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导学案设计.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871310 上传时间:2019-01-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导学案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导学案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导学案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导学案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导学案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导学案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导学案设计.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导学案设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经历探究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能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能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上课伊始,先通过复习加法运算定律引入课题,让学生猜一猜乘法是否也具备这样的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体会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并引导学生将发现的规律加以整理、归纳,实现知识的迁移。最后在运用和巩固已学的乘法运算定律的基础上,深化学习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思维的广阔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课前准备教

2、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效果检测一、复习旧知,设疑引入。(4分钟)1.引导学生回忆加法有哪些运算定律。2.设疑引入:请同学们大胆猜测一下,在乘法运算中是否也存在这样的规律呢?1.回忆加法的运算定律。2.大胆猜测。1.口算。1253524155168252452541258二、探究体验,总结定律。(20分钟)1.课件出示主题图,组织学生获取主题图中的数学信息。2.课件出示教材24页例5: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1)组织学生列式解答,教师巡视,指生板演。(2)引导学生观察算式有什么特点?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3)组织学生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能用字母表示出

3、来吗?(4)引导学生回忆以前的学习中哪些地方用到了乘法交换律。3.课件出示教材25页例6:一共要浇多少桶水?(1)组织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教师巡视,指生板演。(2)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根据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再举出几个例子。根据算式总结运算定律及用字母如何表示。1.观察主题图,获取主题图中的数学信息: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2.读题,思考如何解答。(1)先独立列式解答,然后板演。425100(人)254100(人)(2)观察两个算式,得出:425254。再举出几个例子。(3)总结、汇报乘法交换律及字母表示方式:两个

4、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abba。(4)回忆并回答:验算乘法时,可以用交换因数位置的方法进行验算。3.读题,思考如何解答。(1)先独立列式解答,然后板演。(255)225(52)1252 2510250(桶) 250(桶)(2)小组合作学习。根据这两个算式发现:(255)225(52)。再举出几个例子。总结、汇报乘法结合律及字母表示方式: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字母表示:(ab)ca(bc)。2.填空,并说出所运用的运算定律。15161625747(6025)60(8)125(8)(125)143845(3

5、4)()3.计算并验算。651732264.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并说一说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25154506928161255256三、巩固练习,应用反馈。(12分钟)1.完成教材25页“做一做”第二排的两道题。2.完成教材27页2、3题。1.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检查后集体订正。2.先独立解答,然后说出计算方法,集体订正。5.学校新建4层教学楼,每层有7间教室,每间教室配25套课桌椅。一共要配多少套课桌椅?四、课堂总结。(4分钟)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6、“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

7、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教师批注第 5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