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5 2014.5.22 中医 新世纪辨证.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105698 上传时间:2019-02-14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5.5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No.5 2014.5.22 中医 新世纪辨证.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No.5 2014.5.22 中医 新世纪辨证.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No.5 2014.5.22 中医 新世纪辨证.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No.5 2014.5.22 中医 新世纪辨证.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No.5 2014.5.22 中医 新世纪辨证.ppt(4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辨证论治概述,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华所在,也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证,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证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 症,即症状,是疾病的临床表现,是辨证的主要依据;如头痛、发热、汗出、鼻鸣、咳嗽等。,辨证与论治,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到的患者的症状、体征、患病过程等有关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的过程。 论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

2、原则和治疗方法。,常用的辨证方法,中医常用的辨证方法有: 八纲辨证 脏腑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辨证论治的特性,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强调个体特异性 恒动变化的观点,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中医在辨证论治过程中。既看到一种病可以包括几种不同的证,又看到不同的病在发展过程中也可以出同一种证。 因此,临床治疗必须在辨证论治的原则指导下,采取“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方法加以处理。,强调个体特异性,辨证论治十分重视人、病、证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强调因人、因病、因证而异。 辨证论治的重点是因人而异的“证”。 中医辨证论治从证入手正是强调了个体差异,由于中医辨证论治所面临的主要对象是患病的人,而不仅仅是所患的疾

3、病,病同而人异证也异。,恒动变化的观点,同一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可表现出不同的证,表明证具有运动和变化的特点,决定了辨证论治是一种动态的诊疗体系。 证变则治亦变,药随证出,随证施治,从而把针对一个病的治疗转化为对一个个证的治疗。体现了对疾病的动态治疗。,辨证与辨病的关系,中医诊断治疗疾病,是既辨病又辨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病名是前人用来编织疾病诊断模式的经线,证候是罗织此一模式的纬线,那么二者的准确结合和纵横交织便构成一幅清晰而完整的中医疾病诊断模式图,这就是辨病和辨证之间十分自然的相互关系。 这种病证结合诊断模式,显示了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其在世界医学领域中也是独具一格的。,中医学的病,中

4、医学所谓的病,如秋燥、痢疾、肺痈、臌胀等,是对在病史上或临床表现上具有一定共同特征,不因患者和地域差异而改变的一组临床表现的病名。它通常是从总的方面反映人体机能或形质异常变化或病理状态的诊断学概念。,八纲辨证,1)区分表里以辨别病变的部位表证或里证。 2)区分寒热以辨别疾病的性质寒证或热证。 3)区分虚实以辨别邪正盛衰状况虚证或实证。 4)区分阴阳以辨别疾病的类别阴证或阳证。,表里辨证,表里是辨别病变部位,病情轻重和病势趋向的两个纲领。,表里证鉴别要点,辨寒热,寒热辨证是辨证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附: 寒证、热证鉴别表,三、虚实,虚实是辨别人体的正气强弱和邪气盛衰的两个纲领。 虚证反映正气虚而

5、病邪不盛的证候 实证反映病邪亢盛,而正气未虚的证候。,虚证与实证鉴别表,阴阳辨证,阴阳是概括病证类别的一对纲领。 阴阳是八纲的总纲: 表、热、实证属阳证; 里、寒、虚证属阴证,第一章 寒证,定义: 感受寒邪 阴寒内盛 所致的病证 阳气虚损,第一节 表寒证,一、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头痛、苔薄白、脉浮紧 二、病机分析:风寒之邪客于皮毛肌表,肺卫失宣,阻滞经脉 营卫失和。 三、治疗原则:解表散寒,常见证型治要,第二节 里寒证,一、临床表现:恶寒喜暖,面色苍白,肢冷蜷卧,口淡不渴,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而润滑,脉迟或紧等。 二、病机分析:寒邪所伤,气血凝滞或阳气虚损。 三、治

6、疗法则:温里散寒,常见证型治要,第三章 热证,指感受火热阳邪,或阳热亢盛,或阴虚阳亢所表现的一类证候。 热证根据病位的不同,分为表热证和里热证。,第一节 表热证,一、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少汗或无汗,或见头疼,咽痛,咳嗽等症,舌质边红,苔薄白,脉浮数。 二、病机:发热,口微渴,咽痛,舌红,脉数,说明病邪的性质为热邪。恶风寒,少汗或无汗头痛苔薄白。为邪在卫表之征。 三、治疗法则:清热解表,附:表证鉴别要点,第二节 里热证,临床表现:身热,不恶寒但恶热。口渴喜冷饮,心烦,躁扰多言,面红目赤,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甚至焦燥干黑,脉滑或红数。 二、 病机:邪热内盛,热灼津伤 三、 治

7、则:清解里热,常见证型治要,第四章 虚证,人体正气虚弱所致的各种临床表现的病理概括。 成因 先天不足 后天失调 病后失养,第一节 气虚证,一、临床表现:气短懒言,神疲乏力,自汗,活动时诸症加重,舌淡,脉虚。 二、病机:元气亏虚,脏腑组织机能减退,则气短懒言,神疲乏力;卫气虚,毛窍疏松,卫外不固则自汗;劳则气耗故活动时诸症加重;气虚无力鼓动血脉,血不上荣于舌 ,见舌淡;运血无力 ,故脉虚。 三、治疗法则:扶正益气。,常见证型治要,第二节 血虚,临床表现: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爪甲色淡,头晕眼花,心悸多梦,手足发麻,妇女月经量少,色淡,衍期甚则闭经,脉细。 病机:血虚肌肤失养则面唇舌爪甲色淡;血虚头

8、目失养则头晕眼花;心失所养则心悸,多梦;经脉失养则手足麻木;血海空虚冲脉失充则月经量少,色淡,衍期甚则闭经,脉细。 治疗法则:益气生血,附 心血虚与肝血虚,第三节 阴虚证,一、临床表现:两颧红赤,形体消瘦,潮热盗汗,五心烦热,烟干口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二、病机:阴液耗损故消瘦;阴不制阳,虚火内扰故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虚火上升则两颧红赤,烟干口燥,舌红少苔;阴血不足故脉细数。 三、治疗法则:滋阴清热。,气虚、阳虚的鉴别要点,血虚、阴虚的鉴别要点,常见证型治要,第四节 阳虚证,一、临床表现:畏寒肢冷,神疲乏力,气短,口淡不渴,或喜热饮,尿清便溏,或尿少水肿,面白,舌质淡胖,脉沉迟无力。 二、病

9、机:阳虚,推动、气化功能不足,则神疲乏力,气短,面白,舌质淡胖,脉沉迟无力。阳气温煦不足阴寒内胜,则畏寒肢冷,口淡不渴,或喜热饮,尿清便溏;阳虚,不能蒸化水液,则尿少水肿。舌质淡胖,脉沉迟无力皆为阳虚之象。 三、治疗法则:温补阳气,常见证型治要,第五章 实证,是人体感受外邪,或体内病理产物蓄积而导致的以邪盛为主要因素的证侯。 实证包括: 气滞,血瘀,湿阻,痰饮等,第一节 气滞证,气滞证是指人体某一部分,或某一脏腑经络的气机阻滞、运行不畅所表现的证侯。 一、临床表现:胸肋脘腹胀闷疼痛,时轻时重,走窜不定,胀痛常随太息、嗳气、肠鸣、矢气后减,或随情绪的忧思恼怒与喜悦而加重或减轻,脉象多弦,可无明显

10、舌象变化。 二、病机分析:气的运行发生障碍,不通则痛,故以胀闷疼痛为主要表现情志影响肝的疏泄功能,情志不舒常可导致或加重气滞,故症之轻重,每随情绪波动而改变;脉弦为气机不利、脉气不舒之象。 三、治疗法则:理气,行气。,常见证型治要,第二节 血瘀证,一、临床表现:疼痛呈刺痛,痛处不移,拒按,夜间加剧,青紫肿块或腹内块,出血呈紫暗色或夹有血块,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唇甲青紫,舌质暗紫,或有瘀点,瘀斑,舌下脉络曲张,脉弦涩。 二、治疗法则:活血化瘀。,常见证型治要,第三节 湿阻证,一、临床表现:身体重困,关节、肌肉酸痛,屈伸不利,腹胀腹泻,食欲不振,苔滑脉濡。 二、病机分析:湿性重着,易袭阳位,故头胀

11、而痛,甚着如裹,身重而痛;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经气不畅,故遍体不舒,胸前作闷;湿为阴邪,未伤津液,故口渴不渴;湿阻气机,清阳不升,津液不能上承,则口渴而不欲饮;湿邪易伤脾阳,气不化湿故小便清长或泄泻;湿邪不侵关节,气血不畅故关节疼痛,屈伸不利。舌苔白滑而腻,脉濡缓为湿阻之征。 三、治疗法则:祛除湿邪。,常见证型治要,第四节 痰证,临床表现:咳嗽气喘,咯痰量多,呕恶眩晕,或局部有圆滑肿块,苔腻,脉弦或滑。 二、病机分析:肺为娇脏,痰浊阻肺,宣降失常,则见咳嗽气喘,咯痰量多;痰浊中阻,胃失和降,多见恶心呕吐,胸脘痞闷;痰浊上犯,蒙闭清窍,则见眩晕;痰质粘稠,难于消散,流注经脉筋骨,故见局部圆滑肿块。苔腻,脉弦或滑,均为痰浊内阻之象。 三、治疗法则:化痰。,常见证型治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