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doc

上传人:音乐台 文档编号:1994999 上传时间:2019-01-29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1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高考]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高考]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doc(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目 录一、判断句A、其基本形式是“者也”。B、“也”。C、“者,”。D、“者也”。E、用“为”作判断词表示判断F、借助于“则”“皆”“乃”“非” “悉”、“本”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G、无标志词,而谓语对其主语有断定性。H、少数用“是”作判断句的句子。二、被动句(一)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A、靠“于”引进主动者。B、在动词前加“见”,表被动。C、在动词前加介词“为”,表被动D、用“为所”或“为所”连用结构,表被动。E、用“被”表被动。(二)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三、省略句A主语省略B谓语省略C宾语省略D定语省略E介词省略F定语中心语省略四、 倒装

2、句A主谓倒装。B宾语前置。C定语后置。D状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五、固定句式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一、 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动词“是”字。因此文言文判断句的形式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常见的有如下几种形式。A、其基本形式是“者也”。B、“也”。C、“者,”。D、“者也”。E、用“为”作判断词表示判断F、借助于“则”“皆”“乃”“非” “悉”、“本”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G、无标志词,而谓语对其主语有断定性。H、少数用“是”作判断句的句子。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句式在一句之中有时还错杂使

3、用,不过还是判断句。A、“者也”。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译: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廉颇蔺相如列传)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我们离开父母兄弟而来侍奉您,不过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3、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轻易侵犯赵国,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存在啊!4、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啊!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译:老师是传授道理,传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 (师说)6、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译:缑王是昆邪王姐姐

4、的儿子。(苏武传)7、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劝学)译:即使又晒干了,它也不会再挺直了,(这是因为)用火烤使它变成这样的啊!8、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译:螃蟹有六条腿和两只蟹钳,(但如果)离开蛇和鳝鱼的洞,它就没有可以寄居的地方,(这是它)用心浮躁的缘故。9、蔺相如者,赵人也。译:蔺相如是赵国人。(廉颇蔺相如列传)B、“也”。1、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译:为的是尊重大国的威望而表示敬意。(廉颇蔺相如列传)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译: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贝。(廉颇蔺相如列传)3、吾师道也,译:我学习的是道理(师说)4、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译:道理存在

5、的地方,也是老师存在的地方。(师说)5、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译:那孩子的老师,教孩子读书来熟悉书中的句子,尚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6、帝王万世之业也。译:正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的万世不朽的基业。(过秦论)7、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过秦论)译:然而阵涉是一个用破瓮做窗户,用绳子系门轴的穷苦人家的子弟,是一个耕田作奴隶的人,而且是一个被征调往渔阳守边的人;8、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译:是由于没有实施仁义,攻取天下守住天下的形势就不同啊。(过秦论)9、汉天子我丈人行也。译:汉朝皇帝是我的长辈。(苏武传)10、非我也

6、,岁也。译: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成(不好)。(寡人之于国也)11、 是亦走也。译:那也是逃跑啊。(寡人之于国也)12、非我也,兵也。译:这不是我杀的,这是兵器杀的。(寡人之于国也)13、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译:这就是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什么不满(寡人之于国也)14、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译:生养死葬没什么不满,就是王道的开端。(寡人之于国也)15、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译:张衡字平子,是南阳郡西鄂县人。(张衡传)。16、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译: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不过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劝学)17、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用心一也。译:上吃泥土,下喝泉水,这是

7、用心专一的缘故啊。(劝学)C、“者,”。陈胜者,阳城人也。D、“者也”。E、用“为”作判断词表示判断1、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译:我私下认为蔺相如是个勇士,有智谋,应该是可以出使的。(廉颇蔺相如列传)2、汝为人臣子。译:你身为汉朝臣子。(苏武传)3、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译:蔺相如是赵国人。是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廉颇蔺相如列传)4、我为赵将。译:我是赵国将领。(廉颇蔺相如列传)F、借助于“则”“皆”“乃”“非” “悉”、“本”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1、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译:单于更加骄傲,不是汉所期望的那样。(苏武传)2、非我也,岁也。译:不是我的过错

8、,是因为年成(不好)。(寡人之于国也)3、非我也,兵也。译:这不是我杀的,这是兵器杀的。(寡人之于国也)4、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译:都是贤明聪慧又忠实诚信,宽宏厚道又爱惜人民,尊敬贤才又重用士人的人。(过秦论)5、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译:登上高处来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是人们在远处也能看到。(劝学)6、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译: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是听到的人会听得特别清楚。(劝学)7、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译:借助船只的人,并非会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劝学)8、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译: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步快,却

9、能到达千里。(劝学)G、无标志词,而谓语对其主语有断定性。H、少数用“是”作判断句的句子。二、 被动句所谓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说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说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现代汉语一般用“被”引进主动者,但文言文表被动的方式较多,主要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用“于”“为”“为所”“见”“被”字表被动句。第二种情况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来推断。(一)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A、靠“于”引进主动者。1、而君幸于赵王,译:而您

10、又被赵王宠幸。(廉颇蔺相如列传)2、使不辱于诸侯,译:出使到诸侯国家能不被侮辱。 (廉颇蔺相如列传)3、不拘于时,译:不被耻学于师的习俗所约束(师说)4、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译:我苏武父子无功劳和恩德,都是被皇帝栽培提拔起来的(苏武传)B、在动词前加“见”,表被动。1、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译:又怕得不到秦国的城,白白受欺骗。 (廉颇蔺相如列传)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译:我实在怕受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廉颇蔺相如列传)3、见犯乃死,重负国。译:被侮辱才去死,更加对不起国家。(苏武传)C、在动词前加介词“为”,表被动1、为天下笑者,何也?译: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十几家被天下人讥

11、笑,这是为什么呢?(过秦论)D、用“为所”或“为所”连用结构,表被动。E、用“被”表被动。(二)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1、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译: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十几家。(苏武传)2、缑王等皆死,虞常得生。译:缑王等人都战死;虞常被活捉。(苏武传)3、举孝廉不行。译:被推举为孝廉没有去应荐。(张衡传)4、连辟公府不就。译:多次被官府征召,也没有去就任。(张衡传)5、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译:用刀刻个不停,金属和石头可以被雕刻。(劝学)三、 省略句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省略句是古今都有的现象,当文言文的省略情况比现代文多见,也较复杂。常见

12、的是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和介词省略,有时也省略数量词和定语等。A主语省略B谓语省略C宾语省略D定语省略E介词省略F定语中心语省略A主语省略1、明年(秦)复攻赵,杀二万人。译:第二年秦军又攻打赵国,杀赵国两万人。廉颇蔺相如列传)2、(廉将军)不若也。译:(廉将军)不如秦王厉害。(廉颇蔺相如列传)3、何也?译:“这是为什么呢?(寡人之于国也)4、弃甲曳兵而走。译:士兵抛弃铠甲、拖着兵器逃跑。(寡人之于国也)5、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译:永元年间,(张衡)被推举为孝廉没有去应荐,多次被官府征召,也没有去就任。(张衡传)6、于是皆服其妙。译:于是(人们)都很叹服地动仪的精妙。(张衡

13、传)B谓语省略1、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威)?译: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个厉害?(廉颇蔺相如列传)2、骐骥一跃,不能(跃)十步。译:骐骥跳跃一次,不能跳过十步远。(劝学)3、蟹(有)六跪而(有)二螯。译:螃蟹有六只脚和两只蟹钳。(劝学)4、问其人,本(是)长安倡女。译:问是谁,说是长安的歌女。(琵琶行)C宾语省略1、于是王召见(蔺相如)译:于是赵王召见蔺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2、传(之)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译:把和氏璧传给妃嫔及侍从人员看,群臣都欢呼“万岁”。(廉颇蔺相如列传)3、相如闻(之),不肯与(之)会。译:蔺相如听到这些话后,不肯和他会面。(廉颇蔺相如列传)4、百越之地,

14、以(之)为桂林、象郡,译:向南方夺取了越族各部落的土地,把它改设为桂林郡和象郡;(过秦论)5、为(之)金人十二,译:用它铸造成十二个铜人。(过秦论)6、单于子弟发兵与(之)战。译:单于子弟发兵与他们交战。(苏武传)7、常惠请其守者与(之)俱。译:常惠请求看守他的人同他一起去。(苏武传)8、輮(之)以(之)为轮。译:用火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劝学9、五十者可以(之)衣帛矣。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凭借这穿上丝织品了。10、七十者可以(之)食肉矣。译:七十岁人就可以凭借这吃上肉了。(寡人之于国也)D定语省略E介词省略1、君乃亡(于)赵走(于)燕,译:现在您竟从赵国逃奔到燕国。(廉颇蔺相如列传)2、臣

15、尝从大王与燕王会(于)境上译:我曾跟随大王与燕王在边境相会。(廉颇蔺相如列传)3、秦王坐(于)章台见相如。译:秦王坐在章台宫接见蔺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4、大王见臣(于)列观,译:大王却在一般的宫殿里接见我 (廉颇蔺相如列传)5、遂与秦王会(于)渑池。译:就和秦王在渑池会见。(廉颇蔺相如列传)6、威振(于)四海。译:威势震慑四海。(过秦论)7、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于)下吏。译:越族各部落的头领,俯首投降,听从秦国小官吏的摆布。(过秦论)8、蹑足(于)行伍之间,译:他出身于军队之中,(过秦论)9、而倔起(于)阡陌之中,译:却从田野里突然起义。(过秦论)10、身死(于)人手,译:皇帝死在别

16、人手里,(过秦论)11、单于弟於靬王弋射(于)海上。译:单于的弟弟於靬王到北海上打猎。(苏武传)12、天子射(于)上林中。译:天子在上林苑中射猎。(苏武传)13、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于)匈奴中。译:适逢缑王与长水人虞常等人在匈奴内部谋反。(苏武传)14、果地震陇西。译:果然(在)陇西发生了地震。(张衡传)15、感(于)斯人言。译:有感于这人说的话。(琵琶行)16、送客(于)湓浦口。译:送客人到湓浦口。(琵琶行)17、沉吟放拨(于)弦中。译:她轻叹一声,把拨子插入弦中。(琵琶行)18、聚之(于)咸阳。译:聚集到咸阳。(过秦论)F定语中心语省略四、 倒装句现代汉语的语序一般以主语在前,谓语在后

17、;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状语在前,动词在后;谓语在前,宾语在后。如果这种顺序被颠倒,就成为“倒装句”。文言文的语序倒装主要有四种:A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在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B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候,宾语通常都要前置。C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的后面。D状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A主谓倒装B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提前:1、何以知之?(何以是以何的倒装)译:您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出使呢?(廉颇蔺相如列传)2、君何以知燕王?(何以是以何的倒

18、装)译: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您)?(廉颇蔺相如列传)3、即谋单于,何以复加?(何以是以何的倒装)译:假如是谋杀单于,又用什么更严的刑法呢?(苏武传)4、何以汝为见?(何以是以何的倒装)译:我为什么要见你?(苏武传)5、信义安所见乎?(安见是见安的倒装)译:你对汉廷的信义表现在哪里呢(苏武传)6、子卿尚复谁为乎?(谁为是为谁的倒装)译:你还打算为谁守节呢?(苏武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1、未之有也。译:没有听说过这种情况。(寡人之于国也)2、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译:自从有书籍文献记录以来,还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情形。(张衡传)动宾结构中,代词、有称代含义的副词作宾语时,宾语常前置强调宾语前置

19、,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前边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译:不晓得标点断句,不能解决疑惑。(师说)C定语后置 文言文虽有修饰词放在中心词前面的,但多数置于中心词之后,所以构成了文言文句式的又一特点。定语后置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者“”之“”而“作标志词。二是数量词作定语时,也常后置。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是“爪牙”的后置定语,“强”是“筋骨”的后置定语)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 劝学2、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可使报秦”是“人”的后置定语)译:主意拿不定,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廉颇蔺相如列传)3、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20、留在汉”是“匈奴使”的后置定语)译:于是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苏武传)4、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固”是“关中”的后置定语)译:这样险固的关中,城池千里。(过秦论)D状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1、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应为“臣尝从大王与燕王境上会”) 译:我曾跟随大王与燕王在边境相会。(廉颇蔺相如列传)2、故燕王欲结于君。(应为“故燕王欲结于君结” 译:所以燕王想跟您结交。(廉颇蔺相如列传)3、拜送书于庭。(应为“于庭拜送书”) 译:在朝堂上行过叩拜礼,亲自拜送了国书。(廉颇蔺相如列传)4、设九宾于庭,臣乃敢上璧。(应为“于庭设九宾,臣乃敢上璧”) 译

21、:在朝堂上安设“九宾”的礼节,我才敢献上和氏璧。(廉颇蔺相如列传)5、乃设九宾礼于庭(应为“乃于庭设九宾礼”) 译:就在朝堂上设了“九宾”的礼仪(廉颇蔺相如列传)6、会于西河外渑池。(应为“于西河外渑池会”) 译:在西河外渑池相会。(廉颇蔺相如列传)7、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应为“其闻道也固乎吾先”) 译:他闻知道道理本来比我早。(师说)8、师不必贤于弟子,(“师不必于弟子贤”) 译: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强(师说)9、学于余。(“于余学”) 译:向我学习。(师说)10、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应为“陈涉之位,非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尊也”) 译:

22、陈涉的地位,不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九国的君王尊贵;被征发守卫边塞的戍卒,不比九国的军队强,(过秦论)11、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应为“鉏耰棘矜,非于钩戟长铩铦也”) 译:农具木棍一类的东西,不比钩戟长矛锋利;(过秦论)12、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应为“谪戍之众,非于九国之师抗也”) 译:被征发守卫边塞的戍卒,不比九国的军队强,(过秦论)13、而倔起阡陌之中,(应为“而(于蛮夷)阡陌之中倔起”) 译:却从田野里突然起义。(过秦论)14、为降虏于蛮夷(应为“于蛮夷为降虏”) 译:在异族那里做投降的奴隶。(苏武传)15、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应为“于前效死”) 译:请在今天欢

23、宴之后,让我死在你面前(苏武传)16、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应为“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译: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图形装饰。(张衡传)17、验之以事。(应为“以事验之”) 译:用已经发生的情况来检验它。张衡传)18、游于三辅。(应为“于三辅游”) 译:到三辅一带游学。张衡传)19、尤至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应为“尤于天文阴阳历算至思”) 译:由其在天文阴阳历算诸科学问尽心钻研。张衡传)20、无望民多于邻国也。(应为“无望于邻国民多也”) 译: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寡人之于国也)21、树之以桑(应为“以桑树之”) 译:把桑树种上。(寡人之于国也)22、申之以孝悌之义。(应为“以孝悌之义

24、申之”) 译: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寡人之于国也)2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应为“颁白者不于道路负戴矣。”译: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寡人之于国也)24、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应为“是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何异?”)译:这种说法和杀死了人却说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寡人之于国也)25、青出于蓝,而青于蓝。(应为“青于蓝出,而于蓝青”) 译: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 劝学26、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应为“冰,水为之,而于水寒”) 译:冰是由水凝冻成的,但它比水更冷。 劝学27、君子博学而

25、日参省乎己。(应为“君子博学而日乎己参省”) 译: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劝学28、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应为“”尝于穆、曹二善才学琵琶)译:曾经向穆、曹两位著名琵琶乐师学艺。(琵琶行)29、转徙于江湖间。(应为“于江湖间转徙”)译:在江湖上辗转奔波。(琵琶行)五、固定句式1、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固定格式,“奈何”,表示询问,意思是“如何”“怎样”。)译:拿走我的璧,不给我城,怎么办?(廉颇蔺相如列传)2、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固定格式,“岂乎”,“岂”与“乎”相呼应,构成一种表反问的句式,可译成“难道吗?”或”怎么呢?”)译:赵国怎么敢留着璧而得罪大王呢?(廉颇

26、蔺相如列传)4、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固定格式,孰与,表示比较和选择,意思是“跟比较,哪个(谁)?”) 译: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个厉害?(廉颇蔺相如列传)5、直不百步身(直耳)。(固定格式,“直身”,副词与语气词搭配,表示限于某个范围;只是罢了。)译:只是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寡人之于国也)6、则何如。(固定格式,“何如”,表疑问的代词;怎么,怎么样。 译:那怎么样。(寡人之于国也)7、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固定格式,“而后”,副词,表示接着某动作或情况以后,用在下一分句开头或紧缩句前后两部分中部,同“然后”,有时可译为“才”。 ) 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

27、人(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寡人之于国也)8、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固定句式: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译:所以不积累小步伐,就无法到达千里远的地方;不汇集细小的水流就无法形成江河大海。劝学二、读书笔记1、“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文言文教学目标2、“要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要有助于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3、“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

28、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文言文教学目标4、文言文翻译要求:信、达、雅古代汉语5、“讲者,讲其实惠,初讲时用之。贯者,贯其神理,有贯串之意焉。” (崔学古少学)6、“因为文言与咱们的口语不一样”,所以“国文课读到文言,就得作一番讲解的工夫。”(叶圣陶集第十四卷57页文言的讲解)7、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诵读古代诗词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汲取文言文中有生命力的语言材料和表现手法,丰富现代语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丰富文学素养。国家教育部新颁发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8、“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

29、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9、正如钱梦龙所说:“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现代汉语的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段都不可割裂和古代文学语言的血缘关系学生阅读文言文虽然有一定的语言障碍,但绝不像学习外国语那样毫无根基。”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10、在文言文教学中主要应以“读”字当先,激发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才会摸索出好的学习方法,才能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文言文教学之我见11、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三本五重教学法”(以人为本、以读为本、以创为本,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就强调了学生“读”的功效

30、。他说“语文教学就是要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就是通过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三、心得体会本着重新识字出发读谈谈文言文课堂效率问题只有在懂得词义,了解句式特点,像朱熹所说的那样“一字一句,分晓真切”的前提下,让学生反复诵读一篇篇文言作品,才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的提高有意义。因此,文言文的阅读教学,有一个“重新识字”的问题,所谓“重新识字”;是指要让学生明白那些虽然能读出声音,但不懂得它们在文言中的意义的字的词义。教师的讲解,注释、工具书,都为这种“重新识字”提供了方便。 之所以强调在诵读前要理解词义、了解句式,是因为过去文言文教学中,有一种过分强调熟读,不管懂不懂

31、,背了再说的教法,效果并不好。现在这种作法没有了,但它的影响不能说一点也没有,比如说,只串讲课文大意而不落实字词句,甚至只对照教参的译文讲一通,讲完之后就是读,就是背,至于文章中字词的意义,句式的特点是什么,学生一点也不知道。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一直到熟,熟到什么程度?一般来说,一篇课文,提出其中某一句,要能知道出自哪一篇,是什么意思;如果能背诵则更好。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呢?我认为在阅读文言文或进行文言文教学时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词语和句式的对比练习,可以训练学生注意古人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因为对象或场合的不同,同样一个意思,所用的词语和句式有细微的不同,或色彩不同,或语气不同。

32、区分这些不同之处,有助于加深理解。 词语和句式的归纳练习,可以训练学生在感性材料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自己动脑、动手整理,结合所学过的文言知识,总结出同类语言现象的某些规律,使之达到理性的认识,并且使知识逐渐系统化、条理化。这种对文言词语和句式的对比、归纳练习,可以在一篇之内进行,也可以不限于一篇的范围之内。 2、练习文言文的现代汉语翻译,可以检查学生对文言文中的字、词、句是否真懂。 如果是不懂,或者是半懂,那么,只要一翻泽原文,问题就会暴露出来。问题暴露出来了,或是词义没弄清楚,或是句式不了解,就可以对症下药,及时纠正。荀子说:“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知之而不行,虽敦

33、必困。”学生在实践中遇到阻碍,遇到疑惑,经过思考,经过教师的指点,得到了解决,记忆也就更深了。练习文言文的现代汉语翻译,还可以提高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有些句子,我们可能已经理解了它们的意思,但用现代汉语表达不出来,除了因为自己对原文的理解还不够准确、清晰之外,现代汉语的语汇不够丰富、文字表达能力不高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搞点文言文的翻译练习对提高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是有帮助的。文言文的现代汉语翻泽,可以是口头翻译,也可以笔译。无论采用什么方式进行都应该以准确、规范为标准。准确,指词语要翻泽得准确,要字字落实;规范,指译文的句子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那种只写出句子大意的翻泽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没有

34、多大帮助。译文要准确规范,对中学生来说,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到的。开始训练时,总是不够准确不够规范的。但是,如果教师每次都指出那些不准确、不规范的地方并予以纠正,要求又很严格,那么,准确规范的翻泽是能够逐步做到的。 这里有必要把文言文的白文标点这种练习方式提出来议一议。文言文的阅读训练是否要进行这种白文标点练习呢?我的回答是:文言文的白文标点练习是进行文言文阅读训练的一种好的方式;但是,因为中学生读的文言作品太少,不宜做这种练习。据礼记学记的记载,两千年前,给白文断句就作为基本训练项目列入了学校的教学内容;东汉时期,引用古书,句读是否正确,成为衡量学术水平的标准之一;六朝时期,定点文句,是整理古书

35、的重要环节;到了唐代,人们对白文标点的作用更加明确了,韩愈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旧时代的先生们教诲学生,总是叮嘱他们认认真真地读白文,即所谓“详训诂,明句读”。可见白文标点练习是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种好的训练方式。“详训诂”,弄清词义,是对的;“明句读”,明白断句,也是对的。可是,给白文标点,是要读了相当多的文言作品之后,并且还要知道一些古代历史、地理、人名才能标点好的。不然,会拿着标点符号摆来摆去,不知如何是好,花费的时间多,收到的效果小。中学生用来学文言的时间比较少,应当把时间用在刀刃上,用在掌握常用实词、虚词和句式上,用在反复诵读作品上;文言文的标点练习难度比

36、较大,不要把时间花在这种练习上。 3、要增大文言文的课外阅读量。 课外阅读课堂教学的延伸、加固和补充。语文教学历来重视课外阅读,这是对的。但是,目前教师们指导课外阅读,往往只把注意力放在现代文,尤其放在时文的阅读上,忽视了文言文的课外阅读量。文言文的阅读训练,如果仅仅只在课堂上进行,课外不去阅读文言作品,是很难形成能力的;即使在课堂上把文言课文学懂了,形成了一定的能力,也容易退步,结果是劳而无功。因此,有必要加强文言文的课外阅读,如果我们规定中学生的文言文课外阅读量占整个课外阅读量的10至20,用这个数量标准选择一批与课文深浅程度相当的、有注释的文言作品作为课外阅读材料要求学生阅读,并且在关键

37、的地方还给以点拨,使学生把课堂上学过的文言词语和句式运用到阅读实践中,并且在运用中巩固、加深、熟练,使精读和博览相结合,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就能逐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能真正形成。四 教学过程的尝试与探索 前 言语文科考试大纲中“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这一考点在近几年高考中虽未单独设题,但其知识点遍布文章,阅读理解时许多句子涉及这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在文言的阅读过程中,如果对古汉语中一些句式特点,尤其是像主谓倒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比较特殊的句式不熟悉、不理解,必然会造成阅读的困难和翻译句子的不准确。因此,对文言与现代汉语中不同的句式的理解,应该有足够的认识,这是语文复习,

38、特别是复习文言文句子的翻译时不可忽视的一个考点。古代汉语中有哪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呢?,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特殊句式)、固定结构等几类。判断句、被动句要从结构特征上去掌握,省略句则要联系上下文去推求省略的部分,倒装句要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状语后置的规律,固定句式要记住它们的习惯用法。探求规律,掌握译法文言文的句式比较复杂。常见的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和省略句。倒装句较为普遍的是宾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定语和状语后置,也有谓语提前的现象。但仅就宾语前置来说,有一种提法,“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置于动词前。”这种提法是不够确切的,因为文言文有许多否定句代词作宾语

39、并不前置,即使同一本书中,有的代词前置,有的代词并不前置。在古文教学中,我发现,由于表达习惯或是语法的特殊性,在古汉语中,形成了一些形式上基本凝固、在表达方式上较为特殊的习惯格式,而这种在表达方式上较为特殊的习惯格式,往往又成了学生准确译文、正确理解课文的“拦路虎”。倘若能让学生认清其特点,摸清其规律,掌握其译法,学生学起来就能化难为易,准确译出,从而将“拦路虎”就地“消灭”。下面仅就在文言文教学中探求出来的几种较为特殊的习惯格式,是何句式,怎样翻译,简述如下:1.“孰与?” 固定格式,“孰与”,表示比较和选择,意思是“跟比较,哪个(谁)?”如: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即译为: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

40、相比哪个厉害?(廉颇蔺相如列传)2. 奈何 , 固定格式,奈何,表示询问,意思是“如何”“怎样”。如、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译:拿走我的璧,不给我城,怎么办?(廉颇蔺相如列传)实践证明,假若以上这几种在表达方式上较为特殊的习惯格式学生均能认识其特点,掌握其译法的话。那么,古汉语中的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等句式的译法,也就不难掌握了。我们这样做,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辨识特殊文言句式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独立翻译特殊习惯句式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能拿起“钥匙”独立开“锁”。讲清“特殊”,扫除障碍。得出规律,掌握译法:对照比较。在文言文教学中,运用对照比较法可以拓宽学生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去获得

41、准确的知识,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 文言文特殊句式和现代汉语进行对照比较。如判断句式,现代汉语是“是”“等于”的句式,而文言文经常用“也”“者,也”的句式来表达。诸如此类,不一而足。通过对照比较,学生的思路更为广阔了,能全面地具体地深入地分析问题,既懂得“应该这样”,又懂得“不应该那样”,进而把握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本质特征。 温故知新.。许多学生学了后头,忘了前头。讲新课时,我总是启发引导学生联系旧课已学过的知识,以旧知识带新知识,加强知识的连贯性,这样,讲过的课文越多,例句就越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给学生的印象也就越深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收到了显著的学习效果。 文言文句式教学方法

42、很多,我们主要从对照比较,温故知新这两种方法来探讨文言文句式的有效教学。教就是为了不教,我们最终目的是为了摆脱传统教学中注重知识本位的局限性,放手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自主比较,综合深入分析,同学间的合作交流,得出自己的结论,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健全心智,克服“学而不思”的流弊;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方法,形成独立的思想,自主的精神,摆脱被动接受的局面,有利于学生个性和人格的形成与发展。高一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一被动句式归纳总结 【课前准备】 学完必修四课本三篇文言文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张衡传后,把全班同学分成五大组,分别为判断句组、被动句组、省略句组、倒装句组和固定结构组,

43、每一组的成员按照所负责的文言文句式,对这三篇文言文句式进行归纳总结。【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了解高考文言文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 了解判断句的特点。 3、 通过一定量的练习,加以巩固。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实施过程】 一、文言句式的概述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在一些差异。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这里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今天我们着重了解被动句。二、被动句 1、什么是被动句? 所谓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说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

44、者、实施者。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说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现代汉语一般用“被”引进主动者,但文言文表被动的方式较多,主要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用“于”“为”“为所”“见”“被”字表被动句。第二种情况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来推断。二、被动句小组成员展示成果1、而君幸于赵王,译:而您又被赵王宠幸。(廉颇蔺相如列传)2、使不辱于诸侯,译:出使到诸侯国家能不被侮辱。 (廉颇蔺相如列传)3、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译:又怕得不到秦国的城,白白受欺骗。(廉颇蔺相如列传)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译:我实在怕受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廉颇蔺相如列传)5、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译:我苏武父子无功劳和恩德,都是被皇帝栽培提拔起来的(苏武传)6、见犯乃死,重负国。译:被侮辱才去死,更加对不起国家。(苏武传)7、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译: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十几家。(苏武传)8、缑王等皆死,虞常得生。译:缑王等人都战死;虞常被活捉。(苏武传)9、举孝廉不行。译:被推举为孝廉没有去应荐。(张衡传)10、连辟公府不就。译:多次被官府征召,也没有去就任。(张衡传)三、总结被动句句式规律文言文表被动的方式较多,主要有两种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