。希望孩子们相信,希望读者们相信。” 互动所带来的直接效应非常显著,笔者所带班级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始终不减,在当年高职考中也考出了全市第一的好成绩。 2、媒

14、体文对教材的补充 近年来,中职语文的教材编写一定程度上受到“去鲁迅化”的影响,林清玄式文体不明的散文大行其道,而鲁迅拿来主义为了忘却的纪念记念刘和珍君等原有杂文经典已经“缺席”课本很多年。除了鲁迅,别的名家议论文也罕见于课本。教材的编写会对教学产生直接的影响,教材编写不重视议论文必然导致在具体的教学中议论文得不到重视。在议论文教学中,不少老师还停留于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简单分析,将文本作无谓而无味的肢解,导致学生对议论文敬而远之。 而浙江省高职考从2018年起对语文科技文阅读改革为媒体文阅读,这一变化与教材形成了一组矛盾,因此将传媒尤其是新闻评论类的节目引入课堂,将成为教材议论文的有益补充。

15、在笔者近年的课堂教学中,由传媒“My 十点档”专题节目引发的课堂限时讨论就有无数次,如 “你所不了解的90后”、“男孩,你危机了没”、“真实的青春没有逆袭”“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等等。在具体的社会案例讨论中,学生不仅从被动的听话者转变为“我有话要说”的主动发言者,而且从耽溺于个人小世界的少年逐步蜕变为“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成人,视角扩大,表达技巧提高,在实践中掌握议论文摆事实、讲道理的要义。 3、用传播学手段组织语文综合活动 在教授选读一文时,笔者曾组织知其不可而为之VS知其不可而不为的辩论比赛。赛前要求学生对每堂课收看节目时摘录的材料进行整理,择其相关部分,围绕主题,展开辩论。框定了

16、一定的范围之后,学生在辩论时不仅不易跑题,而且会厚积薄发,发挥平时积累材料的最大作用,往纵深挖掘材料的意义。语言的交锋,也是思想的交锋,在激烈的交锋之后,师生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领悟。同样一篇文章中,也可以由“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开展一次关于“言论(自由)的边界”的小组讨论。 随着微信的普及,许多传媒也纷纷推出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每日推送一些好文章。受此启发,笔者让学生们日常也“推送”一些自己喜爱的文章,拿来分享,并组织校内调查,根据受欢迎程度精心编选青春加油站文集,并使其成为我校的校本教材。为扩大其影响,学生利用传播学原理,在校内组织“青春加油”系列主题征文比赛、演讲比赛、校园剧表演等等活动,一方面为文集作宣传,一方面使其参与面和影响力更为广泛。 第 11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