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做到拓展延伸.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57776 上传时间:2019-01-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教学要做到拓展延伸.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语文教学要做到拓展延伸.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语文教学要做到拓展延伸.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教学要做到拓展延伸.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学要做到拓展延伸.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语文教学要做到拓展延伸 很多语文教师把教科书看成传授语文知识和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唯一工具,这种看法是错误的。语文课本上的几十篇文章,我们应该把它看作是抛砖引玉的媒介,而不应该是我们语文教学攻克的唯一阵地。如果只把语文课本看作是老师教学的唯一文本,那么我们的教学只是在教课文,读文章,而不是在教语文,不是在培养语文能力和提高语文素养。为了实现语文课程的功能,我们要做到拓展延伸,我认为应做到以下五个方面。 一、拓展延伸要做到目标明确 语言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教学时要有延展性,但是文本的拓展并不是漫无方向、随意而行的。语文老师必须做到有的放矢。拓展的目的是为了老师钻透教材,学生学透教材,进而开阔视

2、野,也就是说,拓展是为了更好地、更有效地传授知识。 二、要做到从多个角度拓展延伸 当我们学习一篇课文时,可以从作者的角度去延展,搜集作者其他的文章来阅读,这样可以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以及不同时期的思想感情。例如,学习了朱自清的春,为了让学生更深层地了解朱自清的散文特点,我们可以阅读他的其他散文,如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等,这样,学生对朱自清散文的清新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就会加深理解。也可以从课文文体的角度出发,去阅读同样性质的文章。学习了春,老师可以找来有关描写“夏、秋、冬”的散文让学生阅读,如秋天(何其芳)、故都的秋(郁达夫)、秋夜(鲁迅)等,这样,学生对写景散文的一些特点自然而然就掌

3、握了,如,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形散而神不散等。 三、文本和所引用的资料要有机结合 语文课堂上老师所参考的一些资料是为语文课服务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知识,是为了提高课堂效率,而不是抛开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故意去吸引学生而大讲特讲其他方面的知识。那样的话,就是喧宾夺主,杂乱无章,不能做到有机结合。在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时,我感觉我的引导和拓展很成功。预习课文时,我让学生准备了一些地理知识,如,经度、纬度、温度带、同纬度的内陆和沿海地区的气温差别等,学生准备得很充分,有的还去请教了地理老师。我也查阅了很多地理资料,还准备了地图和地球仪。课堂上,在讲解重点内容“影响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经度、纬度、

4、高下、古今”时,学生积极发言,兴致盎然,对课文内容理解得很快、很好。 四、要做到以学习语文、学好语文为出发点,从走进文本到走出文本,到再次走回文本 学习课文时,教师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很快地投入到课文学习中,去分析内容、理解主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就是走进文本阶段。但是学习目标不能仅停留在字词句的识记和整体感知上,老师要带领学生往深处、往远处去探究,学习一篇文章,在了解了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后,还要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人生经历等,这样,学生才能把文章学透,真正地记在心中。例如,我们上面讲到的大自然的语言的延伸。又如记承天寺夜游,为了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思想感情,我们必须给学生补充一

5、些有关苏轼的知识,如他被贬谪的经历,他的诗、文、画的成就,“唐宋八大家”以及苏轼是中国文化史上少有的全才等。我想,在学完这篇文章后,留在学生心中的不仅仅是这篇文章而是作者这个人。这就是走出文本阶段。当我们做了大量的课外阅读和积累后,回过头来看我们当前正在学习的文本时,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当时课堂上一些不理解的地方一下子明白了。这就是再回到文本阶段。 五、拓展延伸,说来容易做来难,要求教师有大量的知识储备,要不断学习 老师和学生都要进行充分的阅读,进行大量的积累,多读书,多听,多看,多写。知识面拓宽了,语文教学的教和学才能顺利进行,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积累对语文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我希望语文教师要像蜜蜂采蜜一样,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引领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世界中遨游。编辑 张珍珍第 4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