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神经系统总结3》-PPT文档.ppt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916779 上传时间:2019-01-22 格式:PPT 页数:55 大小:6.6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神经系统总结3》-PPT文档.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最新《神经系统总结3》-PPT文档.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最新《神经系统总结3》-PPT文档.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最新《神经系统总结3》-PPT文档.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最新《神经系统总结3》-PPT文档.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神经系统总结3》-PPT文档.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神经系统总结3》-PPT文档.ppt(5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丘脑 底丘脑下丘脑 丘脑 髓纹 缰三角 松果体 外侧膝状体 内侧膝状体 丘脑上丘脑 下丘脑 1.(背侧)丘脑 Thalamus 2.下丘脑 Hypothalamus 3.上丘脑 Epithalamus 4.后丘脑 Metathalamus 5.底(腹)丘脑 Subthalamus 间 脑 的 分 部 背侧丘脑 背侧丘脑:又称丘脑,位于下丘脑 的背侧和上方,两者间以第三脑室 侧壁上的下丘脑沟为界。 后丘脑 后丘脑 :包括内侧 膝状体和外侧膝状体 内侧膝状体:接受来 自下丘臂的听觉纤维 ,发出纤维至颞叶的 听觉中枢。 外侧膝状体:接受视 束的传入纤维,发出 纤维至枕叶的视觉中 枢。 上丘脑 上丘

2、脑:包括松 果体、缰三角和 丘脑髓纹。是间 脑的一部分,位 于后连合处。 松果体:是一个微小且有丰富的血管供应的结构。包括 松果体细胞和胶质细胞,但没有神经元。为内分泌腺。 位置:后连合前面,与第三脑室壁和脑室底相接。 功能: 1. 能合成褪黑激素,血清素和胆囊收缩素。 2. 在机体的成长,发育过程以及昼夜节律的调节中都具 有重要作用。 3. 16岁岁以后钙钙化,可作为为X线诊线诊 断颅颅内占位病变变的定位 标标志。 外界环境中的光线通过视网膜视交叉上核松 果体这一通路调节松果体的活动。 下丘脑 位于背侧丘脑下方,上 界为自室间孔延至中脑 水管的下丘脑沟,下界 为灰结节、漏斗和乳头 体,前界为

3、终板和视交 叉,向后与中脑被盖相 续。 功能 1. 调节内脏活动和内分泌 的皮质下中枢 前内侧部:与副交感机能有关 后外侧部:与交感机能有关。 2. 调节体温、摄食、水盐代谢。 3. 参与情绪、情感活动(边缘系统)。 4.昼夜节律(视交叉上核)。 下丘脑与腺垂体的关系 神经内分泌细胞轴突 (下丘脑弓状核) 第一级毛细血管网 (漏斗处) 垂体门微静脉 (结节部) 第二级毛细血管网 (远侧部) 远侧部嗜色细胞 ( RH;RIH ) 增加或减少激素的释放 第二级 毛细血 管网 催产素 血管加压素(抗利尿激素) 催产素 血管加压素(抗利尿激素)催产素 血管加压素(抗利尿激素) 腺垂体 神经垂体 生长素

4、 催乳素 促甲状腺素 促肾上腺素 促性腺素 抗利尿激素 催产素 视上核、室旁核 弓状核 释放激素和 释放抑制激素 (三)脑垂体功能及与上丘脑的关系: 下丘脑 下丘脑由若干个传入和传出神经核构成,它们与神经系统中的大部分区域都有联 系,包括垂体,植物神经系统和大脑边缘系统 前侧区 室旁核和视上核 这两个核团合成神经肽抗利 尿激素和催产素。从这些核上产 生的轴突离开下丘脑后形成视上 垂体束,把神经分泌颗粒运输到 神经垂体后释放到毛细血管中。 视上核损伤会导致尿崩症,以剧 渴(体内的水过度消耗)和多尿 为典型病征。 交叉上核 视觉信号的传入由视网膜开 始,经过视束最后终止于交叉上 核。这一信号能协助

5、机体保持某 种稳定的昼夜节律。 丘脑 上丘脑 下丘脑 下丘脑 11 结节区 弓状核 弓状核内的细胞能产生促激素释放激素和抑制因子,分泌的激素和因子进入结 节漏斗束内的毛细血管后沿着垂体门静脉到达腺垂体处的次级毛细血管丛,影响垂 体前叶中的嗜酸细胞和嗜碱细胞的分泌活动。 腹内侧核 下丘脑腹内侧核是机体的饱腹中枢,调节食物的摄入量。此处损伤将导致过度 肥胖。 后侧区 乳头体 乳头核位于乳头体内,是大脑边缘系统的一部分。乳头丘脑束起自乳头核, 终止于下丘脑的视前核群。 视前区 视前区部分分区对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具有敏感性,其他的分区通过调节神经垂体 影响性激素的分泌。在青春期之前下丘脑此处损伤将导致

6、性发育停止,在青春期之 后损伤会导致女性月经失调,男性阳痿。 下丘脑外核区 下丘脑外核区是机体的摄食中枢,此处损伤会导致吞咽不能。 12 下丘脑前核区 下丘脑前核区感受机体体 温的升高并相应地调节机 体的散热。此处损伤会导 致机体体温过高。 下丘脑后核区 下丘脑后核区感受机体 体温的降并调节保持身体 的温度。此处损伤会导致 身体的温度不稳定(像变 温生物)。人体此处损伤 后身体的温度会随着外界 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室旁核 视上核 视上、室旁 核垂体束 神经垂体 弓状核 结节漏斗束 腺垂体 垂体门静脉 扣带回 前额皮质 DM 纤维联系 1. 传入纤维: (1) 皮质:扣带回 丘 脑 前 核

7、下丘脑 前额皮质 丘脑背内侧核 下丘脑 海马 前脑内侧束 隔区 杏仁核 (2) 嗅觉信息:隔核 前脑内侧束 下丘脑 海马 穹窿 下丘脑 杏仁核 终纹 下丘脑 孤束核 网状结构 (3) 内脏感觉和味觉信息: 脑干网状结构、孤束核 下丘脑 2. 传出纤维: (1) 乳头体 乳头丘脑束 丘脑前核 扣带回 下丘脑 丘脑背内侧核 前额皮质 扣带回 前额皮质 DM A 背侧纵束 乳头被盖束 (2)下丘脑 乳头被盖束、背侧纵束、前脑内侧束 脑干网状结构、中央灰质 脑干、脊髓的一般内脏运动核 室旁核 视上核 视上、室旁 核垂体束 神经垂体 (3) 下丘脑对垂体的控制: 室旁核、视上核 (分泌催产素、加压素)

8、室旁、视上垂体束 垂体后叶 室旁核 视上核 视上、室旁 核垂体束 神经垂体 弓状核 结节漏斗束 腺垂体 垂体门静脉 弓状核 (分泌激素释放因子或抑制因子) 结节漏斗束 正中隆起 垂体门静脉 垂体前叶 底丘脑 又称腹侧丘 脑,位于间脑 和中脑被盖的 过渡地区。内 含丘脑底核及 部分黑质、红 核,与纹状体 有密切联系, 属锥体外系的 重要结构。 背侧丘脑下丘脑 丘脑和后丘脑核团的分类:依据进化、 纤维联系和功能,可被分为三类: 前核 背内侧核 外侧核 联络性核团 (新丘脑) 特异性中继核团 (旧丘脑) 正中核 板内核 网状核 非特异性核团 (古丘脑) 背外侧核、后外侧核、枕核 腹前核、腹外侧(中间

9、)核 腹后内侧、外侧核 内侧、外侧膝状体 1.非特异性核团(古丘脑) 进化发生上最早; 传入纤维主要来自脑干网状结构; 传出纤维主要至纹状体等皮质下结构, 侧支可至广泛的大脑皮质区。 中线核 脑干网状结构 广泛皮质区 纹状体 板内核 网状核 2. 特异性中继核团(旧丘脑) 进化发生较晚; 接受上行的特异性感觉传导束的纤维; 传出纤维投射至特定的大脑皮质功能区。 三叉丘系 听皮质 脊髓丘系 内侧丘系 中央后回 中央前回 视皮质 视束 外侧丘系 运动前区 小脑、纹状体、黑质 3. 联络性核团 (新丘脑) 进化发生上最晚最新; 接受多方面的,特别是邻近核团的纤维; 传出纤维投射至大脑皮质不同的联络区

10、。 联络皮质 扣带回 额前部 顶下小叶 颞叶 枕前叶 顶上小叶 (三) 特异性中继核的纤维联系: 1. 腹后内侧核 大脑中央后回 (躯体感觉区) 三叉丘系 2. 腹后外侧核 大脑中央后回(躯体感觉区) 脊髓丘系、内侧丘系 5. 腹外侧核 大脑中央前回 (躯体运动区) 小脑齿状核 6. 腹前核 运动前区 纹状体、黑质 3. 内侧膝状体 听觉皮质区(颞横回) 外侧丘系 4. 外侧膝状体 视觉皮质区 视束 26 丘脑内主要的神经核和传入、传出纤维 前核群(大脑边缘系统环路的一部分 )来自乳头体的传入神经通过乳头丘 脑束和扣带回传入此核群,其传出神 经通过内囊的前支到达扣带回。 内侧核群(大脑边缘系统

11、的一部分) 有来自杏仁核,前额皮质和颞叶的神 经纤维传入,传出神经到达前额皮质 和扣带回。此核群中最重要的是内侧 背核。 腹侧核群 运动神经核:1.腹前核:腹前核有来 自苍白球和黑质的传入神经纤维,传 出神经纤维到达大脑运动前皮层和初 级运动皮层 。2.腹外侧核:腹外侧核 主要有来自苍白球和小脑齿状核的纤 维,传出纤维到达大脑初级运动皮层 (大脑皮质第4区) 27 感觉神经核:1.腹后外侧核:有传递躯体感觉和 痛觉的上行内侧丘系和脊髓丘系的纤维传入,传 出纤维到达顶叶初级躯体感觉皮层(大脑皮质第 1,2,3区) 2.腹后内侧核:来自上行的三叉神经纤维和孤束 核发出的味觉纤维传入此核,其传出纤维

12、到达顶 叶初级躯体感觉皮层(大脑皮质第1,2,3区)。 3.内侧膝状体:接受从下丘上行而来的听觉信息 ,传出纤维到达大脑初级听皮层。 4.外侧膝状体:接受来自视束的神经。传出纤维 投射到大脑枕叶的初级视皮。 中线核群和板内核群 其传入纤维来自脑干网状结构和脊髓丘脑束。板 内核群将痛觉信息传输到扣带回。 丘脑的功能: 丘脑除腹外侧核、腹前核与运动有关外, 主要与感觉有关。 痛觉的感知可发生在间脑水平,但不能定位。 “丘脑综合症”主要为对侧半身的痛、温、触觉改变, 表现为感觉超常、错解、 可有自发性顽固性疼痛和情绪的改变。 基底核basal nuclei 郑宣 核心内容 基底核 包括尾状核、豆状核

13、、屏状核和杏仁核 尾状核和豆状核称纹状体尾状核和豆状核的壳称 新纹状体 苍白球称旧纹状体,属锥体外系 屏状核功能未明,杏仁核(体)属边缘 系统。 纹状体corpus striatum 尾状核caudate nucleus 位于背侧丘脑背外侧,由前向后弯曲的圆柱体状 分为尾状核头、尾状核体、尾状核尾 尾状核尾终端连接杏仁体 豆状核lentiform nucleus 水平切面上呈三角形,被两个白质板分隔成三部,外 侧为壳putamen ,内侧两部分合成苍白球globus pallidus 旧纹状体paleostriatum:苍白球 新纹状体neostriatum:尾状核和壳 功能 纹状体:锥外丘系

14、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调节躯体运动中起重要作用 屏状核claustrum 又称带状核 与豆状核之间的白质称外囊 与岛叶皮质之间的白质称最外囊 功能未明 杏仁体amygdala 杏仁核:属边缘系统。与调节内脏活 动和情绪的产生有关 位于背侧丘脑、尾状核和豆状核之间的白质 板 在水平切面上呈开放的V字形,分为为内囊前 肢anterior limb、膝genu、和后肢 posterior limb 内囊internal capsule 扣带回 海马旁回 杏仁体 边缘系统 边缘叶:大脑半球内侧面环绕胼胝体周围和侧脑室下角底壁的 结构,包括扣带回、海马旁回、海马和齿状回等,加 上岛叶前部、颞极等共同构成 皮

15、质和皮质下结构:杏仁体、隔区、下丘脑、背侧丘脑前核和中 脑被盖等 齿状回 终板旁回 胼胝体下回 隔区 边缘系统的功能 与嗅觉,内脏调节,情 绪反应,性活动和记忆 等有关,在维持个体生 存和种族生存方面发挥 重要作用 扣带回(cingulate gyrus):乃一调整心跳、 血血压,以及处理认知及注意力的自律功能 。 海马旁回(Parahippocampal gyrus): 以形成空间记忆为主,并为海马体的一部分 。 海马体(Hippocampus):是形成长期记忆 的必要部分。 齿状回(Dentate gyrus),被认为是建设新 记忆及调整快乐的因素。 杏仁体(amygdala):涉及指令刺

16、激性的 重要皮质刺激,例如关于报酬及恐惧,另外 还有社交功能例如交配。 下丘脑(Hypothalamus):经由激素的产 生及释放,使自律神经系统变得规律。影响 及调整心跳、血压、饥饿、口渴、性刺激以 及睡眠节率。 海马的功能 海马主要负责学习和记忆 日常生活中的短期记忆都储存在海马体中,如果一个记忆片段 ,比如一个电话号码或者一个人在短时间内被重复提及的话海马体 就会将其转存入大脑皮层,成为永久记忆。所以海马体比较发达的 人,记忆力相对会比较强一些。存入海马体的信息如果一段时间没 有被使用的话,就会自行被“删除”,也就是被忘掉了。而存入大 脑皮层的信息并不就是永久不会给忘掉了,当你长时间不使

17、用该信 息的话,大脑皮层也许就会把这个信息给“删除”掉了。有些人的 海马体受伤后就会出现失去部分或全部记忆的状况。这全取决于伤 害的严重性,也就是海马体是部分失去作用还是彻底失去作用了。 阿尔兹海默病 俗称 老年痴呆 就是由于大脑的海马区发生病变 引起的记忆形成性障碍。因此许多患有阿尔兹海默病的人对患病前 的记忆仍有清晰的印象。 1. 大脑皮质的分区 据皮质各种细胞和纤维的构筑进行分区,广 为应用的为Brodmann分区:52个分区。 第一躯体运动区 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的前部 (4、6区) 2.大脑皮质功能定位: 第一躯体感觉区 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3、1、2区) 视觉区 距状沟上方

18、的叶和下方 的舌回(17区) 听觉区 颞横回(41、42区) 嗅觉区 海马旁回钩的内侧部 及附近 语言中枢 运动性语言中枢 额下回后部(44、45区 ) 书写中枢 额中回后部(8区) 听觉性语言中枢 颞上回后部(22区) 视觉性语言中枢 顶下小叶的角回(39区 ) 动前感后听颞横,内脏边缘视枕距; 额中书,额下动,颞上听,角视通。 3.大脑半球的髓质 根据纤维联系的形式、方向和长短,可分为三类 : 连合纤维:联系左右半脑的皮质 联络纤维:联系同侧叶、回间的皮质 投射纤维:联系大脑皮质和皮质下结构的上下行 的纤维 1.连合系: 连接左右半球皮质的纤维。 (1)胼胝体:连接两侧半球相应部位 (2)

19、前连合:连结两则颞叶和嗅球。 胼胝体 前连合 后连合 嘴 膝 干 压部 (3)穹窿连合:连结两侧海马。 海马 穹窿连合 胼胝体 2.联络系:联系同侧半球内各回、叶间皮质的纤维 。 联系相邻脑 回的短纤维 在豆状核与岛叶的上方, 连接额,顶,枕,颞叶。 呈钩状绕过外 侧沟,连接额 、颞叶前部。 沿侧脑室下角 和后角的外侧 壁行走,连接 枕叶和颞叶。 扣带(位于扣带 回和海马旁回的 深部,连接边缘 叶和各部。) 3.投射系:联系大脑皮质和皮质下结构的上、 下行纤维。投射纤维主要经过内囊。 尾状核 豆状核 杏仁核 内囊 丘脑 尾状核 背侧丘脑 内囊 豆状核 内囊:位于背侧丘脑,尾状核,和豆状核之间的

20、白质板 46 内囊的内部结构 前肢:丘脑前辐射、额 桥束。 膝:皮质核束。(下行 到各一般躯体运动核和 特殊内脏) 后肢:丘脑中央辐射( 皮肤、肌、关节的感觉 ,对侧)、皮质脊髓束 、听辐射、视辐射。 组成内囊的主要纤维 水平切面上呈向外 开放的V字形,分为 : 白白 质质 (主要由上下行的神经 纤维所组成) 薄束(形似一薄片 ) 楔束(成楔形) 脊神经节经节 细细 胞 后索 位置:后索内,薄束位于内侧侧,楔束位于外侧侧 行程:薄束自同侧侧第 5 胸节节以下的脊神经节细经节细 胞的中央突, 楔束成自同侧侧第 4 胸节节以上的脊神经节细经节细 胞的中央突 。 终终止于延髓的薄束核和楔束核。 功能

21、:传导传导 来自同侧侧躯干、四肢的肌、腱、关节节的本体感觉觉 和皮肤的精细细触觉觉、压觉压觉 信息。 (1) 薄束和楔束 fasciculus gracilis & cuneatus T2 T12 1) 上行传导束 白 白 质质 (2)脊髓小脑后束 post. spinocerebellar tract 起自同侧的胸核,上行经小脑下脚终止于小脑皮质。 传导下肢和躯干下部的本体感觉信息至小脑, 个别肌的精细运动和姿势的协调有关。 脊髓小脑后束 脊髓小脑前束 胸核后角基底部和 中间带外侧部 的神经元 白白 质质 *起自后角基底部和中间带外侧部的神经元,大部 分经白质前连合交叉至对侧,上行经小脑上脚

22、终 止于小脑皮质。 *与整个肢体的运动和姿势有关。 (3)脊髓小脑前束 ant. spinocerebellar tract 白白 质质 脊髓小脑后束 脊髓小脑前束 胸核后角基底部和 中间带外侧部 的神经元 (4)脊髓丘脑侧束 lat. spinothalamic tract 脊髓丘脑侧束 脊髓丘脑前束 后角固有核 白质前连合 脊髓小脑前束 *起自对侧后角固有核,经白质前连合交叉,上升 经延髓、脑桥,终止于丘脑。 *传导由后根外侧部细纤维传入的痛、温觉信息。 *损伤后表现:对侧伤面水平12节以下痛温觉障碍。 白白 质质 (5)脊髓丘脑前束 ant. spinothalamic tract *起

23、自对侧的后角固有核,经白质前连合交叉, 在前索上升,经延髓、脑桥,终止于丘脑。 *传导由后根内侧部粗纤维传入的粗略的触、压觉信息 。 脊髓丘脑侧束 脊髓丘脑前束 后角固有核 白质前连合 脊髓小脑前束 白白 质质 薄束和楔束的纤维在后索内有明确定位:由内向外依次由来自 骶、腰、胸和颈端的纤维排列而成。当脊髓后索病变时,本体 感觉和精细触觉的信号不能上传入大脑皮质。病人闭目时,不能 确定自己肢体所处的位置,站立时身体摇晃倾斜,也不能辨别物 体的性状、纹理粗细等。 脊髓小脑前后束损伤时,肢体平衡、协调运动障碍。 脊髓丘脑侧束传导由后根外侧部细纤维传入的痛、温觉,损伤后 对侧伤面水平1-2节以下痛温觉障碍。 脊髓丘脑前束传导后根内侧部粗纤维传入的粗略的触觉、压觉信 息,损伤后粗触觉消失,但由于对侧细触觉正常,不易发现。 脊髓 白质疾病 科学进展 白质 灰质 白质疾病科学进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