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杠杆(2)_青岛版(六年制).docx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881572 上传时间:2019-01-1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8.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杠杆(2)_青岛版(六年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杠杆(2)_青岛版(六年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杠杆(2)_青岛版(六年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杠杆(2)_青岛版(六年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杠杆(2)_青岛版(六年制).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杠杆教学设计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

2、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教学目标: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3、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1、培养学生善于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并通过动手操作寻找证据进行解释的科学探究能力;能设计控制变量的探究实验;会设计简单的实验记录表格,并运用它采集整理数据、分析和解读数据。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

4、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2、引导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意识到合作交流的重要性;体会到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培养乐于探究、大胆想像的意识;知道科学探究可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经验、新现象、新方法、新技术;渗透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思想。3、知道利用杠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杠杆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教学重难点:通过动手操作寻找证据进行解释的科学探究能力;能设计控制变量的探究实验;活动准备: 1、 简单机械盒、支架、杠杆尺、钩码、剪刀、镊子、核桃夹、天平、羊角锤、钳子、订书机、字典、直尺

5、、橡皮2、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老师跟同学们一起上课,感到非常高兴,老师给同学们带了礼物:核桃。同学们想要吗?要想得到核桃,老师有一个条件,必须用手将核桃捏开才能得到。(学生捏核桃)怎样才能轻松的打开核桃呢?(核桃夹)核桃夹能轻松的夹开核桃,里面蕴藏了一个科学道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来揭开这个秘密。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视频。(播放课件:撬石头)师提问:你看到了什么?生回答。师小结:一根棍子,当我们用它撬重物时,它就是一个简单机械杠杆。(板书)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杠杆,揭开杠杆撬石头的奥秘。二、认识杠杆上的三点1、学生模仿撬石头装置,利用字典、小木块(或橡皮),直尺体验撬石

6、头的装置,可以移动木块(或橡皮),看看有什么不同的感受。2、学生动手实验。3、教师提问:做实验时,哪些地方在起作用?(学生可能回答下面垫橡皮的地方,压着字典的地方,用手压直尺的地方)4、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解释并展示课件。 起支撑作用的点叫支点。承受重物的点叫重点。对杠杆用力的点叫力点。5、猜测:师提问:刚才撬重物时,随着木块位置的变化,你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学生可能回答出支点离力点越远,省力。支点离力点越近,费力。)师再问:杠杆的作用只有省力和费力吗,还有其他作用吗?生:不省力不费力。师:下面我们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测。三、体验杠杆的作用。1、出示杠杆尺,找出支点(此时杠杆尺是平衡的)。在支点左侧

7、两格处作为重点,用2个绿色钩码代表重物,挂“重点”处,学生观察现象。(杠杆尺不平衡了)2、怎样让杠杆尺再次平衡呢?你有几种方法让它平衡?小组实验课件播放比赛规则。撬重物比赛规则:1、每次只能选择一个位置挂钩码;2、杠杆平衡后,再做记录;3、重物为两个绿色钩码,重点到支点的距离为2个格。4、小组同学密切配合,认真填好实验报告单。3、学生分组实验,填写实验记录单。教师巡视指导。四、汇报实验结果。1、选取小组到前面汇报实验结果,边演示边汇报。2、教师利用课件展示三种不同的方法,初步总结杠杆的规律。(板书) 大于 省力 支点到力点的距离 小于 支点到重点的距离 费力 等于 不省力不费力3、再做实验,验

8、证结论。 师:一次实验可能是巧合,我们再次实验来证明我们的结论是否正确。(将重点改为离支点三格处)学生再做实验。汇报结果。4、小结:通过反复实验,我们证明了我们的结论是正确的。杠杆的作用真是太神奇了。五、应用:1、杠杆的应用在我们生活中是非常广泛的,下面我们来看一个视频,看完后分析一下他们的受力情况。播放“杠杆的应用”视频2、学生小组讨论解释受力情况。(利用手中的实物)钳子 核桃夹 羊角锤 省力 订书机 镊子 费力天平 不省力不费力剪刀 根据使用情况而定六、课件展示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的图片,讲阿基米德关于杠杆的故事并进行情感教育。七、拓展延伸 不只是在我们生活中会用到杠杆,人体在许多活动中也

9、会用到杠杆,课下同学们找一找人体中的杠杆。 课后反思:本节课突破了课本中心、教师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探究中、合作中、体验中学到知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在把握教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方面,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收获和感悟:1、通过探讨这节课,我再次深刻领悟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心智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又要适时点拨、引导、讲授,为学生顺利自主探究提供有力的帮助,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表扬激励

10、学生,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2、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通过视频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大胆猜测、探索的欲望,然后出示课件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工具让学生观察并利用杠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科学”的新理念;在学习杠杆种类之前,先让学生通过实物、多媒体画面、实验、观察进行大胆的猜想,一改学生以往被动接受的状态,他们大胆猜测,敢于提出自己的验证方法,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认识主体的作用,给学生提出问题、充分思考讨论交流解答问题的时间,尽量在课堂上解决有关问题。我预设到学生对于画杠杆的力臂会犯难。故在这个问题处理上用时较长,学生不仅深入了解了杠杆的五要素,也进行了画力臂的有效训练。4、存在的不足:由于我今年任教四年级,所以本节课是使用的别的班级的学生,因此我跟学生之间的配合有时欠缺默契,导致本节课时间稍有紧张。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扎实抓好备学生这个环节,设置有坡度的练习,逐步推进,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同时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要进一步拓展。第 5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