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俄罗斯文学.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094702 上传时间:2019-02-13 格式:PPT 页数:61 大小:5.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章俄罗斯文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第七章俄罗斯文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第七章俄罗斯文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亲,该文档总共6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七章俄罗斯文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俄罗斯文学.ppt(6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七章 19世纪中期文学,俄国文学,第八节 果戈理 Gogol 第九节 屠格涅夫Turgenev 第十节 陀思妥耶夫斯基Dostoyevsky,第八节 果戈理 Gogol,果戈理(Gogol,1809-1852)俄国19世纪40年代最杰出的作家,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奠基人,世界著名的讽刺作家。他的讽刺艺术确立了俄国文学的批判倾向,加强了普希金奠基的俄国现实主义。,(一)生平和创作,1809年4月1日,出生于俄国乌克兰。 地主家庭。父亲酷爱文学和戏剧。 1821年,进乌克兰涅仁高级中学乌克兰的最高学府。 从插班生到学生运动骨干。 1828年中学毕业。 1829年彼得堡的小公务员。 1830年结

2、识茹科夫斯基。 1831年拜识普希金。 发表狄康卡近乡夜话,一举成名。,1836年钦差大人的上演轰动了整个上流社会。受到反动势力的围攻而出国,长期侨居。 1842年发表死魂灵(第一部),“震撼了整个俄罗斯”。再次遭到围攻,开始陷入严重的思想危机。 死魂灵(第二部)的创作。 1852年初,精神错乱,2月11日深夜,将书稿付之一炬,10天之后与世长辞。,果戈理墓地,狄康卡近乡夜话,分为两集,包括八个短篇和两篇序言。它以狄康卡近郊一个养蜂老人在黄昏时分对围坐在一起的乡亲们讲故事的形式,把各篇连缀起来。书中描述了乌克兰的社会生活和风俗习尚,既表现现实,也讴歌历史。占主导地位的是浪漫主义倾向。,密尔格拉

3、得,1835年发表中篇小说集密尔格拉得,内含四篇小说。其中旧式地主与伊凡伊凡诺维奇和伊凡尼基福罗维奇吵架的故事揭露了宗法制庄园地主生活的无聊庸俗,笔调幽默。对地主阶级既讽刺嘲笑,又有所同情。别林斯基把果戈理这种独特的讽刺艺术风格称为“含泪的笑”。,彼得堡故事集,发表于18351842年,由五个短篇小说组成,其以描写“小人物”命运的狂人日记和外套为最著名。前者写一个小官吏被官僚等级制度残酷迫害,直至发狂的故事;后者描写一个小官吏毕生抄写文书,过着贫困屈辱的生活,好不容易才攒够钱买了一件外套,但后来外套保不住,他也悲惨地死去。 这些“小人物”题材的作品,不但表现了他们生活的贫困凄凉、孤苦无告,而且

4、反映了他们对社会的不满和抗议,也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深切同情。“小人物”形象是19世纪俄国文学的传统形象之一,从普希金的驿站长、果戈理的外套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穷人,不断发展,是俄国文学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的标志。,自然派,是19世纪40年代俄罗斯文学中的一个派别。该派以果戈理的创作为楷模,极力忠于“自然”即现实,抨击反动腐朽的农奴制度和专制制度,同情“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呼吁妇女解放,在文学题材、文学语言和艺术技巧方面都有创新。“自然派”原是俄国反动文人对该派的贬称,别林斯基接过它,经过多次理论上的阐述,赋予新的含意,并热情地肯定了自然派批判现实的倾向。后来,“自然派”便成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

5、别名。,果戈理给普希金的一封信,请费心给我一个题材,随便什么样的,可笑不可笑都行,但要纯粹俄罗斯的轶事。 您做做好事吧,给我一个够写五幕喜剧用的题材,我发誓,准保比小鬼还要可笑。 (俄)果戈理,钦差大臣,讽刺喜剧。 某市把一个过路的彼得堡小官员赫列斯达可夫当作钦差大臣,对他阿谀、行贿。正当市长将女儿许配给这位假钦差大臣,梦想升官发财的时候,传来了真钦差大臣到来的消息,喜剧以哑场结束。 此剧是整个俄国官僚的缩影。赫列斯达可夫轻浮浅薄、爱慕虚荣、自吹自擂、厚颜无耻,具有典型意义。果戈理说:“任何人都至少做过一分钟的赫列斯达可夫”。剧中刻画了老奸巨猾的市长,玩忽职守的法官,不顾病人死活的慈善医院院长

6、,愚昧的督学,偷拆信件的邮政局长。满台反面人物。果戈理认为有一个正面人物,这就是笑。剧本的题词是:“脸丑莫怪镜子歪”。此剧上演,轰动俄国上流社会。,我一生的全部幸福,我全部最高的幸福都和他一起消失了。未经同他商议,我从未着手任何事。如果我不在眼前想象到有他的存在,我没写过一行文字。他会说什么,他会批评什么,他会讥笑什么,他会对什么宣告他的坚实而永恒的赞同,这一切都是我所关切的,都是对我的力量的鼓舞。 上帝啊!我现在的著作(指死魂灵),是他授意的,是他的创作 我写不下去了。我几次拿起笔来,笔几次从我手中掉落。这番愁绪是难以言状的。 (俄)果戈理,(二)死魂灵,发表于1842年,长篇小说,果戈理的

7、代表作。全书11章,描写城里的官僚和乡村的地主,主要写地主。写骗子乞乞科夫在全俄旅行,向地主们索取和收买“死魂灵”的故事。,题名“死魂灵”的寓意,一是实指,指那些在两次人口登记之间死去的农奴,他们在法律上仍被当活人,地主还要为他们纳人头税,因此他们愿意把他们送人或低价卖出。 二是虚指,书中腐朽昏庸的官僚和愚昧贪婪的地主都是些行尸走肉,是真正的死魂灵。,五个具有鲜明个性的地主典型,玛尼罗夫:外表文雅,内心空虚。他的庄园一片荒芜,死亡的农奴不计其数。这是个有文雅外表的寄生虫。 生性懒惰,精神空虚。,死魂灵插图(玛尼罗夫),“赏个脸吧,别这样费心和我谦让,让我在后头走,”乞乞科夫说道。 “不行,巴维

8、尔伊凡诺维奇,不行,您是客人,”玛尼罗夫一边用手向他指着门,一边说。 “别客气,请您别客气啦。请吧,请您先走,”乞乞科夫说。 “那可不行,请原谅,我绝不能让这么一位令人愉快的、教养有素的客人在后头走。” “哪里说得上教养有素?请吧,您先请。” “嗳,还是您先请。” “那怎么敢当?” “嗳,这理所当然嘛!”玛尼罗夫浮起令人愉快的微笑,说道。 最后,两个朋友侧着身子,相互稍微挤了一下,同时走进了门去。,科罗皤契加:女地主,她的个性与玛尼罗夫正相反,她很会料理田产,虽然拥有许多农奴,有鸡、猪、菜园、果树等大量财产,但还是像一个小钱柜一样,“悄悄地慢慢地把现钱一个一个地弄到”,藏入里面去。就连卖死魂灵

9、也怕价钱低了吃亏。 浅薄愚昧、贪婪守旧。,罗士特莱夫:粗野无礼,放荡不羁,他把家产都挥霍在养狗、养马和赌场上。他吹牛、造谣、惹是生非、胡闹成性,是个“地方恶少”式的地主,赶热闹、爱赌博、撒大谎,要恭维但挨打也不要紧。” 浪荡成性,蛮横霸道。,梭巴开维支:粗壮得像一头熊。他把自己的庄园、住宅直到家具都营造得很牢固,在钱财上极精明,出卖死魂灵时不但要了高价,而且还在成交的名单中偷偷加进一个本来不值钱的女农奴去。 粗野笨拙,贪婪顽固。,“他是一个多么好的人呀!” “您说谁?”梭巴开维支对火炉的犄角望着。 “民政厅长。” “嗯,这也许是您觉得如此罢了:实际上他不过是一个共济会会员之流的角色,并且是一个

10、世上少见的傻瓜蛋。” 乞乞科夫听到这样含有几分尖酸刻薄口吻的评语,一时有点不知所措,但是后来,他恢复了常态,继续说: “当然,每一个人都不无弱点的,可是省长是一个多么出类拔萃的好人哪!” “省长是一个出类拔萃的好人?” “是呀,难道不对吗?” “天子第一号的强盗!” “什么,省长是一个强盗?”乞乞科夫说,他简直弄不明白,省长怎么会沦与盗贼为伍。 “显然,他跟他们全都闹翻啦,”乞乞科夫自己在心里寻思。“我还是跟他谈谈警察局长吧?警察局长恐怕是他的朋友。” “一个骗子手!”梭巴开维支非常冷静地说,“他会出卖你,欺骗你,可还要跟你称兄道弟,同桌吃饭。我了解他们所有这些人:全是些骗子手,城里没一个好人

11、:上上下下,大大小小,尽是些尔虞我诈的骗子手。尽是些出卖基督的大坏蛋。这里面只有一个人是正派人:检察长;可是,如果要说实话,连他也不比一口猪好多少。”,泼留希金:有大片庄园、上千农奴,仓库里有大批快要霉烂的衣料,堆攒的面粉已经硬得像石块,他却舍不得穿和用,自己的生活过得像乞丐。他还一直在捡破烂,一片破布,一块碎铁,他都要捡到仓库里去。他的农奴饿死得“像蝇子一样多”。贪婪和破坏财富成了他性格中矛盾统一的特征。 冷酷凶残,吝啬成癖。,死魂灵插图(泼留希金),乞乞科夫,乞乞科夫是小说的中心人物,也是一个成功的典型,他出身于小地主家庭,但后来已经从地主阶级向资产阶级转化,成了俄国资本主义初期新兴的资产

12、者典型。,死魂灵插图乞乞科夫,乞乞科夫的父亲对他的教导,顶要紧的是一分一分地省钱、攒钱:这东西比世界上什么都可靠。同学、朋友会骗你,遇到灾难会头一个出卖你,而钱这东西不会出卖你 有了钱,世界上没有做不到的事,没有穿不透的墙。 (俄)果戈理,死魂灵的艺术特点,死魂灵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作品。它的艺术特点是刻画人物形象注重典型化,注意细节的描写和运用讽刺手段。作品的语言生动、幽默、富有鲜明的比喻。,第九节 屠格涅夫Turgenev,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18181883)是具有敏锐观察力的俄国优秀现实主义作家。 屠格涅夫的现实主义是敏锐的现实主义,是心理的现实主义,是抒情的现实主义,是简洁

13、的现实主义。,(一)生平和创作,1818年生于俄罗斯中部的奥略尔省的一个贵族家庭。 父亲性情温和的退职军官,早逝。 母亲脾气暴躁的农奴主。 1827年,9岁的屠格涅夫随全家迁居莫斯科。 1833年进莫斯科大学,1834年转入彼得堡大学,大学时代,屠格涅夫就开始了文学创作。 1843年是有特殊意义的一年,结识别林斯基; 结识了法国著名女歌唱家波里娜维亚尔多。,别林斯基,1847年屠格涅夫在现代人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随笔作品霍尔与卡里内奇,获得他意想不到的巨大成功。 1852发表了悼念果戈理的文章,被拘捕,遣送原籍。 50至70年代,屠格涅夫创作了六部长篇小说,构成了一部19世纪40至70年代俄国社会

14、生活的艺术编年史。 屠格涅夫于1883年8月22日病逝于巴黎。根据作家生前的遗嘱,他的遗体被运回俄国,安葬在彼得堡的沃尔科夫墓地的别林斯基墓旁。,猎人笔记,屠格涅夫的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包括25篇特写,作于1847至1852年。作者采用一个猎人在俄罗斯中部山村、田野打猎,记录见闻的形式,反映了农奴制俄国村镇的生活现状,写了不同类型的地主、农奴、磨坊主妇、县城医生、牧童和知识分子,也描绘了大自然的景色。各个短篇虽然题材多样,贯穿首尾的主题思想则是一致的反对农奴制度。 猎人笔记显示了屠格涅夫独特的艺术风格:朴实鲜明的现实主义手法和浓郁的抒情情调相结合,曾被赫尔岑称为“用诗写成的对农奴制的控诉书”。

15、,长篇小说创作,屠格涅夫的主要成就在于长篇小说。他从50至70年代先后写成六部长篇:罗亭(1856)、贵族之家(1859)、前夜(1860)、父与子(1862)、烟(1867)和处女地(1877)。,罗 亭,罗亭反映了40年代贵族知识分子在思想上的探索。主人公罗亭是当时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类型。他受过良好的教育,天资聪慧,博学多才,能言善辩。小说写他热忱地宣传真理和理想,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启迪着人们的思想,唤起对美好生活的爱。,“多余人”罗亭,17岁的少女娜达丽亚拉松斯卡雅就是在他的启蒙下觉醒,情愿为崇高的理想而献身的。她同时也爱上了罗亭。不过罗亭又有致命的弱点:脱离实际,意志软弱,缺乏实践的

16、能力,理想只能流于空谈,是个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这是个“多余人”的新典型。作者肯定他宣传理想,起了进步作用,但在40年代需要的是行动。作者对主人公命运的悲剧是很惋惜的,所以在1862年小说新版时特意加进了罗亭在巴黎街垒上高举红旗,英勇战死的场面为结尾,以强调贵族知识分子同解放运动的关系。,贵族之家,贵族之家写贵族拉夫列茨基原来有个妻子侨居国外多年,讹传已去世;后来他爱上了远房甥女丽莎卡里金娜,一个严肃而善良的姑娘。然而,不久之后他妻子突然归来,他和丽莎接受社会道德伦理观念的约束,决然分手。丽莎遁入修道院。拉夫列茨基也是个“多余人”的典型,尽管他比罗亭前进了一步,比较务实,力求改善农民的生活

17、,愿意接近人民,但贵族习气和懒惰无为的作风,使他只能向命运屈服。 小说以生动的笔触显示了贵族庄园的衰败和贵族知识分子历史作用的消亡,对主人公们的悲剧命运无限地惋惜,这使作品充满了挽歌的情调。,由“多余人”转向“新人”,19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俄国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解放运动进入平民知识分子革命阶段,贵族革命家的领导地位已被革命民主主义者所取代。屠格涅夫敏感到时代的要求,立即从写“多余人”转向反映“新人”。小说前夜和父与子的相继问世标志着他创作的新阶段的开始。,前 夜,前夜描写俄国贵族小姐叶琳娜爱上了在莫斯科留学的保加利亚爱国志士英沙罗夫,她不顾家庭的阻挠,毅然随同他回保加利亚参加解放祖

18、国的斗争。途中英沙罗夫不幸病逝,叶琳娜矢志不移,坚持到保加利亚起义军中服务,以继承丈夫未竟的事业。小说写的固然还是爱情故事,但是男女主人公的关系已经不仅仅是感情炽热的恋人,而是志同道合的战友了。,(二) 父与子,小说写平民出身的医科大学生巴札罗夫随同贵族出身的同学阿尔卡狄基尔沙诺夫于大学毕业后到后者的家中小住,巴札罗夫的民主主义观点和基尔沙诺夫家的父辈格格不入。两个星期后,阿尔卡狄的伯父巴威尔挑起了一场争论,他宣扬贵族制度的原则,指责巴扎罗夫否定一切,是虚无主义。巴札罗夫痛斥了对方的贵族自由主义观点,在辩论中得胜,随后即同阿尔卡狄到省城去,得遇优雅动人的富孀奥津左娃。两个青年人应邀到她的庄园去

19、做客。阿尔卡狄热恋上她的妹妹,而巴札罗夫对奥津左娃也产生爱情,但遭到拒绝。不久之后,两位青年人回到基尔沙诺夫庄园,阿尔卡狄转向安于享用父亲的产业,巴札罗夫则埋头于生物研究工作。但巴威尔对巴札罗夫仍然恨之入骨,乃伺机挑起了一场决斗。巴威尔负了轻伤,巴札罗夫于次日回到父母家中,后来在为伤寒病死者解剖尸体时不慎割伤自己的手指,受感染而死。,巴札罗夫形象,小说中子辈的代表巴扎罗夫出身于平民知识分子家庭,是体现“新人”特点的典型形象。他有坚定的信念,信奉唯物主义,重视实践,推崇实用科学,主张功利主义;他有明确的爱憎,憎恨农奴制度,否定贵族阶级,批判贵族自由主义的观点和原则,愿意为未来的生活而“打扫地面”

20、。他以自己的平民出身而自豪,他也有坚毅的性格和埋头苦干的精神。应该说这些都是当时革命民主主义者特点的体现。但是巴札罗夫也有弱点,他以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科学、艺术和大自然,得出了片面的结论。他只看重实用科学,轻视一般科学,把大自然仅仅看作是人们可以在其中劳作的工厂。他错误地否定艺术,说“一个好的化学家比20个诗人还有用”。,这种片面性当然是当时一部分进步青年的写照,他们由于厌恶唯心论、“纯艺术”论和空谈的作风而往往走向另一个极端,这也是平民知识分子“新人”在成长过程中的缺点,作者加以描写说明他的观察力很敏锐。问题是作者受他的贵族自由主义的立场所局限,并不相信巴札罗夫的理想和事业。作者把巴札罗

21、夫叫做“虚无主义者”,让他早早地死去。作者认为革命前途渺茫,巴札罗夫注定是不会成功的,所以结局悲惨。,屠格涅夫长篇小说的特点,1.具有抒情风格。著名俄国作家谢德林曾称赞屠格涅夫的作品“每一个音响里都洋溢着明亮的诗意”,形象也“仿佛是用空气铸成的”一样透明,作品让人读来感到陶醉,使人产生一种追求和向上的力量。 2. 异常简练,篇幅往往接近于中篇,情节简单,人物不多,事件发生在不长的时间里。 3. 善于运用准确而有含义的细节,包括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直到外表和服饰等来写出人物的典型特点,勾勒出鲜明的性格,着墨不多却能使人物具有浮雕感,同时又可以窥见人物的内心。 4. 擅长于写景,能够刻画出瞬息万变

22、的大自然,有文学中的风景画大师之称。 5. 语言富有表现力,风格简洁、纯朴、清新而富有抒情味。,阿尔卡狄掉头望去,见一位身材修长的女人,穿件黑色裙衫,正站在大厅门口。她那雍容端庄的姿态不由使他吃了一惊:两只美丽的裸臂垂在身体两侧,几支倒挂金钟花从她的秀发直落削肩,明亮的双眸从稍稍突出的、白净的额下凝视,安详而聪慧,是的,安详地而不是沉思搬地凝视,嘴角上挂着露而不显的微笑,从她脸容重透出一种温柔的气息。 -父与子,译林出版社1998年7月第一版,P272,天已傍晚,太阳躲进了离花园半俄里远的一小片山杨林里,长长的山杨林影横卧在寂静的田野上。一个农民跨匹白马,正从容不迫地从阴暗的林边小径经过,人影

23、如此分明,连他肩上的补丁也都看得一清二楚,白马则欢快地迈着小步儿。阳光射在林丛里,把山杨树照得暖暖的,仿佛成了松树树干,连那叶子也变得苍翠欲滴。而在山杨树顶上是淡蓝的天空和粉红色晚霞。燕子在高处飞翔,风儿歇了,晚归的蜜蜂懒懒地在丁香花丛中嗡嗡,一群蚊蚋围着一根高耸的孤枝飞舞。 -父与子,译林出版社1998年7月第一版,P256,门槛屠格涅夫,我看见一座大楼。 正面一道窄门敞开。门里一片阴森的黑暗。高高的门槛前站着一位姑娘一位俄罗斯的姑娘。 望不透的黑暗中散发着寒气,随着寒气,从大楼深处传来一个慢吞吞的、不响亮的声音: “啊,你要跨进这道门槛来吗?你知道里面有什么在等着你?” “我知道。”姑娘这

24、样回答。 “寒冷,饥饿,憎恨,嘲笑,蔑视,侮辱,监狱,疾病,甚至于死亡?” “我知道。” “跟人们疏远,完全的孤独?” “我知道我准备好了。我要忍受一切的痛苦,一切的打击” “这些痛苦,这些打击不仅来自你的敌人,而且来自你的亲人,你的朋友?” “是就是从他们那里来的,我也要忍受。”,“好。你准备牺牲吗?” “是。” “你准备着无名的牺牲吗?你会死去没有一个人甚至没有一个人会知道,他尊敬地怀念的是谁” “我不要人感激,不要人怜悯。我也不需要名声。” “你还准备犯罪?” 姑娘埋下了头 “我也准备去犯罪。” 声音停了一会,然后又问下去。 “你知道吗,”哪声音最后说,“将来你会不再相信你现在这个信仰,

25、你会认为自己受了骗,白白地毁了你的年轻的生命?” “这我也知道。然而我还是要进来。” “进来吧!” 姑娘跨进了门槛厚厚的门帘在她身后立刻放了下来。 “一个傻瓜!”有人在后面咬牙切齿地咒骂。 “一位圣人!”不知从什么地方传来这一声回答。,第十节 陀思妥耶夫斯基Dostoyevsky,费奥多尔米哈依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是俄国19世纪杰出的作家,其思想和创作中都存在着复杂的矛盾。 高尔基:“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两个最伟大的天才,他们以他们的天才的力量震撼了全世界,使整个欧洲惊异地注视着俄罗斯,他们两人都足以与莎士比亚、但丁、塞万提斯、卢梭和歌德这些伟大的人物并列,但他们对于

26、自己黑暗、不幸的祖国却有过不好的影响。”,(一)生平与创作,1821年11月11日生于莫斯科。 父亲曾当军医,后在济贫医院当医生,当医官期间取得贵族身份,并在图拉省置有两处不大的田庄。陀氏18岁时被农奴打死。 母亲是虔诚的基督徒,温柔娴淑。陀氏16岁时去世。 17岁时,他按父亲的意愿考入彼得堡军事工程学校, 1843毕业,被分到工程局绘图处,但由于志在文学,一年后就辞职,专事创作。 1844年,陀思妥耶夫斯基翻译的巴尔扎克的长篇小说欧也妮葛朗台出版。,三起三落的人生,处女作穷人刊登在1846年涅克拉索夫主编的彼得堡文集里,24岁的陀思妥耶夫斯基震惊了文坛。 1847年参加了彼得拉谢夫斯基小组,

27、1849年被捕。 1850至1859,陀思妥耶夫斯基被流放,苦役犯和边防兵。 1861年凭死屋手记重返文坛。 杂志被禁,为债务所累,流亡国外。 1880年1月在普希金纪念像揭幕典礼大会上的发言使他声誉如日中天。 1881年1月28日病逝于彼得堡。,成名作穷人( Poor Folk),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成名作穷人发表于1846年。小说以对“小人物”的深切同情和对主人公心理的细腻刻画为特色,引起强烈的反响。穷人叙述一个年老的公务员玛卡尔杰符什金和一个自幼父母双亡、被迫寄人篱下而沦为妓女的年轻姑娘瓦尔瓦拉陀勃罗谢洛娃互相关照、互相爱怜,但迫于经济条件,杰符什金终究无法把她救出火坑,她只好嫁给地主为妾的

28、悲惨故事。,对“小人物”的突破,穷人继承人普希金和果戈理写“小人物”的传统,成为俄国现实主义文学“自然派”的代表作品。作者曾诚心诚意地表明他是师承果戈理的,他说:“我们都是从外套指果戈理的短篇小说外套。里出来的。”但是小说比以往写“小人物”的作品有新的突破,它不但把19世纪40年代俄国社会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开始演变时期深受双重庄迫的平民阶层的苦难充分展示出来,而且把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写得更加丰富。有复杂的心理,有对于旧制度瓦解的畏惧心情和模糊的反抗情绪,尤其是有他自己的人格尊严感,这就更能激起人们的同情和爱。,判处死刑,陀思妥耶夫斯基加入进步的彼得拉谢夫斯基小组,1849年4月23日和参加小组

29、集会的其他30几位成员一起被捕,12月被判处死刑,罪名是他在会上宣读过“文人别林斯基的一封犯罪的信,指别林斯基的给果戈理的一封信。信中充满了反对最高当局与正教教会的狂妄言论。”当他和同伴们被押赴刑场,正经受着等待死亡的恐怖时刻,突然宣布撤销死刑判决书,改判为服苦役。这种精神上的折磨给他造成了终身难以平复的心灵创伤。,主要作品,陀思妥耶夫斯基于60年代初重返文坛,在后半生写出了大量的作品,主要有死屋手记 (1861)、被欺凌与被侮辱的(1861)、地下室手记(1864)、罪与罚(1866)、白痴(1868)、群魔(1871)、少年(1875)和卡拉马佐夫兄弟(1880),此外还有作家日记(187

30、61881)和一些短篇小说。,被欺凌与被侮辱的,被欺凌与被侮辱的是继续描写“小人物”的作品,写工厂主史密斯一家和小地主伊赫缅涅夫一家被瓦尔科夫斯基公爵作弄、坑害的悲惨故事。 作者满怀同情地写出一群被凌辱的小人物,指出他们具有正直、善良的品德,却又强调他们的驯良,只是用一种倔强的忍受和高傲的蔑视来对待这些凌辱。,白痴,白痴是俄国农奴制崩溃、资本主义兴起时期贵族资产阶级日益腐化堕落、荒淫无耻的写照。小说女主人公娜斯泰谢是一个优美动人而敢于反抗的女性形象,她的悲惨命运是对于把妇女当作商品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有力控诉。,卡拉马佐夫兄弟,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发表于18791880年。它写了旧俄外省

31、地主卡拉马佐夫一家父子、兄弟间因金钱和情欲引起冲突,直至发生仇杀的悲剧。,代表作罪与罚,第一部给作者带来世界声誉的作品。 穷大学生拉斯科尔尼科夫在彼得堡读书,因交不起学费失学了。他看到贫穷对自己一家和退职文官马尔美拉陀夫一家的威胁,便想改变他们的境况。为此他杀死了放高利贷的老太婆,并在慌乱中还杀死她的妹妹,另一个心地善良的老太婆。杀人后他良心不安,向马尔美拉陀夫的女儿,妓女索尼娅坦白了杀人的事。索尼娅劝他自首。他被判了8年苦役,索尼娅自愿跟他到了西伯利亚。,罪与罚的双重含义,一是肉体上的罚:警察局的侦缉,法院的判决,监禁和流放西伯利亚服苦役;一是精神上的罚:罪犯在良心上的自我谴责,道义上的鞭挞

32、,他被良心折磨到精神几乎分裂的地步。作者的侧重点显然在于精神上的惩罚。小说写了主人公在杀人之后,精神崩溃了,他意识到自己和别人一样,并不是“超人”;相反,倒有了一种自外于人群,被人群抛弃的感觉。他明白自己的理论破产了。负罪感使他不得安生,加上索尼亚用基督精神的规劝,终于表示愿意皈依上帝,去投案自首、经受苦难以走向新生。,超人理论破产,拉斯柯尔尼科夫提出了“平凡的人”和“不平凡的人”的理论,一心要做为所欲为的强者、超人。根据自己的理论,他杀死了放高利贷的老太婆,企图以她的钱来救济穷人。然而在杀人后,他的良心受到谴责,精神崩溃,甘心情愿去流放,皈依宗教。以此洗涤自己的罪孽。,复调结构,复调本是音乐

33、术语,指多声部音乐。 前苏联著名文艺家巴赫金称陀氏的小说是“复调小说”,由此有了公认的陀氏小说的艺术特点具有复调性。 巴赫金论述陀氏小说的复调性:“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的真正的复调,这确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的特点。”“在他的作品里,不是众多性格和命运构成一个统一的客观世界,在作者统一的意识支配下层层展开;这里恰是众多的、地位平等的意识连同它们各自的世界,结合在某个统一的事件之中,而相互间不发生融合。”(巴赫金 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巴赫金,“多声部性”小说,这里的复调性指的是“多声部性”小说、“全面对话”的小说。同时,巴赫金还认为陀氏的

34、主人公与过去人物不同,这些“主人公的议论,在这里绝不只局限于普通的刻画性格和展开情节的实际功能;与此同时,主人公的议论在这里也非作者本人的思想立场的表现”。(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也就是说,主人公的意识是他独立存在的意识,不代表作者意识,主人公是直抒己见的主体。,罪与罚的复调,罪与罚的复调结构主要表现为拉斯柯尔尼科夫和索尼娅的对比,一个代表反抗、个人主义,一个代表顺从、集体主义,二人各按各的独立意识行动,作家不介入任何一方,不对任何一方的行为方式、道德标准表态。 这部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如地主斯维德里加伊洛夫和掠夺者卢仁都各有其独立意识,按自己观念行事,和小说其他人物思想并行发展,由此形成小说的复调结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