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慎谈高效.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57744 上传时间:2019-01-1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教学慎谈高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语文教学慎谈高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语文教学慎谈高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教学慎谈高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学慎谈高效.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语文教学慎谈高效 所谓效率,是指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工作量,同样的时间,完成的工作量越多,效率越高。从对“效率”的概念看,“效率”一定是一个数量表达,正因为其可以量化,也就可以进行最直观的比较;而比较之下就有低效和高效之分。比如,一个小时你做出10个零件,我做出12个零件,那么我就比你高效。但这样的计算方法能简单迁移到语文教学中吗? 搜索“语文高效课堂”或“高效语文”,可以看到几十万个搜索结果,比如“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要注重打造细节”“优化单元教学,构建高效课堂”“关于实现中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几点建议”等等。上面列举的几篇关于高效课堂的论文,无意于针对某个人,只是表明当下对追求语文高效课堂的研究

2、方向和热衷程度。 语文教学、语文课堂要不要追求教学效果?当然要。如果一堂课下来,学生一无所获,自然是无效的。如果给学生一些错误的知识、错误的策略,还会是负效。但“效果”和“效率”并不是一回事。诚如上面所说,“效率”一定是可以定量的,而“效果”更多的时候却只能是定性的。这不是无聊的文字游戏,其背后隐藏的是功利思想和对语文学科学习特殊性的忽视。 在高考升学压力下,老师追求教学的效率,学生追求学习的效率,本无可厚非,但这里所谓的“效率”就是一堂课掌握了多少个知识点,完成了多少道试题,其终极目标是考试成绩的多少。成绩越高,说明平时教学、学习效率越高。从这个意义上看,老师和学生追求的“高效”仅仅是针对“

3、讲”和“练”而言的,是标准的“非语文”。要知道,“讲”和“练”确实可以提高成绩,但它不是语文的核心任务,不是语文教学的全部,更不是语文学科的本质。 有趣的是,2018年7月24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新闻客户端,对5210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8.6%的受访者表示已不记得中学时代所学的知识,只有2.5%的受访者表示还都记得。50.8%的受访者表示偶尔会用到;18.6%的受访者表示从来没用过,表示经常在用的受访者仅占8.6%。从调查结果看,我们孜孜以求的效率甚至高效,在现实生活中却变成不折不扣的低效甚至是无效了。从本质上说,出现这种现状,不能说与我们过于功利的教学无关。知识

4、也罢,能力也罢,急功近利的讲解和训练,确实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快速提升,但这不应是学校教育的归旨,因为教育追求的是长期性和可持续性。 客观地说,在功利思想影响下,当下的语文教学甚至整个教育都已经偏离了正常的轨道。王栋生老师曾专门撰文教育的一个特征慢,他认为,教育是慢的事业,它的特征最像农业和林业,不能依赖硬件设备,不能强调资金投入,不能指望加班加点,不能靠使用生长激素。韩愈也曾告诫我们“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先生说“学校犹如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梅先生所说的“既久”“濡染”“不为而成

5、”都与追求高效无关,与功利无关,其强调的是长期性和渐变性。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孟繁华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学习基础知识的目的不只是为了有用,在基础教育上至少不应该有这种功利的想法。为了学生终身发展考虑,为了实现教育的宗旨,我们的语文教学确实应该慎谈高效。 大谈语文教学高效,更是忽视语文学科的特质。所谓高效课堂或高效教学,对语文教学来说,应该是一个伪命题。因为就语文知识而言,也许还可以进行部分量化。比如,一堂课记住5个还是6个字的读音或字形,自然记住越多,效率越高。但要知道,对语文学科而言,还有很多貌似无用的知识,它们不像字音字形那样显性,我们很难说清楚它们何时在何处发挥作用。

6、上个世纪30年代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校长亚伯拉罕?弗莱克纳斯曾以“无用知识的有用性”为题发表过一篇文章,强调一些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强调有些知识在短期内的无用性和不显性性。中国古人也说“流水下滩非有意,白云出岫本无心。”同样说明这些貌似无用知识的无形影响。语文学习需要耐心和耐性去慢慢积淀。 此外,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不同于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学科,也不同于历史、地理、政治等文科学科,这些学科在某一章节,它的知识点通常是单一的,因而也是明晰的,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目标,或许是可以用有效或高效来评判的。但语文学科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综合性,一篇文本,很可能不仅综合了文学、语言学、修辞学、文字

7、学的某些东西,还综合了戏曲、曲艺、民俗学的一些东西,并且涉及哲学、美学、文艺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甚至自然科学的许多知识,可谓内容庞杂。如果文本中出现了古代纪年的知识,我们能不让学生掌握吗?如果文本中出现了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知识,我们能不让学生掌握吗?仅就字词句章语修逻文而言,你能说哪个不重要吗?既然是必要的知识,就应当力争让学生掌握,但我们能在一篇文本中把它们讲完吗?显然是不可能的、不现实的,那么我们又能用什么来衡量这堂课的效率呢?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即便是这些知识性的内容,我们讲什么才算更高效?我想,没有谁能给出肯定的答案。 再者,语文知识只是语文教学非常小的部分,而语文能力、语文

8、素养是既不可以称,也不可以量的东西。你能说一堂课学习两首诗就一定比学习一首诗高效吗?阅读一篇文本,解决了五个问题就一定比解决了三个问题高效吗?阅读一部小说就一定比阅读只有几句的卞之琳的断章或一首绝句高效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梁启超先生说过,学习不必求猛进,像罐头塞得太多太急,不见得受益。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美国曾评选十句“儿童给成人的忠告”,第一句就是“我的手很小,请不要往上面放太多的东西”。语文素养的培养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学生沉浸其中,去体悟感受,去慢慢地炖和熬,在熏陶渐染中逐渐获得。宋代陆九渊在读书中写道“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他强调读书要静,不能慌里慌张,要讲涵泳,细嚼

9、慢咽,慢慢消化,然后才能饶有兴味。这是陆九渊的读书心得,也是学习语文的秘籍。 再比如写作教学,我们也喜欢谈要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其实,就写作而言,至多在写作技巧的传授时可能存在一点点效率问题,但这些技巧能否转化为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却存在着很大的变数,从这个意义上说,又很难说清楚是否高效了。而对于文章的素材、立意等,教学过程根本无从谈有效与无效的问题,更不要说高效了。至于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深刻性、独创性与发散性等,更不能简单用是否高效来评判了。 最后再说说语文课堂教学方法与高效的问题。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倡导自主学习,强调合作探究。那么,是讲授的方法高效还是自主学习高效呢

10、?是课堂上热火朝天的互动、合作、探究高效呢,还是静默、沉思、独享高效呢?顾黄初先生给笔者上教学法课的时候,讲过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故事。顾老做学生的时候,有一次上课,他的老师陈瘦竹先生讲一首唐诗,老先生只讲了一个字“好”,沉默半天后,老先生接着又讲了两个字“好啊!”,再接着又讲了一遍“好啊!”,并拍案摇头,沉醉其中。这就算把诗讲完了。用我们有些人的高效观来看,陈先生的这堂课简直就是莫名其妙,无效至极。而顾先生却说,这就是老师的高妙之处,不言而言,留下空白,到底好在何处,让学生自己去体味、琢磨,去生成。照顾先生的意思,陈瘦竹先生的课确实是有效的。 中学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不能像造零件、修公路一样简单以数字来评价其效果。语文教学应摒弃功利思想,遵循学科自身的特点,不要轻言高效问题。 慢慢走啊,请欣赏! 陈国林,语文教师,现居江苏扬州。第 7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