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文档资料.ppt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892793 上传时间:2019-01-19 格式:PPT 页数:87 大小:3.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文档资料.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2018年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文档资料.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2018年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文档资料.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2018年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文档资料.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2018年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文档资料.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文档资料.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文档资料.ppt(8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儿童哮喘诊断、治疗常规(试行方案) 全国儿童哮喘防治协作组制定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3年第16卷哮喘增刊 10-12,1987年,支气管哮喘的诊断及分型标准(1987年4月于成都) 中华儿科杂志1988年第26卷第1期 41-42,1993年,1998年修订,2003年修订,2008年修订,内容,支气管哮喘的定义 儿童支气管哮喘的诊断 儿童支气管哮喘的分期与分级 儿童支气管哮喘的治疗 儿童哮喘防治教育与管理,支气管哮喘的定义,可逆性气流受限,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炎性细胞、气道结构细胞和细胞组分共同参与,气道高反应性,喘息、咳嗽、气促、胸闷等症状,症状反复发作 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或加剧

2、 多数患儿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儿童支气管哮喘的诊断,哮喘的诊断标准:具备典型症状者,具备典型的临床症状或体征: 反复发作喘息、咳嗽、气促、胸闷,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呼吸道感染及运动等有关,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或加剧 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上述症状和体征经抗哮喘治疗有效或自行缓解 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咳嗽、气促和胸闷,哮喘诊断标准:无典型症状者,临床表现不典型者(无明显喘息或体征): 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 同时应至少具备以下一项: 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激发试验阳性; 证实存在可逆性气流受限: 支

3、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吸入速效2受体激动剂后15min第一秒用力呼气量增加12 抗哮喘治疗有效: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和口服(或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1-2周后,FEV1增加12 最大呼气流量每日变异率(连续监测1-2周)20,6岁以下儿童喘息的分类,早期一过性喘息,多见于早产和父母吸烟者 主要原因是环境因素导致的肺发育延迟 大多数患儿在3岁之内喘息逐渐消失,早期起病的持续性喘息,3岁前起病 主要表现为与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相关的反复喘息 喘息症状一般持续至学龄期,部分患儿在12岁时仍然有症状 无特应症表现,也无家族过敏史,迟发性喘息/哮喘,有典型的特应症,往往伴有湿疹 哮喘症状常迁延持续至成人期 气道有典

4、型的哮喘病理特征,前两种类型的儿童喘息只能通过回顾性分析才能做出鉴别; 儿童喘息的早期干预有利于疾病的控制,不宜对患儿进行初始治疗时即进行如此分类。,识别出高危持续性哮喘患儿的重要性,80以上的哮喘起始于3岁前 持续性哮喘的肺功能损害往往开始于学龄前期 早期干预有利于疾病的控制,哮喘预测指数:识别持续性哮喘高危患儿,哮喘预测指数:在过去1年喘息4次,并且1项主要危险因素或2项次要危险因素 如果哮喘预测指数阳性,则建议开始哮喘规范治疗,次要危险因素: (1)有食物变应原致敏的依据 (2)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4 (3)与感冒无关的喘息。如哮喘 预测指数阳性,建议按哮喘 规范治疗,主要危险因素: (1

5、)父母有哮喘病史 (2)经医生诊断为特应性皮炎 (3)有吸入变应原致敏的依据,儿童喘息的诊断性治疗和评估,抗哮喘药物治疗能明显减轻学龄前儿童喘息发作的严重程度和缩短喘息时间 反复喘息而抗生素治疗无效的学龄前儿童建议使用抗哮喘药物诊断性治疗26周后进行再评估 学龄前喘息儿童大部分预后良好,其哮喘样症状随年龄增长可能自然缓解,必须定期(36个月)重新评估以判断是否需要继续抗哮喘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诊断,咳嗽变异性哮喘(CVA)是儿童慢性咳嗽最常见原因之一,以咳嗽为唯一或主要表现,不伴有明显喘息 诊断依据(14项为诊断基本条件): 咳嗽持续4周,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或加重,以干咳为主 临床上无

6、感染征象,或经较长时间抗生素治疗无效 抗哮喘药物诊断性治疗有效 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慢性咳嗽 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和(或)PEF每日变异率(连续监测12 周)20 个人或一、二级亲属特应性疾病史,或变应原检测阳性,哮喘诊断和评估的相关检查,肺功能检测,有助于哮喘确诊 对于FEV1正常预计值70的疑似哮喘患儿,可选择支气管激发试验测定气道反应性 对于FEV1正常预计值70的疑似哮喘患儿,选择支气管舒张试验评估气流受限的可逆性,过敏状态检测,气道无创炎症指标检测,有助于制定环境干预措施和确定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方案 对于所有反复喘息怀疑哮喘的儿童,尤其无法配合进行肺功能检测的学龄前儿童,均推荐进行变应

7、原皮肤点刺试验或血清变应原特异性IgE测定,有助于评估哮喘的控制水平和制定最佳哮喘治疗方案 主要有痰或诱导痰中嗜酸性粒细胞、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水平 目前尚无前瞻性研究证实这些无创炎症指标在儿童哮喘诊断中的确切价值,儿童支气管哮喘的分期与分级,哮喘分期,突然发生喘息、咳嗽、气促、胸闷等症状,或原有症状急剧加重,急性发作期,近3个月内不同频度和(或)不同程度地出现过喘息、咳嗽、气促、胸闷等症状,慢性持续期,经过治疗或未经治疗症状、体征消失,肺功能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并维持3个月以上,临床缓解期,哮喘的分级,病情严重程度的分级:主要用于初次诊断和既往虽被诊断但尚未按哮喘规范治疗的患儿,作为

8、制定起始治疗方案级别的依据 控制水平的分级:用于评估已规范治疗的哮喘患儿是否达到哮喘治疗目标及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以达到并维持哮喘控制 哮喘急性发作严重度分级:应对哮喘急性发作病情作出正确评估,以便给予及时有效的紧急治疗,疾病严重程度分级,GINA-Update,哮喘严重程度分级的表格被删减(原Fig2-4) 对哮喘严重度的评估应该包括当前疾病的严重度及其对治疗的反应 先前有关哮喘严重度分级方法的主要缺陷是:对于预计病人需要何种治疗和对治疗的反应如何,其应用价值不大 初诊时对于哮喘控制水平的评估和在治疗中周期性评价将会具有更大的价值,动态追踪,GINA-Update,哮喘严重程度分级达成共识 以

9、达到哮喘良好控制所需的治疗程度进行分级 轻度哮喘是在低级别治疗下达到良好控制 重度哮喘是需要高级别治疗维持良好控制甚至仍然不能达到良好控制,例如第4级治疗 鉴于表型特异性治疗可以达到,先前认为是重度的哮喘可能变为轻度,动态追踪,控制水平的分级,*任何急性加重都应引起注意,审视维持治疗是否适宜。尽管现在使用临床监测,急性加重的几率较小,但是病人在发生呼吸道病毒感染时就有一定的风险并且每年仍可能发生一次或更多。,GINA,动态追踪,哮喘急性发作严重度分级,GINA-6岁以下,动态追踪,儿童支气管哮喘的治疗,治疗的目标,达到并维持症状的控制 维持正常活动,包括运动能力 使肺功能水平尽量接近正常 预防

10、哮喘急性发作 避免因哮喘药物治疗导致的不良反应 预防哮喘导致的死亡,防治原则,防治原则: 越早越好 长期、持续、规范、个体化 药物和非药物治疗相结合,治疗包括: 急性发作期: 快速缓解症状,如平喘、抗炎治疗 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 防止症状加重和预防复发,并做好自我管理,6岁儿童哮喘的长期治疗方案,6岁以下儿童哮喘长期治疗方案,*口服糖皮质激素仅用于治疗重度哮喘的急性发作。,动态追踪,GINA-6岁以下,长期治疗方案的选择与调整,起始治疗: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级,选择第2级、第3级或第4级治疗方案,每1-3个月审核1次,哮喘控制,部分控制,未控制,维持至少3个月,治疗方案可考虑降级,直至确定

11、维持哮喘控制的最小剂量,可考虑升级治疗以达到控制 升级治疗之前首先要检查患儿吸药技术、遵循用药方案的情况、变应原回避和其他触发因素等情况,升级或越级治疗直至达到控制,急性发作期的治疗,主要根据急性发作的严重程度及对初始治疗措施的反应,在原基础上进行个体化治疗 危重哮喘: 哮喘危重状态(哮喘持续状态):哮喘急性发作经合理治疗后,仍有严重或进行性呼吸困难者 危及生命的哮喘发作:支气管阻塞未及时得到缓解,可迅速发展为呼吸衰竭,直接威胁生命 对任何危重哮喘患儿应供氧以维持血氧饱和度在0.920.95以上,心肺监护、监测血气和通气功能,哮喘急性发作的医院治疗流程 (1),初始评估 病史、体格与辅助检查(

12、听诊、辅助呼吸肌活动或三凹征、心率、呼吸频率、PEF或PEV1、血氧饱和度、危重患儿测动脉血气以及其他必要的检查),初始治疗 吸氧使血氧饱和度0.95 通常用雾化器吸入速效2受体激动剂,1h内每20分钟1次,或用pMDI经储雾罐吸入 无即刻反应,或患儿近期口服糖皮质激素,或为严重发作,则给予全身性糖皮质激素 禁用镇静剂,重新评估 体检、PEF或PEV1、血氧饱和度、其他必要检查,哮喘急性发作的医院治疗流程 (2),中度发作 PEP达预计值或个人最佳值60%80% 体格检查:中度症状, 辅助呼吸肌活动和三凹征 治疗 氧疗 每14小时联合雾化吸入速效2受体激动剂和抗胆碱能药物 考虑使用全身性糖皮质

13、激素 在有改善的情况下,继续治疗13h,重度发作 病史:高危患儿 体格检查:在休息时出现重度症状,三凹征明显 PEP(预计值或个人最佳值的60%) 在初始治疗后无改善 治疗 氧疗 联合雾化吸入2受体激动剂和抗胆碱能药物 全身性糖皮质激素 静脉给茶碱类药物 静脉给硫酸镁 考虑静脉使用2受体激动剂,效果良好 末次治疗后症状缓解持续60min 体格检查:正常 PEF70% 无呼吸窘迫 血氧饱和度0.95,12h内疗效不完全 病史:高危患儿 体格检查:轻至中度症状 PEF70% 血氧饱和度无改善,1h内疗效差 病史:高危患儿 体格检查:重度症状、嗜睡、烦 躁、意识模糊 PEF6 kPa PaO28 k

14、Pa(吸空气时),哮喘急性发作的医院治疗流程 (3),吸入速效2受体激动剂(SABA) 氧驱动(6-8L/mim)或空气压缩泵 第1小时每20min1次,以后酌情每1-4h 药物 -沙丁胺醇 2.5-5mg -特布他林 5-10mg pMDI经Spacer 单剂连用4-10喷,间隔同上 肾上腺素皮下注射,1:1000 0.01ml/kg,最大0.3ml;必要时每 20min1次,3次 静脉应用SABA,适用于吸入SABA无效者 沙丁胺醇15g/kg缓慢静注10min以上 需维持静滴时1-2 g/(kg.min) 5(kg.min) ECG、血气及电解质监护,哮喘急性发作的医院治疗用药(1),哮

15、喘急性发作的医院治疗用药(2),糖皮质激素 口服泼尼松 12mg/(kg.d) 静注琥珀酸氢化可的松510mg/(kg.次),或甲泼尼龙 12mg/(kg.次), 酌情间隔48h重复 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悬液1mg/次,每68h用1次 严重时不能以吸入治疗代替全身CS,哮喘急性发作的医院治疗用药(3),抗胆碱能药 对SABA反应不佳的重症者尽早联合使用 剂量异丙托溴胺250500g/次,加入SABA中雾化,间隔时间SABA 硫酸镁 用于危重哮喘 剂量2540mg/(kg.d),分12次,加入10%GS20ml慢滴(20min以上),13d 不良反应一过性面红恶心 过量可静注10%葡萄糖酸钙拮抗 氨

16、茶碱 危重哮喘附件治疗的选择 负荷量46mg/kg(250mg),缓慢静滴2030min;维持量0.71mg/(kg.h) 已用口服茶碱者,直接维持量静滴 间歇给药法可选每68h缓慢静滴46mg/kg,a 如果不能吸入,则在5分钟之内给予静脉5g/kg,随后持续静脉输注5g/kg/h 应该根据临床效应和不良反应调整剂量 b 已经接受茶碱治疗的患者,不应给负荷剂量,GINA,动态追踪,临床缓解期的处理,鼓励患儿坚持每日定时测量PEF、监测病情变化、记录哮喘日记 注意有无哮喘发作先兆,一旦出现应及时使用应急药物以减轻哮喘发作症状 病情缓解后应继续使用长期控制药物 控制治疗的剂量调整和疗程 采取切实

17、可行的预防措施,包括避免接触变应原、防止哮喘发作、保持病情长期控制和稳定 治疗并存疾病,如过敏性鼻炎、鼻窦炎及胃食管反流等,治疗儿童哮喘常用的药物,治疗儿童哮喘的常用药物,糖皮质激素 白三烯调节剂 长效2受体激动剂(LABA) 缓释茶碱 抗IgE抗体,有效治疗哮喘,控制药物: 通过抗炎控制哮喘,缓解药物: 解除支气管痉挛,缓解症状,速效吸入2受体激动剂 吸入性抗胆碱能药物 短效茶碱 短效口服2受体激动剂,+,用药方法,吸入给药,口服用药,肠道外给药:静脉、皮下、肌肉注射等,控制药物:吸入糖皮质激素(ICS),ICS是哮喘长期控制的首选药物,可有效控制哮喘症状、改善生命质量、改善肺功能、减轻气道

18、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减少哮喘发作、降低哮喘死亡率,控制药物:白三烯调节剂,包括白三烯受体拮抗剂(LTRA,国内主要用药)和白三烯合成酶(5-脂氧化酶)抑制剂 可单独应用于轻度持续哮喘的治疗,尤其适用于无法应用或不愿使用ICS、或伴过敏性鼻炎的患儿;可部分用于运动诱发性支气管痉挛 与ICS联合治疗中重度持续性哮喘患儿,可以减少糖皮质激素的剂量,并提高ICS的疗效 有证据表明LTRA可减少2-5岁间歇性哮喘患儿的病毒诱发性喘息发作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制剂为孟鲁司特钠片: 15岁,10mg,每日1次; 6-14岁,5 mg,每日1次; 2-5岁,4mg,每日1次; 孟鲁司特钠粒剂(4 mg)可用于1岁

19、以上儿童。,控制药物:吸入型长效2受体激(LABA),包括沙美特罗和福莫特罗 主要用于经中等剂量吸入糖皮质激素仍无法完全控制的5岁儿童哮喘的联合治疗 福莫特罗起效迅速,按需用于治疗急性哮喘发作 ICS与LABA联合应用具有协同抗炎和平喘作用,适用于中重度哮喘 鉴于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考虑,不应单独使用LABA,控制药物:茶碱,茶碱与糖皮质激素联合用于中重度哮喘的长期控制 尤其适用于预防夜间哮喘发作和夜间咳嗽 最好用缓释(或控释)茶碱,以维持昼夜稳定的血药浓度 控制治疗时茶碱的有效血浓度在2855mol/L(510mg/L) 应尽量避免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甲氰米胍、喹诺酮及酮替芬同时使用 副作用

20、较多,过量使用可致抽搐、昏迷、死亡,控制药物:长效口服2受体激动剂,包括沙丁胺醇控释片、特布他林控释片、盐酸丙卡特罗、班布特罗等 可明显减轻哮喘的夜间症状 由于其潜在的心血管和神经肌肉的不良反应,不主张长期使用 对运动诱发性支气管痉挛几乎无预防作用 剂量 盐酸丙卡特罗6岁,1.25g/kg日12次;6岁,25g或5ml,q12h 班布特罗 25岁 5mg或5ml qn; 5岁,10mg或10ml,qn,控制药物:全身用糖皮质激素,长期口服糖皮质激素仅适用于重症未控制的哮喘患者,尤其糖皮质激素依赖型哮喘 为减少其不良反应,可采用隔日清晨顿服 长期口服糖皮质激素副作用大,选择最低有效剂量,避免长期

21、使用 剂量 -口服泼尼松17d,12mg/kg/d(40mg/d),分23次; -严重哮喘尽早静脉给药,甲泼尼龙12mg/kg或琥珀酸氢化可的松510mg/kg,q48h,25d停药; -大剂量激素冲击疗法并不能提高临床有效性,但可增加与激素相关的不良反应的危险性,故不推荐此法 -地塞米松为长效CS,对内源性皮质醇分泌的抑制作用较强,而且药物进入体内需经肝脏代谢成活性产物起效,起效慢,不宜首选,控制药物:抗IgE抗体,对IgE介导的过敏性哮喘具有较好的效果 由于价格昂贵,仅适用于血清IgE明显升高、吸入糖皮质激素无法控制的12岁以上重度持续性过敏性哮喘患儿,控制药物:抗过敏药物,口服抗组胺药物

22、,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酮替芬等对哮喘的治疗作用有限 有助于控制明显特应症体质者的哮喘,控制伴变应性鼻炎和湿疹等患儿的过敏症状,控制药物: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SIT),预防对其他变应原的致敏 无法避免接触变应原和药物治疗控制不良时,可考虑SIT 应在良好的环境控制和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考虑对确定变应原致敏者进行SIT 不主张多种变应原同时脱敏治疗 注意可能出现的严重不良反应,包括急性全身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和哮喘严重发作,缓解药物:短效2受体激动剂(SABA),SABA是最有效、临床应用最广泛的速效支气管舒张剂 吸入型2受体激动剂广泛用于哮喘急性症状的缓解治疗 常用的SABA有沙丁胺醇和特布

23、他林 可吸入给药或口服、静脉或透皮给药: 吸入给药:缓解哮喘急性症状的首选药物,适用于所有儿童哮喘。也可作为运动性哮喘的预防药物。不宜长期单一使用,若1d用量超过4次或每月用量1支气雾剂时应就医。 口服给药:一般用于轻、中度持续发作的患儿,尤其是无法吸入的年幼儿童 静脉给药:持续雾化吸入无效或无法雾化吸入的严重哮喘发作者,缓解药物:短效2受体激动剂(SABA)剂量,吸入速效2受体激动剂(SABA) 氧驱动(6-8L/mim)或空气压缩泵 第1小时每20min1次,以后酌情每14h 药物 -沙丁胺醇 2.55mg -特布他林 510mg pMDI经Spacer 单剂连用410喷,间隔同上 静脉应

24、用SABA,适用于吸入SABA无效者 沙丁胺醇15g/kg缓慢静注10min以上 需维持静滴时12 g/(kg.min) 5(kg.min) ECG、血气及电解质监护 特别注意心动过速、QT间隔延长、心律紊乱、高/低血压、低血钾 口服剂用于轻、中度持续发作患儿,无法吸入的年幼儿 常用药物:沙丁胺醇、特布他林片 1530min起效,维持46h,每日用药34次 心悸和骨骼肌震颤现象较吸入多见,缓解药物:全身型糖皮质激素,早期加用口服或静脉糖皮质激素适用于: 哮喘急性发作时病情较重 吸入高剂量激素疗效不佳 近期有口服激素病史的患儿 对严重哮喘发作应及早静脉给药 不推荐在哮喘治疗中使用激素冲击疗法,口

25、服泼尼松17d,12mg/kg/d(40mg/d),分23次; 严重哮喘尽早静脉给药,甲泼尼龙12mg/kg或琥珀酸氢化可的松510mg/kg,q48h,25d停药; 大剂量激素冲击疗法并不能提高临床有效性,但可增加与激素相关的不良反应的危险性,故不推荐此法 地塞米松为长效CS,对内源性皮质醇分泌的抑制作用较强,而且药物进入体内需经肝脏代谢成活性产物起效,起效慢,不宜首选,缓解药物:全身型糖皮质激素(剂量),缓解药物:吸入型抗胆碱能药物,阻断节后迷走神经传出至,通过降低迷走神经张力而舒张支气管 作用弱于2受体激动剂,起效较慢,长期使用不易产生耐药,不良反应少 常与2受体激动剂合用,尤其适用于夜

26、间哮喘及痰多患儿 某些患儿用较大剂量SABA不良反应明显可换用次药 剂量异丙托溴胺250500g/次,加入SABA中雾化,间隔时间SABA,缓解药物:茶碱,具舒张气道平滑肌、强心、利尿、扩张冠状动脉等作用 治疗窗较窄,毒性相对较大,一般不作为首选用药 适用于对最大剂量支气管扩张药物和糖皮质激素治疗无反应的重度哮喘 使用时应在ECG监测下使用 剂量: 负荷量46mg/kg(250mg),缓慢静滴2030min;维持量0.71mg/(kg.h) 已用口服茶碱者,直接维持量静滴 间歇给药法可选每68h缓慢静滴46mg/kg,缓解药物:茶碱,具舒张气道平滑肌、强心、利尿、扩张冠状动脉等作用 治疗窗较窄

27、,毒性相对较大,一般不作为首选用药 适用于对最大剂量支气管扩张药物和糖皮质激素治疗无反应的重度哮喘 剂量: 负荷量46mg/kg(250mg),缓慢静滴2030min;维持量0.71mg/(kg.h) 已用口服茶碱者,直接维持量静滴 间歇给药法可选每68h缓慢静滴46mg/kg 若24h内用过氨茶碱者,首剂剂量减半 用氨茶碱负荷量后3060min测血药浓度,平喘有效血药浓度55110mol/L(1020mg/L),若55mol/L应追加1次茶碱,剂量以1mg/kg提高血药浓度20mol/L计算,缓解药物:其他药物,抗菌药物 多数哮喘发作由病毒感染诱发因而无抗生素常规使用指征 对有细菌或非典型病

28、菌感染证据者给予针对性治疗可取得比单用抗哮喘治疗更好的效果 免疫调节剂 因反复呼吸道感染诱发喘息发作者可酌情加用 中药,儿童哮喘吸入装置的选择,儿童哮喘防治教育与管理,教育内容,哮喘的本质、发病机制 避免触发、诱发哮喘发作的各种因素的方法 哮喘加重的先兆、症状规律及相应家庭自我处理方法 自我监测,掌握PEF的测定方法,记哮喘日记;判定哮喘控制水平,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了解控制及缓解药物的作用特点、吸入装置的使用方法及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对策 哮喘发作的征象、应急措施和急诊指征 心理因素在儿童哮喘发病中的作用,门诊教育,集中教育,定点教育,媒体宣传,网络教育,医生教育,儿童哮喘防治教育,通过广播

29、、电视、报纸、科普杂志等推广哮喘知识,与学校、社区卫生机构合作,有计划开展社区、患者、公众教育,通过座谈、交流会、哮喘学校和联谊会等进行系统的哮喘防治教育,最重要的基础教育和启蒙教育,是医患合作关系起始的个体化教育,普及哮喘知识,提高哮喘防治水平,定期举办哮喘学习培训班,应用电子网络或多媒体技术传播哮喘防治知识。中国哮喘联盟网、全球哮喘防治建议网等,教育方式,哮喘管理,建立医生与患者及家属间的伙伴关系: 以医院专科门诊为基础,建立哮喘之家、哮喘俱乐部、哮喘联谊会等 确定并减少与危险因素接触: 减少患者对危险因素的接触,可改善哮喘控制并减少治疗药物需求量 建立哮喘专科病历: 建立哮喘患者档案、制

30、定长期防治计划,定期(13个月)随访 评估、治疗和监测哮喘: 通过评估、治疗和监测,达到并维持哮喘控制 评估哮喘控制的手段是肺功能及PEF的测定 哮喘控制评估工具如C-ACT和ACQ,患者可在就诊前或就诊期间完成自我评估,病例分析,患儿基本情况,病史特点,病史特点,辅助检查,辅助检查,诊断及疾病分级,诊断及疾病分级,诊断及分级,鉴别诊断,治疗原则,。,本患儿治疗经过,对以往未经规范治疗的初诊哮喘患儿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级,选择第2级、第3级或第4级治疗方案。 在各级治疗中,每l-3个月审核1次治疗方案,根据病情控制情况适当调整治疗方案。 如哮喘控制,并维持至少3个月,治疗方案可考虑降级,直至确定

31、维持哮喘控制的最小剂量。 如部分控制,可考虑升级治疗以达到控制。,洪建国等: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中华儿科杂志,2008;46(10):745,中国儿童哮喘指南(2008): 关于控制药物的选择的表述,洪建国等: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中华儿科杂志,2008;46(10):745,5岁儿童哮喘控制方案,随访流程的建立,哮喘控制水平评估,GINA对6-11岁儿童哮喘控制的评估,评估时需要同时兼顾患儿及家长两方面的情况。 部分症状控制差的患儿有意减少剧烈运动以避免发作,会因为缺乏锻炼导致肥胖的风险增加。 如果通过以下方法仍无法确切评估,可建议进行为期两周的详细监测(症状、缓解药物使用、PEF监测),仍无法正确评估的可考虑在有条件的医院行运动激发试验。,。,本患儿治疗经过,诉无咳喘发作,听诊双肺未及哮鸣音,吸药装置使用正确。,无咳喘发作,复查肺功能较前好转,FEV1%为77.1%,未达到80%预计值,嘱继续原方案治疗。,1月,3月,诉有感冒咳嗽一次,但无喘息发作,听诊双肺未及哮鸣音,查肺功能正常,予减量。,儿童哮喘的短期升级治疗,减量原则,停药与疗程,洪建国等: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中华儿科杂志,2008;46(10):745,。,诉近12个月无咳喘发作,复查肺功能正常,停药,累计治疗27个月后,2014年7月,本患儿治疗经过,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