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 1.课时1 加法交换律_人教新课标(2014秋).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867919 上传时间:2019-01-1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选】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 1.课时1 加法交换律_人教新课标(2014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优选】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 1.课时1 加法交换律_人教新课标(2014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优选】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 1.课时1 加法交换律_人教新课标(2014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优选】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 1.课时1 加法交换律_人教新课标(2014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选】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 1.课时1 加法交换律_人教新课标(2014秋).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三单元 运算定律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

2、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单元教学总述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与分配律,以及这五条运算定律在整数四则运算中的简单运用。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

3、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

4、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运算定律是运算体系中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是运算的基本性质,可作为推理的依据。本单元所学习的五条运算定律,不仅适用于整数的加法和乘法,也适用于有理数的加法和乘法。随着数的范围的进一步扩展,在实数甚至复数的加法和乘法中,它们仍然成立。因此,这五条运算定律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被誉为“数学大厦的基石”。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加法、乘法运算的理解,帮助学生将原来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提高学生合理选择计算方法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同时,这五条运算定律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还会继续不断地发挥它们的基础作用。1.理

5、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与分配律,能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2.能运用加法和乘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3.理解并掌握减法和除法的运算性质,并能运用这些运算性质灵活地进行简便运算。4.能利用简便运算灵活地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5.关注方法的灵活性,注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1.探究并理解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并能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简算。2.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难点:1.乘法分配律的逆用。2.灵活运用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算。课时教学设计1.加法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表学科:数学 年

6、级:四年级 册次:下 学校: 教师:课题加法交换律(P17例1)课型新授课计划学时1教学内容分析教材首先提供了“李叔叔骑车旅行”的生活化情境,并呈现上、下午分别骑行的路程,接着提出了需要用加法计算的实际问题: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通过两个同学不同的列式,并根据计算结果相等得到一个等式:40565640,概括加法交换律。承前启后加法的意义和加法的验算加法交换律简算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能用字母或符号表示加法交换律。2初步学习用加法交换律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3经历探究加法交换律的过程,体验观察、比较、发现并举例验证的学习方法。重难点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

7、律。难点:会用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化解措施自主探究,观察对比。教学设计思路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观察验证,探究新知巩固应用,提升能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同步检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5分钟)1.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1) 课件出示教材第17页例1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让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自主提出问题。(2)选择学生提出的用加法解决的问题“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引导学生列式。2.引入新课:同一个问题为什么可以列出两道不同的算式?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1.(1)观察情境图,从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李

8、叔叔下午比上午多骑了多少千米?(2)列式:4056或5640。2.思考并交流,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1.口算。66+22=8830+52=8241+68=10940+0=40选择一个加法算式,说出其各部分的名称。自己选择一个算式,并说一说。二、观察验证,探究新知。(20分钟)1.解决问题,发现规律。(1)引导学生独立计算,汇报结果。(2)组织学生观察比较这两道算式,比较两种算法。(3)引导学生思考:这两道算式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2.验证、总结加法交换律。(1)引导学生思考:这一组算式交换了两个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没有变,是不是任意两个数相加,都有这样的规律呢?(2)引导学生举例验证,教师巡视,

9、并展示学生的举例情况。(3)总结:不管两个加数是多少,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我们把这个规律叫作加法交换律。3.用数学符号表示加法交换律。(1)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2)组织学生展示、汇报。教师明确:通常情况下我们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即abba。(3)提问:我们可以用字母a,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这里的a,b可以是哪些数呢?4.引导学生回忆在以前的学习中什么时候用到过加法交换律。1.(1)先独立计算,再汇报计算结果。(2)观察比较两道加法算式,说一说发现。(相同点:两道算式的结果相同;不同点:两道算式的加数交换了位置)(3)思考后明确:两道算式可以用“=”连接,即:4

10、056=5640。2.(1)学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2)举例验证。生1:分别计算1817和1718的和,再用等号连接两道算式。生2:直接写出28717128。明确:不计算就不能真正验证两道算式是否真的相等。(3)认真倾听,明确: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叫作加法交换律。3.(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2)展示结果。(abba;甲数乙数乙数甲数;)(3)讨论后明确:a,b可以是任意的两个数,如整数、小数、分数。4.回忆并思考:在加法的验算中用到过加法交换律。2.根据加法交换律填空。(1)27+19=19+(27)(2)(37)+45=(45)+37(

11、3)26+11=(11)+(26)(4)a+(18)=18+(a)3.下面算式中,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在( )里画“”。76+24=80+20( )27+35=35+27()a+20=20+a()70+a=b+70( )4.算一算,并用加法交换律验算。450+327=777234+555=789自己验算5.你知道A代表的数是多少吗?A+17+135=A+135+17=1000+17=1017A是(865)。三、巩固应用,提升能力。(10分钟)1.完成教材18页1题。2.完成教材19页2题。1.独立填空,集体订正。2.独立计算,集体订正。6.简算82+34+18。原式=82+18+34 =100

12、+34=134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5分钟)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2.用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渗透了符号化思想。符号化思想是用符号化语言(包括字母、数字、图形和各种特定的符号)来描述数学内容。教师个人补充意见:板书设计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叫作加法交换律。abba甲数乙数乙数甲数培优作业计算12+17+18。原式12+18+17 30+17 47教学反思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遵循这样一条教学主线: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应用规律。即先引导学生从解决情境图的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再引导学生验证这个规律,最后让学生应用规律来解决一些问题。微课设计点教师可围绕“加法交换律”设计微课。第 6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