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云间九峰茶生态园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085015 上传时间:2019-02-11 格式:DOC 页数:77 大小:1.8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采云间九峰茶生态园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采云间九峰茶生态园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采云间九峰茶生态园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亲,该文档总共7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采云间九峰茶生态园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采云间九峰茶生态园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7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采云间九峰茶生态园工程可行性研究报 1 采云间九峰茶生态园项目工程采云间九峰茶生态园项目工程 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 采云间九峰茶生态园工程可行性研究报 2 目 录 第一章第一章 总总 论论 1 1 一、项目概况.1 二、项目承办单位及法人代表简介.3 第二章第二章 项目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项目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5 5 一、项目建设的必要性.5 二、项目建设的可行性.6 第三章第三章 市场预测及营销策略市场预测及营销策略 1111 一、市场分析11 二、竞争力分析12 三、营销策略13 第四章第四章 建设规模与主要建设内容建设规模与主要建设内容 1717 一、项目建设规模17 二、项目主要建

2、设内容17 第五章第五章 技术方案、设备方案和工程方案技术方案、设备方案和工程方案 1919 一、技术方案19 二、主要设备方案22 三、工程方案24 第六章第六章 主要原材料与燃料供应主要原材料与燃料供应 2626 采云间九峰茶生态园工程可行性研究报 3 一、主要原辅材料供应26 二、原材料、辅助材料来源与运输方式27 第七章第七章 总图运输与公用辅助工程总图运输与公用辅助工程 2929 一、布置原则29 二、总平面布置方案的说明29 三、平面布置31 四、竖向布置31 五、总平面布置主要指标32 六、厂内外运输32 七、公用辅助工程34 八、供电工程35 九、照明35 十、防雷及等电位联结

3、36 十一、通信设施36 十二、供热设施36 第八章第八章 节能节水措施节能节水措施 3737 一、节能节水措施37 二、能耗指标分析37 第九章第九章 劳动安全与消防劳动安全与消防 3838 一、危害因素和危害程度38 二、安全措施方案38 采云间九峰茶生态园工程可行性研究报 4 三、工业卫生39 四、消防设施39 第十章第十章 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 4141 一、厂址环境条件41 二、项目建设和生产对环境的影响42 三、环境保护措施44 四、环境保护投资46 五、环境影响评价46 第十一章第十一章 项目管理与实施进度项目管理与实施进度 4848 一、项目管理48 二、项目建设工程与实施

4、进度安排48 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方案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方案 5050 一、投资估算50 二、估算结果与资金筹措方案51 三、社会风险分析52 第十三章第十三章 项目结论与建议项目结论与建议 5353 一、结论53 二、建议53 第一章 总 论 11 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采云间九峰茶生态园项目工程 项目承办单位:浙江采云间茶业有限公司 项目拟建地点:金华九峰山茶场 12项目背景 金华,浙江省辖市,位于省境中部偏西,北纬 280212047, 面积 10918.00 万平方公里。金华历来有“四省省衢” 、浙中交通枢纽之称。 浙赣铁路横穿东西,金温、金千铁路纵贯南北;公路四通八达,

5、330 国道、03 省道、45 省道在城区交汇;有杭金衢、金丽温、金甬高速公路。2006 年末, 金华市设婺城、金东 2 个市辖区,辖武义、浦江、磐安 3 个县,代管兰溪、义 乌、东阳、永康 4 个县级市。辖 40 个街道、74 个镇、37 个乡,272 个社区、 93 个居民区、4826 个行政村。 金华市位于浙江省中部,为省辖地级市,以境内金华山得名。界于东经 119 1412046 30,北纬 283229 41。东邻台州,南 毗丽水,西连衢州,北接绍兴、杭州。南北跨度 129 公里,东西跨度 151 公里,土地面积 10941 平方公里。市区位于东阳江、武义江和金华江交汇 处,面积 2

6、044.68 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 68.79 平方公里。 采云间九峰茶生态园前身为金华市九峰山茶场,创建于八十年代初, 原为浙江省农业厅直属茶叶基地之一。茶场现有茶园面积约为 2350 亩,果 园约 700 亩,总面积 3600 多亩。经过多年努力,茶园内机耕路网初步形成, 建起了加工车间、办公楼和职工生活宿舍等基础设施,成为全市最大的茶 场。然而,由于体制和资金等方面的原因,茶场发展面临困境。茶场原承包 给农户,但因技术及资金等方面的原因,茶场发展面临困境。茶场原承包给 农户,但因技术及资金支持不足。由此形成了恶性循环,致使茶园老化程度 相当严重,并已造成大片的茶树枯萎、死亡。为此,只有引

7、进外来资金与技 术,才能改变茶场现状,谋求更大发展。 浙江采云间茶业有限公司是我国最早从事有机茶开发和茶叶生产的企 业,下设六个分厂,技术和资金雄厚,现有省著名商标二只,市著名商标两 只。曾多次获得省部、国家乃至国际的各种品牌荣誉称号,产品主要销往美、 日、德等国家和地区。采云间茶业有限公司拥有全国唯一的“联合国有机茶 生产与贸易示范基地”。 2004 年 11 月浙江采云间茶业有限公司在婺城区政府招商牵引下,与 金华市九峰茶场签订了整体租赁五十年的茶园、果园及承包合同,经过 五年多的“三改”即改树、改土、改种及加工生产线的引进,共投入 3000 多 万元,已形成葱郁的无公害茶园、果园及工厂

8、3600 余亩园区,年产干茶 2000 余吨的生产能力;已形成茶园内机械道路网络和衬托茶园环境的防护 林。而且茶园傍邻 500 多亩的西畈水库和九峰山省级风景名胜区。放眼远 眺,园区内峰峦峻秀、阡陌纵横,沃野碧茶一望无垠,清波翠湖如珠镶玉嵌, 风光旖旋,胜景天然。柔和秀雅的格调与雄峙险绝的九峰诸岩刚柔相济,辉 映成一幅奇绝秀美的画卷。 浙江采云间茶业有限公司为贯彻和响应婺城区委、区政府提出“将婺城 区打造成一个集创业乐园、休闲胜地、人居佳境为一体的浙中一流现代化 生态城区”的号召,建成绿色生态家园、生产安全产品为典型代表的生态农 业园,已在 2005 年就着手规划并通过专家评审了九峰茶生态园总

9、体规划, 按照规划的要求,已经完成了第一期即茶园的种植改良与环境的营造, (及 生态茶园生产示范区)根据目前生产与环境现状,以现有九峰茶园为基础, 建成一个集茶叶加工、茶园观光、果林观赏鱼采摘、制茶参观与体验、茶文 化普及与推广、茶艺表演、茶产品导购等旅游产品于一体的大型农业生态 观光园。 茶生态园建设项目整合了采云间公司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及雄厚的资本 及市场资源和九峰山丰富的自然资源,形成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合作 模式,必将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3 项目编制依据及研究内容 131 项目编制依据 1.规划局、土地局核准红线图 2.国家及地方颁布有关设计规划标准 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10、GB50016-2006 4.甲方提供条件资料 132 可行性研究报告研究内容 本可行性研究报告以采云间九峰茶生态园项目工程的建设为研究对象, 重点阐述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建设规模、建设方案、投资估算及经 济评价等。 1.4 研究报告的主要结论 1.4.1 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方岩风景区综合整治工程包括安置区建设和核心景区(岩下等三村)的 修复和改造。其中: 方岩风景区综合整治工程安置区建设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项 目 用地面积 (万平方米) 住宅面积 (平方米) 公建面积 (平方米) 备注 住宅用地39.053900005000容积率大于 1.0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4.368300农贸市

11、场 1030024 班小学 25009 班幼儿园 绿地小区绿地 3.18 街头绿地 6.67 防护绿地 9.60 行政办公用地0.649600 行政、事业等便民 服务机构 容积率按 1.5 商业金融用地9.27110000容积率按 1.2 社会停车场用地1.84 交通设施用地3.34 公园5.57 道路用地14.52 总计98.04390000145700 岩下等三村区内环境的修复和改造。岩下等三村区内面积约 765 亩 (510000 平方米),拆迁建筑面积 298600 m2,共拆迁 3025 人,1176 户,绿化 改造面积 350000 m2, “明清一条街”路面改造面积 3750 m

12、2,修复改造保留建 筑 22168m2。 本项目总投资 :120780万元 序号建设内容 投资估算 合计(万元) 1 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村民安置 84453 其中政府投资:43475 2 核心景区(岩下等三村)的修复和改造 36327 其中政府投资:27596 总计 120780 建 设 期:2年 2008年5月2010年5月 1.4.2 研究报告主要结论 1本项目建设是必要的 A项目建设是保护方岩风景区的需要。 B项目建设是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C项目建设是永康方岩风景名胜区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需要。 2本项目建设是可行的 A当地政府给予的行政支持,使项目建设有了保障。 B项目建设符合发

13、展规划; 建设资金正在积极落实。 C. 项目选址在永康市方岩风景区和方岩风景区综合整治工程安置区, 符合永康市城市总体规划。 第二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2. 1 1 本本项项目目建建设设是是带带动动金金华华及及九九峰峰山山景景区区风风景景旅旅游游事事业业发发展展的的需需要要。 茶生态园与九峰山景区相依,距金华市也较近,约 26 公里,距金华西 部重镇汤溪镇 2 公里。茶生态园所处的金华市地处浙江省中部,是长江三 角洲经济圈的 22 个城市之一,也是宁波、温州等沿海经济区向内陆腹地推 进的过渡地区,是浙、闽、皖、赣四省的交通要道和重要的货物集散地。境 内有双龙国家级风景区,及九峰山、大佛寺、

14、仙源湖、积道山、琅峰山等省、 市级风景区,还有太平天国侍王府、宋代名刹天宁寺、八咏楼等胜迹,茶生 态园的建设可以与之联网旅游,为金华的旅游事业起到促进作用。茶生态 园区南依风景秀丽的九峰山省级风景名胜区九峰山,又称龙邱山,芙蓉山, 为丹霞地貌结构,叠嶂连岗,奇峰挺九,山水相依,景观雄奇峻秀。历史上 众多文人雅士曾到此隐居讲学,葛洪、徐安贞、贯休、黄公望、胡森在此或 修仙得道,或吟诗作画,留下诸多脍炙人口的篇章。1998 年浙江省政府批 复建立九峰山-大佛寺省级风景名胜区,九峰山景区的风景旅游事业也开 始起步。然而,由于缺乏足够的宣传和缺少配套的休闲、娱乐设施,景区旅 游仅停滞在自然观光为主的初

15、级阶段,年游客量在 5 万人左右。茶生态园 的建设,增添了参与性、休闲性、科普性旅游项目,必将带动九峰山风景区 风景旅游事业进入跨越式的发展阶段。 2.2 本本项项目建目建设设符符合合国国家家及及地地方方“十十一一五五”规规划划农农业业发发展展方方向向,符符合合 浙浙江江省省茶茶叶叶规规划划导导向向。 2006 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 出了“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大任务。国家、 浙江省及金华市“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 品加工转化增值”作为“十一五”期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

16、力、提高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同 时, 浙江省茶产业“十一五”规划指出,到 2010 年无性系茶园的面积要占全 省茶园面积的 60%以上,茶园基本实现无公害化,有机茶生产面积扩大到 l9.5 万亩,有机茶产量 1 万吨,基本确立世界绿茶加工中心地位,实现茶叶 大省向茶叶强省转变。 浙江省“十一五”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提出要重点提 高茶叶的田间耕整、节水灌溉、高效植保、收获运输、冷藏保鲜、产后加工 等主要环节的机械化水平。茶生态园建设中包括高新生产示范区和茶叶加 工区,符合国家及地方“十一五”规划农业发展方向,符合浙江省茶叶规划导 向。 2.32.3 本项目的建设符合本项目的建设符

17、合金华市婺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金华市婺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 五年规划纲要五年规划纲要的需要。的需要。 根据金华市婺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经 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与主要目标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 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围绕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打造“活力婺城、实力婺城、生态婺 城、和谐婺城”为主线,以推进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积极实施“工业 立区、开放兴区、科教强区、生态建区”四大战略,努力建设浙中先进制造业 基地、高效生态农业基地、现代服务业高地,形成“城乡统筹、产业提升、区 域发

18、展、社会和谐”新局面,为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生态环 境继续改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争取下降 15%左 右,进一步加快生态区建设,加大对重点流域、重点区域和重点企业的环境 污染整治力度,加强生态林建设,加大水资源保护力度,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相处。 九峰茶生态园项目的建设正是响应了“工业立区、开放兴区、科教强区、 生态建区”四大战略中生态建区的号召,本项目的建设符合金华市婺城区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需要。 2.2. 3 3 本项目建设是婺城区明确主体功能区划,形成功能布局合理的本项目建设是婺城区明确主体功能区划,形成功能布局合理的 “一带两域三区

19、一带两域三区”的区域发展格局的需要。的区域发展格局的需要。 根据市区总体战略布局和婺城区自然状况、经济基础、设施条件、人口 规模等,按照“西进开发、南北互动、集聚优化、城乡一体”的思路,对地域 空间加以统筹规划和有机整合,明确主体功能区划,形成功能布局合理的 “一带两域三区”的区域发展格局。其中提升“两域”即以双龙国家级风景名 胜区为中心的北山区域和以仙源湖省级旅游度假区和九峰山省级风景区 为中心的南山区域,是构筑金华市区乃至周边县(市)的重要生态屏障和水 资源保护区,也是重要的生态产业开发区。 “两域”应按照“保护优先、有序开 发”的原则,一方面积极推进人口内聚外迁,减轻人口负荷,优化人口布

20、局, 加强生态空间建设;另一方面应积极致力于发展生态型经济,开发旅游休 闲产业和特色农林产业,重点建设好双龙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仙源湖省级 旅游度假区。同时,抓好九峰山、琅峰山旅游景区建设。其中仙源湖省级旅 游度假区、九峰山、琅峰山旅游景区建设以“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为主题, 以城区商务、地方文化和生态资源为依托,将该区建设成为集休闲度假、 观光旅游、商务会展与生态居住等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度假区和休闲旅游娱 乐基地。 第三章 项目选址及建设条件 31 项目选址 本项目选址:采云间九峰茶生态园位于金华市婺城区汤溪镇境内,南 倚秀拔奇伟的九峰山,距金华市区 26 公里,距金华西部重镇汤溪镇 2 公里,

21、 距杭金衢高速公路金华金西出口约 5 公里,交通十分方便。 32 项目建设条件 3.2.1 自然地理环境条件 1. 地理位置 地理坐标为东径 1192100,北纬 285920。总规划面积 7622.6 亩, 范围由九峰山茶场及宅口、后徐等部分乡村果园、山林组成。 2. 地质地貌 茶生态园在地质构造上属于华南地槽褶皱系、浙东华夏褶皱带中的余 姚遂昌火山基地断块隆起地带,该区基底由前泥盆纪陈蔡弹变质岩系组成, 至中生代晚侏罗纪被巨厚的陆相火山岩系覆盖,岩性以凝灰岩及白垩纪紫 红色砂砾岩为主。地貌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南高北低。最高点海拔 118.9 米,最低点海拔 64.5 米。 3. 土壤条件

22、园区内主要成土母岩为凝灰岩、砂砾岩,土壤以红壤为主,局部有水稻 土分布,土层深厚,土体淋溶强烈,适宜于林木、果木和农作物生长。 4.气候水文 茶生态园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丰富,光 照充足。年平均气温 17.5,7 月平均气温 29.5,1 月份平均气温 5.1,极 端最高气温 41.3,极端最低气温-7.1。年平均降雨量为 1391 毫米,年无 霜期 256 天。 园区内沟谷众多,溪涧交错,溪流多发源于九峰山,具有源短流急,河 床比降大、径流季节性变化明显等特征。茶生态园内最主要的水体为翠湖, 总面积 45 万平方米,库容 193 万立方米,湖岸曲折秀美。 5.动植物

23、资源 植被分区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北部亚地带,浙皖山丘青冈苦槠林 栽培植被区,浙西山地丘陵青冈苦槠林分区,地带性典型植被类型为中亚 热带常阔叶林,由于人为耕种活动频繁,原生植被已不存在。现有的植被类 型以茶园为主,此外尚有马尾松林,以及果园、竹林等。植物区系属中国- 日本森林植物亚区的华东区。阔叶乔木树种主要有香樟、湿地松、马尾松、 水杉、乌桕、枫香、马褂木、楝树等。灌木树种中常见的有算盘子、杜鹃、继 木、黄栀子等。园区森林覆盖率为 90%。 野生动物资源主要有鸟类和兽类,常见的有白鹭、山雀、华南兔、松鼠 等。 32.2 基础条件 1.区位条件 茶生态园与九峰山景区相依,距金华市也较近,约

24、26 公里,距金华西部重镇 汤溪镇 2 公里。茶生态园所处的金华市地处浙江省中部,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 22 个城市之一,也是宁波、温州等沿海经济区向内陆腹地推进的过渡地区,是浙、 闽、皖、赣四省的交通要道和重要的货物集散地。境内有双龙国家级风景区,及九 峰山、大佛寺、仙源湖、积道山、琅峰山等省、市级风景区,还有太平天国侍王府、 宋代名刹天宁寺、八咏楼等胜迹。 2.风景资源条件 茶生态园境内峰峦峻秀、阡陌纵横,沃野碧茶一望无垠,清池翠湖如珠镶玉 嵌,风光旖旎,胜景天然。柔和秀雅的格调与雄峙险绝的九峰诸岩刚柔相济,辉映 成一幅奇绝秀美的画卷。根据风景旅游资源的分布、数量、组合特性和整体景观 效果

25、,并考虑所处的地理环境进行综合分析,茶生态的景观资源具有“秀、幽、野、 雅”的特色。 (1)芳洲绿屿:位于翠湖西南,为突出湖岸的半岛。三面环水,西侧潺潺的 小溪,东、北临湖。地势平坦,长满青草。春来野花漫漫,芳香四溢。 (2)翠湖清波:即西畈水库,总面积 45 万平方米,湖总 193 万立方米,位于 茶生态园东北部。翠湖北部为平直的堤坝,南、西、东三面为曲曲折折, 幽深多变的湖岸。湖岸上茶山、松林、竹影、禾田倒映水中,景象迷人。 (3)九峰茶韵:九峰茶叶相传为葛洪所植,又称九峰仙茶。现有九峰山茶场 茶园面积约 2300 亩,呈两条平行带状分布于九峰山北侧。春末茶梢染 绿,碧波荡漾,身着彩衣的村

26、姑星星点点立于茶丛中,充满诗情画意。 (4)竹林倩影:翠湖西侧成片的竹林,面积约 5 亩,修长挺拔,微风吹来, 竹影摇曳,绿荫映水。 (5)桔染秋意:园区内果树众多,尤其是柑桔园,面积 700 亩。秋季果实累 累,挂满枝头,满树金黄。 (6)沃野禾香:翠湖南端,有纵横阡陌的田野,面积 150 亩,充满自然田园 气息,可以令游客洗却城市之喧闹,饱览自然之风情,心旷神怡。 (7)松涛林壑:翠湖东侧 600 亩松林,宛如绿色屏障,掩映水边,微风吹过, 松涛回荡,久久不息。 (8)曲涧鹭飞:位于宅口村东侧有一小溪涧,溪水源自九峰山,蜿蜒流入翠 湖,涧内常有白鹭等多种水鸟憩息、觅食。当成群的白鹭纷纷从水

27、中跃 飞,在空中翱翔时,优美的身姿,令人赏心悦目。 (9)现代茶机:茶场场部现代化茶叶加工车间内,采用日本进口的茶叶加 工流水线,可以年产 1000 吨蒸青茶,工艺先进,令人惊叹。 3.交通条件 (1)对外交通条件 采云间九峰茶生态园位于金华市区西部,距金华市区 26 公里。金华位 于浙江省中部,为浙、闽、皖、赣四省的交通要道和重要货物集散地。境内 有杭金衢、金丽温高速、金甬高速、浙赣铁路、330 国道、白汤下公路等,对 外交通颇为方便。 茶生态园以金西开发区为依托,距汤溪 2 公里,汤溪历史悠久,明成化 七年(1417)置县,人文古迹众多,历史上为兵家必争之地。境内建有汤山(坑)、 汤莘(畈

28、)、汤九(峰)等多条公路,金华至汤溪日发中巴 30 余辆,同时还有随 叫随到的“的士”,交通十分便利。 (2)内部交通条件 茶生态园一带农作活动频繁,汤九公路贯穿其中,园区已有简易公路、 机耕便道和人行步道的交通网络。 4.电力系统 目前,园区内用电主要为茶叶加工、管理和生活用电。原厂区设有 10KvA 的变电设施,10KVA 电源线路从工业园变电所接入。厂区供电线路 均采用电缆地埋敷设。 5.给排水 1、给水系统 1)给水系统::由市政管网直接供水。 2)给水计量:水表设于室外地面水表井内. 2、排水系统 1)排水采用污废分流制。 2)污水经沼气池处理后与废水一起排入市政下水道。 3)通气管

29、采用伸顶通气管。 3、雨水系统: 1)本工程设独立的雨水系统,雨水有组织排至底层,排入市政雨水管 道。室外雨污分流。 2)除特殊说明外,屋面雨水斗均采用 87 型 II 式雨水斗, 详 GJBT-546 01S302 4、消防: 本工程耐火等级为二级,室内消防用水量为 15L/S,室外消防用水 量为 20L/S。 室内消防栓采用合体式消火栓箱,箱内设置两只 4KG 磷酸铵盐干粉灭 火器。 室外消火栓采用 SS100 型,详 01S201。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同志们:现在,我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

30、报告。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此时此刻,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经过九十多年艰苦奋斗,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前景。我们对党和人民创造的历史伟业倍加自豪,对党和人民确立的理想信念倍加坚定,对党肩负的历史责任倍加清醒。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

31、变化,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全党一定要牢记人民信任和重托,更加奋发有为、兢兢业业地工作,继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继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完成时代赋予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一、一、过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十年的基本去五年的工作和十年的基本总结总结十七大以来的五年,是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奋勇 前进的五年,是我们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五年。十七大对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作出全面部署。为贯彻十七大精神,中央先后召开七次全会,分别就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制

32、定“十二五”规划、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等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作出决定和部署。五年来,我们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十二五”规划,各方面工作都取得新的重大成就。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二一一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四十七点三万亿元。财政收入大幅增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粮食连年增产。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基础设施全面加强。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效显著,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超级计算机、高速铁路等实现重大突破。生态文明建设扎实展开,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农村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非公有

33、制经济健康发展。现代市场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健全,财 税、金融、价格、科技、教育、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事业单位等改革稳步推进。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进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二位。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改善民生力度不断加大,城乡就业持续扩大,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家庭财产稳定增加,衣食住行用条件明显改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农村扶贫标准大幅提升,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持续提高。民主法制建设迈出新步伐。政治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基层民主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成绩显著。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壮大。行政体制改革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取得

34、新进展。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开展,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创作生产更加繁荣,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社会建设取得新进步。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明显提高。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建立,新型社会 救助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医保基本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推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国防和军队建设开创新局面。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取得重大成就,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协调

35、推进、全面加强,军事斗争准备不断深化,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能力显著增强,出色完成一系列急难险重任务。港澳台工作进一步加强。香港、澳门保持繁荣稳定,同内地交流合作提高到新水平。推动两岸关系实现重大转折,实现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签署实施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形成两岸全方位交往格局,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外交工作取得新成就。坚定维护国家利益和我国公民、法人在海外合法权益,加强同世界各国交流合作,推动全球治理机制变革,积极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话语权进一步增强,为改革发展争取了有利国际环境。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继续推进,思想理论建设成效明显

36、,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重要成果,党的建设改革创新迈出重要步伐。党内民主进一步扩大。干部队伍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人才工作开创新局面。创先争优活动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深入进行,基层党组织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成效。同时,必须清醒看到,我们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

37、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进一步认真加以解决。过去五年的工作,是十六大以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年实践的重要组成 部分。这十年,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战胜一系列重大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局势风

38、云变幻,综合国力竞争空前激烈,我们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发展步伐,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契机,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坚定不移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前进过程中,我们战胜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认真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时提出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开拓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广阔空间。二八年以后,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发展遭遇严重困难,我们科学判断、果断决策,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企稳回升,积累了有效应对外部经济风险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经验。我们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上海世博会,夺取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和灾后恢复重建重大胜利

39、,妥善处置一系列重大突发事件。在十分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党和人民经受住严峻考验,巩固和发展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 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增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十年来,我们取得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跃升到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人们公认,这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民主不断健全、文化日益繁荣、社会保持稳定的

40、时期,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得到实惠更多的时期。我们能取得这样的历史性成就,靠的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正确指引,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奠定的深厚基础,靠的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在这里,我代表中共中央,向全国各族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爱国人士,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和台湾同胞以及广大侨胞,向一切关心和支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各国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总结十年奋斗历程,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 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41、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面向未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

42、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 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牢固基础。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

43、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必须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改 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

44、各方面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全党一定要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把握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永葆党的生机活力,永葆国家发展动力,在党和人民创造性实践中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二、二、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义新新胜胜利利回首近代以来中国波

45、澜壮阔的历史,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得出一个坚定的结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是极为艰巨的任务。九十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

46、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

47、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 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据新的实践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

48、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49、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