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师说——论中国各时期教师地位及角色.doc

上传人:音乐台 文档编号:1983301 上传时间:2019-01-28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2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师说——论中国各时期教师地位及角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教育学]师说——论中国各时期教师地位及角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教育学]师说——论中国各时期教师地位及角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学]师说——论中国各时期教师地位及角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师说——论中国各时期教师地位及角色.doc(3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小学品德专题课程学习期终考核研究报告题目师说论中国各时期教师角色及地位组名久思吾言指导教师朱曦时间2010年12月班级08(1)班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08级1班小学教育专业本组成员及分工:【组长】张勇华03080149 【副组长】杨伊琳【组员】王连连 04070421 郑燕萍 04070448 郭 玲 04070441 冯 欣04070446 夏伊婷04070419 钱婷婷04070109 李玮玮04070401【分工】资料收集:钱婷婷、夏伊婷古代 郑燕萍、冯 欣近代 郭 玲、杨伊琳现代 张勇华、李玮玮当代 钱婷婷、冯 欣、杨伊琳、李玮玮情景剧郑燕萍、张勇华、郭 玲综合资料

2、汇总:郭玲、郑燕萍、王连连、张勇华PPT:王连连35序言神圣的教师职业教师是人类最古老的职业之一。“教师”一词最早逐渐把“教出现在学记中:“教师者所以学为君也。”古代称教师为“师”,与军队有关。西周立国之初,为了加强军队统治力量,统治者便开始办学校,培养贵族子弟。这些贵族子弟在学校主要是学习射箭、驾驭等军事技能,而后才是学习文化。因此西周初期学校的教师都是由高级军官担任,因其职名未变,人们称他们为“师”或“师氏”。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文官任教的人也逐渐多起来,因而教师便成为社会上一部分人的职业。由于“教”是传授知识的主要手段,因此,人们便逐渐把“教”和“是”合起来,成为“教师”

3、。教师既是古代社会分工的产物,有是现代专业发展的体现。教师职业从远古时代融于生产劳动的非专业化的原始形态,演变为从事古代学校教育的泛专业化形态,最后走向近现代社会的教育专业化形态。在人类数千年的灿烂文明历史中,“师”是受人尊敬、被人爱戴的。老师,是人类文化得以传承的功臣。“师者 三尺讲台万丈空 桃花源里自耕农 磨剑十年图破壁 开怀一笑坐春风 桃李报我山河丽 我付桃李一片情 不为浮华遮望眼 愿作春泥化落红”。教师职业,神圣而伟大,培养了社会人才,传播了人类生产劳动知识、社会生活知识,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与科技文化的进步,提高了社会的精神文明程度和物质文明的水平。向教师致敬,人类世界中神圣的光辉永

4、远属于这个职业,。目 录序言1一、 中国古代教师的地位及角色4(一) 先秦时期教师应运而生41尧、舜、禹时期的“教师”42夏、商、周时期的教师43春秋时期的教师44战国时期的教师5(二)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教师的发展51秦代的教师52汉代的教师6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师6(三)隋唐及五代的教师61隋唐教育制度及其实施62唐末五代的教育情形6(四)宋、元、明、清时期的教师71宋代学风及学派72元代的教师73明代的教师74清代的教师8二、中国近代教师的地位及角色8(一)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时期的教师81清末封建教育的空疏腐化82太平天国时期的教师93文化教育家洪仁玕9(二)洋务运动时期的教师91洋务学堂

5、的兴办92兴学堂新教师9(三)维新运动时期的教师101教师角色的变化102教师队伍的整顿103教师地位的提高10(四)辛亥革命期间教师地位的变化101背景102教师职业的专业化103黄炎培的教育思想11(五)五四运动时期教师角色的变化111教育师资的背景112幼师教师地位的变化11三、中国现代教师的地位及角色11(一)国民党统治下教师的身份地位111国民政府的背景112国民政府前期123国民政府中后期的教育及教师地位13(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师的身份地位131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教师的身份地位(19211927)132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教师的身份地位(19271937)14

6、3抗战期间晋察冀边区、陕甘宁边区教师的身份地位144内战时期教师的身份地位15(三)新中国新制度下的教师身份15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背景152. 新中国成立初期16四、中国当代教师的地位及角色16(一) 文化大革命给教师带来的灾难161全面取消学前教育的师资培训162彻底破坏的教师教育体制16(二) 改革开放给教师带来光明161教师由“边缘”走向“中心”的社会政治地位162教师由“无产”到“有产”的经济地位173教师由“职业”到“专业”的职业地位17(三)作为社会成员的教师171教师的社会责任172教师的社会权利183社会地位怎么样194职业发展怎么样20(四)作为学校成员的教师201教师的多重

7、角色202教师的地位形成21(五)教师社会化的承担者221教师的实际权威222教师的控制方式223教师的影响限度22(六)教师社会化的承受者231教师社会化的内容232教师社会化的过程23(七) 当代教师角色的转变231教师应主动进行角色转变232教师主动实现角色的转变的途经24 参考文献26附录1:情景剧中国各时期教师的地位及角色27附录2:赞美教师诗歌朗诵稿青春无悔、生命无憾31PPT一、中国古代教师的地位及角色(一)先秦时期教师应运而生教师是人类最古老的职业之一。“教师”一词最早出现在学记中:“教师者所以学为君也。”古代称教师为“师”,与军队有关。1尧、舜、禹时期的“教师”在原始社会,教

8、育是在日常生活和劳动实践中进行的。这个时候,父母长辈就是教师。因此有“子不教,父之过”、“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之说。他们教育后代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生产,传授劳动经验以及社会生活的传统行为习惯。而教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一种专门职业是在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产生以后。我国的学校是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或奴隶社会初期。古籍记载在尧、舜、禹的时候已有大学,名叫“成均”。这时的学校兼做养老、藏米之所。养老是氏族社会的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将富有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常识的老人集中起来,由集体敬养,这些老人自然担负起了教育下一代的责任。养老的场所逐渐变成了传授知识的学校。这时的教师就是这些老人,而且他们已经

9、有了最初的级别,即“国老”与“庶老”。这个时期虽然没有真正的教师,但已有了教师的模型出现,而且这些“教师”受到了很大的尊重,这也许就是中华名族尊师重道美德的起源。2夏、商、周时期的教师我国的奴隶社会大致可分为夏、商与西周三个时期。夏代为初创时期,商代为发展时期,西周为全盛时期。奴隶社会在文化上实行的是“官守学业,学在官府”的制度。奴隶主贵族垄断者文化和教育,实行政教合一、官师合一的政策。“国之大事,唯祀与戎”,这是夏、商、西周统治者共同的国策,它深刻地影响着教育的发展,使军事教育和宗教教育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但三个时期又各不相同,夏代教育侧重于习武,在商代,教育仅仅是宗教的附庸。西周的教育以尊

10、礼为旗帜,向着文武兼备的方向发展。这时的学校分国学和乡学两种。国学是专门为京城的奴隶主贵族子弟设立的,乡学是建在地方上为一般奴隶主和庶民子弟设立的。学校教师,国学由京城大官担任,乡学由地方官吏担任。天子和诸侯每年都要视学,同时举行隆重典礼,以表示统治者“尊教重道”之意。所以尚书中说:“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在周代宗法封建制下,贵族不仅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学术文化也被他们所垄断,自命为“君子”。 作为君子,要以其德行、言语、容止、动作等表率下人,这当然也是为师者所应有之义。国语周语上记劭公谏厉王日:“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

11、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臣民有义务规谏君主,其中包括了为师者之谏。因而为师者不仅职在传授礼乐,并有责任向君主提供基于道义的政治批评。礼记学记称:“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君主对学的重视、对师的尊重由此而来。概而言之,通晓六艺、以身率教、规谏君主、地位崇高是周代师道的重要内涵。这个时期,教师不仅仅与教育学生的责任,他还是一位官吏,所以还有辅佐君王治理国家的责任,所以那时的教师地位极尊。3春秋时期的教师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制崩溃而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阶段。伴随着经济政治的发展,在思想意识形态上和文化教育上也引起了深刻的变革,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文

12、化教育的格局,出现了学术下移,士阶层崛起,私学骤兴,百家争鸣,思想大解放的新局面。春秋初期,随着“天子失官,学在四夷”,诸侯各国纷纷各自为教,并努力创造办学条件。首先,扩大了在国人中的受教育的范围,并制定了相应的教育政策,使教育内容更适合各国的国情,从而使教育成为强国强民的一个重要手段。公卿贵族子弟的教育,专设公族大夫管理,并根据公族大夫本人的特长,分工负责;宫廷中则延聘师傅,成为太子、公子的私学教师,改变了西周国学中长期维持的一些传统就学制度。特别是春秋以后专为太子、公子聘请师傅的做法,实际为发展私学提供了先例。私学是春秋时期社会变革的历史产物,它的出现,标志着奴隶主贵族已彻底失去了对文化的

13、垄断,这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一次划时代的革命。官学是“官师合一”,由政府的职官兼任教师,他们的工作任务以官事为主,以教学为辅。私学是官师分离,以具有知识技能的贤士为师,不由职官来兼任,教师成为社会中一种独立的职业,他们是专业化的脑力劳动者,以传授知识经验,培养人才作为自己谋生的途径。在春秋末期出现了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他兴办私学,招收生徒,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孔子办私学,“有教无类”,不以家世、门第等为条件,只要“自行束修以上”,即可收之为徒。在教育方法上,孔子一是“因材施教”,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不同特点施以不同的教授方法。二是启发诱导,不搞满堂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三

14、是联系实际,因事而教,不讲空洞的大道理。四是平易近人,教学相长。这些教育思想被沿用至今。孔子兴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对知识的垄断,促进了文化知识的普及。整理文献,传授给学生,对保存我国古典文献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在兴办私学过程中形成的一整套教学方法等,成为我国古代教育的滥觞,对中国古代的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这个时期,教师终于职业化,而且受到所有的人的尊重。由于孔子提出的几种教育方法,教师的角色已发生了一些改变,对于学生来说,教师已不仅仅是师,也是父,亦是友。4战国时期的教师战国时代,诸侯国之间争雄加剧,一国之内公室与私门的争斗也愈演愈烈,因之养士之风大盛。而养士之风的盛行更促进了私学的发达和百家争

15、鸣的展开。战国百家争鸣,各言其道,亦授徒传道,私学蓬勃兴起。齐国稷下学宫是当时东方文化学术的中心,学者不治而议论,各收门徒,自由辩论,来去自由,相当于齐国官方的一个养士机构。诸子百家相互竞争,其学术是对前此王官学术体系的更新、重组与发展。其以道自任、以身率教、积极参与政治,受时人尊崇,可以说大体仍然延续了周代师道之传统。操办稷下学宫的历代齐王继承其先祖的光荣传统,尊师重道,给稷下先生以很高的政治地位和优厚的生活待遇。一般来讲稷下先生官职的高低、俸禄的多少将随其学术水平、个人的名望资历,以及带徒弟的多少等多种因素而定。齐国的教育是齐国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维系纽带和文化控制的工具,官师王师是封建统

16、治者标榜自我、规范他人、附庸风雅的楷模依据,是封建社会中唯一能够跟封建官僚以至最高统治阶级平起平坐,被奉为上宾的群体,也是能够通过游说各自之“道”进入统治阶级阶层的后备性社会阶层。因此,他们有较高的社会政治地位和职业声望,经济地位也相应地比较优越,跟封建官僚一样“吃皇粮”、拿俸禄,与天、地、君、亲并列,被排在“士农工商”之首。从稷下学宫可以看出,当时的教师的政治地位依旧很高,他们虽然没有官职,但也可以对国事发表批评性的议论,而且言论自由,他们可以自由辩论,也允许自己的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所以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现象。在这个时期,又出现了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孟子。孟子一生崇拜的只有孔子一人,最愿学习

17、的也只有孔子一人,但他的思想较孔子已经进步不少。作为一个教育家,孟子提出了五种教法,皆就个人的程度个性及所处的地位来酌定。第一种是程度最高的学生,只于需要时加一番点化之功,他们就能随感而通,如同雨露润泽草木一样,此所谓“有如时雨化之者”。第二及第三种学力较第一种差浅:若是器宇稳重的,我们就完成其德行;若是天资英迈的,我们就发展其天能;所谓“有成德者,有达材者”。第四种为问答法,预备无力常从或不能专门研究的学生所施行的方法,偶因一事,随问随答就行了。还有一等人,居不同地,或生不同时,无法口授,则用间接法,以书面相授,与现代函授法相似。此所谓“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这种教育方法,非常符合孔子的因

18、材施教,也为后世的教师就如何教育学生提供了参考。(二)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教师的发展1秦代的教师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一系列巩固统治的措施。秦任法治,重吏道,禁立私学,以吏为师,也可说是“学在官府”的恢复。而师降为吏,仅供君主驱使,不得以道义相抗,其地位已不同于先秦。在教育上采取了设三老以掌教化,颁布挟书令和禁私学、以吏为师、以法为教的政策。实际是取消学校教育制度,焚书坑儒,导致秦灭亡。秦虽然明令禁止私学,但暗中收徒的学者还大有人在,书籍虽焚但也有不少存留,以口耳传授亦不乏其人。这个时期,教师的地位一落千丈,但在这种情况下还能坚持私人讲授的教师实在是让

19、人钦佩的。秦代的教师已不仅是文化的传承者,而且还是文化的保护者。2汉代的教师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在朝廷设五经博士。自此国家政策和文化教育皆以儒术为本。儒学成为统一思想,并根据这个指导思想培养人才、选拔人才,对人民加强思想教化。因此,儒家把教师地位抬得很高,称为“礼之三本”,把师与君相提并论:天地君亲师。汉朝在长安设太学,可容万人,由博士任教师。由地方和长安派18岁的子弟学习,经过考试,合格的便可直接做官。使儒学与仕途结合起来,要做官,非学儒不可,从而使学校成了专门学儒的地方,士人也都变成了儒生。“学而优则仕”成了整个封建社会教育的特点。汉代虽有官学,也有私学,那些经师

20、大儒凡得不到从政和任博士机会的,即从事私人讲学。而官学教师,随着秦汉以来中央集权及皇帝制度的建立,君主政体日益强化。教育成为政治的附庸,官学的首要目的在于“养士”,即为国家提供官僚后备人才,其产生、发展与衰落几乎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官僚帝国相始终。官学教师是官僚体系的一员,统称“学官”或“教官”,其设置职能、资格任用、考评奖惩、待遇地位等方面有一套制度来规定,其作用的发挥、地位的升降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官僚制度、官僚身份的制约。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师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分裂战乱的时期,亦是文化教育走向低潮,往往不为人所注意的一个时期。但另一方面,由于政治上的争夺,军事上的战乱,文化上的交流,互相激荡

21、,互相争斗,互相渗透,互相融合,在魏晋学术文化的基础上,孕育着新的学术思想和文化,在教育上产生了一些新的因素。由于社会的动荡和官学的时兴时废,私学以空前的规模繁荣起来。私学家们不重功利,以传播文化为己任;学生们不畏艰险,千里寻师,他们为保存和弘扬中华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由于教师们的不懈努力,促进了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他们为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为民族的融合不仅仅是军事征服和政治统治的结果,也是文化相互认同的结果,所以教育无疑是促进民族融合的一个重要手段。(三)隋唐及五代的教师1隋唐教育制度及其实施在六世纪之末,自汉族将政权由鲜卑族手中夺回以后,从前久被压迫的中华名族,自此得到扬眉吐气,四百

22、年的混乱局势于是告一结束。在隋、唐时代,有三种学风:第一是佛学,第二是文艺,第三是儒术。此三种学风中,以一、二两种所出人才最多,成绩最大,而儒术反瞠乎其后。推究其原因,佛学与文艺皆以时代的趋势及政府的提倡,所以特别发达,而儒术则因政府教育政策束缚过甚,所以反形退化了。隋炀帝首创科举考试,从此成为历代统治者选拔官吏的一种主要途径。由于教考分离,学生一考上举人、进士,就只认主考官为师,援以为仕进靠山,并以此为荣。而把私塾先生忘得一干二净,因此私塾教师也就有了“冬烘先生”的别称。 唐代,实行尊孔,提高儒学地位,封孔子为文宣王,各学校设孔子牌位。从此官学祭孔沿袭成习。当时学校教师有博士、助教、直讲等。

23、他们既是政府官员、又是教师。教职以官职大小为标准,博士为正五品。唐太宗在视察御史府时,看到许多新考取的进士鱼贯而出,大喜说:“天下英雄尽入我彀中矣。”封建统治者通过科举考试,不仅培养了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忠实奴才,而且使社会人才(包括教师)穷经皓首、心无异志,从而巩固了封建专制制度。 2唐末五代的教育情形当唐朝国立鼎盛时,教育已不足称,仅有制度而无学说;到了此时,其制度也看不见了。其间各朝未尝不偶一开设学校,但当局者既无培养人才的真意,而来学者亦不过徒拥虚名;故生徒苟贱,学问纰缪。哪里谈得上教育!但学校虽停,而科举尚能继续举行,这也是士大夫,贪求富贵功名的一种表现,不过在当时有一件关于教育的重要事

24、情,值得我们记载的,是印刷术的行使。到五代时,冯道当国,提议以雕版印九经,颁行全国;由是书籍由印刷推行于社会的方法,乃渐通行。自此以后,吾人读书,比较从前埋头抄写方便许多,而教育的普及,亦将借此利器以开始了。从以上种种可以看出,这个时代教育者地位并不是很突出。学着大都贪图荣华富贵,攀附权贵,弄虚作假,徒有虚名,真正担当起教育者的有才智之士真是少之又少,这种有才智之士一般都是家无背景,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之士。(四)宋、元、明、清时期的教师1宋代学风及学派宋朝除官办学校外,还兴起书院,还有其他私学、蒙学,或称乡学、村学,以及私人设立的“私塾”。私学教师的水平相差极为悬殊,教师旨趣也大不同。有的“不

25、屑仕进,耻事权贵”;有的是“不与时俯仰”;有的当朝大夫以“传道授业”为儒者要务;更多的则是屡试不第,为养家糊口而“教授乡里”。私学教师的地位也一落千丈,以至后来有“九儒十丐”之说。 这一时期,一般教育家讲学的方向与态度和汉唐教育家的不同。汉儒讲训诂,唐儒于训诂之外兼攻注疏,所研究的对向皆不外几本古籍儒家的经典。到了本期,这一般学着则力反以前的那种门径,专门讲求义理,他们所研究的对象即“身心性命”四字,也可以说是“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学。由汉至唐,一般教育家,其毕身精力只在整理古籍,寻章摘句,对于修为方面并不发生什么影响。本期学者毕身精力注意于身心性命之学,即研究怎样是一个“人”,及如何“做人”的

26、法则,一面讲学,一面体认,同时且实践起来,所以他们所讲的是与行为有关系的。由汉至唐,一般教育家常注意在教授方面,及如何教法;本期的教育家则注意在学习方面,即如何学法。所谓如何学法,即教育者以怎样学做一个人的法子,要从自己的身上己所处的环境中实地体验出来,所以我们可以取名本期的教育,为“实践主义”的教育这是与从前截然不同的。至此之外还有一个特点,及语录体的风行。语录即现在所谓笔记,教师口讲,学生随手笔录下来的一种材料。古昔教育家早有这种方法,如孔子的一部论语全由学生笔记下来的:就是汉儒讲经虽讲古训,但家法私法的遵守极严,后来各家所以显有差异的,也因个人耳听手记有不同的原因。不过本期教育家的语录不

27、取文言,全用语体,以通俗的文字说明很深的哲理,使初识字义的人们皆能看懂,但非切实体验过则又不能受用。2元代的教师据统计,元代江南学官的出身所占比例最大的是宋朝科第、仕宦世家,其次为一般儒户。这里的一般儒户指宋元以来以儒为业的人,虽然他们的祖先没有在宋代中进士或做官,但很多人是当地知名学者或儒学教师。再次是富有之家。最后为圣裔,即孔子后代,因南宋孔氏流寓江南,形成了江南孔氏,元代江南孔氏虽未在受封衍圣公,但以圣裔为学官的政策对江南孔氏同样适用。另外还有20.2%的人出身不详,这些人估计以一般儒户出身者居多。元代北方学官出身情况北方学官的出身情况,是元朝北方社会情况的反映。蒙统一北方以前的蒙金战争

28、,对北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京朝仕宦之家大部分灰飞烟灭,留下来的不多,因此,北方学官中,出身于金朝官宦之家的仅一人,与江南形成较大的反差。元代北方汉人地位高于南人,出仕的机会也比南人要好得多,所以,北方学官出身于官宦、儒户、富室之家的都不算多。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元政府规定各级学官的俸禄教授:米五石、钞五两;学正:米三石、钞三两;山长:米三石、钞三两;学录:米二石、钞二两;县学教谕:米一石五斗、钞一两五钱;直学:米一石、钞一两。此后,江南学官俸禄基本上固定下来。从学官俸禄的数量来看,学官的俸禄不及路总管府吏员以及县首领官,与有职田的流官更是无法相比,但就他们的生活所需来说,除了直学养

29、家不足之外,其它学官还是不成问题的。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学官的待遇按照规定不算差,但实际情况恐怕并非如此。学官的经济状况,不光是由元政府规定的俸禄决定的,还要考虑到学官仕进情况以及元代儒学的运行情况才能最后决定。元代学官之选不精,学官整体素质差。元代学官制度对学官在任职期间的活动没有建立奖励和监督机制,致使一些学官缺乏社会责任感,贪污腐败现象严重。元政权没有建立对儒学物资基础的有效保障机制,造成了学官以理算钱粮为能事,不关心教学。元代学官升转困难,不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全力投入儒学教育。3明代的教师在太祖初年,本来极力提倡学校教育,凡由国子监毕业的,即可予以出身,即可出而服务政治。但再传之后,

30、科举盛而学校日徽,天下学子莫不趋附于科举一途,科举遂完全支配了教育界,学校仅成为有名无实的机关了。专制帝王开办学校固有其特殊用意,但明初以办理的认真,尚能表现一点成绩,不过再传以后,社会人士多趋于科举,学校也走到元代的“名存实亡”之旧路了。科举发达以后,虚荣牢笼之术,较前代更盛,而缺点亦多。我们只举摘其重要的三点:一是考试的范围太狭,二是试文的格式太呆,三是政府的任用太促。地方的富家巨族平日常延请经师到家设馆,其目的不在叫他们的子弟如何读书,是要教师替他们的子弟做夹带。教师入馆以后,即选择四书中可以出题之处各拟一篇,令生徒熟读牢记,到入场时,考题相同,即可全篇抄去,一旦侥幸获取了,便是贵人。这

31、一种贵人,对于本经原文,全然不晓;即或能读一经,其他四经亦属茫然莫晓;即或四书五经都能背诵,亦不知其全经大义之所在;况能背诵全经者百不得一,而一经不知者比比皆是。从上不难看出,明朝的教育制度的腐败,也许教师在当时很受礼遇,这也只是因为教师可以帮子弟做夹带,能使子弟考取功名、光宗耀祖,然而这并不是教师应有的角色,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这并不包含帮学生作弊,传道便是让学生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然而教师帮学生做夹带本来就已经违背了他的职责,教师尚且不能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又怎能教育好学生?由此可见,明代的教师角色并不完美,不值得效仿。4清代的教师清代教育以科举为重,全国知识分子勿论士族的或庶民

32、的莫不趋向于科举一途,地方儒学不过为“科举入门” 取得应科举的资格罢了,可说是科举的初步。儒学既等于具文,平日不负责实际教育的责任,在未入学以前的一段教育完全由民间自由处理,政府毫不过问。所谓由民间自由处理,既是由子弟的父兄自由选择良师,教育他们的子弟,名曰“私馆”。富贵之家,私馆即设在他们的家庭里面,一家聘请一教师;贫寒之家,则联合一村或数村开设一私馆,聘请老师来教,或由教师自开私馆,令附近自弟自由来学。教法只有课读与背读两样,讲解时很少。其师资不过地方粗识字义的自由农民,还没有走上士族阶级一途,只藉此生活而已。修学的长短,随儿童的家长的志愿,教师没有限制的权利。至于经馆,则地位大不同了。师

33、资至少在秀才以上,或地方的硕学经师,差不多他们都是已经列入士族阶级了的知识分子或豪绅。经馆在一地方,形成了一个土豪劣绅的集团,他们除了读书之外,即时演其豪绅的行为包揽词讼,欺压民众,一切作奸犯科的事情,他们都做得出来,所以某地有了经馆,不是该地方的幸福,实是该地方的灾难。清末教育腐败、没落,外国侵略者开始对中国进行文化教育侵略,开办了一些教会学校,由外国传教士任教师。后来洋务派也创办了一些新式学堂,教师也多为外国人。直到后来留学生回国后,才开始有了新学教师。清朝的教育制度完全采取明朝的办法,学校与科举相辅而行。不过明朝初年对于学校教育看得格外重要,伴郎也很严格,到中年以后,一般读书的人们趋重在

34、科举,学校教育差不多等于具文,于是演成重视科举而忽视学校的趋势。这种趋势,直演到清朝二百多年而更厉害,所以学校教育之在清朝可说完全是一个具文。由上可知,清代教师是由地方粗识字义的自由农民和入士族阶级的知识分子或豪绅担当的。可以说当时的教师还是有一定地位的,然而这些教师并未很好的诠释“教师”这一角色,甚至成为了当地的灾难。二、中国近代教师的地位及角色(一)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时期的教师近代,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先后对中国发动多次侵略战争活动,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对中国进行无情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中华帝国开始丧失其独立地位,逐步向半殖民地的社会演变。中国的教育主权也因此部分丧失,西方

35、列强开始以教会办学等形式公开在中国进行文化教育活动。为了挽救中国的危机,一部分开明地主和以太平天国革命者为代表的农民阶级,不满现实,初步提出学习西洋、改革社会和文化教育的主张。1清末封建教育的空疏腐化(1)学校成为科举附庸,官学有名无实 清朝教育制度基本上都是因袭明制:学校与科举相辅相成。但清朝两百多年教育之偏重科举较明尤甚,学校基本上是等于具文。到了清末,教育的情况更是如此,学校名存而实亡。在名义上清朝也有设各级各类的学校:中央有国子监和为八旗子弟所设的官学,地方有各级儒学府学、州学、县学,各地还有由国家设立的大小书院。为补书院之不足,或为教育贫寒子弟起见,国家有时在地方也设有小学、社学和义

36、学。此外,还有各级各类私人设立的教育机关或“私馆”。实际上,各级各类学校都不过是科举的附庸,有其名而无其实。有的学校如各级儒学,不过是科举入门,为取得科举的资格而已;有的学校如大小书院或私馆基本上不过是科举的准备或补习的机构罢了。(2)思想控制变本加厉,教育内容日趋空疏清末封建皇朝对人民思想的控制更是变本加厉,没有一刻放松的。为了麻痹人民斗争的意识,清朝统治者特别注意提倡所谓的“义理、考据、辞章”等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学术流派。清朝的教育制度、文化教育思想、教育的内容和方法都表现了非常空疏腐化,反映了当时政治经济的衰落。所谓“旧学”已经成为强弩之末,非变不可。所以,当时有识之士纷纷提出了提倡“西学”改革旧制的要求和主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