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对学生择业心理的影响及对策.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65115 上传时间:2019-01-1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对学生择业心理的影响及对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对学生择业心理的影响及对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对学生择业心理的影响及对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对学生择业心理的影响及对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对学生择业心理的影响及对策.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对学生择业心理的影响及对策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对工和学的定位都超过了以前的认知,在学生和员工两种身份的不停转接下,对学生未来就业心理的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学生在这种转换中,容易产生角色冲突,影响择业心态。本文就如何看待“工学结合”中工与学的定位,以及如何消解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做出了一定的分析。 0 引言 “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作用在于运用企业和学校的教学资源和成果,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这种模式对学生今后的择业、就业心理影响较大,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择业和就业。作为高职院校,如何适应社会发

2、展要求,掌握“工学结合”模式对学生择业心理的影响,从而正确引导学生的择业心理,形成良好的择业观,有着深刻的意义,本文从工学结合中“工”与就业差别、工学结合中“学”与传统学习的不同、工学结合对学生就业心理的影响、消除负面影响的对策等四个方面,逐层深入分析,并制定相应的对策。 1 工学结合中“工”与就业差别 1.1 区别于简单的实习 传统的学生实习一般按课时来安排,时间短、偏重理论,更加注重理论和实际操作的联系,无法上升到适应企业环境、适应工作间人际交往的层面上去。对于深入了解企业文化,形成学生的企业文化观念、工作责任感和事业心上不够深入。而工学结合中的“工”,则是把学生放到生产、工作一线,强调学

3、生对“员工”身份的认同,以其较长时间的企业实践、企业适应,较好地解决了这个矛盾。 1.2 区别于正式的就业 工学结合过程中,学生的定位是到企业“交替”的学生,而非正式意义上的企业工人,他(她)完全是学校安排的一种工学新模式,岗位选择的自由度较低,没有正式劳动合同的签订,也没有完整意义上的企业责任,但他(她)在交替的过程中却一直在企业工作、生活,在融入企业文化、在学习工作经验,在形成就业观念。与正式就业相比,他们还没有脱离“学生”的身份,只是在有限时间内实习、学习。 1.3 更利于理论联系实际 高职院校的培养重点是技能与素质合一的人才,对技能的要求尤其严格,学生的就业定位也非常明确,是技能与研究

4、合一型的人才,而非单纯的研究型、理论型人才。“工学结合”模式正是顺应这种培养而生,因此“工”的色彩更加偏重于联系实际。课堂知识在工与学的交替过程中,逐渐消化在生产线和工作一线上,同时也在不断地积累工作、生活、社会直至人际交往经验,为迈出校门迎接社会的挑战作充分的储备。 2 工学结合中“学”与传统学习的不同 2.1 学习的空间更加广阔 区别于传统的课堂学习,工学结合的学习场所,从局限的课堂,转移到生产一线,这样广阔的课堂,带来的学习收获,不单单是知识和技能,在知识和技能之外,还有更多社会知识的吸收、理解、消化,学生对于学习空间的扩大,学习内容的骤然变迁等,都将会有一个适应过程。 2.2 学习的模

5、式多途径融合 首先,在实践中学,在学中实践,知识面的拓展不同于课堂,学习的方法多种多样,产生的效果也多种多样,收获的途径亦多种多样。其次,学习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学生都将得到一定的薪资,这与在校学习部分一切开支由自己负担,没有收入来源相比,更能体现“学有所得”。最后,这种学习的理解、消化、吸收,见效周期相对于课堂来得更短,学生调整学习方式、方法也更灵活。 2.3 学习的压力相对增大 传统的学习过程,检验效果只是在考试和考核之中。而工学结合的学习,相较于传统的课堂,还有工作经验、工作态度、工作业绩,评价的内容增多,导致学习的压力也相对增大。另外,考核和考试的评价方,从单一的老师和学校,延伸到厂方

6、人员、企业,也给学生增加一定的压力。 3 工学结合过程对学生就业心理的影响 3.1 对工学结合转换模式冲击的耐受力不同,易形成两极分化 一些学生习惯于传统学习模式,而另一些学生对“工学结合”模式有着强烈的兴趣,在长时间的工学结合过程中,这两种人会产生明显的耐受差异,从而导致两极分化,习惯传统学习模式的一部分人,最终走向升级学历,转型为研究人才,或者频繁跳槽消极就业、或者随波逐流被动就业。另一部分适应的人则选择合适方向,建立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实现主动就业,形成毕业以后就业局面的两级分化。 3.2 带薪资工作的模式,容易影响学习态度 或多或少,一些企业会给工学结合的学生,发放一定的薪资报酬。这种

7、带薪资学习的模式,导致一些学生认为,花钱上高校学习与边学习还能边挣钱相比,后者的优越性要远远高于前者,会产生一定的心理波动,甚至出现对“工学结合”模式的曲解、对学校认同感的弱化,形成“学”贫不如“工”实惠的心理,从而背离工学结合为学生积累工作经验的初衷,客观上降低了工学结合的作用效果。 3.3 自我期望与现实的落差易引起择业心理失衡 一部分学生的定位本来是毕业后走创业之路,觉得工学结合的模式并不会给自己创业带来多少经验,从而一开始就形成消极心理。另一部分学生则认为工学结合是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在安排,而作为学生这一环节没有多大的岗位自主选择权,带来不了实际好处,故而会产生一些抵触情绪,久而久之形

8、成了厌倦被安排的心理,导致最终择业观念、择业心里出现失衡,。 3.4 管理主体的变化,易引起心理定位失衡 学生的管理主体由原来单一的学校,变为企业和学校共管,尤其是在企业管理的部分,一些学生认为不是十分必要,而企业有企业的规章制度,必然要对学生做出一定的选择和约束,这样,导致一批“学生”定位感较强的学生,对双重管理产生不理解情绪。尤其是一些学习好、但不适应企业节奏的学生,心理优越性不复往日,产生一定心理失衡。 4 消除心理负面影响的对策 4.1 要多管齐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 受到以上影响,学生择业就业观念,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偏差。要消除这些影响,高职院校必须从保持学生沟通联系,跟踪

9、进行心理辅导,针对性地做好一人一事工作。要经常与实习企业进行协调,畅通与学生家长沟通渠道,使学生在工学结合期间,保持良好的学习和工作状态,建立良好的沟通环境,打下扎实的工作基础。要有意识引导学生在面对压力、薪资、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困惑,开设多方面的课程指导,并随“工学结合”模式的发展及时进行更新,确保学生在形成择业就业观念的过程中时时有引导,处处有帮助。 4.2 要主动靠前在工学结合初期做好针对性预防 在学生下企业实习初期,就要打好“预防针”,对适应性强的群体,应鼓励其保持信心兴趣,快速融入企业,适应“工学结合”模式,建立学生榜样。对一部分不适应的特殊群体,要进行下企业前耐心细致的沟通,有针对性

10、地建立跟踪档案,尤其对存在着心理畏惧、心理抵触的部分学生,要把沟通、约束、反馈渠道等工作提前讲好、做好,确保学生在工学结合的各个阶段都有及时了解,能够快速应对。 4.3 要制定好工学结合的心理辅导计划 要制定针对工学结合学生的完善心理辅导计划,把方案、预案想在前、做在先,绝不能把学生推向企业后就放松思想、放任不管。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稳中求进的观念,针对一些学生在多岗位之间交替,或者在不同的企业之间交替,形成了互相比较的心理,要适当加以引导,使其树立长远眼光,建立长远择业就业规划。针对返校、放假后同学之间交流企业之间薪资、待遇、工作环境和条件的信息,专门开设针对性的讨论课程,或者进行思想辅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思想,干预其盲目攀比心理的形成。 4.4 要形成学校、企业、学生及学生家庭的多方位引导体系 作为教学主体的学校,要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建立行之有效的顶岗实习办法和校生联系制度,重视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心里引导;作为社会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职业道德,锻炼学生的职业精神;作为高职院校学生,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建立良好沟通,学会自我心理疏导,理性参与实习就业竞争;作为学生家庭则要积极理解“工学结合”模式,支持学生参与实践,及时做好学生思想工作,帮助学生搞好职业生涯规划,助其形成良好的择业、就业观念。 第 8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