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第1课时 乘法和除法的意义_西师大版(2014秋).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876206 上传时间:2019-01-1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第1课时 乘法和除法的意义_西师大版(2014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第1课时 乘法和除法的意义_西师大版(2014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第1课时 乘法和除法的意义_西师大版(2014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第1课时 乘法和除法的意义_西师大版(2014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第1课时 乘法和除法的意义_西师大版(2014秋).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七单元 总复习 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

2、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教材分析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在观察过程中指导。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

3、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

4、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 引导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进行系统地整理和复习,这是提高他们的数学知识掌握水平、发展能力和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途径。教科书从本次开始改变了总复习内容的编排方式,进一步强化了全册知识的有序整理。教科书引导学生在全面回忆的基础上对全册数学知识进行分类整理,将全学期学习过的知识概括为表内乘法和除法、角的初步认识与观察物体和测量长度几个板块进行整理与复习,并且各部分都通过一些提示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整理。用问题或习题作提示引导学生整理,

5、这是教科书编写上的一个特点,这样编排不仅更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学习水平,而且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将整理和复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两者的融合。整理开始,教科书安排了一幅学生互相提示、共同回忆本学期所学数学知识内容的情境图,让学生在头脑里再现全册教科书知识内容,以此从内容上为后面的分类整理作出必要的提示。n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

6、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教学目标1.进一步巩固表内乘法、除法、角的初步认识、测量长度等知识,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提高这些知识的掌握水平。2.在整理复习中进一步提高表内乘、除法计算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能力。3

7、.进一步学习运用表内乘、除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4.经历整理复习所学知识的过程,学习整理和复习的方法。5.初步感受整理复习的重要性,逐步养成自觉整理所学知识的意识和良好学习习惯。n 教材建议1. 乘法和除法的意义。表内乘法和除法是本册教科书的主要内容,包括乘法的初步认识、编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积、除法的初步认识、用乘法口诀求商、倍的认识和解决用表内乘、除法计算的问题等内容。鉴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教科书没有概括出表内乘、除法的知识结构,而是按照教科书的逻辑顺序用问题和习题的形式循序渐进地对其内容进行整理和复习。2. 角的初步认识。在本册教科书中,角的内容比较少,只

8、涉及角、锐角、直角和钝角的直观认识及简单判断等内容。总复习中第9题已全面概括了这些内容,教科书用图形配合问题,引导学生全面狐疑和巩固有关角的内容。对于直角,教科书让学生直观判断图中有哪些角,并分别指出直角、锐角和钝角,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角的认识和判断方法的理解。3. 观察物体。结合总复习第10题,从不同的方位观察物体并识别观察到的图像,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4. 测量长度。测量长度部分的重点是认识米和厘米等长度单位,让学生在头脑里建立起这些单位的实际长度观念。教科书采用教师提问题、学生小组集体回忆的方法进行整理,整理的内容包括厘米、分米和米等长度单位名称、单位之间的进率,并通过进率进一

9、步沟通3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联系等。其重点是厘米和米两个基本的长度单位及厘米、分米、米之间的进率。有关用厘米和米作单位长度的内容,教科书在复习中没有写出来,留给教师引导学生复习长度单位时灵活处理。5. 问题解决。本册教科书的问题解决是全套教材此类课题的一个起点,本单元的学习重在帮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分析和理解问题,用合适的方式找出问题解决的办法。同时体验问题解决的过程,初步形成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当然,这些都是建立在综合运用本学期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的。n 课时安排本单元用5课时完成教学。课题课时乘法和除法的意义1乘法口诀1解决问题1角的初步认识与观察物体1测量长度1总计5第1课时 乘法和除法的意

10、义u 教学内容教材第99,100页的内容,第102103页练习二十三第1,2,3,8题。u 教学提示重视知识的梳理。在单元教学结束一般的练习课里,应该有对单元知识的整理,在总复习课也应该进行整理,但整理的范围可以扩大到整册书相关内容甚至是钱,面所学的有联系的知识技能,通过整理,让学生学生梳理知识,形成网络,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同时能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熟练各学科大纲规定的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与技巧,帮助学生揭示解题规律,总结解题方法,进一步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u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整理本期所学内容,形成知识网络。进一步理解乘、除法的意义,正确读

11、、写乘除法算式,说出乘、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过程与方法:经历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过程,促进学生数学思考,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情感与态度:在练习中,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u 重点、难点重点进一步理解乘、除法的意义。难点进一步理解乘、除法的意义。u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实物投影仪、课件。学生准备:圆片。u 教学过程(一)归纳整理,形成网络。1.看目录,回忆整理。教师:孩子们,本期新课内容的学习已经结束。请打开教科书目录看看,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后跟同桌说一说。2.全班交流,归纳整理。本期主要内容有:(1)表内

12、乘法和除法;(2)角的初步认识;(3)观察物体;(4)测量长度。3.揭示课题:乘、除法的意义。设计意图:通过孩子们看目录回忆整理所学数学知识,构建全册知识网络,培养学生自主整理的习惯,为以后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二)强化复习,沟通联系。1.复习乘法的意义。(1)质疑问难。教师:你对乘法有哪些了解?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同桌交流后全班交流。)学生可能回答:我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我会在摆一摆中说乘法算式。我会根据乘法算式摆一摆,说一说。我会用乘法解决问题。我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算比较简便。(2)深化认识。完成教科书第99页总复习第1题。孩子们先独立思考,再写算式,最后

13、说一说怎样想的。想:每堆6朵花,有3堆,要求一共有多少朵花,可以用加法算,也可以用乘法算。追问:为什么“求一共有多少朵花”可以用乘法算?(因为每堆6朵花,有3堆,求一共有多少朵花,就是求3个6相加的和,所以用乘法算。)教师依次增加1个6朵,2个6朵,3个6朵9个6朵,学生口头列式(抢答)。写一写,画一画。写一个乘法算式,用你喜欢的方式画一画。展示学生作品,请学生描述自己的想法。如:24表示2个4,我每份画4个五角星,画这样的2份,就是2个4。24也可以表示4个2,我每份画两个桃心,画这样的4份,就是4个2。(3)看图填一填。独立思考后口答,并说说第2小题为什么只写一个乘法算式?(4)小结:求几

14、个几相加的和可以用乘法算。2.复习除法的意义。(1)课件出示教科书第100页第4题。议一议:什么是平均分?把15个桃平均分成5份,可以怎样分?教师:什么是平均分呢?把15个桃平均分成5份,可以怎样分?(小组交流、全班展示交流。)学生1: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学生2:15个桃平均分成5份,可以3个放1份。学生3:15个桃平均分成5份,可以先每份分1个,分去5个,再每份分1个,再分走5个,最后每份分1个,刚好分完。(2)追问:把15个桃平均分成5份,每份多少个?怎样列式?(3)用图表示平均分的过程。(4)口答:把54平均分成9份,每份是几?54里面有几个9?(5)追问:54连续减9,减几次得0

15、?(6)小结:只要是平均分的过程,就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3.复习读法及各部分名称。(1)课件出示教科书第99页第2题。(2)同桌读一读,说一说。(3)全班交流并板书。64=24(因数)(因数)(积)455=9(被除数)(除数)(商)读作:6乘4等于24读作:45除以5等于9(4)小结:乘法算式中,乘号前后的数都是因数,乘得的结果叫积,求积用乘法计算;除法算式中,除号前面的数是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是除数,除得的结果是商,求商用除法计算。设计意图:根据学生思维的特点,从形象到直观,通过画一画,说一说,分一分、议一议等方式真正理解乘、除法的意义。同时,沟通了加法与乘法、减法与除法的联系,也注意渗透数

16、形结合思想,使抽象的意义直观化。(三)综合应用,拓展延伸。1.基础练习。教科书第102页练习二十三第1,2,3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并做好对学困生的辅导。2.拓展练习。教科书第103页练习二十三第8题。(1)看图获取信息,独立列式。(2)同桌交流想法。(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方法一:6+6+5=17。方法二:比2个6多5个,62+5=17。方法三:比3个6少1,63-1=17。设计意图:练习设计有层次性,既有基础知识的练习,又有思维发展的练习,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形成技能,这也使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得到发展,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四)反思总结,概括提升。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有什

17、么要提醒自己和同学们注意的地方?设计意图:唯有触及学生内心的,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同学之间相互的善意提醒胜过教师重复的强调,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u 板书设计乘法和除法的意义略u 教学反思课的开始教师紧紧抓住知识点的关键,进行把乘法相关知识进行梳理,让这一知识在学生的大脑中激活,同时也为学生建构了一个完整的乘法知识体系,在复习习前引导学生自主整理有关乘法的知识,培养学生自觉整理知识的能力和习惯,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把零散的知识有机的串联起来。复习课的关键是通过学生的反馈,自己的分析,然后归纳总结,让学生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找重点,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教学难点在学生自己的讨论中化解。练习的设计要有梯度,能只停留在题组的练习中,让学生的技能在拓展题中提升。第 7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