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乳腺肿瘤病理-PPT文档.ppt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925894 上传时间:2019-01-23 格式:PPT 页数:61 大小:2.3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乳腺肿瘤病理-PPT文档.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最新乳腺肿瘤病理-PPT文档.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最新乳腺肿瘤病理-PPT文档.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最新乳腺肿瘤病理-PPT文档.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最新乳腺肿瘤病理-PPT文档.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乳腺肿瘤病理-PPT文档.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乳腺肿瘤病理-PPT文档.ppt(6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上皮性肿瘤 乳腺癌 腺瘤 乳头状瘤 2、间叶组织肿瘤 血管瘤,血管肉瘤,神经纤维瘤,血管脂肪瘤 ,脂肪肉瘤,横纹肌肉瘤,骨肉瘤,平滑肌瘤 肉瘤,淋巴瘤结节性筋膜炎,肌纤维母细胞瘤 ,韧带样纤维瘤病,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3、纤维上皮性肿瘤: 纤维腺瘤 叶状肿瘤 错构瘤 正常乳腺小叶正常乳腺小叶 乳腺组织增生(mazoplasia) 开始是轻痛,至经前期加重,之后疼痛加剧, 甚至成为持续性痛。本病既可发生在发育正常 的乳腺,也可发生在未充分发育的乳腺。前者 最常见于30-40岁,单侧或双侧乳腺除周期性肿 胀外,尚可触及弥漫分布的颗粒区,故又称为 肿胀颗粒状乳腺(swollengranular

2、breast)。患区 有触痛,一般为暂时性,又可称为单纯性乳痛 症(simolemastodvnia)。后者最多见于20-30岁 的年轻妇女,特点是双侧乳腺胀痛,小而坚实 ,颗粒状,因而又称颗粒状小乳腺 (smallgranularbreast)。 乳腺组织增生(mazoplasia) 镜下所见 小叶间质内纤维组织中度增生和 致密化,与小叶间结缔组织融合后,小叶边界 不清。由于末梢导管的不规则出芽,故小叶大 小、形状不整,小导管轻度扩张,甚至小囊肿 形成,内含分泌物,小管上皮细胞可正常,也 可增生为多层,有的呈分泌状态,有的变扁、 甚或脱落。这类变化有时可同时见于同一切片 内,通常于2-3年内

3、自行消退,特别是妊娠时痛 可消失,只有部分病例可在十数年后发展成为 腺病。 腺病(adenosis) 特点是小叶小管、末梢导管与结缔组织 均有不同程度的增生,以年轻妇女多见 ,平均发病年龄为325岁。依其不同的 发展阶段和组织形象一般分为三期或三 型,早期为小叶增生型,中期为纤维腺 病型,晚期为纤维化型。 (1)小叶增生型:主要是上皮增生,而间 质并不增生或轻度增生,小叶内管泡因 而增多,为数在30个以上,管泡上皮增 生呈两层或多层;小叶数目也增多,每 一低倍视野内可见5个以上小叶。小叶间 质主为疏松结缔组织,而小叶外为致密 结缔组织,因此,小叶境界分明,但其 形状不整或互相靠近。小叶内及小叶

4、周 围可有数量不等的淋巴细胞浸润。 (2)纤维腺病型:小叶内除末梢导管和管 泡进一步增生外,纤维组织也有程度不 等的增生。 (3)纤维化型(nbrosis):一般是由纤维腺病 继续发展而来。特点是间质内纤维组织 过度增生,致使管泡萎缩消失,虽然初 期小叶轮廓仍尚存在,可是随着纤维化 的加剧,小叶逐渐缩小,终于结构消失 ,只有萎缩导管残留下来。镜下特点是 间质明显纤维化,细胞较少,主为致密 胶原纤维,而小叶萎缩,以致小叶数目 减少,而且只由少数小管构成。 临床上本病可在一侧乳腺出现局限性肿 块,大多位于外上象限,亦可双侧乳腺 受累。当肿块表浅时常引起局部皮肤收 缩,临床上容易误认为癌。故当肿块较

5、 小,又有皮肤收缩时,首应想到此病。 为了明确诊断可进行活体组织检查。 乳腺增生症谱系 小叶增生 腺病纤维腺病 纤维化腺病 硬化性腺病 纤维硬化症 Lobular hyperplasia 腺病:小叶互相融合,故小叶轮廓不清,小叶内原有结缔组织开始消 失,但仍以上皮成分增生为主。 纤维腺病小叶内原有结缔组织消失,上皮及间质纤维增生大致相等。 硬化性腺病 间质纤维成分呈透明性变。 纤维腺瘤 最多见的良性肿瘤 一种双相分化性良性肿瘤,纤维腺瘤( FA)最常发生于生育年龄的妇女,特别 是30岁以下的女性。 镜下 每一例都不尽一致,主要取决于腺 体与结缔组织的比例以及腺体的形状。 大多数FA(特别是病变

6、较大的FA)具有 间质细胞丰富、形成上皮裂隙等特征, 应与叶状肿瘤相鉴别。另一类似于FA的 肿瘤是错构瘤。 大多数FA在完全切除后不再复发。青少 年病例具有在乳腺另一部位或靠近手术 部位再发生的倾向。发展成乳腺癌的风 险很低。 腺瘤 : 镜下由紧密排列的小管组成,呈明显的 腺管结构,为双层上皮,腺管间为结缔 组织。有时与纤维腺瘤共存,说明两者 关系密切。 纤维瘤 占乳腺病变总数的不到0.2%,可发生于 13-80岁的女性生育年龄的妇女更常发生 。 临床特征 病变表现为孤立性无痛且质硬的可触 及肿块。双侧发病罕见。可见乳腺皮肤 或乳头萎缩凹陷,乳头分泌少见。乳腺X 线表现与乳腺癌难以区分。 纤维

7、瘤 肉眼检查 肿瘤表现为界限不清,大小在0.5-10cm 之间(平均2.5cm),切面质地坚硬,呈 灰白色。 组织病理学 增生的梭形纤维母细胞和肌纤维母细胞 均匀散在分布或呈交叉束状排列。病变 周围可见包绕乳腺导管和小管的特征性 指状突起。 叶状肿瘤 一组类似于纤维腺瘤的局限性双相分 化肿瘤,其特征为由两层上皮构成的裂 隙及周围分布的丰富的间质细胞共同形 成的叶状结构。 叶状肿瘤(PT)通常是良性病变,但 可经常复发,少数病人还可形成错构瘤 样转移灶。 叶状肿瘤 “叶状囊性肉瘤”的命名目前被认为已 不适宜,而且有潜在的过度治疗的危险 。因为绝大多数肿瘤表现为良性病变过 程。 叶状肿瘤, 叶状肿

8、瘤,良性 叶状肿瘤,交界性 叶状肿瘤,恶性 PT在所有原发性乳腺肿瘤中仅占0.31% ,在所有乳腺纤维上皮性肿瘤中占2.5% 。 叶状肿瘤, PT被认为是起源于小叶内或导管周围间质,可 以是原发性肿瘤,也可继发于FA。 病人通常表现为单侧质硬的无痛性乳腺肿 块,未侵及皮肤。巨大肿瘤(10cm)可见皮 肤浅静脉扩张,但溃疡形成罕见。由于乳腺X 线扫描的应用,2-3cm的小肿瘤也可检测出, 但平均大小仍为4-5cm。在青少年女性患者中 可见由自发性梗死导致的乳头血性分泌症状。 多灶性或双侧性病变罕见。 乳腺X线表现通常为圆形、境界清楚的肿块, 伴有裂隙或囊腔。有时可见粗糙的钙化灶。 肉眼检查PT表

9、现为界限清楚、质硬、有隆起 的肿块。由于肿瘤界限清楚,手术易完全切除 。 切面呈褐色或粉红至灰色,也可呈粘液状。在 较大的肿瘤中可见特征性旋涡状结构伴弯曲的 裂隙,类似于叶芽结构,较小的病变中也可存 在。在较大的肿瘤中可见出血或坏死。 组织病理学 PT表现为明显的管内生长模式,可在扩张的管腔中观察到叶状 突起物。上皮成分包括腺上皮和肌上皮细胞,偶尔可见大汗腺样 或鳞状化生,上皮增生明显。良性叶状肿瘤所含的间质细胞比FA 更为丰富。梭形细胞的核形态单一,核分裂罕见。在紧靠上皮周 围的病变区域细胞较密集分布。常可见间质中存在分散的细胞及 玻璃样或粘液样改变。较大的肿瘤中可发生坏死,偶尔可见奇特 的

10、巨细胞,但这并不是恶性标志。病变中可存在脂肪瘤样、骨样 和软骨样化生。肿瘤通常表现为境界清楚,但边缘可能有一些小 的突起,可导致手术切除不完全,从而引起复发。 恶性PT呈浸润性生长,而不是边缘向周围组织挤压。间质呈明 显的肉瘤样特征,通常表现为纤维肉瘤改变,其它类型如脂肪肉 瘤、骨肉瘤、软骨肉瘤或横纹肌肉瘤的分化均可表现。这些改变 会在病理报告中说明。由于肉瘤成分增生过度,使上皮成分只有 在多张病理组织切片检查中才能辨别。 交界性PT(低级恶性PT)显示了介于良性PT和恶性PT之间的特 征,间质表现类似于低级纤维肉瘤。 鉴别诊断 良性PT与纤维腺瘤较难区分,其主要特征是间 质细胞丰富及形成叶状

11、突起结构。 但是,确诊PT的最低标准即间质细胞数量难以 限定。叶状突起也可存在于伴丰富的细胞及间 质水肿的管内型FA中,但叶状突起较少,且结 构不明显。 预后及预测因素 良性和恶性PT均可发生局部复发。PT可转移至几乎所 有的内脏器官,肺和骨骼是最常转移的部位。腋窝淋 巴结转移罕见。 对文献中数据进行平均分析得出局部复发的总发生率 为21%,转移总发生率10% 。 良性、交界性和恶性PT局部复发率分别为17%、25% 和27%; 良性、交界性和恶性PT转移发生率分别为0%、4%和 22%。手术后复发主要与切除范围大小有关。 乳腺错构瘤 一种境界清楚的通常有包膜的肿块, 包含乳腺组织中所有的组成

12、成分。 错构瘤主要发生于绝经期年龄的妇女 ,只能通过乳腺X线摄影检测,检出率为 0.16%。巨大肿瘤可使乳房变形。由于肿 瘤边界清楚,因此手术容易完全切除。 错构瘤表现为圆形、卵圆形或扁圆形 肿瘤,大小从1cm到20cm以上。根据肿 瘤构成的不同,切面可类似于正常乳腺 组织、脂舫瘤或与FA相似呈胶状。 肿瘤通常有包膜,边界清楚,可呈 纤维囊行或萎缩状。假血管瘤样增生常 见。 病变的形态结构给人一种“乳腺中的乳腺 ”的感觉。在青少年患者中,正常乳腺组 织与FA或不对称性乳房肥大难以区分, 偶尔可见类似叶状肿瘤的病例。 均为良性病变,无复发。 乳头状肿瘤 乳腺的乳头状瘤发病年龄平均48岁,大 小导

13、管均可发生。 发生在大导管者肉眼上即可见息肉状的 肿块,大导管发生者临床上有乳头溢液 、乳晕下可扪及包块。 来自小导管者少见乳头溢液,小导管发 生者光镜下才能见到。 乳头状瘤大体上质软且脆,其中可有出 血区。瘤周有扩张的导管包绕。多数单 发,仅10可多发并以年轻人为主。有 1/4发生于双侧。 光镜 乳头状瘤形态多样,细胞丰富,常 呈交织的树枝状。诊断良性的依据是乳 头的间质成分发育好、上皮有两型细胞 、核卵圆、异染色质少、核分裂少见、 可有大汗腺化生、无筛状及小梁状结构 、无坏死。 乳腺血管瘤 男女均可发病,年龄在18个月至82岁之 间。极少表现为可触及的肿块。大小在 0.5-2cm之间,呈红

14、褐色海绵状。 表现症状的血管瘤可分为海绵型、毛细 血管型和静脉型。 乳腺血管瘤 目前尚无手术未完全切除后复发病例的 相关报道。对所有表现症状的血管瘤来 说,应仔细观察整个病变,以排除分化 良好的血管肉瘤的可能。 血管瘤病 一种由构建良好的薄壁大血管或淋巴 管构成,并在乳腺实质中弥漫性扩展分 布。 血管瘤病表现为乳腺肿块。 可复发。 颗粒细胞瘤 患者年龄在17-75岁之间,在临床表现、 影像学及肉眼观察等方面,均类似于乳 腺癌。 GCT位于乳腺实质内,表现为单个质 硬的无痛性肿块,如位置表浅可引起皮 肤内甚至乳头内陷。而位置较深的肿瘤 可侵犯胸筋膜。 颗粒细胞瘤 乳腺GCT即使肉眼观察边界清楚的

15、肿瘤 ,也可呈浸润性生长。 Cytokeratin表达阴性可排除乳腺癌的诊断 。 乳腺GCT在完全切除后通常呈良性表 现,有学者报道发现少数病例可发生淋 巴结转移。 血管肉瘤 目前原发性乳腺血管肉瘤的发病率保持 不变约0.05% ,而各种继发性血管肉瘤 的发病率有了改变。近几年来关于保守 的手术治疗和辅助性放疗后继发的乳腺 血管肉瘤病例逐渐增多。 血管肉瘤 患者年龄在1770岁之间(平均38岁) ,无明显好发部位。肿瘤位置较深,大 约12%的病人表现弥漫性乳房增大。影 像学检查对诊断意义不大。 乳腺血管肉瘤大小在120cm之间,平均 5cm。病变呈海绵状,边缘充血,提示肿 瘤分化良好。分化差的

16、肿瘤表现为界限 不清的硬化性纤维病变。 乳腺血管肉瘤取材范围要大,因为分化 不良的区域仅存在于肿瘤的极少部分。 乳腺血管肉瘤由被小叶间基质分隔开的 相互吻合的血管构成,血管管腔大,充 满红细胞,内皮细胞核明显且深染。 必须谨慎区分高分化血管肉瘤和良性血 管肿瘤。 除分化良好的血管肉瘤之外,乳腺血管 肉瘤通常都是致命性的。肿瘤主要转移 至肺、皮肤、骨和肝脏,极少发生淋巴 结转移。 脂肪肉瘤 原发性脂肪肉瘤应与叶状肿瘤中的 脂肪肉瘤样分化病灶相鉴别。 脂肪肉瘤通常表现为边界清楚或有包 膜,约有1/3的病例可见边缘浸润性生长 ,肿瘤大小一般为8cm,最大可超过 15cm。较大的肿瘤切面中可见坏死和出

17、 血。 脂肪肉瘤 患者通常在一年内复发并且死于疾病。 由于肿瘤边缘常表现为不规则,因此必 须确保手术切除边缘无病变侵犯才能完 全切除肿瘤。 怀孕期发生的乳腺脂肪肉瘤具有明显的 侵袭性。 平滑肌瘤和平滑肌肉瘤 乳腺中发生的良性和恶性的平滑肌肿 瘤占所有乳腺肿瘤总数的1%。 大多数平滑肌瘤起源于乳晕-乳头联合区 。而平滑肌肉瘤主要发生于乳腺实质中 。 平滑肌瘤和平滑肌肉瘤均表现为生长 缓慢的可触摸和移动的肿块,伴有疼痛 症状。 肿瘤表现界限清楚,质地较硬,结节状 ,切面呈旋涡状或分叶状,大小在 0.515cm之间。 诊断乳腺平滑肌肿瘤之前应先排除显 示平滑肌分化的其它乳腺良恶性病变, 如纤维腺瘤、

18、肌性错构瘤和硬化性腺病 应与平滑肌瘤相鉴别, 乳头Paget病 病变可见乳头鳞状上皮中存在恶性腺上 皮细胞。 几乎所有病例均与乳头下的导管内癌相 关。通常侵犯一个以上的输乳管和远处 导管,伴或不伴有乳腺深部组织浸润。 不伴随乳头下乳腺癌发生的乳头Paget病 (PD)罕见。 乳头Paget病 乳头Paget病大约占所有乳腺癌总数的 14.3%。 PD的预后与乳头下导管内癌及位于乳 腺深部组织的相关浸润癌是否存在有关 。 男性乳腺发育 男性乳腺发育通常为一种非瘤性的、 可逆性病变。男性乳腺组织中已退化的 导管结构扩增,并伴有上皮和间叶成分 增生,类似于女性乳腺纤维腺瘤样增生 。 通常存在三个激素依赖性年龄高峰: 新生儿、青少年(20/30岁)和所谓的男 性更年期(50/70岁)。 男性乳腺发育 男性乳腺发育通常涉及双侧乳房,但 在临床上常表现为单侧明显。 男性乳腺发育可能复发,少数情况下 可发生不典型导管上皮增生和原位癌。 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男性乳腺发育 是一种癌前病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