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医学基础导论-文档资料.ppt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891822 上传时间:2019-01-19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2.0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中医学基础导论-文档资料.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2018年中医学基础导论-文档资料.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2018年中医学基础导论-文档资料.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2018年中医学基础导论-文档资料.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2018年中医学基础导论-文档资料.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中医学基础导论-文档资料.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中医学基础导论-文档资料.ppt(4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绪论的主要内容 一、中医学的概念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四、中医学的认知和思维方法特点 五、中医学基础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的和要求 G 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A 2熟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过程中有重要影响的医家和论著 B 3了解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F 4了解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特点 I 5了解中医学基础基本内容 中 医 学 的 含 义 中医学(TCM):是指在中华民族 传统文化深刻影响下形成的,专门研 究人体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疾病的 诊断、治疗,以及养生、康复的一门 知识体系。 。 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一)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1.影响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因素 (1)古代的解剖知识为基础 (2)长期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经验的 积累 (3)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的渗透 (4)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 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 、 难经、 伤寒杂病论 、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 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 (理、法、方、药)的基本确立 。 F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 现存最早的医学典 籍、中医理论形成 的标志。后世分为 素问、灵枢 两部分。各九卷 八十一篇。 难经 难经 相传 为扁鹊(秦越人) 所著,独取寸口、 五腧穴理论、命门 三焦理论。 扁 鹊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创立辨 证论治医

3、疗体系,奠定临床 医学的基础。后世分为伤 寒论(六经辨证论治伤寒 病)、金匱要略(脏腑 辨证论治内伤病)。后世尊 张仲景为“医圣”,书尊为“ 方书之祖”。 东汉张机(仲景)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现存 最早的中药学专著。收 载药物365种,根据功 用毒性的不同,将药物 分为上、中、下三品, 这是中国药学史上最早 的药物分类法。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1、魏晋隋唐时期 隋巢元方等编撰的 诸病源候论现存第一 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书中以病为纲,每类病之 下,分述各种病证概念、病 因、病机和证候。书中还介 绍了腹部外科手术。 晋王叔和编撰 的脉经现 存最早的脉学专 著。论及24种病 脉。

4、 晋皇甫谧 编撰的针灸 甲乙经现 存最早的针灸 学专著。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 和千金翼方。 唐苏敬、李勣负责编 撰的新修本草。 唐王冰的重广补注 黄帝内经素问。 2、宋金元时期 F 南宋陈言(无择)的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创 立了“三因学说”。 北宋王惟一的针灸铜人和铜人腧穴针灸 图经。 北宋陈师文、裴宗元、陈承编撰的太平 惠民和剂局方。 南宋宋慈著的洗冤集录( 1247年 ), 是我国第一部法医学专著。 金 元 四 大 家 G 刘完素(字守 真),创河间学派 (后人尊称为刘河 间),倡导火热论 寒凉派。其学术 思想对后世温病学 说的创立,产生了 深刻的影响。 张子和 攻邪派 张子和 A 张从正(

5、字子 和,号戴人),倡 “邪非人身所有, 邪去则正安”,善 用汗、吐、下三法 攻邪治病攻邪 派。 李东垣补土派 B 李杲(字明之, 号东垣老人),倡 “内伤脾胃,百病 由生。”治疗以调 理脾胃为主补 土派。 李东垣 朱震亨 养阴派 F 朱震亨(字彦 修,后人尊称朱丹 溪),倡“阳常有 余,阴常不足”。 善用滋阴降火治疗 杂病养阴派。 3、明清时期温病学派 C 吴有性(字又可) 著温疫论,明确 提出了温病的病因为 “戾气” ,传染途 径为口鼻吸受。 吴又可 温病学派代表人物 叶桂(字天士, 号香岩),创卫气 营血辨证 体系。 叶天士 吴瑭(字鞠通1 ),创立温病的三 焦辨证理论体系 明清时期 王

6、清任著医林改 错改正了前人解剖的 错误,并发展了瘀血致 病理论。 王清任 明代命门学说 张介宾景岳全 书、类经 赵献可医贯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般认为中医学的主要特点为: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 G(一)整体观念 概念整体观念,是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 性及人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是 整体思维方法在中医理论中的体现。 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由多层次结构 构成的有机整体。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受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1)生理上的整体性 人体自身在生理上的整体性,主要体现 于两个方面: 一是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结构 与功能上是密切联系的,即五脏

7、一体观; 二是人的形体与精神是相互依附、不 可分割的,即形神一体观。 人体生理系统简表 心系统: 心小肠脉舌面 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 经 肝系统: 肝胆筋目爪 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 脾系统: 脾胃肉口唇 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 肺系统: 肺大肠皮鼻毛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 肾系统: 肾膀胱骨耳及二阴 发 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 形神一体观 (形与神俱) 形神一体观,即是形体与精神的结合 与统一。在活的机体上,形与神是相互 依附,不可分离的。形是神的藏舍之处 ,神是形的生命体现。神不能离开形体 而单独存在,有形才能有神,形健则神 旺。而神一旦产生,就对形体起着主宰 作用。形神统一是生命存在的保证

8、。“ 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 (2)病理上的整体性 中医学在分析疾病的病理机制时,把局部 病理变化与整体病理反映统一起来。既重视局 部发生病变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又不忽视病 变之脏腑经络对其他脏腑经络的影响。 局部病变大都是整体生理机能失调在局部 的反映; 脏腑之间,在生理上既然是协调统一、密 切配合的,在病理上也必然是相互影响的; 形神统一的整体,因而形与神在病理上也 是相互影响的。 (3)诊治上的整体性 人体的局部与整体是辩证统一的,各脏腑、 经络、形体、官窍在生理与病理上是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的,因而在诊察疾病时,可通过观 察分析形体、官窍、色脉等外在的病理表现, 推测内在脏腑的病理

9、变化,从而作出正确诊断 ,为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舌诊、脉诊和面部色诊都是中医学整体诊 病思想的具体体现; 中医学也强调在整体层次上对病变部分进 行调节。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即天人相应) (1)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G 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年周期气血 的运行、津液代谢。如“天暑衣厚则腠理开” F 月周期气血运行。“月郭满则海水西盛,人气血 积,肌肉充,皮肤致”灵枢岁露 F 日周期阳气的昼夜节律变化。素问 生气通天 论中“阳气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 A 地域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水土不服 ? 江南气候湿热,其民腠理疏松,体质偏弱。 ? 北方气候寒冷,其民腠理致密,体质较强。 (2

10、)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G 气候变化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F 产生季节性多发病或时令性流行病。素 问金匱真言论:“春善病鼽衄” F 昼夜的变化,对疾病也有一定影响。灵 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夫百病者,多 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 ” A 地域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C 各种地方病的产生多与其水土及居民的生活 习惯相关。如瘿瘤、克山病、血吸虫病、水俣 病和一些癌症(食道癌林县)。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1)社会发展对人的影响 利 健康知识的普及,医疗水平的提高, 平均寿命延长; 弊 疾病谱、死因谱的变化。 (2)社会的治与乱对人的影响 战乱瘟疫;伦理疾病(AIDS) (3)个人地位的变

11、迁对健康与疾病的影响 素问疏五过论指出:“尝贵后贱”可 致“脱营”病,“尝富后贫”可致“失精”病。 (二)辨证论治 1、病、症、证的基本概念 G 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 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 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障碍 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如感冒。 A 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 程中患者的临床表现。是判断疾病、辨识 证候的主要依据。如发热。 证 候 F 证候,即证,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 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包括疾病的原 因、部位、性质、邪正关系和发展趋势 ,故证候能够揭示疾病的病理本质。 证候包括病因、病位、病性、病势四 个要素,中医学将其作为确定治法

12、、处 方遣药的依据。 2、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 G (1) 辨证:即将四诊(望、闻、 问、切)所收集的有关疾病的所有 资料,运用中医理论进行分析、综 合,辨清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 以及邪正关系,然后概括、判断为 某种性质证候的过程。 此过程包括 辨病因、辨病位、辨病 性、辨病势。 论 治 A(2) 论治:是在通过辨证得出证候诊 断的基础上,确定相应的治疗法则和方药 。选择适当的治疗手段和措施来处理疾病 的思维和实践过程。论治过程一般分以下 几个步骤:因证立法、随法选方、据方施 治。 辨证是论治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辨 证的目的和检验手段。 辨 证 论 治 F 即将四诊(望、闻、问、切)所 收集的

13、有关疾病的所有资料,运 用中医理论进行分析、综合,辨 清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及邪 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 的证候;然后根据辨证的结果, 确定相应的治疗法则和方药。 2.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辨病是对疾病的辨析,以确定疾病的诊断为 目的,从而为治疗提供依据。 辨病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诊断疾病的过程,通 过四诊来采集有关病变的资料,并作相应的物理 和生化方面的检查,然后分析综合所有有关疾病 的材料,作出诊断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疾病的诊断确定后,就要根据“病”来采用 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某些病可选用有特异性治 疗作用的中药单方或复方治疗,如疟疾则可用常 山治之,痢疾一般可用黄连、三颗针、马齿苋等 治

14、之,肠痈一般可用大黄牡丹汤治之等。 中医学历来都是辨证和辨病同时并用的。 要提高中医的临床诊治水平,必须坚持辨病与 辨证相结合的诊治思路。 运用辨病思维来确诊疾病,对某一病的病因 、病变规律和转归预后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再 运用辨证思维,根据该病当时的临床表现和检 查结果来辨析该病目前处于病变的哪一阶段或 是哪一类型,从而确立当时该病的“证候”, 然后根据“证候”来确定治则治法和处方遣药 。此即通常所说的“以辨病为先,以辨证为主 ”的临床诊治原则。 对某些难以确诊的病症,可发挥辨证思维的 优势,依据病人的临床表现,辨出证候,随证 施治。 F 3.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

15、的时间 、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和类型不同 ,或病人体质的差异,故反映出不同的证候, 因而治疗也就有异。即“证异治亦异”。 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 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证,故可采用相 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即“证同治亦同”。 因此,中医学诊治疾病的着眼点是对证候 的辨析和因证候而治。证同则治同,证异则治 异,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 三、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特点 1司外揣内藏象理论 2整体思维整体观念 3援物比类五行学说 4形(意)象思维脉象、阳气如日 5直觉思维灵感、心悟 四、中医学基础的主要内容 F 1、中医学的哲学基础阴阳、五行学说。 G 2、中医对于正常人体的认识藏象学说、 精气血津液理论、经络学说、体质理论。 A 3、中医对于疾病的认识病因学说、病机 学说。 B 4、中医学诊断疾病的方法诊法、辨证 I 5 、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J 本章必须掌握的内容 G 1内经伤寒论的意义。 A 2金元四大家及其创立的学派 。 B 3温病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贡献。 F4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C 5整体观念、证候、辨证论治。 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