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886487 上传时间:2019-01-1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喜欢玩具吗?你们喜欢这些玩具吗?出示(小轿车、小飞机、公共汽车模型),现在老师要给它们标上价格,(44元、25元、38元),我们来做个游戏好不好?老师是售货员,你来当顾客买我的玩具,听老师的要求,每人要买你喜欢的2件玩具才行。游戏开始。评析:学生一听要玩游戏,兴趣马上提了起来,用游戏来导入,贴近学生的生活,易于学生接受。二、自主探索1、师:老师来挑选顾客,你想买什么?要求学生用我要买一辆和一辆,这样的句式来回答(找生来回答),同学们知道他得付多少钱吗?怎么列式 44+25你能口算出来吗?学生回答学生的做法可能有以下几种:44+20

2、=64 64+5=69 44+5=49 49+20=694+5=9 40+20=60 9+60=69要对学生进行评价:看,一道小小的加法题,我们用了这么多种方法把它做了出来,同学们真爱动脑筋啊!以后你可以选择你喜欢的方法来做。评析:通过游戏,引出了本课的例题,在探索算法时给学生自由的空间,产生了多种算法,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并且对学生的表现进行了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2、师:下面我们继续游戏,谁还想来买?应付多少钱?你能列出算式吗?(学生回答) 44+38你能口算出得数吗?同位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同位交流)指名让学生回答评析:学生投入游戏的热情非常高涨,在此环节中,

3、我要求他们用同位互相说一说的方式来进行,这就保证了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3、师:请同学们看黑板,观察这两道算式,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44+25 44+38)同位讨论一下。汇报结果评析: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来发现这两道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通过同位互相交流的方式把它概括出来。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概括能力。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小结:相同点是两个算式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不同点是第一题相加时不需要进位而第二题相加时需要进位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师:你能来说一说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方法吗?(学生回答)评

4、析:通过此环节加深了学生的理解,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做题。三、巩固练习1、下面老师要来考考大家,口算一下这几道题。(小黑板出示课本第39页第一题) 找学生到黑板上进行板演 找学生检查黑板上的同学做的是否正确 说一说每组中两道题的口算方法有什么区别评析:通过练习进一步复习巩固了本课的例题,加深了学生的理解2、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填一填第40页第3题学生交流答案3、开火车的方式做一做第40页第4题(学生开火车做题,要求学生说一说计算的方法)如:60+70=130 6个十加7个十是13个十,13个十是1304、下面老师要检验一下同学们的做题速度,要求做的又对又快。课本第39页第2题交流答案,表扬做题速度快而

5、且正确的同学,同时鼓励做错和做的慢的同学不要灰心,以后要多加练习,就可以做的又对又快。评析:通过以上的练习,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使学生了解到口算不仅要算对而且要快速,鼓励学生多加练习。四、课外延伸师:同学们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你们觉得难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要用到口算,你能举个例子吗?(学生举例)口算要求我们必须要算对而且要快速,所以同学们要多多练习,下课后可以互相出题考考对方。教学效果分析:“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

6、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

7、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8、”。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本节课用学生最容意接受的形式,最乐意接受的方式完成了我们的教学任务,老师在课堂上很好的扮演了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此外,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可以确定学生已经掌握了本课的学习内容。课后小结时,老师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方法,对学生有很大的帮助。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第 4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