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科学单元试题-一二单元|苏教版(无答案).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872697 上传时间:2019-01-16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下册科学单元试题-一二单元|苏教版(无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三年级下册科学单元试题-一二单元|苏教版(无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下册科学单元试题-一二单元|苏教版(无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下册科学单元试题-一二单元|苏教版(无答案).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测试题一、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选择题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

2、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1、腐殖质是由( )变成的。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

3、。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泥土 动植物的遗体 塑料袋2、能够改良土壤,并在成肥中发挥作用的是( )。蜗牛 蚂蚁 蚯蚓3、能够保护家乡土壤的活动是( )挖土烧砖 植树造林 过量喷洒农药二、 判断题1、落叶在土壤里变成了肥料。 ( )2、所有的土壤都适合庄稼生长。 ( )3、含沙量越多的土壤,渗水越快。 ( )4、任何物质在土壤中都能变成腐殖质。 ( )三、探究题研究土壤的成分实验步骤实验现象我的发现1、将一块土壤放入盛有水的杯中会看到有( )从土壤中冒出土壤中含有( )2、用玻璃

4、棒搅拌放入土块的水,然后静置沉淀后,杯中的物质分为( )层,上层颗粒( ),下层颗粒( )。上层的物质是( ),下层的物质是( )3、把土块放入蒸发皿中用酒精灯加热,加热时盖上一片薄玻璃过一会儿会看到玻璃片上有( )土壤中含有( )4、取走玻璃片继续加热看到( ),闻到( )。土壤中含有( )我的实验结论土壤由( )、( )、( )、( )、( )等物质组成第二单元检测题一、 填空题1、一株完整的开花植物一般都有 、 、 、 、 、 、六个部分。2、 是植物的繁殖器官。3、取一株有茎、叶的植物,插入红水中,过一段时间后,发现茎里的导管都变红了,说明茎有 的功能。4、有 、 和 ,种子才能萌发。二、判断题1、花开了,就会结出果实。 ( )2、种子需要水才能发芽,把种子完全泡在水里,发芽速度会更快。( )3、有些植物的种子是可口的食物,有些植物的种子不能吃。 ( )4、根有固定植物和吸收养料的作用。 ( )5、花粉落在雄蕊的柱头上,花就有可能会结出种子。 ( )三、连线题我们吃的食物属于植物的哪部分,请你用线连起来 西红柿 根 甘 薯 茎 马铃薯 种子 花 生 果实四、举例题种子传播的途径有很多,你能举几个种子传播的例子吗?(写出植物的名称以及传播的途径)。五、实验题 种子的萌发需要哪些条件?你是怎样做实验来证明的。请把实验的过程和方法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表达出来。第 2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