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2的乘法》教案.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875267 上传时间:2019-01-1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沪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2的乘法》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沪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2的乘法》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沪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2的乘法》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沪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2的乘法》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沪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2的乘法》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沪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2的乘法》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沪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2的乘法》教案.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沪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2的乘法教案教材分析:本窗口的教材具有以下特点:素材选择富有童趣、口诀的设计与编排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以儿歌作为编制口诀的载体,降低了口诀编制的难度。因为学生刚刚接触乘法口诀表,所以在教授本窗口时要注意难度适中,避免造成学生的记忆困难。教学目标:经历由加法推导乘法算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了解乘法口诀的产生,通过实践熟悉、掌握2的乘法口诀以及用于2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教学重点:通过实践熟悉、掌握和应用2的乘法口诀。教学难点:经历由加法推导乘法算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了解乘法口诀的产生教学构想:通过学生自己摆小棒,直观的观察到数的成倍变化,根据加法算式写出乘

2、法算式,再根据这一系列的过程,总结出乘法口诀。教具准备:小棒学具盒教学方法:讨论法、自主探索、小组合作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窗口同学们,教师节-到了,同学们纷纷展示自己的本领。你们看,她们现在正在表演的节目是爬竿。在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简练不罗嗦,培养孩子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二、新课预设一生:有灯笼师:对,有灯笼,一根线上有几个灯笼,分别是什么颜色?生;一根线上有7个灯笼,2个红色的,5个黄色的。师:说得非常完整。谁还有?生:一共有几个灯笼?师:这是你的问题。你不光发现了数学信息,还提出了数学问题。谁还能继续提出数学问题。生1:竿上一共有几个人?生2:一共有多少个

3、人在顶竿?生3:一共有多少个黄灯笼?生4:一共有多少个红灯笼?师:真不错,提了这么多数学问题。那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竿上一共有几人?预设二生:一根线上7个灯笼师:都有什么颜色?分别有几个?生:红色和黄色。黄色有5个,红色的有2个。师:很好。谁还能发现数学信息?生:有5个人在顶竿师:很好,他说有5个人在顶竿。谁还有?生:一根竿上有2个人师:哦,一根竿上有2个人,2根竿上有多少人呢?生:4人。师:3根呢?4根呢?5根呢?分别有多少人呢?如果一根小棒表示竿上的一个人,先摆一摆两根竿上的人数?预设三生:竿上一共有10个人。师:竿上有10个人,那么一共有几根竿啊?生:5根。师:好,也就是说,5根竿上有

4、10个人。那么4根竿上有多少个人呢?3根竿呢?2根呢?下面就请同学们用你们手里的小棒摆一摆,一个小棒代表竿上的一个人,咱们先来摆两根竿上的人数。二、新课学生摆,教师巡视,让学生1到台上来摆。预设(1)学生摆了1根竿,竿上2人,竿下1人。师:你表示的竿上的人在哪里,生1:上边的4根小棒师:我们想知道出竿上的人一共有多少,就只表示用小棒表示上面的人数的就可以了,(教师去掉下面的表示竿以及顶竿人的小棒)师:根据我们摆的,2根竿上一有几人?生:4人。师:那现在仔细观察,教师指示小棒,这一组是一个2,这一组又是一个2,一共是几个2?生:2个2师:我们要知道2根竿上一共有多少人,也就是让这2个2相加。生:

5、相加。师:2个2相加,如果我们用加法来列算式,也就是把2个2合起来,该怎么列加法算式?生:2+2=4师:那用乘法该怎样列算式呢?生:22=4师:口诀是什么?生:二二得四。预设(2)学生正常摆的竿上的人数学生摆,教师巡视,让一名学生到台上来摆。师:告诉大家你是怎样摆的?生:我数了两根竿上一共有4个人,我就摆了4根小棒。师:同学们你们跟他摆的一样吗?生:一样。师:同学们现在仔细观察小棒,教师指示小棒,这一组是一个2,这一组又是一个2,一共是几个2?生:2个2师:我们要知道2根竿上一共有多少人,也就是让这2个2相加。生:相加。师:2个2相加,如果我们用加法来列算式,也就是把2个2合起来,该怎么列加法

6、算式?生:2+2=4师:那用乘法该怎样列算式呢?生:22=4师:口诀是什么?生:二二得四。师:好,这是2根竿上的人数,下面,再摆一摆3根竿上一共有多少人呢?学生摆,巡视之后,让一名学生到台上来摆,其他学生认真看。师:跟大家说一说,你是怎样摆的?生:我数了3根竿上一共有6人,所以摆了6根小棒。师:同学们你们跟他摆的一样吗?生:一样。师:根据我们摆的,3根竿上一共有多少人?生:6人。师:仔细观察,这一共是几个2?生:3个2。师:我们要知道3根竿上一共有多少人,也就是让这3个2相加?生:相加。师:3个2相加,该怎么列?生:2+2+2=6师:用乘法该怎样列算式呢?生:32=6师:刚才老师还听见,有的同

7、学说23=6,其实这也是对的。师:那现在老师问你,这里的2和3分别表示什么?生:2表示每个竿上的人数,3表示有3个竿。师:恩,说得真好。谁能像他一样说的完整?生:2表示每个竿上的人数,3表示有3个竿师:你也说的很好。那口诀是什么?生:二三得六。师:真棒,二三得六,三二得六行不行?学生众说纷纭。师:我们在说口诀的时候,一般习惯上上把小的数放在前面,所以习惯上说二三得六,而不是三二得六,其他的口诀也是一样的。师:好,现在我们知道了2根竿上、3根竿上的人数,那4根竿上、5根竿上有分别有多少人?同桌两人合作,一人摆小棒,一人填表格。好,现在开始吧!竿上人数2的个数加法算式乘法算式口诀4根竿上有_人_个

8、2相加_+_+_+_+=_=_二四得_5根竿上有_人_个2相加_教师巡视指导。师:哪对同桌愿意到台上来做小老师,跟大家一起交流你们的想法。学生上台展示交流。师:你们跟他们的想法一样吗?有不同的意见进行表达。师:同学们真棒,把2的口诀都总结出来了。现在大家齐读这些口诀,如果已经背过的可以不看黑板进行背诵。学生读。师:同学们的声音真洪亮,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2的乘法口诀(板书)。现在同学们观察这些乘法算式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生:我发现每一个都比前一个大2。师:大家看这些结果,是不是后边一个都比前一个大2?生:是。师:为什么师大2?生:因为每次多了2个人。师:说得真好啊。每次多两个人,所以乘法算

9、式结果也大2.你们发现了吗?生:发现了。师:现在口诀的秘密都被你们发现了,现在我们就用我们所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吧!看谁最有办法!四、巩固教师出示图片,仔细观察,图中一共有多少个红色的灯笼?师:我们看到一根线上有几个红色灯笼?生:2个。师:那一共有几根线?生:一共有4根线。师:怎样列算式?快在你的练习本上列一列。师:好,都列完了,说一说你是怎样列的?生:24=8师:同意吗?生:同意。师:还有其他列法吗?生:428师:是不是这两种列法都是可以的?生:是。但是口诀只有一个,一起说,口诀是?生:二四得八。五、11的教学师:那我现在再考考你,11等于多少?生:一一得一,111师:同学们真棒,把口诀

10、都说出来了,我们昨天学了155,表示1个5;122表示一个2,那111是不是就表示1个1,1个1时多少?生:1.师:看来同学们掌握的不错,现在老师出题考考大家。六、练习1,幻灯片出示自主练习1,学生先自己在课本上做。之后教师和学生一起解决。2,幻灯片出示兔子图片,学生先自己在课本上写。教师做成表格,之后学生依次回答,不过速度要放慢。表示乘法算式口诀1只兔子2只耳朵1个212=2一二得二2只兔子_只耳朵2个222=4二二得_3只兔子_只耳朵_4只兔子_只耳朵_5只兔子_只耳朵_3,同桌2人配合,一人说口诀,一人说乘法算式。教师巡视,之后找一对同桌到台上演示。4,1个人用2只筷子,我家有4个人用几

11、只筷子?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2的乘法口诀来解决?一对同桌有2人,5对同桌有几人?一间教室2个门,3个教室几个门?一个人2只眼睛,4个人几只眼睛?七、谈收获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

12、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同学们过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宋以后

13、,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师:说得真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第 11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