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命制中逆向思维的运用.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57433 上传时间:2019-01-1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题命制中逆向思维的运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试题命制中逆向思维的运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试题命制中逆向思维的运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试题命制中逆向思维的运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题命制中逆向思维的运用.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试题命制中逆向思维的运用 命题中运用逆向思维需要三大条件大胆质疑;关注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能引领中学历史教学。本文分析试题命制中逆向思维的运用,兼论苏联的农业政策与粮食问题。 一、命题过程中的困惑逆向思维的缘起 在全县期末统测试题命制的时候,我意图从粮食问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初步命制了这样一道题目 1918年1月,莫斯科只运进180车皮粮食。而粮食需要量按每人每天1/4磅计算,需510至530车皮。为此,苏俄采取了哪些措施解决这一问题(?摇?摇) 余粮收集制提倡种植玉米征收粮食税实物配给制 A.?摇?摇B.?摇?摇C.?摇?摇D. 答案C。 史料来源于外国历史大事集现代部分

2、第一分册,这则史料主要说明1918年苏俄面临严重的粮食危机。 后来在审题阶段,我发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最大限度地征集农民手中的粮食以保证军队和城市人口的粮食供应,而城市居民的粮食消费是严格定量控制的。1919年,人们的粮食供应标准是很低的,主要按劳动强度定量分配,如下表(数据来源吴恩远苏联史论第48页) 这说明,该政策并不能解决粮食短缺问题。有了疑问后,我立即寻找学术支撑,主要想搞清三个问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下苏俄的粮食生产如何?苏联在那一时期粮食生产与供给的问题有好转,原因是什么?苏联解体与粮食问题有没有深层次关联? 二、苏联农业政策与粮食问题的学术支撑逆向思维的科学性 通过阅读沈志华教授

3、主编的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中“新经济政策在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十字路口”、崔剑的“从农业政策看苏联解体苏联剧变的深层次原因之二”、“苏联的改革之路以农业为例专访中国社科院世界史所闻一研究员”,我对苏(俄)联农业发展历程有了基本了解。 一战前俄国是粮食出口国,但是一战使俄国失去大量精壮劳动力,这对一个农业国来说是致命的打击。另外,沙皇政府和临时政府为了保证军队的粮食供应都采取了征粮制度,所以俄国的农业一下子陷入了困境。此后,苏(俄)联农业生产都没有能恢复到战前水平,最好的阶段是新经济政策时期和赫鲁晓夫改革初期。首先,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对俄国的农业及农民状况不是很了解”,而“马克思的论著里很少谈

4、论农村问题”1。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们出台了土地法令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土地国有和强制征收农民手中的余粮甚至口粮都说明列宁等人并没有重视农民的利益,当然这是战争时期的特殊政策,保证了前方军队的粮食供应,无可厚非。 战争结束后,军事共产主义的模式依然畅行,只能说当时布尔什维克党过于教条。这直接导致农业生产力的下降,1920年托洛茨基对西伯利亚考察后说“目前按照粮食定额平均征收的政策、征购时的连环保制度和工业品的平均分配政策造成农业生产下降、产业无产阶级涣散,有使国家经济生活彻底瓦解的危险。”2136好在农民暴动和水兵起义后,列宁有了清醒的认识。新经济政策是在农民起义的压力下产生的,它最大的亮点

5、是将农业生产与自由市场结合起来了。粮食税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国家通过市场购买可以解决城市粮食供给问题,农民通过出售余粮而增加实际收入,积极性得到提高。新经济政策促进了苏联农业的发展,1921年度苏联农业虽然遇到灾荒而歉收,但仍然征得实物税1.62亿普特,并通过商品交换的办法采购0.62亿普特,两者合计国家共获得粮食2.24亿普特。19221923年度国家获得的粮食就上升为4.3亿普特。其他农产品的国家采购量也有较大增长,从19211922年度到19251926年度,油料籽增加3.2倍,动物油增加2倍,籽棉增加27.5倍,畜皮增加1倍,麻类和其他工业原料都有增加3113。尽管如此,苏联的农业并没

6、有恢复的战前水平,“到1925/1926年度末,农业生产水平达到战前的92%,播种面积到1928年仍比战前约少10%。”248 新经济政策最初被认为是一个长期政策,但是列宁逝世导致新经济政策日益萎缩直至被农业集体化取代。斯大林农业集体化的指导思想就是无视农民的利益,“在斯大林看来,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工业与农业紧密结合为一个工场的社会,苏维埃制度不能建立在两种不同的经济基础之上,社会主义国有工业与小私有制农业是相互排斥的。”3114农业集体化强制地把农民组织起来,使他们失去了经营自主权和一切私有财产。同时,消灭“富农”更是让农民看不到生活富足的希望。这样,农民就只能消极怠工和无声抵抗了,“农民在

7、绝望中屠宰牲畜、毁坏农具和焚烧谷物。1933年与战时困难的1916年相比,牲畜存栏骤降1/2至2/3,粮食总产量跌入低谷。”3114 斯大林留给赫鲁晓夫的粮食问题,给赫鲁晓夫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他在乌克兰地区领导过农业工作,对农村和农业问题有自己的想法。所以,他上台后首先对农业动刀,主要采取以下措施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以提高农民的物质利益;倡导垦荒;取消拖拉机站;取消义务交售制;提倡种植玉米;扩大农庄的经营自主权,推行包产到组的奖励办法。他的这一套组合拳虽然没有改变农业集体化这一经济体制,但给农业发展带来了一些活力,最初几年农业连续丰收,“为国家增产50%以上的粮食。”4赫鲁晓夫的改革只能是一

8、剂强心针,毕竟农业集体化没有改变,农民依然没有生产自主权和私有财产。另外,垦荒的同时放弃了轮作制,造成生态破坏;种植玉米的目的是提供动物饲料而非增加粮食,种植玉米也不符合苏联的气候条件。所以,粮食问题并没有真正得到解决。 勃列日涅夫通过加大对农业投入刺激农业生产,提高农民待遇,本身并没有改革农业体制,农业发展只能是维持低水平状态。而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基本维持了他的做法。受到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启发,戈尔巴乔夫试图推行租赁承包制,但当时苏联农民已经习惯了集体农庄,缺乏个体经营的技能,加之戈尔巴乔夫操之过急,所以没有取得任何实效。他执政期间“苏联的农业生产状况非但没有好转,反而出现了倒退。比如

9、谷物、棉花、甜菜的产量都低于20世纪70年代的水平。1991年的情况更糟,谷物产量跌到了1.6亿吨。”3116苏联也在1991年底宣告解体。 三、改编后的试题逆向思维的价值 从列宁到戈尔巴乔夫,苏联的农业生产一直都没有恢复到一战前的水平,粮食供应问题困扰着苏联,也造成了三次饥荒。从农业政策来说,只有新经济政策能提高农业生产,解决粮食供应问题。因此,我把题目改为 1918年1月,莫斯科只运进180车皮粮食。而粮食需要量按每人每天1/4磅计算,需510至530车皮。下列措施中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是(?摇?摇) 余粮收集制实物配给制征收粮食税恢复自由贸易 A.?摇?摇B.?摇?摇C.?摇?摇D. 答

10、案C。解析粮食税的征收一方面给国家提供了部分粮食,另一方面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发展;恢复自由贸易,使农民的余粮通过市场流向国家,农民的收入也增加了。这两大措施既能促进粮食生产又能给国家提供足够的粮食。改编后的试题意在考查学生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深度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只是将有限的粮食进行平均消费,粮食供需矛盾并没有解决,甚至恶化了。新经济政策是苏联农业政策中最能有效解决粮食危机的政策,但是其摸索完善时间长而实施时间短。苏联农业长期得不到发展,粮食供应紧张,根源在于对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发展农业缺乏科学的顶层设计。至今,世界上仍没有哪一理论能够科学阐明社会主义国家的农业发展模式。这将是中国面临和必须解决的问题。 命题中运用逆向思维需要三大条件大胆质疑;关注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能引领中学历史教学。近几年各地高考试题中,这类题目也很常见。如2018年江苏卷第7题,通过史料说明新文化运动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改变传统观念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了传统文化。又如,2018年全国新课标I卷31题,认为胡佛不是自由放任政策的典型,而是有限干预。在命题中自觉运用逆向思维,不仅是对自身历史素养的检验,而且是促进自己提高历史素养的途径,值得尝试。 第 7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