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887335 上传时间:2019-01-1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小学是我们整个学业生涯的基础,所以小朋友们一定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以下就是为大家分享的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一、填空:(20分)1、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积可能是( )位数,也可能是( )位数;这个积最大是( ),最小是( )。2、1258的积末尾有( )个0;( )8得数是2000;4055的积中间有( )个0;2524积中间有( )个0。3、口算362时,可以先算( )2,再算( )2,最后算( )+( ),得( )。4、0与任何数相乘都得( );20350的积是( )。5、027的积是四千多,里最大填( ),里最大填( )。6、18

2、3的9倍是( ),8个194是多少( )。7、小丽想了一个数,这个数与3相乘后得数在380和390之间。这个数可能是( )、( )。二、计算。(20分)1、直接写得数。143= 252= 5008= 6400=258= 615= 7004= 9800=2、用竖式计算:3127= 9430= 2905=6255= 7706= 9142=三、在圆圈里填上、=5、笔算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的乘法,要从位乘起。个 十 百五、判断题(5分)(1)、0乘3小于0乘7。 ( )(2)、一个数乘1一定比这个数乘0大。 ( )(3)、一个两位数加上0一定比这个数乘0大。 ( )(4)、一个乘数的末尾有几个0,积的末尾

3、也有几个( )(5)、一个乘数中间有几个零,积的中间也有几个0( )六、连一连。(5分)316 得数大约是280795 得数大约是400926 得数大约是180437 得数大约是540728 得数大约是560七、先找出错在哪里,在改正。(4分)5 0 1 1 0 6 4 5 0 1 1 3 3 5 6 71 5 3 5 0 3 0 2 7 0 9 7 1八、解决问题(30分)1、小宁每分钟能打字192个,一份1000字的稿件,她5分钟能打完吗?2、张村计划挖一条1000米的水沟,每天挖124米,挖了7天,还剩多少米没挖?3、学校图书室买回科技书240本,文艺书320本。买回的故事书是科技书和文

4、艺书本数的和的3倍,买回的故事书有多少本?4、果园里有桃树120棵,梨树的棵数是桃树的3倍,桃树比梨树少多少棵?5、青山小学组织330名学生去春游,租了6辆汽车,已知每辆车上能坐56人,请问租6辆汽车够吗?“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

5、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6、一辆运货的板车能够拉492千克的沙子,现在要拉3000千克重的沙子,6次能拉完吗?“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

6、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以上就是为大家分享的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第 3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