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中“工学一体化”教学研究与推广.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64943 上传时间:2019-01-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职教育中“工学一体化”教学研究与推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职教育中“工学一体化”教学研究与推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职教育中“工学一体化”教学研究与推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职教育中“工学一体化”教学研究与推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职教育中“工学一体化”教学研究与推广.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高职教育中“工学一体化”教学研究与推广 作为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一面大旗”,“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新时期高技能人才培养最适宜的模式。文章对“工学一体化”的教材开发、教学方法、教学资源进行了解析与探讨,得出了推广“工学一体化”的有效途径。 工学结合,“工”即工作,指学生在企业实践,或作为企业员工的一员进行顶岗实习,在工作中培养职业素质和提高技能;“学”即学习,指学生在学校进行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的学习以及人文素质培养。工学结合就是在人才培养方式或途径上实现理论和实践一体化、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工学一体化”是对“基于

2、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的贯彻与应用。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工学一体化”的效率呢? 1.编写开发适应“工学一体化”的活页教材 “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德国职业教育专家经过十几年的实践开发的包括哲学的指导思想、教育学的理念、具体的操作方法等等的一整套教学方式。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即专业能力和专业之外的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传统教学主要呈现和传授显性知识,缺乏与工作的直接联系,对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作用十分有限。要想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需要采用科学地、系统地组织学习内容的新载体即教材,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技能的同时获得关键能力,特别是与自我发展关系最紧密的学习能力。 针

3、对高职教材建设的现状,许多学者提出要产学结合共同编写教材。有专家认为教材内容应尽可能以技术问题为中心加以设计和组织,注意以问题引出概念知识。有专家则指出学校与公司共同承担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高职教育的一个很好的思路,要积极探索学校与社会共同培养人才的双料教材建设。我院在开展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研究的同时,也开始进行职业教育特色教材的设计与编写,如学生工作页的内容及其结构实现了学习内容与职业工作要求的有效对接,体现了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在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教学实施中显示了不可替代的优势。工作页的编写与出版为职业教育教材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丰富了职业教育类教材库。 2. 设计开发适应“工学一体化”的

4、教学方法 “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型组织的指导。现在,团体逐渐成为最关键的学习单位。教师对学生学习型组织的指导,既缘于团体在社会组织的实际作用,又缘于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学习型组织的有效指导是建立在教师具备课程意识的基础上。课程意识是影响教师课程教学行为的核心因素,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基本反映,它支配着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行为方式和角色。有研究表明,高职教师与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存在显著差异,即教师对自身的课程意识评价与学生所感受到的课程意识状况有显著差异;相对于教师的看法,学生对教师课程意识状况的评价明显要低一些。高职教师作为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

5、者,首先应具有课程意识,即教学中的实践主体意识、生成意识、研究意识、权利意识和资源意识,在此基础上形成对学生学习型组织的指导并组织教学。 “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还注重加强实验考核,要求人人过关,成绩单列。对课程实验,改变以往实验成绩只占课程总成绩10%的计算方法,进行单独考核,作为一科独立的成绩计分;如建筑材料这门课程,为使学生掌握每一种材料性能的测定方法,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要能够正确操作实验仪器和实验设备,按规定的实验步骤得到正确的实验结果,到期末考核时,由任课教师把所有的建材实验项目写于纸条上,由学生任意抽取两张纸条(上面写有实验项目名称),然后由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所抽取纸条上注明的实

6、验,根据其实验操作步骤和实验结果的正确与否,给予相应的成绩。对于建筑工程测量这门课程,要求每一位同学都要掌握测量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能够独立完成标高的测定、楼层的抄平放线等;对于其它课程(如建筑力学、建筑结构、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等)也采用相应的方式进行考核。 “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更注重案例学习、师生教学互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成创造性学习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基于行动学习的学习型组织强调行动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案例的结合,将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小组成员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师生之间实现教学互动,共同在案例讨论中掌握知识要点与难点,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创新。而讨论案例的过程也实现了这样一种愿

7、望让学生学习聆听他人,师生一起思考,形成学习愿景和创造性学习。因为案例讨论的行动促使学生思考,思想的碰撞又帮助学生形成学习愿景,最终形成创造性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合理引导,尊重和鼓励学生,促使学生共同愿景的形成。另外,案例教学的有效实施,要求教师重视隐性备课,注意个人素养的提高,要广泛阅读,积累有价值、有争议、新鲜有趣的案例。 3.建设开发适应“工学一体化”的教学资源 以学校实训基地为主场,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建设开发适应“工学一体化”的教学场所。为配合课程改革,我院对实训基地进行了配套建设与质量提升。本着“技能训练是课程改革重中之重”的原则,确定实训基地的核心功能是企业化的实训功能。

8、对实训基地进行与企业无缝化衔接,完全本着“先进性、实用性、可操作性”的原则,进行模拟、仿真、部分全真建设,先后建起了具有仿真或部分全真的智能化土建、建材、水电、造价、测量、消防、制图等实训室,提倡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便于操作,设计了“短、平、快”的小项目进行教学,充分有效地利用学校的实训基地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实效。建筑材料的选择与检测、建筑施工图的识读与绘制、建筑施工技术等专业主干课程就是在这样的课程改革要求与实训基地环境中开始实践教学的。 充分利用校外资源,校企共同建设,服务地方企业。充分利用企业的教育资源,建立以学校为主、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是搞好“工学一体化”教育的基本途径。德国的“

9、双元制” 、美国的“合作教育” 、法国的“工读交替制”等都是校企合作的成功范例。对于教育资源短缺、教育投入不足的中国,校企合作更为重要。学校可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和技术支持,企业也可以通过和学校合作,扩大自己的知名度,提高自己的社会美誉度。 加强实训指导,提高操作技能,是搞好“工学一体化”教学的重要方式。对学生的实训操作技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考核指标,但由于受条件所限,很多实训方面的考核和测试没有办法在校内完成,我们的做法是把实训方面的测试,放于实习基地去完成。在各种实习期间(如认识实习、工种实习、顶岗岗位实习),把同学们分成3-5人一组,交由施工现场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实习指导教师进行指导。实

10、习将要结束时,由企业的实习指导教师根据实习内容对每一位同学进行考核,重点考核其对于各种具体情况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由该实习指导教师给出实习成绩。对各种课程设计,指导教师将尽可能选择结合实际的一些题目,真刀真枪的实作,使得同学们能针对实际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或方法进行解决。 4.结束语 总之,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任课教师与专业院系将在实践教学模式开展卓有成效的基础上努力探索,不断完善。在已经实现的理论与实践合一、教室与车间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徒弟合一的基础上,将进一步探索实习与生产合一、教学与科研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的路径与方法;配合基地建设,编写实训教材或指导书;进一步完善课程实践教学组织方式;继续探索实训基地的培训与经营策略。 这些问题解决了,我们的“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也就取得了相应的应用与推广。 邵乘胜,男,汉族,1976年10月生,陕西西安人。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津校区建设指挥部,工程师。研究方向建筑工程施工、建筑装饰艺术设计、高职教育发展。第 7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