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吨的认识》教案.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885566 上传时间:2019-01-1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吨的认识》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苏教版《吨的认识》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苏教版《吨的认识》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苏教版《吨的认识》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教版《吨的认识》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吨的认识》教案.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苏教版吨的认识教案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苏教版吨的认识教案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苏教版吨的认识教案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第4749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培养用吨这个单位估计物体质量的能力。2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3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教学难点: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每袋25千克的大米4袋。教学进程:一、创

2、设情境,导入新课。1估计教师的体重。学生自由估计教师的体重。教师提问:你在估计老师体重的时候为什么用千克作单位而不用克呢?指出:计量比较轻的物体的重量,通常用克作单位,计量一般物体的重量,通常用千克作单位。2引入吨。教师出示几种比较重的动物的图片,提问:你能估计下面几种动物的体重吗?学生估计后,教师出示它们的体重,提问:如果这几种动物的体重也用千克作单位,会怎么样?教师出示教材中的轮船、火车、集装箱图片,让学生想象这些物品的重量。指出:计量比较重的或大宗货物由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吨一般用t表示。二、亲身体验,感受并想象1吨的重量。1搬25千克的大米,感受其重量,并以此想象1吨的重量。学生分组

3、搬25千克的大米,感受其重量。小组内交流感受。班级内汇报。计算:1袋大米25千克,4袋大米多少千克?40袋呢?教师指出: 1000千克,也就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学生读,教师提问:2吨是多少千克?5000千克是多少吨?10吨是多少千克?想象:如果把1吨重的大米装成一大袋,这一袋你能搬得动吗?2利用想象和推理,进一步感受1吨的重量。计算:同学们的平均体重是30千克,全班学生的总体重有没有1吨?指出:33个同学的体重接近1吨。33个同学起立,学生观察、想象33个同学的体重。3利用常见的物品,想象1吨的重量。(1)出示图片(教材第48页第2题),先在小组里说说图片的意思,再在班级内交流

4、汇报。(2)出示几种常见的物品的图片,学生自由选择其中的某一件,想想需要这样的多少个物品,总重量才够1吨。学生在小组内自由说,再在班级内交流。三、实际应用,深化认识。1你在生活中见到过用吨作单位的吗?在哪里见过?2说说下面图中的牌子表示什么意思?3选择合适的单位填在下面的括号里。(教材第49页第5题)4小明的数学日记中使用的单位准确吗?请帮他改正。指名读,改正用错了的单位。指出:虽然小明在数学日记中用错了一些单位,但是小明还是有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比如经常观察生活,有写数学日记的好习惯。四、总结全课,拓展延伸。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把收获写道今天的数学日记中。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

5、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

6、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小组内交流。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第 4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