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用乘法口诀求商》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875633 上传时间:2019-01-1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沪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用乘法口诀求商》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沪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用乘法口诀求商》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沪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用乘法口诀求商》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沪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用乘法口诀求商》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沪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用乘法口诀求商》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沪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用乘法口诀求商》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沪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用乘法口诀求商》教学设计.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沪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用乘法口诀求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了解用乘法口诀想商的思路,初步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2、培养学生联想推理的能力。3、联系实际,对学生渗透思想教育。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同学们,你们看,这是我们班的小画家白宗岳和宋润杰画的画。这幅画的是猴妈妈,这幅画的是一只可爱的小猴子。它们之间发生了一个小故事:在美丽的花果山上,由于猴妈妈突出的表现,得到了猴王的表扬,并奖给猴妈妈12个又大又肥的鲜桃。同学们,请你猜一猜,猴妈妈是怎样处理这些鲜桃的?说说你的理由。(评析:让学生去猜一猜,

2、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猜测猴妈妈可能要把这些桃平均分给小猴吃,从而巩固了平均分的概念。)二、新课1、教师:猴妈妈是这样想的:我有12个桃,每个孩子分4个,正好分完。请你算一算,猴妈妈有几个孩子?学生思考后发言。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以下4种算法学生1:124=3学生2:34=12学生3:12-4-4-4=0学生4:4+4+4=12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计算,让其他的学生能听懂,并做出简单的评价。教师:这几种算法,你最喜欢哪种?说说理由。教师:试试看,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卡片上的题目,验证一下哪种方法比较简便!出示卡片:102=153=164=205=教师:通过刚才的计算,你

3、想说什么?(评析: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猴妈妈有几个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新知识的学习,开阔了学生的思维。对于学生的多种算法,力争从多方面进行评价,注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而通过验证活动,则让学生自己本能地体会到用乘法口诀求商比较简便。)2、 教师:刚才我们已经算出了猴妈妈有3个孩子,猴妈妈也可以这样分:把这些桃平均分给3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几个?学生列出:123=4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是怎样算出来的。(评析:这一环节过度自然,既复习了除法的含义,又体会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简便。)3、教师:猴妈妈正想把这些桃平均分给它的3个孩子,有1只小猴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你猜,

4、它提出了什么意见?应该怎样分?引导学生知道,有好东西时不要自己独用,要想着妈妈,想着别人。列出算式:124=3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它与刚才写出的124=3有什么不同?(评析:设计小猴提出不同意见这一环节,对学生渗透关爱父母、关爱他人的思想感情,提高数学课的人情味,同时深化对除法意义的认识。)4、课堂小结:谈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教师:计算除法时,要看除数和哪个数相乘得被除数,就用哪句乘法口诀求商。三、巩固练习1、你能很快地算出来吗?155 204 255183 305出示一组口算题,让学生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法计算,抽几道题让学生说说是用哪句乘法口诀求商。特别地说一说像55= 、11=这样的

5、算式是怎样求商的?2、你知道这句乘法口诀可以算几个除法算式吗?三六十八四五二十五五二十五出示乘法口诀,让学生说出除法算式,特别要注意像五五二十五这样的乘法口诀。3、自编5道除法式题,并用乘法口诀算出来。小组交流。注意学生出现的问题,如:202= 引导学生用除法的意义来解答。4、课本练习题。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

6、”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四、 课后小结。“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

7、,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评析:本课的练习设计巧妙,层次感强,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既需要独立思考,又体现了小组合作的作用,使学生在练习活动中巩固了基础知识,分散了教学难点,提高了课堂效率。)第 5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