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册乘加乘减.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880766 上传时间:2019-01-1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册乘加乘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第二册乘加乘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第二册乘加乘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第二册乘加乘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第二册乘加乘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二册乘加乘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册乘加乘减.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二册乘加乘减第二册乘加乘减乘加乘减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数学一年级下册P7778;教学目标1、通过故事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感受乘加乘减算式的具体的意义及运算顺序,并能按顺序正确地运算;2、使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发展探索、合作的能力,并体验成功的乐趣;教学重点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教学难点理解乘减的算理,并进行乘加乘减间的改写;教学准备主题图、桃子图片、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那么你们通常都养些什么小动物呢?你能猜一猜小明最喜欢养什么小动物吗?(学生尽情的猜)他究竟养的是什么小动物呢?让咱们一起来看一看

2、吧!(出示主题图)二、 探索新知,弄清算理1、引导观察,提出问题;(1)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把你知道的同你同桌说一说;(2) 再指名说一说;(3) 你能根据图中知道的提出数学问题吗?学生充分发表后小结为:一共养了多少条金鱼呢?2、 指导列式,交流算理(1) 要求一共养了多少条金鱼?用算式怎样表示出来?(2) 学生独立思考,也可同桌交流;(3) 指名汇报交流各种算法;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数数; 4+4+4+2= 4×3+2= 4×4-2= (这里可以追问是怎么想的?再多指名说说进一步理解乘减的意义) 引导学生给、式起名;(板书:乘加乘减)(4) 这些算式你会算吗?请选择

3、一道你喜欢的算出它的结果;(5) 交流算理;这里着重对乘加乘减要让学生多说说运算的顺序;3、 整理强化,小结算法。在计算乘加、乘减算式时,都是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三、 巩固深化,应用拓展。1、“想想做做”第1题。谈话:小朋友们刚才你们的表现很出色,小明为感谢你们特意给你们送上了水果。(投影出示书图)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评讲时让学生说说图意、算式及为什么这样列式? 你能列出一道乘减算式吗? 小组讨论再指名汇报追问:你是怎样想的?2、“想想做做”第3题。谈话:吃完了水果让我们一起去操场运动吧!瞧,一群小朋友正在运动呢!(投影出示书图) 看图你能猜出,哪边活动的小朋友多呢? 是否猜对了呢

4、?还是让我们算一算吧! 学生独立完成算式,有困难同桌可以讨论交流; 指名交流、汇报说说怎么想的? 组织讨论:这两道算式有什么不同的吗?3、“想想做做”第4题。谈话:这些小朋友在跳绳、拍球,那就让我们去打乒乓球吧!(投影出示书图) 这里的球拍够我们用吗? 学生看图列式计算; 汇报交流,提倡不同的列式; 追问:为什么这样列式?你是怎么算的?4、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让学生出一些乘加乘减的情境并说说怎么列式、计算的。5、在括号里填上“ +”或“”。3×23=9 2×22=64×44=12 1×44=06、游戏-摘桃子。运动后,让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摘桃子

5、。游戏规则:学生上来从桃树上摘下自己最喜欢的桃子,桃子后有乘加乘减的算式,算对了,桃就送给你。否则就得不到。四、 总结评价。小朋友们,经过这一路的游戏、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吗?把你的收获跟你小组内的合作伙伴们说一说,再在全班汇报。五、 延伸发展。东东去商店买本子。本子每本3元钱,他带的钱最多买2本,请问东东他可能带了多少钱?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

6、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

7、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小组活动,比比赛赛看那组的方法和结果最多。“教书先

8、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第 5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