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管营销]北京市主体功能区规划.doc

上传人:音乐台 文档编号:1989378 上传时间:2019-01-28 格式:DOC 页数:46 大小:2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管营销]北京市主体功能区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经管营销]北京市主体功能区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经管营销]北京市主体功能区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经管营销]北京市主体功能区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管营销]北京市主体功能区规划.doc(4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功能区域发展规划 目录前言第一部分 规划背景第二部分 规划总则第三部分 四大功能区域发展规划第四部分 六大重点产业功能区发展规划第五部分 规划实施 前言 从2006年到2010年的“十一五”时期,是北京经济快速增长、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重要阶段,是首都实施“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的关键时期,也是首都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机遇期。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功能区域发展规划是北京市在中长期规划中第一次打破行政区划编制的市域经济规划。本规划体现国家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强化重点功能区、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为

2、原则,以充分履行首都城市功能为核心,以落实区县功能定位、调整产业布局为重点,明确各功能区域在北京城市总体发展中的思路、方向与主要任务,充分利用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形成各区县特色发展的格局,实现城市整体功能的最优化和整体效能的最大化。 本规划编制的依据是中共北京市委九届十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区县功能定位及评价指标的指导意见及北京市委、市政府一系列重要指示。 本规划期限为2006年2010年。第一部分 规划背景 一、发展

3、现状 近年来,北京市区域经济和主要产业功能区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经济和社会发展跃上了新的台阶。 (一)城乡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产业结构趋向优化。“十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9,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0美元。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05年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为1.4:30.9:67.7。金融保险、文化创意和知识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全市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经济发展的区域性特点日趋明显。东城、西城、崇文、宣武等中心城区的建设已由外延扩展转向调整优化,其作为首都政治、文化、国际交往、教育

4、科研和金融管理中心的核心职能逐步明确;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等地区的第二产业开始逐步向外围转移,初步形成了以服务业为主体,高新技术产业占有较大比重的产业格局;通州、顺义、大兴、昌平、房山等地区初步形成了以第二产业为主体,服务业具有一定规模,第一产业适当保留的产业格局;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等五个区县开始形成以第一产业为基础,第二产业适度发展,服务业初具规模的产业格局。 (三)经济发展的重心由城区渐次向郊区转移。郊区县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的份额实现了较快增长。随着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区县功能定位及评价指标的指导意见的颁布和实施,通州、顺义、大兴、昌平、房山等五个区以及亦庄开发区

5、将成为未来北京经济发展的重点地区,形成城市新的增长极。 (四)区域产业布局和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城乡经济日益协调。对郊区的政府投资大幅增加,2005年全市对郊区的直接资金支持达到156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00亿元,专项经费56亿元。重视解决“三农”问题,通过深化农村改革,免征农业税及其附加,加大对农民的直接补贴,落实粮食生产直接补贴政策,建立山区生态林补偿机制,对村级组织发展公益事业给予直接补助,增加了农民收入,缩小了城乡差距。 (五)主要产业功能区发展迅速,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明显。中关村科技园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奥林匹克中心区、金融街、北京商务中心区和顺义临空经济区等重点地区建设

6、加快,成为提升首都服务功能、吸引高端产业集聚、扩充经济总量的重要载体。同时,区域内外的合作机制初步建立,正在逐步克服过去临时性的、局部的和非制度化的合作局面,对首都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加强。 二、发展环境 “十一五”期间首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快重点功能区建设的战略时期。我们落实规划既有坚实的基础,又有发展的机遇和宏观环境。 (一)不断加速的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城市化趋势,将越来越深刻地作用于北京市区域经济发展。首先,我国已经进入WTO后过渡期,国际贸易持续增长为北京发挥首都优势、继续发展外向型经济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其次,全球制造业转移和新国际分工将进一步

7、加速北京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第三,全球产业结构呈现出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的总体趋势,承接服务业的产业转移,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北京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第四,北京是我国科技与信息资源最为密集的区域,理应顺应全球知识经济的发展潮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积极推进以知识为基础的区域经济增长。第五,以世界城市为核心的大都市圈(带)已成为世界经济最为活跃的区域,并开始逐步主导全球经济。北京要积极打造“首都圈”,成为中国北方经济持续发展的“发动机”,在全球城市网络中发挥枢纽和节点作用。 (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坚持“五个统筹”为北京市区域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十一五”期间,

8、北京将全面贯彻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统筹城乡发展,推进郊区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完善和均衡社会公共服务,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好京津冀地区、城区与郊区、南城与北城、平原与山区的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主导方向,建立循环型经济体系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统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缓解人口、资源与环境压力;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提高国际竞争力。 (三)自主创新对首都经济的开拓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国家的提出以及北京市“首都创新战略”的快速推进和实施,必将进一步促进区域创新投入、创新体系结构、创新服务环境等一系列领域的完善与发

9、展,继续向产业链的高附加值环节演进,实现从“制造”向“创造”的升级,在更高层次和水平上参与国际和区域间的协作分工,提高综合竞争能力,这赋予了北京市新的历史使命,是各个区县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更大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四)2008年奥运会和京津冀区域合作将进一步提升首都的经济社会功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一方面,2008年奥运会将为北京区域经济发展和重点功能区建设带来重大机遇,表现为对经济增长的巨大拉动作用、对人流物流的市场需求放大作用、对增加就业机会的带动作用、对改善基础设施、提升区域生态环境的促进作用和对城市功能、产业、人口合理配置与转移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渐趋深入,北京

10、的经济社会发展能够分享更多的区域外部效应。一是可以扩大市场容量和产业空间;二是可以通过功能优化配置,缓解北京经济发展中的人口、资源和环境压力;三是强化了北京东南部的京津轴线作为北京经济发展主轴线的地位;四是推动了京津冀都市圈乃至环渤海区域城市间产业分工与协作,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五)城市空间格局、发展战略和建设重点的转变对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产生直接影响。首先,市委、市政府颁布的关于区县功能定位及评价指标的指导意见为北京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勾画出了基本轮廓和确定了发展重点。其次,城乡统筹与区域协调发展是新时期北京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包括区域协调发展、重心战略转移、旧城有机疏散、村镇重新整合。第三

11、,北京市对南城发展的政策和财力支持,有利于加快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推进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第四,城市建设由中心城区的外延扩展转向调整优化,郊区、新城成为城市建设的重点区域。 三、主要挑战 (一)区域经济中心功能不强,国际性功能需大力提升。从国内比较看,北京经济总量相当于上海的75左右;从国际比较看,北京经济总量不到东京的10。由于经济总量小,导致区域经济中心功能不强,这与国际城市的建设目标存在较大差距,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与全面提升区域综合经济实力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需要较大规模地扩充经济总量、提升经济质量。这是“十一五”期间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城市功能空间分布不尽合理

12、,城乡和区域发展有待进一步协调。首先,中心城区职能过度集中,人口过密问题仍然比较突出,需要疏散、调整。其次,城区和郊区在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均收入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距明显。第三,城区内部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现象还十分突出,南城明显落后于北城,二元结构突出。第四,区县空间差异明显,各自比较优势未能有效发挥,区域经济发展不够均衡。第五,远郊区县尤其是山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产业结构层次不高、特色不突出、布局分散,“三农”问题亟需加快解决。 (三)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普遍存在且日益突出。重化工业仍在北京经济中占较大比重,金属冶炼、石油加工等传统制造业依然是重要支柱工

13、业。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能源利用的低效率以及粗放型的增长机制,水资源、能源已经成为北京市经济发展的“瓶颈”。同时,各个区县常住人口、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土地、水、电、气等资源约束的刚性增强,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任务加重。另外,城市空气质量低、水质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善,环境污染问题依然严峻,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因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集约化和节约化发展,是北京市“十一五”期间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内容。 (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重点功能区建设的政策支持与体制创新不足。“十五”期间,我市在综合政策的研究、制定和出台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重点功能区建设的政策支持与体制创新仍然

14、不足,经济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以行政区划为主导的区域发展模式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影响了资金、技术、人才以及信息等的跨区域流动。同时,城市内部和外部区域经济合作仍处于自然发展阶段,深度和广度都不够,还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 第二部分 规划总则 “十一五”时期,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审视区域经济与重点产业功能区的发展,明确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和战略重点。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实践“五个统筹”的要求,围绕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强调不同区域“人”的全面发展,严格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要求,调动优势资

15、源、完成功能布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形成区县互动共赢的良性机制,构建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新模式,实现城市整体功能的最优化和整体效能的最大化,推动首都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目标 北京区域经济发展目标主要有四个方面,即保持经济持续增长、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强化生态良性循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一)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十一五”期间,保持首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区域经济增长模式从外延式向内涵式增长的转换。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左右,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为1:27:72左右。 (二)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十一五”期间要力争在人与自然

16、、人与人和谐发展,在城市与乡村共同繁荣、发达区域与欠发达区域共同发展、社会各阶层共同受益、全社会和谐共存等方面取得显著进步。 (三)强化生态良性循环。要努力实现从“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式传统增长模式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经济模式转变。节约和集约利用水资源、能源以及土地资源。大力发展再生资源产业,实现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加强生态林地的保护和建设,有效保护森林、河湖、湿地等生态敏感区域,积极进行绿化隔离区、森林公园、生态廊道和城市公共绿地等的建设。以防治环境污染,建设良好生态环境为重点,建设可持续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四)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立足于各个功能区域的相互

17、联系,着重于东西两个产业带,特别是东部产业带的发展,放眼于北京市区域经济与京津冀都市圈、环渤海乃至全国不同地域之间的产业分工协作关系,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各个功能区域的经济布局、人口分布以及城镇化格局,将区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以及禁止开发四类,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结构,构建大区域统筹发展的新模式。 三、发展思路 “十一五”期间,要按照“产业集聚、布局集中、资源集约”的原则,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根据北京宏观经济环境转变和未来发展的目标,重点构建“二大发展带、四大城市功能区域、六大重点产业功能区”的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框架(图1),形成点、

18、线、面互动的空间发展新格局,并以此点轴支撑的空间网络系统引导产业尤其是传统产业由中心城区向城外转移,积极促进区域分工和要素流动,形成高效、完善的产业分工体系。 建设北京东部、西部发展带。“十一五”期间,要围绕京津冀都市圈的发展,加速建设北京东部产业发展带和西部生态发展带。要进一步增强北京作为京津冀都市圈核心城市的综合辐射带动能力,逐步形成北京东部轴带扩散发展的空间结构,以顺义、通州、亦庄和大兴为重要结点,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及都市型工业,适度发展现代制造业。要进一步改善西部生态环境,积极引导高新技术研发与服务、旅游休闲、商业物流、教育等生态友好型产业向该地区集聚。 形成各具特色的四

19、大城市功能区域。通过“优化城区、强化郊区”,形成特色突出、分工明确、发展均衡的四大城市功能区域,即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首都功能核心区集中体现北京作为我国政治、文化中心功能,集中展现古都特色,是首都功能及“四个服务”的最主要载体。城市功能拓展区是体现北京现代经济与国际交往功能的重要区域。城市发展新区是北京发展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的主要基地,也是北京疏散城市中心区产业与人口的重要区域,是未来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心所在。生态涵养发展区是北京的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地,是保证北京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区域。 推动六大重点产业功能区发展。为快速提升首都整体经济实力,发挥核心区

20、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在促进产业群发展的基础上,全力建设好六大重点产业功能区。在首都功能核心区,重点建设金融街,进一步强化首都的国际化金融中心功能,努力将其发展为国家级金融决策与监管中心、金融政策发布中心、金融信息汇聚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在城市功能拓展区,重点发展中关村科技园区、北京商务中心区(CBD)、奥林匹克中心区等三个重点功能区,以满足城市功能拓展区承载的国家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国际交往和现代服务业中心以及现代体育文化中心的职能。在城市发展新区,结合重点新城建设,发展顺义临空经济区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两大重点功能区,以进一步增强城市发展新区的生产制造、物流配送和人口承载功能,推动全市

21、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四、战略重点 (一)构建不同功能区域的重点产业群。按照“优化市区、发展平原、涵养山区”的原则,依据各城市功能区域的定位,建立产业筛选机制,规划引导投资方向,促进产业集聚发展,逐步形成各具特色、重点突出的产业格局,提高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和生态环境的和谐程度。引导金融保险、商务服务、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产业群在首都功能核心区集聚发展;引导高新技术产业和金融、物流以及知识型服务业等高级生产性服务业产业群在城市功能拓展区集聚发展;引导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石化新材料、都市工业、生物医药等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及现代制造业集群在城市发展新区集聚发展;引导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

22、在生态涵养发展区集聚发展。 (二)实现增长极驱动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培育区域经济发展增长极,吸引全球资源发展首都经济。通过增长极的极化作用充分吸纳全市、全国乃至全球的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促进增长极的发展;通过增长极的扩散作用,带动一批产业群的发展。依托六大重点功能区,形成覆盖全市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方向和扇面,涵盖现代流通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文化产业等主要产业,使之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格局中的重要支撑和促进首都经济增长的引擎,成为落实区县功能定位和科学发展观的落脚点。 (三)完善以新城建设为重点的市域城镇体系。“十一五”期间,要强调产业和人口协同的空间转移策略,在调

23、整和优化产业布局的同时,大力加强“中心城-新城-镇”的市域城镇体系建设,加强新城的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体系和生活服务体系建设,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和人口疏散,大力发展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公共事业。 (四)实施以均衡发展为目标的区域振兴计划。首先,在努力缩小区县之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差距的同时,更要缩小区县之间居民享受的基本公共福利水平(包括基础医疗、基础教育、城市基础设施等服务)的差距。其次,要努力推动区域产业分工合理化,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形成区域之间的利益转移机制。第三,要加强政策和投入倾斜,针对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生态涵养发展区给予重点支持,优先配置重大公共服务项目。第四

24、,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滚动整治,以“保护”带动“发展”的中心城区保护与利用模式,在产业提升优化和公共物品提供方面给予特别资助,重点支持符合南城资源特点和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文化旅游、体育休闲等产业。 (五)努力建设体现首都风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首都农村构建和谐社会有别于城区,应与农村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与建设文明村镇结合起来,要从实际出发,从“新村镇”、“新产业”、“新组织”、“新农民”、“新作风”以及“新生活”等六个“新”入手,把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变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实现由传统的自然经济状态向城镇化、现代化的历史性转变,建立城

25、乡统筹发展的长效机制,构筑城乡协调发展的空间结构,加速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农民利益保障与城区全面接轨。 (六)建立和完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引导及保障机制。“十一五”期间,首先要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继续完善市与区县财政管理机制,不断加强转移支付,按照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赋予区县与其所承担的事权相适应的财权。其次,要完善规划配套机制,在全市及各区县的各种规划中充分体现和贯彻落实区县功能定位调整的要求,从规划上保证功能定位导向目标的实现。第三,要完善政策配套机制,通过制定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政策和创新办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引导各区县之间资源的分配与流动。第四,要制定重大项目配置

26、机制,以项目来引导资源尤其是公共资源按区县功能定位的方向流动和集聚。第五,要完善考核与评价配套机制,制定差异化的区县绩效考评标准,要将落实区县功能定位、调整产业布局、均衡发展水平以及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列入区县绩效考核之中。第六,对于限制和禁止开发地区,必须建立生态建设利益补偿机制,一是用于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二是用于发展当地的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农村道路等公共事业建设和社会保障支出。 第三部分 四大功能区域发展规划 一、功能区域划分 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各个区县在全市总体发展中承载的不同功能,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避免盲目发展、无序竞争所造成的资源浪费和效能抵消,加强市委、市政府对各

27、区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分类指导,促进城市总体功能的优化和首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依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关于“两轴两带多中心”和城市次区域划分的设想,遵循“优化城区、强化郊区”的原则,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区县功能定位及评价指标体系,将全市从总体上划分为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四大功能区域。 (一)首都功能核心区。包括东城、西城、崇文、宣武四个区,是首都功能和“四个服务”的最主要的载体,承担国家政治文化中心、金融管理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职能,同时具有服务全国的会展、体育、医疗、商业和旅游等功能。该区域是全市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集中了大部分的市级和一些重要的区级商业中

28、心。该区土地面积92.39平方公里,占全市的0.56;2005年户籍人口为225.7万,占全市的19.12,人口密度为24429人/平方公里;2004年地区生产总值为1533.5亿元,占全市的25.3。 (二)城市功能拓展区。包括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四个区,是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国内外知名的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聚集区,著名的旅游、文化、体育活动区,也是中国与世界联系的重要节点。该区总部经济、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科教文化产业等发展迅速,文化旅游产业发达。该区土地面积1275.93平方公里,占全市的7.78;2005年户籍人口为495.3万,占全市总人口的41.95,人口密度为3882人

29、/平方公里;2004年地区生产总值为2777.2亿元,占全市的45.8。 (三)城市发展新区。包括通州、顺义、大兴、昌平、房山五个区和亦庄开发区,是北京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的主要载体,是北京疏散城市中心区产业与人口的重要区域,也是未来北京城市发展的重心所在。该区涵盖多个规划新城、国家级和市级开发区,同时是全市重要的农副食品生产基地。城市发展新区占地6295.57平方公里,占北京总面积的38.36;2005年户籍人口299.0万人,占25.32,人口密度为475人/平方公里;2004年地区生产总值为1046.7亿元,占全市的17.3。 (四)生态涵养发展区。包括门头沟、平谷、怀

30、柔、密云、延庆五个区县,是北京的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地,是环境友好型产业基地,是保证北京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区域,也是北京市民休闲游憩的理想空间。该区域生态质量良好、自然资源丰富,但工业基础薄弱,产业发展空间相对较小。该区域大多处于山区或浅山区,全区占地8746.65平方公里,占北京总面积的53.30;2005年户籍人口160.7万人,占全市13.61,人口密度为184人/平方公里;2004年地区生产总值为276.2亿元,占全市的4.6。 二、总体调整方案 北京区域发展的内外环境决定了“十一五”乃至更长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提高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适当平衡地区间、城乡间、产业间以及职能间

31、各种利益关系,加强区域开发的分类指导,依照功能定位的要求和现实基础条件,分别实行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 对各重点功能区,要加大开发投入力度,增强承载能力,实施重点开发和优化开发,对山区、浅山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及绿化隔离地区,严格控制不符合功能定位要求的开发建设,强化生态与水源涵养功能,实施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同时,最大限度地创造就业机会,降低经济增长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建设和谐稳定的社会。 “十一五”期间,在总体上调整和优化城市功能空间布局既是解决区域协调、城乡统筹发展问题的需要,也是建设国际城市、发展首都经济的要求(表1)。 表1 北京四大功能区域存在问题、调整思路及内容

32、功能区域存在问题调整思路调整内容首 都 功 能 核 心 区 相对过大的工业生产规模,与功能定位差距较大; 地域相对狭小,发展空间有限,对未来发展形成一定制约; 南北城发展极不平衡,社会经济差距加大; 古都风貌保护与城市现代化建设、危旧房改造之间存在着突出矛盾; 多种功能高度集聚,造成严重的“城市病”,经济社会发展和交通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 住房紧张、生活服务设施缺乏、水资源利用程度低,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较差; 利用该区域城市形象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突出政治、文化、对外交往中心功能; 分散次级功能,为强化国际功能提供发展空间; 实现城市发展与旧城保护的双赢模式,创造良好的政务、商务和宜居环境。 强

33、化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功能; 强化以国家对外事务、国际旅游为特色的中外交往中心功能,建设国际交往功能密集区; 与老城区保护相结合,打造荟萃世界级时尚精品店的大街; 部分居住中心从市中心城区迁出。 属于优化开发区域,占地多、技术含量低及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向外转移。 城 市 功 能 拓 展 区 内部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城区之间发展水平不一,功能区分布集中于北部和东部,南部发展落后,西部缺乏功能导向和发展活力; 经济发展存在增长放缓的可能性,并且存在发展后劲不足的风险; 人才供求紧张,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上升,生态环境的压力加大,交通问题日益突出。 强化国际性知识中心、金融及商务服务中心、科技、

34、文化中心功能、流通与交易功能和生态功能; 弱化人口主要居住区功能和制造业生产功能; 通过注入新的功能活力,推动该区域南部和西部地区的发展。 发展和完善中关村高科技园区、CBD和奥林匹克中心区的相应功能; 在西部地区发展中央休闲区(CRD); 建成区基本属于优化开发区域,鼓励人口和工业向新区迁移。 城 市 发 展 新 区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总体上仍较低且不平衡,布局过于分散,规模效应较差; 城镇发育滞后,不能有效发挥市区疏散功能承接地的作用; 基础设施与城镇化进程不协调,并且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城镇建设步伐; 区域差距与城乡统筹不协调,城乡差距较大; 水资源短缺、后备土地资源相对匮乏。 通过加快

35、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基地的建设,扩充经济总量;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注重转变经济增长模式; 加快重点新城建设,吸引市区次级功能向该区转移,为市区向国际城市功能跃迁准备条件; 注入功能活力,推动相对落后地区的发展。 发展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加速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和加强公共服务体系、生活性服务体系以及生产性服务体系; 通过教育、医疗、文化以及休闲产业的布局牵引,带动市区功能的进入; 启动顺义、通州和亦庄重点新城建设,构建反磁力系统,分担市区功能。 新城建设属于重点开发区域,需要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 生 态 涵 养 发 展 区 社会经济整体上发展落后,自我积累能力相对薄弱,地方发展理念

36、尚需转型; 人力资本匮乏,人口受教育程度偏低,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难以向非农产业转移; 要素和产品市场发育程度较低,适应性和竞争力不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 资源环境问题依然突出,工业虽有较快增长,但与本区域功能存在矛盾,良性生态系统尚未形成,生态治理任务非常繁重。 突出生态涵养职能,形成良性生态系统; 探索生态、旅游、商务以及都市工业良性互动的综合发展模式;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力资源培养,强调生态产业发展。 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和体育产业,全面提高人口素质,探索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模式; 积极构建生态保障体系,重点发展环境友好的都市型工业和农业产业群,加快推进区域各级城镇化进程。

37、 属于限制、禁止开发区域,关键要解决保护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建立生态建设利益补偿机制。 三、首都功能核心区 (一)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十一五”期间,努力建设成为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具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和古都风貌的现代国际城市的中心城区,成为政务环境、商务环境、宜居环境建设和管理的典范。 2发展指标。 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第三产业比重力争达到85以上,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以上。 初步形成现代文明与历史文化名城风貌有机结合的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城市格局。城市功能规划布局合理,基础设施适度超前,危旧房改造基本完成,进一步提高房屋修缮更新率,力争住宅建设取得突破,古都风貌保护取得

38、实质性进展。生态环境和城市面貌明显改观,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人民生活品质全面提高,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率不断上升,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达到70,外来人口管理指数逐年提高,非正常集体越级上访批次逐年减少,公共安全指数、大气环境质量指标、城市管理综合指数、社区服务满意度以及常住人口下降率不断上升,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二)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 1创造三个环境,落实“四个服务”。一是积极为中央行政机关创造良好的政务环境。二是集中精力搞好综合调控,创造良好的商务环境。三是为居民创造良好的宜居环境,不断改善市政基础设施,加速危旧房的改造、修缮、更新,同时要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 2优

39、化产业结构,完善空间布局。一是要牢牢把握首都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突出产业特色,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市场适应性和竞争力,形成以金融保险、信息咨询、文化旅游、体育休闲为主,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三业并举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新格局。二是积极鼓励和支持总部经济的发展,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是依托金融街,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业、信息咨询业;依托天坛、地坛、雍和宫、国子监、大栅栏、琉璃厂等地区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以及广告创意产业;依托龙潭湖体育产业园区,大力发展体育休闲产业;依托东城区与西城区的教育和医疗资源,积极发展基础教育和医疗卫生产业;依托王府井、西单、前门等著名商业街

40、区,进一步改造提升传统商贸流通业。 3注重古都保护,实现双赢发展。贯彻旧城风貌整体保护方针,大力发展与旧城保护相适应的文化旅游业,使南部的经济规模有较大扩张,形成与旧城保护相协调的经济功能和主导产业。在进一步完善拆迁制度设计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引导人口向外疏散转移,调整旧城功能,推动老城区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古都保护和城市发展的“双赢”。 4优化完善城区建设,提高现代化水平。一是要充分发挥城市规划、交通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指导作用,重点做好道路交通、产业功能区、现代居住区和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规划设计,引导城市建设由粗放扩张向调整改造转变。二是继续以危旧房改造、基础设施完善、旧城环境整治为重点,加大

41、对南城地区的倾斜力度,全面推进城市规划现代化、城市建设现代化和城市管理现代化,增强城市服务功能。 5加强资源保护与集约利用,促进可持续发展。一是要以防治环境污染、建设良好生态环境为重点,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资源保护与集约利用。深入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公共设施建设与管理。要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努力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二是要做好城区绿化、美化和亮化工作,打造精品中心城区,塑造高品位城市景观。 四、城市功能拓展区 (一)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形成世界一流的商务区、科技园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区、教育和体育中心区和文化“首善之区”。形成与现代城市功能

42、相适应的产业体系和发展格局。形成城乡统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城市形态。形成以人为本、以秀美山水园林为标志、人与自然和谐融合的宜居区域。 2发展指标。 城市功能拓展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预计超过10%,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逐年加大,税收增长指数和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率稳步上升,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水耗不断降低。经济竞争能力和经济集约化水平显著提高,经济结构实现优化升级。 继续提高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进一步强化该区在科技创新资源投入、科技创新产出和科技创新贡献等方面的优势地位,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逐步增加,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

43、化水平,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品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平均增长7以上,达到中等富裕水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外来人口管理指数逐年提高,非正常集体越级上访批次逐年减少,公共安全指数、大气环境质量指标、城市管理综合指数、社区服务满意度不断上升。 (二)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 1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二次创业”。一是加快CBD、奥林匹克中心区、中关村科技园区等城市重点功能区建设,加快专业园区、产业基地、创业园以及孵化器的建设,形成设施完善、环境优良、充满活力的产业园区体系。二是完善产业规划和政策,促进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体,生物医药、新材料、航空

44、航天、环保产业等的共同发展,并且注重高新技术产业的错位发展。三是重点发展以集成电路、网络计算机、移动通讯、生物医药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品。四是强化产业配套和要素协作,形成特色产业链和主导产业群,并注重与现代服务业的互动融合。 2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以服务求发展,以服务促开放”的原则,抓住奥运机遇,大力完善城市服务功能。一是发展现代流通业、现代旅游业以及文化、体育、教育、保健等服务业。二是发展金融保险、知识服务业,搭建“金融走廊”、“中介大道”等硬件平台和公共信息网络等软件平台。三是继续推进北京国际商务中心区(CBD)及首都休闲娱乐中心区(CRD)建设,促进国际金融、中介服务、文化传媒、数

45、字娱乐、旅游会展、总部经济等高端服务业发展。四是规划建造低密度、高品质、个性化、绿色环保、形象独立的新型生态办公区(EOD),力争生态办公、生态旅游、生态商业“3E”合一,推进总部战略的实施。五是进一步加强住房、通讯等产品营销服务,建成一批特色产业街和服务功能区。 3构建以知识创新为主动力的区域发展模式。一是实现以知识生产、传播和应用为驱动的区域发展模式,创建国际一流园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加强科技资源共享建设,形成以知识生产、传播、应用为驱动的知识中心型地区。二是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环境、创业环境和金融环境,积极倡导创新文化,完善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充分调动和发挥驻区

46、高校、科研院所的智力技术优势,广泛吸引国内外企业来区设立研发中心,支持科研院所转制、发展和壮大,支持留学人员和各类人才创业。三是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形成以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为重要标志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创建国内一流的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和学习型社会示范区。四是采取“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的发展模式,以海淀区为主体,将中央信息区(CID)建设成为首都信息化的先导性示范区和中国向世界展示信息化水平的窗口。 4提高城市建设与管理水平。一是积极落实奥运行动规划,推进奥林匹克中心区建设,拓展现代体育文化中心功能,使奥运场馆、配套设施、综合服务和生态环境达到能够保障2008年奥运会顺利进行的水平。二

47、是构筑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先进的基础设施体系。按照“中部打开通道、内层加密路网、外围建设新路”的思路进行道路建设,建成地铁四号线、五号线、十号线等轨道交通,搞好供水、供电、供热、燃气、电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三是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以城乡结合部地区为重点,加强城市综合开发,拆除违法建筑,消灭城中村以及治理环境脏乱差等问题。四是深化城市管理体制综合改革,提高城市管理的法制化、人性化和现代化水平。 5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将城市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努力加快城市功能拓展区农村地区的建设,推进城市化进程。一是走改革创新的道路,坚决革除城乡二元体制弊端,深化农村行政管理和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二是按照“科学规划、整体开发、分步实施”的原则,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以完善土地储备制度为着力点,以招商引资为手段,到2010年基本建成规划的小城镇,创造拥有良好生态环境、一流服务功能和秀美城市风光的新型城市形态。三是下大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