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特高压架空输电线路工程勘测工作内容深度(王中平修改汇总20060313).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048075 上传时间:2019-02-08 格式:DOC 页数:135 大小:17.0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m特高压架空输电线路工程勘测工作内容深度(王中平修改汇总2006031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5页
m特高压架空输电线路工程勘测工作内容深度(王中平修改汇总2006031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5页
m特高压架空输电线路工程勘测工作内容深度(王中平修改汇总2006031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5页
亲,该文档总共1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m特高压架空输电线路工程勘测工作内容深度(王中平修改汇总2006031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m特高压架空输电线路工程勘测工作内容深度(王中平修改汇总20060313).doc(1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特高压架空输电线路工程勘测技术工作内容深度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2006.03especially hatching, brooding and automatically feed more indispensable power. (B) the pheasant farm building layout should be divided into productive area and non-production areas. According to the prevailing wind direction in the production area, in accordan

2、ce with the hatchery bred, non-brooding, pheasant, pheasant room and species of the order. Non-production areas including employee housing and other facilities. 300-500 meters of distance from the production area. Area prohibited animals, poultry. (C) the main building 1. production hatchery, brood

3、care, breeding shed, goods sheds and species of pheasant hen pheasants; 2. supplied with feed processing and storage warehouse; 3. use enter sterilization room, Office room, dressing room, veterinary etc; 4. living rooms dormitories, cafeterias, lounges. (D) the main equipment required pheasant farm

4、s, which should be based on specific scale and funding decisions. Large modern farms to facilities established, and a high degree of mechanization. Small individual farms should be adapted to local conditions, to minimize the initial investment, speed up capital turnover, reduce costs and increase b

5、enefits. 1. incubation and hatching machines based on the breeding of this species of pheasant, proper configuration incubate and hatch. 2. Candler can be purchased, or you can make yourself. 3. cage brooding equipment has relied on brood chamber temperature control pure brood cage also comes with g

6、reenhouse heating for brooding cage. 4. the bunk and tanks made of metal or plastic, there1目 次 前言1 范围2 规范性引用文件3 总则第一篇 工程测量4 基本规定5 可行性研究阶段测量5.1 室内工作5.2 现场工作5.3 提交的成品资料6 初步设计阶段测量6.1 搜集1:10000地形图等测量资料6.2 航空摄影测量6.3 GPS航测外控及联系测量6.4 路径走廊调绘6.5 空中三角测量6.6 建立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DPS)设计平台6.7 室内选择路径方案6.8 现场选择路径方案6.9 提交的成品

7、资料7 施工图设计阶段测量7.1 GPS现场落实路径7.2 定线测量、桩间距离测量、高差测量7.3 平面及高程联系测量7.4 平面及断面测量7.5 交叉跨越测量7.6 定位测量7.7 塔基断面及塔位地形测量7.8 房屋分布图测量7.9 塔位坐标测量7.10 接地极极址测量7.11 提交的成品资料8 CAD应用原则9 GPS测量9.1 一般规定9.2 平面和高程系统9.3 技术要求9.4 检查测量10 大跨越测量10.1 可行性研究阶段大跨越测量10.2 初步设计阶段大跨越测量10.3 大跨越测量提交的成品资料第二篇 岩土工程勘测11 基本规定12 可行性研究阶段勘测13 初步设计阶段勘测14

8、施工图设计阶段勘测14.1 一般规定14.2 平原与河谷阶地区勘测14.3 山地丘陵区勘测14.4 黄土区勘测15 勘测方法15.1 调查测绘15.2 遥感解译15.3 工程物探15.4 勘探及测试16 专项勘测16.1 土壤电性参数16.2 重大工程地质问题专项研究16.3 大跨越勘测17 特殊岩土勘测18 特殊地质条件勘测18.1 岩溶与洞穴18.2 斜坡18.3 崩塌与倒石堆18.4 冲沟18.5 泥石流18.6 地震次生灾害18.7 踩空塌陷区19 原体试验20 现场检验与监测21 勘测成果21.1 一般规定21.2 可行性研究结果勘测成果21.3 初步设计阶段勘测成果21.4 施工图

9、设计阶段勘测成果第三篇 工程水文勘测22 可行性研究阶段勘测22.1 一般规定22.2 勘测内容深度与技术要求22.3 勘测成果23 初步设计阶段勘测23.1 一般规定23.2 勘测内容深度与技术要求23.3 勘测成果24 施工图设计阶段勘测24.1 一般规定24.2 勘测内容深度与技术要求24.3 勘测成果25 水文调查25.1 一般规定25.2 人类活动影响调查25.3 洪水调查25.4 河床演变调查25.5 冰情及河道漂浮物调查25.6 水文测验25.7 特殊地区调查26 设计洪水分析计算26.1 一般规定26.2 天然河流设计洪水26.3 水库上、下游设计洪水26.4 溃堤溃坝洪水对塔

10、位影响的分析与计算26.5 设计洪水的地区组成26.6 特殊地区洪水26.7 冰情洪水26.8 设计洪水位26.9 设计流速26.10 人类活动对洪水影响27 河(海)床演变分析计算27.1 一般规定27.2 河床演变27.3 人类活动对河床演变影响27.4 岸滩稳定性分析第四篇 工程气象勘测28 可行性研究阶段勘测28.1 勘测内容深度与技术要求28.2 勘测成果29 初步设计阶段勘测29.1 勘测内容深度与技术要求29.2 勘测成果30 施工图设计阶段勘测30.1 勘测内容深度与技术要求30.2 勘测成果31 气象调查31.1 一般规定31.2 大风调查31.3 覆冰调查31.4 塔位主导

11、风向调查31.5 气象专用站观测32 大跨越水文气象勘测32.1 可行性研究阶段勘测32.2 初步设计阶段勘测32.3 施工图设计阶段勘测附录A(规范性附录) GPS点点之记附录B(规范性附录) GPS外业观测手簿附录C(资料性附录) 控制像片正面整饰格式附录D(资料性附录) 控制像片反面整饰格式附录E(资料性附录) 拥挤地段平面图样图附录F(资料性附录) 通讯线路危险影响相对位置样图附录G(规范性附录) 测量标桩规格及埋设尺寸附录H(资料性附录) 送电线路平断面图样图附录I(资料性附录) 送电线路大跨越工程平断面图示例附录J(资料性附录) 塔基断面图样图附录K(资料性附录) 塔位地形图样图附

12、录L(资料性附录) 房屋分布图样图附录M(规范性附录) 平面图、断面图符号表附录N(资料性附录) 变电站进出线平面图图示附录O(资料性附录) 测量技术报告参考提纲1 范 围本标准规定了特高压架空输电线路工程(以下简称特高压线路工程)勘测专业技术工作的基本内容与要求,适用于新建1000kV交流和800kV直流特高压线路工程测量、岩土工程勘测和工程水文、工程气象勘测。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标准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

13、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7929 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图式;GB/T5791 1:5000 1:10000地形图图式;GB6962-1986 1:500 1:1000 1:2000比例尺地形图航空摄影规范;GB7930-1987 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内业规范;GB7931-1987 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外业规范。GB/T18314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50026工程测量规范DL/T5138-2001 架空送电线路航空摄影测量技术规程DL/T5001-2004 火力发电厂

14、工程测量技术规程;DL/T5122-2000 500kV架空送电线路勘测技术规定DL/T 5049-95 架空送电线路大跨越工程勘测技术规定GB 5002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J50025 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 5001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07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L/T 5024 电力工程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941994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GB/T 50123 土工试验方法标准 DL/T 50931999 火力发电厂岩土工程勘测资料整编技术规定 DL/T 50841998 电力工程水文技术规程 DL/T 51582002 电力工程气象勘测技术规程 GB 50201 防

15、洪标准 3 总 则3.0.1为使特高压线路工程勘测工作能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的技术经济政策,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确保质量、保护环境,提高投资效益,保证线路安全和正常运行,制定本规定。3.0.2特高压线路工程勘测应按照国家基本建设工作程序,分阶段进行。勘测阶段的划分应与设计阶段相适应,可划分为可行性研究勘测、初步设计勘测和施工图设计勘测,对自然条件复杂的特高压线路工程或路段,尚应作好施工现场服务工作。3.0.3特高压线路工程勘测应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和综合勘测方法,勘测工作应广泛搜集资料,明确工程建设和设计要求,认真策划、精心勘测。3.0.4特高压线路工程勘测除应遵守本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及行业现

16、行有关技术标准的规定。第一篇 工程测量4 基本规定4.0.1 特高压线路工程测量应充分应用航空摄影测量技术、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技术、激光扫描测量技术等测绘高新技术方法。4.0.2 输电线路测量的坐标系统宜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或1980年西安坐标系,高程系统宜采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或1985国家高程基准。一个完整的特高压线路工程宜使用统一的坐标和高程系统。4.0.3 特高压线路工程平面图测量范围为中线两侧各75m,对于局部大档距地段可根据设计要求加宽测量范围。4.0.4 特高压线路工程测量提交的各类成品图纸应包括相应的电子文件。5 可行性研究阶段测量5.1室内工作5.1.1 宜搜集沿线

17、1:50000、1:1000001:200000地形图、卫星遥感影像、数字地面模型(DEM)等基础测绘资料,进行卫星影像处理、DEM数据处理。5.1.2 卫星遥感影像的搜集与处理技术工作。5.1.2.1卫星数据的搜集应符合下列要求:a) 应选择工作区范围内多光谱和高分辨率的卫星影像,多光谱影像的波段数应不少于3个,高分辨率影像的地面分辨率应不小于15m;b) 图像层次丰富、图像清晰、色调均匀、反差适中;c) 图像中云层覆盖应小于5%,且不能覆盖重要地物;d) 应选用成像季节相近的影像,且相邻影像之间应有不小于图像宽度4%的重叠。5.1.2.2 卫星数据预处理应符合下列要求:a) 根据需要进行去

18、噪声、辐射校正等处理工作;b) 选取合理的数学模型;c) 选取控制点的原则:控制点应当均匀分布在图像内,或者均匀分布在工程路径范围内,不可密集;控制点应当在图像上有明显和精确定位的识别标志,应尽量选取变化不大的明显地物;控制点数量,一般一景影像上宜选10-20个控制点。5.1.2.3 应使用纠正公式对影像逐像元进行纠正,纠正误差要求控制在1-2个像元之内。5.1.2.4 卫星影像镶嵌应符合下列要求:a) 不同景图像要有重叠区域,采用统一的地理坐标系统,同名地物的像素大小相同;b) 镶嵌过程中,要对接边线邻近区域进行辐射均衡处理,消除接边线明显,两边反差不一现象,以保证影像在空间和色调的连续性。

19、5.1.2.5 卫星影像融合应符合下列要求:a) 融合的图像分辨率应一致;b) 根据应用目的优选波段组合。5.1.2.6 卫星影像的编辑应符合下列要求:a) 标注公里网格、工作区范围内的镇以上地名、主要河流;b) 配合有关勘测设计人员标注对路径有影响的重要城镇规划区、气象区、军事区、通讯、交通、林业区、矿区等;c) 标注图例以及指北针等;d) 卫星遥感影像出图比例尺宜为1:1000001:200000。5.2 现场工作5.2.1 调绘影响路径方案的地物(包括输油、输气管线、平行接近路径的110kV及以上电力线、一、二级通信线、高等级公路、铁路、城市规划区)等,标注在1:50000有路径方案的地

20、形图上。5.2.2 根据设计要求,测量影响路径方案的重要交叉跨越。根据水文专业的要求,采用假设高程系统,测量洪水位、河道断面。5.2.3 根据设计要求,对特殊地段进行定位、测绘平断面图。5.2.4 调绘主要经济作物及林木。对于影响路径方案的主要经济作物及林木,应调绘分布范围、种类、现实生长高度,标注在1:50000有路径方案的地形图上。5.2.5调绘房屋分布。对于路径选择困难的局部房屋拥挤地段,应调绘房屋的面积、层数,绘制房屋分布图,比例尺1:1000。5.2.6 测量重要交叉跨越、洪水位、河道断面、定位、测绘平断面图、调绘主要经济作物和林木、调绘房屋分布等现场测量、调绘工作,应按7.1、7.

21、2、7.3、7.4、7.5、7.6、7.7、7.8的相关技术要求执行。5.3 提交的成品资料5.3.1卫星遥感影像图;5.3.2 标注各类调绘资料的1:50000有路径方案的地形图;5.3.3 重要交叉跨越平断面图、河道断面图;5.3.4 特殊地段定位测量平断面图;5.3.5 拥挤地段房屋分布图;5.3.6 测量技术报告(测量技术报告大纲参照附录O)。6 初步设计阶段测量6.1 搜集1:10000地形图等测量资料应根据测量任务书的要求,了解设计人员室内已选定路径方案的起迄点,邻近路径的城镇、拥挤地段及重要交叉跨越等内容,充分搜集和利用已有测量资料,配合设计人员搜集路径沿线1:10000地形图。

22、搜集的平面和高程控制点成果,应包括其名称、等级和系统。6.2 航空摄影测量6.2.1 一般规定6.2.1.1 航空摄影工作可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路径方案确定后进行,并应符合GB6962的要求。6.2.1.2 线路路径航空摄影,宜采用单航线摄影方式进行。在路径方案选择困难和变电站、换流站线路密集区域也可采用区域网摄影方式一并进行。6.2.1.3 航空摄影宜委托具有合格资质的专门航空摄影机构完成。 6.2.1.4 航空摄影比例尺不宜小于1:10000,摄影仪的镜头/胶片组合分解力不低于100线对/mm,摄影仪主距宜选用152mm,像幅为23cm23cm,带宽不小于2km。当采用数码像机进行航空摄影时,

23、地面分辨率不小于0.3m。6.2.2 航空摄影技术计划6.2.2.1 航空摄影技术计划由委托方提交给航空摄影机构,并应包括如下内容:a) 航摄区域或各航线段的起终点经纬度值;b) 航带接合图;c) 航摄仪的型号、主距及像幅;d) 摄影比例尺、摄影类型;e) 对飞行质量及摄影质量的要求;f) 要求航空摄影机构提交的全部资料名称和数量。6.2.2.2 航线段划分应符合下列要求:a) 在1:50000地形图上,按转角段划分航线,并设计航线段的起终点;b) 航线段内,每一个转角点距离像片边缘,均应大于4cm。航线端点与最近的转角点的距离应大于1条像片基线的实地距离;c) 当线路测区范围内地形高差过大时

24、,应采用分区摄影,摄影分区内的地形高差,不应大于相对航高的1/4。6.2.2.3 航空摄影的飞行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a) 航摄像片的倾角一般不大于2,个别最大不大于4;b) 航摄像片的旋偏角一般不大于6,最大不大于10。在航线段内达到或接近最大旋偏角的像片不得连续超过三片;c) 航摄像片的航向重叠应为60%65%,个别最大不得大于75%,最小不得小于56%;d) 航摄像片的旁向重叠应为30%35%,个别最小不得小于15%。摄影区内应无绝对漏洞;e) 航线的弯曲度不得大于3%;f) 摄影后的路径中心线离开像片边缘应大于4cm;g) 同一航线上相邻像片的航高之差应小于20m;同一航线上最大航高与最

25、小航高之差应小于30m;摄影分区内实际航高与设计航高之差应小于50m,当相对航高大于1000m时,则两者之差应小于设计航高的5%。6.2.2.4 航空摄影的摄影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a) 用目视法检查底片,应影像清晰,色调正常,层次丰富,反差适中;不应有明显的阴影、云影、光斑、划痕、静电斑痕、折伤、脱胶、砂粒等缺陷;应能辩认与摄影比例尺相适应的细小地物的影像;b) 光学框标影像必须清晰、齐全;其密度应与像幅内地面上大部分明亮地物影像的密度一致;c) 航摄底片的不均匀变形不应大于3/10000;d) 航摄底片的压平误差,应采用立体坐标量测仪检查。检查时,应测定标准配置点和至少9个检查点的坐标和视差,

26、按6点法相对定向进行解析计算,输出结果检查点上的残余上下视差不应大于0.02mm;e) 底片的蒙翳值不应大于0.2;对光亮较小的地物最大密度宜为1.4;对光亮较大的地物最大密度宜为1.8;地物密度差,最大不应大于1.4,最小不应小于0.6。6.2.2.5 航摄资料验收应符合下列要求:a) 航摄执行单位,应向委托单位提供有关航摄资料的检查记录;b) 航摄委托单位,应以本规定和航摄合同为依据,对航摄资料进行检查验收,并办理移交手续;c) 航摄资料检查验收,可采用目视检查法、数据测定法和样片比较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d) 对航摄资料的飞行质量、摄影质量等检查验收的要求应按6.2.2.3和6.2.2.4

27、执行。6.2.2.6 航空摄影资料检查验收后,航摄执行单位应向航摄委托单位提交下列航摄资料:a) 全部底片及航摄底片登记表;b) 像片3套;c) 像片索引图底片及索引图像片1份;d) 航摄仪技术数据表和鉴定表;e) 航摄成果质量鉴定表;f) 航摄底片、像片和像片索引图等移交清单;g) 航空摄影技术及质量检查报告。6.3 GPS航测外控及联系测量6.3.1使用GPS进行航摄外业控制及联系测量、像片控制点测量时应采用快速静态或静态作业模式。6.3.1.1 GPS控制网应根据测区实际需要和交通情况进行布置。控制点间距离可在4km10km内选择,点位应选在靠近路径、交通方便、视野开阔、符合GPS接收条

28、件的位置。为了确保在山区RTK电台信号不被高山所遮挡,也可以将控制点布设在开阔的山头。GPS控制点应埋设固定桩。6.3.1.2 GPS主控制网测量精度不得低于E级,最弱边相对中误差不得低于1/20000。主控网相邻点间弦长和大地高差精度,以及主控网点至支站点间弦长和大地高差精度,应符合下列要求:a) GPS网相邻点间弦长精度按下式计算确定,并应符合表6.3.1.2-1对点间弦长精度要求的规定。 (6.3.1.2)式中:标准差,(mm);a固定误差(mm);b比例误差系数(ppm);d相邻点间距离(km)。表6.3.1.2-1 点间弦长精度要求弦 长 类 别固定误差a(mm)比例误差系数b(pp

29、m)主控制网点间弦长1010主控制点至支点站点间弦长1020b) GPS测量大地高差的精度,应按(6.3.1.2)式计算确定,并应符合表6.3.1.2-2对点间大地高差精度要求的规定。表6.3.1.2-2 点间大地高差精度要求大 地 高 差 类 别固定误差a(mm)比例误差系数b(ppm)主控制网点间大地高差1015主控制点至支点站点间大地高差10306.3.1.3 GPS控制网应与附近等级高的国家平面控制网相互联接和转换,联测点数应不少于2个点,要求联测点位分布均匀,且能控制本控制网,应对起算平面控制测量成果进行校测。同一线路工程项目的GPS控制网分为多个投影带时,在分带交界附近应同国家平面

30、控制点联测。6.3.1.4 GPS进行高程联测时,联测点数应均匀分布且能控制全网,应对起算高程成果进行校测。6.3.1.5 GPS控制网的点名应沿线路前进方向顺序编号,并在编号前冠以“K”字样。当新点与原有点重合时,应采用原有点名。同一个GPS网中严禁出现相同的控制点名。6.3.1.6 GPS控制点周围应设置明显的指向标志,并实地绘制GPS点点之记(包括所利用的已有控制点)。GPS点点之记格式见附录A。6.3.1.7 像片控制点测量宜与GPS控制点测量同期完成,但GPS主控制网应单独进行平差。GPS控制网应由一个或若干个独立观测环构成,GPS控制网应采用网连式、边连式布网,网中不应出现自由基线

31、。6.3.1.8 接收机开始记录数据后,应随时注意卫星信号和信息存储情况,并填写GPS外业观测手簿。GPS外业观测手簿格式见附录B。当接收和存储出现异常时,应随时进行调整,必要时应及时通知其它接收机以调整观测计划。6.3.1.9 GPS测量作业应符合下列要求a) 每时段观测应在观测前后分别量取天线高,量至毫米,两次天线高之差应不大于3 mm,并取平均值作为天线高;b) 观测期间,不得在接收机附近50 m以内使用电台、10 m以内使用对讲机或接通手机;c) 在GPS快速静态(或静态)作业模式测量中,同一观测单元期间各个GPS接收机的采样间隔要相同,不能变更;d) 同一观测时段过程中不允许进行自测

32、试、改变卫星截止高度角、改变数据采样间隔、改变天线位置和按动关闭文件和删除文件等功能键;e) 每日观测结束后,应将接收机内存的数据文件传送到计算机内或转录到外存介质上。外业观测数据文件应拷贝,并一式两份,不得进行任何剔除和删改;f) 一个测区内数据处理过程中,选用的起始点单点定位坐标精度(WGS-84坐标系)不应大于25m。6.3.1.10 各级GPS测量基本技术规定应符合表6.3.1.10的要求。表6.3.1.10 各级GPS测量基本技术要求项目 级别CDE卫星截止高度角()151515同时观测有效卫星数444有效观测卫星总数644观测时段数21.61.6时段长度(min)静态604540快

33、速静态双频+P(Y)码1052双频全波151010单频或双频半波302015采样间隔(s)静态103010301030快速静态515515515时段中任一卫星有效观测时间(min)静态151515快 速静 态双频+P(Y)码111双频全波333单频或双频半波555注:1、观测时段长度应为开始记录数据到结束记录的时间段; 2、观测时段数1.6,是指每站观测一时段,至少60%测站再观测一个时段。6.3.1.11 外业结束后应及时进行观测数据的处理和质量分析。每个时段应进行同步环和异步环闭合差校核,校核时应符合下列要求:a) 多台接收机同步观测会产生多个三边同步环,在处理各边观测值后,应检查一切可能

34、的三边环闭合差。其三边同步环坐标差分量闭合差,应小于下列指标: (6.3.1.11-1) (6.3.1.11-2) (6.3.1.11-3) = (6.3.1.11-4)式中:三边同步环纵向坐标闭合差;三边同步环横向坐标闭合差;三边同步环竖向坐标闭合差;三边同步环全长闭合差; 取同步闭合环平均弦长值按6.3.1.2式计算的弦长中误差。b) 当由若干个独立观测边组成异步环闭合环时,应进行校核。各坐标差分量闭合差应小于下列指标: (6.3.1.11-5) (6.3.1.11-6) (6.3.1.11-7)= (6.3.1.11-8)式中:异步闭合环纵向坐标闭合差;异步闭合环横向坐标闭合差;异步闭合

35、环竖向坐标闭合差; 异步闭合环全长闭合差; 组成异步闭合环中的边数; 取异步闭合环平均弦长值按6.3.1.2式计算的弦长中误差。6.3.1.12同一条边任意两个时段的成果互差,应小于GPS接收机标称精度的2倍。6.3.1.13当检查或数据处理时发现观测数据不能满足要求时,应对GPS成果进行全面分析,并对其中部分数据进行补测或重测。6.3.1.14平差时应首先进行无约束平差,检查GPS基线向量网的内符合精度、基线向量间有无明显的系统误差,并剔除含有粗差的基线边。6.3.1.15进行GPS控制网平差前,应根据实际需要选定起算数据,并对起算数据的可靠性及精度进行检查分析。6.3.1.16GPS控制网

36、可以采用三维约束平差或二维约束平差法。a) 约束平差时,可约束控制点的坐标、距离或方位角作为强制约束的固定值;b) 当采用三维约束平差时,可只假定一个点的大地高作为高程起算数据;c) 当采用二维约束平差时,应先将三维GPS向量转换为二维基线向量。6.3.1.17当仅联测到一个已知高程点时,可将联测点作为起算高程点,用平面网平差所得的坐标反算出网中各个边长,并利用各边的WGS-84大地高差,以距离定权,按常规高程控制网严密平差法进行平差。6.3.1.18计算结束后,应对所处理的数据及结果进行分析,并输出GPS平差成果。GPS平差成果中除了包含GPS测量成果及精度外,还应包含平差软件名称和版本、采

37、用的GPS设备型号和编号、计算日期、观测者和计算者等内容。6.3.2 像片控制点的布设6.3.2.1 像片控制点在像片上的布点位置, 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像片控制点距像片边缘应大于1.5cm,距像片上的各类标志应大于 1mm;b) 像片控制点离开方位线的距离,应大于 4.5cm;c) 像片控制点应布设在航向三片重叠范围内。当相邻航线公用时, 应布设在航向及旁向六片(或五片)重叠范围内;d) 相邻航线公用的像片控制点, 应布设在旁向重叠中线附近, 离开上、下航线像片方位线的距离, 均应大于4.5cm;当旁向重叠过大,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上、下航线应分别布点;当旁向重叠过小,像片控制点在相邻航

38、线不能公用时, 应分别布点,此时控制范围在像片上裂开的垂直距离不应大于1cm。当条件受限制时,也不得大于2cm。6.3.2.2像片控制点在航线上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a) 航线首末上下两端点的上下两控制点应尽量位于通过像主点且垂直于方位线的直线上,困难时互相偏离一般不得大于半条基线。上下对点应布在同一立体像对内;b) 单航线布点时,至少每5条基线布设一对控制点,每条航带的像片控制点个数不少于6个。在两条航线的结合处应布置公共像片控制点;c) 区域网布点应符合下列规定:当区域网用于加密平高控制点时,航线条数不超过5条,可按周边6点法或周边8点法布设(如图6.3.2.2(a)和(b),航线方向

39、每对高程点间隔数的基线数为35条。高程点平高点(a)(b)图6.3.2.2区域网布点方案(a)平高周边6点法; (b) 平高周边8点法d) 当航向重叠小于 53% 时,应以漏洞为界分别布点;漏洞部分应采用野外测图方法补测;e) 当旁向重叠小于15%时,应分别布点 ,并应按下列情况分别处理:1) 当选定的像片控制点离开像片边缘大于1cm, 且重叠部分影像清晰, 其范围内无重要地物时, 除应分别布点外,还应在重叠部分加测 23 个高程点;2) 当上述条件不满足时,除应分别布点外, 摄影漏洞处,应采用野外测图方法补测。f) 当像主点或标准点位处于水域内, 或被云影、阴影、雪影等覆盖以及其他原因使影像

40、不清, 或无明显地物时, 应按下列情况分别处理:1) 当落水范围的大小和位置尚不影响立体模型连接时,可按正常航线布点;2) 当像主点附近 3cm 范围内选不出明显目标, 或航向三片重叠范围内选不出连接点时, 落水像对应采用全野外布设像片控制点;3) 当旁向标准点位落水,且在离开方位线 4cm 以外的航向三片重叠范围内选不出连接点时, 落水像对应采用全野外布设像片控制点。6.3.3 像片控制点的选刺,应符合下列规定:6.3.3.1 像片控制点以判点为主,刺点为辅。宜在室内做出选点方案,野外选刺。6.3.3.2 平面控制点应选在影像清晰的交角良好 (60 90) 的固定地物交角和影像小于 0.2m

41、m 的点状地物中心;高程控制点应选在高程不易变化且各相邻像片上影像清晰的目标点上;平高控制点的点位目标 ,应同时满足平面和高程控制点对刺点目标的要求;像片控制点应选刺在便于GPS架站的目标点上;点位实地的辨认精度,不应大于 0.15mm。6.3.3.3 刺点应在立体镜或放大镜下进行,必须刺透, 平面点和平高点的刺点误差, 不应大于像片上 0.1mm, 并不得出现双孔。6.3.3.4 如果平高点选在围墙等垂直地物上,高程点宜选在高处。6.3.3.5 对于选择刺点目标有困难的位置, 宜选刺点组。6.3.3.6 等级三角点、水准点、导线点及其他埋石点宜刺出, 并应绘制点位略图和量注标志与地面的比高精

42、确至1cm。6.3.4 控制片的整饰,应符合下列规定 :6.3.4.1 控制片的正面整饰,应包括点位标记和点号,像片控制点以7mm直径的圆形表示。航线间公用像片控制点应在相邻航线基本片上转标,并应注出刺点航线号和像片号。控制像片正面整饰格式见附录C。6.3.4.2 控制片的反面整饰,应以相应的符号标出控制点的点位,并绘出详细、准确的草图,大小以2cm2cm为宜,并配简要的说明文字,描述点位的准确位置。描述平面位置时,以像片编号字头方向为上,使用上下左右说明,应使用灰度、色彩来说明;在没有明显地物的山地, 可绘出等高线地貌略图或断面图来表示。签署刺点者、检查者姓名和日期。控制像片反面整饰格式见附

43、录D。6.3.4.3 像片控制点应统一编号,宜使用航带号和顺序号。6.3.5 GPS像片控制点的联测6.3.5.1 像片控制点联测,平面控制精度应符合相当于图根导线测量精度要求,高程控制精度应符合相当于图根水准测量或图根三角高程精度要求。6.3.5.2 像片控制点平差宜在GPS主控制网平差完成后单独进行。6.3.5.3 像片控制点的坐标、边长及高程的计算取值应精确值至1mm,坐标和高程成果取值应精确至1cm 。6.4 路径走廊调绘6.4.1 路径走廊航测的像片调绘工作,宜采用室内判绘与野外调绘及仪器实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绘范围为线路路径左右各300m。6.4.2 室内判绘应采用立体观察、影像

44、识别等手段进行,对难于判读准确的微地物、微地貌等,应到现场进行调绘。对于交叉跨越、平行接近、新增地物和变化地形的调绘,宜采用仪器实测配合进行。6.4.3 像片调绘必须判读准确、描绘清楚、图式符号运用恰当、位置正确、各种注记准确无误,并做到清晰易读。地物、地貌的类别和性质,应由调绘确定。6.4.4 对交叉跨越的电力线应在像片上标明电压等级和杆(塔)型,并标出杆高;对电压超过35kV(包括35kV)的电力线,应现场实测出路径附近的杆高。根据设计要求,必要时测量路径跨越电力线的弧垂点的高度。6.4.5 对交叉跨越的通讯线、架空电缆、架空光缆应在像片上标注其类型、等级、杆型、杆高。6.4.6 对交叉跨越的地下电缆、地下光缆和地下管线应在像片上标注其类别及位置。6.4.7 对交叉跨越的架空索道、架空水渠等地物应在像片上标注其位置及高度。6.4.8 对交叉跨越的公路和铁路应标注名称、通向及跨越点的里程;对交叉跨越的江河应标注出名称、通向及流向。6.4.9 对沿线走廊范围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