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专题.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105534 上传时间:2019-02-14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37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专题.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专题.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专题.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专题.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专题.ppt(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专题,主讲:郑建钟,课程提纲,一.何为“科学发展观”? 何谓“科学”:“信仰”与“理性”。 何谓“发展”:“循环时间观”与“进化时间观”。 作为观念系统的“科学发展”:“物质扩张”与“精神政治”。 二.“生态文明”何以可能? “自然中心”的自我悖论。 “人类中心”的不可避免。 生态文明的“合法性”:“自然”与“人为”及“度”的问题。 三.“五个重庆”与“生活的意义”,一.何为“科学发展观”?,.什么是信仰? 1.“信” 言语真实:老子:“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相信:刘禹锡天 论上:“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 2. “仰” 抬头、脸向上,与“俯”对:荀子解蔽:“瞽者仰视而

2、不见星。” 依赖、依靠:史记平准书:“衣食仰给县官。”后汉书袁绍传:“孤 客穷军,仰我鼻息。” 3. “信仰”: 宗教信仰:宗教意识形态 “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宗 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心境,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 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科学信仰:科学意识形态 “理性的理论方面就在于,要把我们的信念建立在证据上,而不是建立在 愿望、成见或传说之上。按照这个论题,一个有理性的人就同一个审判官 或一个科学家是一样的人。”-罗素真与爱-罗素散文集,4. “迷信”: 主流观点为:“非理性、无根据”的相信。 何

3、谓“科学”? 1.“科学”词汇 英文“science”、法文“scientin” 来源于拉丁文scientia,其意义是指 系统知识和学问。17世纪,随着“自然科学”(早先称之为 natural philosophy)的威望增强,Science 的形容词形式 scientic(意为创造 知识的)便取代了sciential 或 scientific 以及其他异体词汇。 现代汉语中的“科学”一词,来自日本学者西周(1829-1897)于 1874 年在明六杂志上将 science 译为“科学”。此后,中国的严 复、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翻译著述,“科学”一词在中国逐渐得到接 受与普及,进而取代了礼记

4、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 至。”中被人称之为“格致之学” 。这时的”科学“倾向于强调观察和实 证的经验主义及其知识观与方法论。,2.科学的主要特征,怀疑精神 彻底怀疑论 A.“观点分歧”:任何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对问题的无法决断的争论, 既无法选择与拒绝,也无法肯定与否定,只能“存疑”。B.“无穷后退”: 证明一个事物的证据亦需要证明,因此论证无穷,只好保留意见不 作判断。C.“相对性”:对事物的判断总依据判断者不同而不同,因 此对事物的判断只能悬置。D.“假设武断”:为避免无穷后退,总是 假设一个论证起点,而这个论证起点并未通过任何证明,这是典型 的独断论。E.“循环论证”:论证论题的论据

5、又需要通过被研究的问 题而求得论证,这种相互印证的论证方式。(古希腊阿格利帕) 温和怀疑论 虽然我们能观察到一件事物随着另一件事物而来,我们并不能观 察到任何两件事物之间的关联。“我们无从得知因果之间的关系,只 能得知某些事物总是会连结在一起,而这些事物在过去的经验里又 是从不曾分开过的。我们并不能看透连结这些事物背后的理性为 何,我们只能观察到这些事物的本身,并且发现这些事物总是透过 一种经常的连结而被我们在想象中归类。” (英休谟),“普遍性与确定性”及其丧失 科学的概念、理论、原则等等知识一些经验符号、记号,不是客观实在 本身的反映。它们不是起源于具有客观基础的经验,也不是先天的,而是

6、科学家们彼此“约定”的,是由于大家“同意”才发生作用的。 彭加勒:“人们试略加思索,就可知假设在科学中所占的位置;人们已知 数学家既少不了它,而实验家也少不了它。”“貌似假设,其实不过是一种伪 装的公约(convention)或定义而已。”(法彭加勒科学与假设) 数学是经验的还是纯粹理性的?(美M.克莱因数学:确定性的丧失) 实证主义(经验) A.证实 实证主义应当以自然科学为根据,以可以观察和实验的事实及知识为内 容,其表征为“实在”、“有用”、“确定”、“精确”、“肯定”、“相对”、“建设性”。 B.证伪 一个理论的科学性标准就在于其可证伪性。不能为任何想象的事件所证 伪的理论是非科学的。

7、 科学的划界与解决归纳法的问题。,理性主义(逻辑) 海德格尔“Logos的基本含义是话语Logos这个词的含义的历史,特别 是后世哲学的形形色色随心所欲的阐释,不断掩蔽着话语的本真含义。这 含义其实是够显而易见的。Logos被翻译为,也就是说,一向被解释为; 理性、判断、概念、定义、根据、关系。”(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科学的反革命-理性的滥用(哈耶克) 唯科学主义立场的特点: “客观主义”:以自然共性的角度取代人的精神范畴 “集体主义”:在整体中发现规律 “历史主义”:历史的必然性(马克思:唯一的科学是历史。) 因此,我们认为: 科学的核心特征之一: 科学在最终点上乃是:理性的信仰。,3.

8、科学诸定义: 达尔文:“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做出结论。” 辞海(79版):“科学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它是 适应人们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它是人们实践经验 的结晶。” 辞海(99版):“科学: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 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的规律的知识体系。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可以简单地说,科学是如实反映客观事物固有 规律的系统知识。” 4.“科学发展观”中的“科学” “正确”、“合理”、“正义”?那“正确”、“合理”、“正义” 又是什么? “一般性”(哲学)词汇,还是“特殊性”(政治)词汇?抑或综合性词汇? “以人为本”、“可持续”、“

9、统筹”这三项达成就可以称之为“科学”?,何谓“发展” ?,1.循环时间观念 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六十甲子: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邹衍“五德终始”:“黄帝得土德,黄龙地螾见。夏得木德,青龙止于 郊,草木畅茂。殷得金德,银自山溢。周得火德,有赤乌之符。今秦变周, 水德之时。昔秦文公出猎,获黑龙,此其水德之瑞。于是秦更命河日:德 水,以冬十月为年首,色尚黑,度以六为名,音上大吕,事统上法。”(史 记) 董仲舒“三统”:“正黑统、正白统、正赤统” 夏为正黑统,殷是正白统,周是正赤统,春秋是正黑,但孔子有德无 位,只能托春秋

10、以当一王之法,秦王被董仲舒抛弃在三统理论之外,因 而,汉朝直承春秋的黑统。“改正朔,易服色”。 女性月经体现自然的循环:女人受制于自然、男人超越于自然!,2.进化时间观念,基督教第 一次使时间变成一条有方向的直线。(由三个命题构筑) 原罪论 “上帝创造出人类, 原本是把他们放在伊甸园里。甸园无比美丽, 生活于斯的亚当和夏娃原本可以在这里长住下去,拥有享不完的幸福。只因他们自己犯了偷吃禁果的错误,才被上帝逐出,自此人类也就负有了灾难和罪恶。” 原罪的悲观倒向信仰得救的乐观,依据上帝救赎的信念,人类开始有了进步的时间观念。 “在所有古老的民族中,只有犹太民族把它的 黄金时代 安排在未来,而不是在过

11、去。因此,也只有它能够打碎古老民族信仰的轮回历史观的桎梏,并为人类指出一条摆脱宿命论,走向进步和美好前程的道路。”(阿巴 埃班),末世论,耶稣的救赎 摩西的律法 亚当的堕落 钉死在十字架上的人重返尘世,审判世界,完成光明战胜黑暗 的胜利。不管这些观念由于时间的推移,由于初衷的失望,变得 多么千差万别;不管二元论和一元论的思潮多么顽强地表现自 己,认为上帝的最后审判不是善与恶的断然分离,就是善对恶的 完全征服;不管对于幸与不幸、天堂与地狱采取的唯物观点和唯 心观点在这里如何相互影响。总之,上帝的最后审判就是赎罪活 动的最后结论,从而也是上帝救世计划的完成。,千禧年,新约启示录第二十章:千禧年是基

12、督再度降临,撒旦被打 入地狱,而殉道者复活并与基督共同统治千年的许诺,而到了千 年的末期,撒旦会再度作乱, 但最终归于失败,并接受最后的审 判。 进化论 生物达尔文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社会达尔文进化论:“民族斗争”、“为生存而斗争”、马尔萨斯“人 口论”:“从一开始,人口的压力就已经是进步的原意。全人类也多 少受到上述的考验。人类可以在人口的压力下前进,也可以不前 进,但是按照事物的性质来说,只有那些在人口压力下确实前进 的人会最后获得生存。” 严复:天演论、进化与伦理 康有为:“三世进化说”(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马克思的时间观,在马克思的理论建构和基督教思想之间存在着十分复

13、杂的关 系。德国现代思想家洛维特深度审理了近代历史哲学兴起的神 学前提,指出近代启蒙历史观缘起于基督教的历史神学及其末 世论信念。以此观照马克思,显然,他继承了近代启蒙主义的思 想框架。 一方面: 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展望持有一种不断进步、走向最终完善 的历史观念,实际是缘于一种隐设的犹太基督教的末世论信念; 另一方面: 马克思在关于未来社会的实现途径问题上,坚持一条使现实世 界革命化的道路,这就是以物质的批判取代精神的批判,以尘世 的社会的批判取代天国的神圣的救赎,由此宗教批判成为马克思 公开申明的否定性态度。 -田薇马克思与基督教关联的双重面向,马克思在“社会层面”的历史观,“我们仅仅知道一

14、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 (马克思恩格斯 德意志意识形态) “在我经受折磨的时期-最近一个月-我读了各种各样的书。其中 有达尔文的自然选择一书。虽然这本书用英文写得很粗略,但 是它为我们的观点提供了自然史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资本 论通信集) “达尔文的著作非常有意义。这本书我可以用来当作历史上的阶 级斗争的自然科学根据。”(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通信集)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 史的发展规律。”(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根据 经验来揭示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同生产的联系。”(马恩选集),作为观念系统的

15、“科学发展观”,1.作为“物质扩展”的“发展” 自然科学进步的真相与假象 进步意味着变好,那么“何为变好?” 事实因素:进步以变化为前提,变化以经验为校准。 价值因素:评价与知识、经验、价值标准有关,含括实用、道德与审 美价值。 进步有没有客观标准?如果有,它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这些要素之 间又有什么关联呢?在诸多的要素中,哪些要素是最根本的东西? 进步是手段还是目的?或者,进步既是手段又是目的吗? 现实问题: 在科学昌明的时代,一些国家的自杀率非但不见减少,反而大大增 加;在一些科学发达的国家,人们的幸福感反而不及一些科学落后地区 的人的幸福感强烈。 科学进步的悖论: “科学技术世界的复杂性

16、及其问题是随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增长的。”,“发展是硬道理”的现实面向 内部:人的物质(科技)扩张的天性 外部:世界的物质(科技)持续扩张 2.作为“精神政治”的“发展” 当“进步时间观”成为一种“意识形态” 进步(进化)观成为普遍的认识论(近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普遍信念) 普遍的认识成为“虚假意识”的过程 “意识形态是由所谓的思想家有意识地、但是以虚假的意识完成的过 程。推动他行动的真正动力始终是他所不知道的,否则这就不是意识形态 的过程了。因此,他想象出虚假的或表面的动力。因为这是思维过程,所以 它的内容和形式都是他从纯粹的思维中不是从他自己的思维中,就是 从他的先辈的思维中得出的。他和纯粹的思

17、维材料打交道,他直率地认为 这种材料是由思维产生的,而不去研究任何其他的、比较疏远的、不从属 于思维的根源。而且这在他看来是不言而喻的,因为在他看来,任何人的行 动既然都是通过思维进行的,最终似乎都是以思维为基础的了。” (恩格斯恩格斯致弗梅林),当“发展”成为一种“战略”与“策略” 个体生命投身物质扩张的巨大的、不可逆转的“发展”潮流。 人类生命价值的物质实现与精神困惑 人类真的只能不停地往前走吗?(或许“前”都是不自觉的 话语。)人的真正家园在哪里? “未经反思的生活不值得过”-苏格拉底,二.“生态文明”何以可能?,“自然中心”的自我悖论 1.生态危机的根源是什么? 增长的极限(米都斯 著

18、):自然存在无法承载人类无限的欲望。 没有极限的增长(西蒙 著):自然足够满足人类增长的需求。 “生态危机”:人与自然矛盾实际是人与人矛盾的表征。 2.自然存在是否具有价值判断? 如果有,是什么?自然的作为一种价值的标准是什么? “生态文明”是谁的生态文明? 自然的生态文明?人类的生态文明? 3.“弱自然中心”论之“非人类中心”论从理论到实践都存在着悖论。 认识论:人类意识 VS 自然“意识” 实践论:人类生存 VS 自然“生存”,“人类中心”的不可避免。,1.存在论: “我思,故我在” -(冯俊笛卡尔第一哲学研究) “我”:是一个没有形体、不诉诸于感觉的、精神的东西,我是一个唯一 的属性:思

19、维、思想。 “思”:包括理智的推理、判断或信念,而且包括意志的活动和作为心理 活动的感觉、想象。 “我在”:我在思想,所以我存在;我思想多久,我就存在多久;如果我 完全停止思想,我也就完全停止存在。思想和存在直接同一,存在是思想 的存在,没有“我思”就没有“我在”。“我在”是一个思想的东西存在。 “故”:一个语气词,是语气的转折,顺延的意思,不是推理。 笛卡儿认为,这是一个理性直观的结果。 人的主体性 (思维),2.价值论:“人是目的”,趋利避害、趋乐避苦、自保自利的理论预设乃是人同一切存 在物和动物的本性是一致的。 意志的自律乃是人之为人的崇高性的根本法则所在,若是没 有自律的管束,则将意志

20、流于本能的支配。 “你的行动,要把你自己的人格中的人性和其他人格中的人 性,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作是目的,永远不能仅仅看作是手段”。 这就规定了究竟什么样的意志准则能够成为对一切有理性者普 遍有效的客观法则,即“人是目的”。 -康德,3.实践论:“人是万物的尺度”、 “知性为自然立法”,“人是万物的尺度,它存在时,事物存在;它不存在时,事物不 存在。”-古希腊普罗泰戈拉 人类实践的“类”本质的萌芽 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即不是知识必须符合对象,而是对象 必须符合主体的先天认识形式,即“知性为自然立法”:知性即先 验范畴,自然即一切可以经验到的表现之总和。 科学知识普遍必然性的范围 (主体的先天认

21、识形式) (我能认识什么) ?,生态文明的“合法性”:“自然”与“人为”及“度”的问题。,1.“自然” 古典的“自然”: “自然而然”、“顺其自然”、“以无为本,因循为用” 近代的“自然”: 自然的人化-实践的改造 2.“人为” 何为“人为”? “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圣王之治、礼义之化,然后皆出於治,合 於善也。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荀子性恶)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 界。”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3.“度”,什么是“度”?“度”就是“把握分寸、恰到好处。”为什么?因为这 样才能达到目的。人类(以及个人)首先要以生存(族类及个人) 为

22、目的。为了达到生存目的,一般说来,做事做人就必须掌握分 寸,恰到好处。 “度”的本体(由人类感性实践活动所产生)之所以大于理性,正 在于它有某种不可规定性、不可预见性。因为什么是“恰大好处”, 不仅在不同时、空、条件、环境中大不同,而且随着文明进展、 人类活动领域的无比扩大,这个“度”更具有难以预测的可能性和偶 然性。 李泽厚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三.“五个重庆”与“生活的意义”,1.五个重庆:Five-Chongqing “森林重庆”:Forest Chongqing 改善环境,让老百姓多吸氧 “畅通重庆”:Unblocked Chongqing 改善交通条件,主城不塞车,乡村有油路 “平安重

23、庆”:Safe Chongqing 增强老百姓的安全感 “健康重庆 ”:Healthy Chongqing 让孩子长得壮,老人寿命更长,全民生活得更健康 “宜居重庆”:Livable Chongqing 改善百姓的居住条件和环境 2.礼记礼运大同,2.礼记礼运大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 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 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 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 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同的世界:社会静止性(没有进化时间观) 政治与社会和谐(

24、各安其所) 物质与精神自足性(生命循环) 3.五个重庆:环境、交通、社会(治安与住房)、生命 生活是什么? 生理:衣食住行、健康强壮(五个重庆)胜过缺衣少食、体弱多病。 心理:愉悦、开朗、满足胜过痛苦、压抑、沮丧。 精神:睿智、深刻、审美与有道德的胜过缺少这些特点的。 好生活的两个基本方面: 主观满足:愉悦的感受; 客观价值:重要目标的实现。,生活的意义(the meaning of life),意义是语言交流中所传递的东西; 意义是一种表达或象征; 意义是价值(什么是好的生活)、理由与根据(为什么活着)、方向 (生活通向何方、是否存在终点)等等。 有意义的与无意义的: 读研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

25、以便找到理想的工作;找到理想的工作是为了 挣钱养活自己和供养家人;上课是为了求知解惑或者为了必须的学分;锻炼 身体是为了健康长寿;从政是为了获得利益或者为了治国平天下等等,只要 能够行动、实现这些目标或者至少实现一部分,生活就是有意义的、值得过 得。 你的每一个有意识的行为或许都是指向某个目的或价值的,但你的全部 一向或行为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却不能指向任何一个价值或目的,因此, 你的生活,作为一个整体,是没有意义的。你所做的这一切是为了什么?有 这样一个东西,你得全部存在都是为了它,它是你一切行为和整个人生的目 的吗?,其原因在于: 局部生活意义的解释与辩护,却无法整合为一个整体生活的理由与

26、根据。 人们彼此托起相互存在的意义,却没有找到托起这个整体存在的意义。 生活无意义的三个论证 死亡既从内部也从外部摧毁生活的意义。(“死去元知万事空”) 人皆 有死,因此国人看重生儿养女,以为生命的延续,正所谓“不孝有三、无后 为大”,而这几乎成为一种信仰;当儒家三不朽之“立功、立德、立言”遭遇宇 宙无知无觉的冰冷现实。 人生本荒谬摧毁生活的意义。 荒谬感产生于一种不匹配、对立和矛盾。一方面,人类有自己的热情追 求,课时现实世界对人类的热情不做任何反应,它不在乎人类是如何选择。 “荒谬产生于这种人的呼唤与世界不合理的沉默之间的对抗。”“如果从永恒的 角度看,我们没有任何理由相信任何事情是有所谓

27、的,那么就是无所谓 的”,因为,自我超越的内在意识无法为那些人生目标与价值找到稳固的根 据,因此,我们的生活在宇宙尺度上是不重要的、无所谓的。,科学的世界观摧毁生活的意义。,科学知识告诉我们,生命不过是一些微粒分子的暂时聚合,一 旦聚合分解,生命就结束了。科学不仅不能解答生命的意义,而 且摧毁了所有可能的意义。 拯救的意义: 西方:上帝 “有某个存在者,它的存在能够解释其他一切存在者得存在,而 它自身的存在时无需解释的。”(上帝能否造出一块他既搬得起来 又搬不起来的石头?) 中国:孔子“三不朽”、庄子“逍遥”、佛教因果轮回 孔子重在世的意义(不知生,焉知死;不能事人,焉能事鬼) 庄子“回避性”

28、的精神自由;“以道观之” 佛教“六道轮回”(天道、人间道、修罗道-善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 恶道),三个挑战的回应:,死亡说明意义与价值是可能: “有些人认为,生命是没有价值的,因为它会结束。他们没有看到相反 的论证也可以提出来:如果生命没有个完,它将是没有价值的;正是经 常存在失去它的危险,部分地给予我们带来生命的价值。” 荒谬并不总是存在: 荒谬既不存在于热情的人类一方,也不存在于冷漠的宇宙自然一方, 而是存在于两者的对立中。从整个宇宙的外部来观察人与自然的对抗, 实际上,人与自然也存在合作的一面:人与自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物质 交换关系。从外部观察人类生活的视角并不完全可靠;超凡物外的视角 很可能是一种先验的而非经验的视角;从外部看待自己的生活,有时候 可以规导和调整人类的生活,使之更有意义。从外部的视角并不总是存 在着摧毁的意义。,科学世界的论证不是结论性的,科学世界观中并不排除事物在性质上的差别,反而要求说明这些不同 性质。 人类对科学世界观中的事物认知还不完善,对自然过程的探索,很可 能是人类活动的诸多意义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程炼伦理学导论 请问诸位朋友: 你们会如何论证自己生活的意义呢?,课程结束,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