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4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课件.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138840 上传时间:2019-02-21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36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4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11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4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11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4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1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4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4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课件.ppt(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专题四: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命题趋向】 1、关于古代对外贸易、赋税制度、水利工程、工具的改进、资本主义萌芽和社会转型时期的经济发展等在全国各类高考试卷中出现频率很高,在2009年高考复习过程中,对这些内容和古代经济制度仍要重视。 2、面对2008年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大海啸,各国纷纷出台相应的政策来应对危机,由此可以联系古今中外的一系列的经济政策、经济改革来命制试题。所以由此要特别关注古代史上的经济改革和政策的演变。,复习目标,1、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古代赋税制度发展变化的情况、特点和走向,其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2、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情况与

2、特征。,3、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情况与特点。,4、历代主要的经济政策及其影响。,5、理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情况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秦国;秦朝;唐朝;北宋;明朝;清朝。,第一部分:基本知识框架,对经济史的学习,从涉及内容来说,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对外贸易的发展及经济政策、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等。,从知识掌握的层次看,包括总体特征、经济发展原因、表现及影响四大块。,一、古代的农业经济,1、农业发展的表现,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农具改进与农作物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耕作技术的进步;,垦田面积的增加;,粮食产量的提高;,政府收入增多

3、;,国家人口增殖。,2、农业发展的原因,历代政府对农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农业政策;,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较为稳定的政治环境;,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3、古代农业发展的特点,(1)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逐渐提高,唐代以前,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并不明显;,唐朝时期茶叶已成为普遍的饮料,茶叶成为生活必需品,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这是农产品商品化之典型。,元朝时,棉花种植遍及南方,明代已推向江北;,明清时期,棉花、蚕桑、茶叶、烟草、花卉、油料、药材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都扩大了,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农业商品化直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2)耕地面积和粮食总产量不断增长,秦、

4、西汉、隋唐、明清。,(3)农作物品种不断增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前期发展,后期停滞,“五谷”的种植;玉米和番薯;经济作物的种植。,铁农具;翻车;筒车;曲辕犁等。,农业生产工具在宋代以后无大改进,加之农业生产商品化趋势不断加强,这预示着封建生产力已经走到尽头,商品经济的发展必将促进新的生产关系出现。,(4)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农业,“农本”和“以农立国”思想是历代统治者一贯的指导思想,战国商鞅变法,清朝统治者,“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封建自然经济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产物。(表现),认识:,它的实行,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国家安定、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过一定积极作用,应该

5、给予肯定;,但该政策把工商业和农业对立起来,进行压制,其结果必然是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农业长期停止在自然经济的水平上;,其弊端在明清时期更加严重,它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是中国落后于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5)赋税制度与土地制度相适应,随土地制度的变化而变化,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个体土地私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度:均田制、屯田制。,二、古代手工业经济,1、古代手工业发展的表现,重要部门有纺织业、冶金业、陶瓷业、造纸业等,涉及产地、规模、技术水平、产品数量与质量、产品销路等方面。,夏商周;春秋战国;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2

6、、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1)工业部门不断增加,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新行业;由某个行业演变分化成的新部门;某个部门的发展,往往会带动其他有关部门发展。,(2)工业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劳动分工的不断发展,任何一个工业部门,不论其创立的早晚,一旦创立以后,它的生产技术都是在不断进步的。,冶铸技术:,商朝的青铜铸技术,春秋战国的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唐朝的铸造业工艺,(3)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与工场手工业的出现,从经营方式来说:,由家庭手工业到作坊工作,再到工场手工业。,明代中叶以后,城市工业生产中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了工场手工业的经营方式。,(4)经济重心南移与工业分布的相应变化,随着经济重心南移,有不

7、少工业生产部门、工业制品的主要产地,也从北方逐渐移到南方。,尽管中国古代手工业很发达,在世界上曾经居于领先地们,但由于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手工业始终为农业文明经济的发展服务而处于从属地位。,虽然在明清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产生并有了缓慢发展,但又由于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始终没有进入手工工场时代。,三、古代的商业经济,1、古代商业发展的表现,它是工农业生产发展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进步。,包括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的发展、城市的发展、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的发展等方面。,夏商周;,春秋战国;,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2、古代商业发展的

8、特点,(1)城市逐步增多,商业性和工业性逐步加强,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初期;,隋唐(长安、洛阳、扬州、成都);,明朝。,(2)从北宋起,我国的小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刺激了农业、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对自然经济起了破坏作用,同时也是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的挑战。,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明朝中后期的江南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也逐渐发生变化。,(3)明前期以前对外贸易兴盛,此后衰落,对外贸易是在农业、手工业、城市商业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受交通运输状况的制约,同时与统治阶级的对外政策有关。,汉、唐、宋元、明朝前

9、期、明朝中后期以后。,3、我国对外贸易的特点,先以陆路贸易为主,后以海路贸易为主;,官方贸易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而着力于加强友好往来;,外贸伴随着文化交流;,外贸促进了民族融合。,四、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经济重心转移的三个阶段,西晋末年以前;,西晋末年到隋唐五代;,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2、经济重心南移的特征,一是北方人民南迁,带去先进的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二是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封建割据或封建战乱时突出;,三是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3、经济重心转移的原因,北方长期战乱,破坏了北方经济的发展,南方则相对和平稳定;,北方农民大批南迁给南方

10、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统治者从维护自身统治出发,重视发展生产;,都城南迁,政治中心南移,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南方的开发;,南方自然环境优越,海上贸易优于北方。,五、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清朝有了缓慢发展。,产生的背景、表现、地位、缓慢发展的原因。,两点认识:,1、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是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的产生说明,在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是中国封建社会衰落的重要表现,对明清政府政治经济的发展,对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都有重要意义。,2、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着它的成长、发展,说明封建生产关系不能容纳新的生产

11、关系。,六、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赋税制度和有关经济政策,1、土地制度,土地国有制,即井田制;屯田制;均田制。,地主土地私有制;,自耕农土地。,2、赋税制度,(1)含义,人丁税;财产税;土地税;徭役和兵役;其他苛捐杂税。,(2)内容,春秋的初税亩;,两汉的编户齐民制度;,隋唐的租庸调制;,唐中期的两税法;,北宋中期的方田均税法;,明朝的一条鞭法;,清朝的摊丁入亩。,(3)古代赋税制度沿革的特点,两税法是赋税制度史上的转折点,它标志着征税标准由人丁为主逐渐过渡到以土地财产多少主。,征税标准的变化;,人头税在赋税中比重越来越少(两税法为标志);,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以一条鞭法为标志);,征税

12、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两税法为标志);,农民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以“庸”为标志;,税种由繁多逐渐减少,可以一条鞭法为标志;,商品税的比重增大。,3、有关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封建社会初期,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政权,起了积极作用。,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消极作用成了主要方面。,(2)海禁政策的影响,发展为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以后中国航海事业的衰落,沿海地区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阻碍,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断,是近代中国科技文化落后,社会思想意识封建、保守、落后的主要根源。,1、(2004年江苏,4)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究为患者,殆以理财

13、未得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是 ( ),(1)青苗法(2)募役法(3)将兵法(4)市易法,A(2)(3)(4) B(1)(2)(3) C(1)(3)(4) D(1)(2)(4),D,2、(2004广东,2)唐初府兵制赖以推行的经济制度是( ) A方田均税法 B均田制 C租庸调制 D两税法,B,3、(2004年上海,34)“苛政猛于虎。”秦隋二世而亡是后世许多开国君主的前车之鉴。“天子者,有道则人推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一个“畏”字,促使不少统治者调整政策,从而出现了社会繁荣。请选择一个中国古代的繁荣时期,简要分析其原因与表现。,高考回放,3、(2008年天津文

14、综,14) 王安石变法解决“积贫”的指导思想是,“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此他制定的新法是( ) 青苗法募役法免役收庸法方田均税法 ABCD 4、(2008年四川津文综,14)有人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某项法令,认为它“将笼诸路杂货,买贱卖贵,渔夺商人 毫末之利”,该法令是 A.青苗法 B.均输法 C.免役法 D.市易法 5. (2008上海)均田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土地制度,推行该制度的朝代有 西周 北魏 唐朝 明朝 A. B. C. D. ,D,D,B,隋唐政治经济制度的创设与革新,对后世影响深远。,1、唐朝两税法中的“两税”是指 A、资产税和田亩税 B、赋税和户

15、税 C、一年两次征税 D、地税和丁税,隋唐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空前繁荣。,2、隋唐时期与魏晋南北朝相比,商业更繁荣的表现不包括 A、有统一的货币 B、市场发达,有固定的“市” C、城市相当兴旺 D、融入外来风格 3、唐后期,扬州超过长安、洛阳,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的最主要原因是 A、安史之乱使长安、洛阳满目荒凉 B、扬州成为南北交通要冲 C、扬州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 D、经济重心南移,高考模拟训练场,A,D,D,明清统治者注意调整生产关系,鼓励生产,封建经济继续发展。,5、明代后期,改用银两收税,对社会经济最深刻的影响是 A、削弱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控制 B、使白银成为市场主要的流通货币 C、促进了农产品和手工产品的商品化 D、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6、明清时期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表现不包括 A、从国外引进高产农作物新品种玉米和甘薯 B、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C、形成专业生产区域 D、农业生产实现商品化 7、江南“织造尚松江,桨染尚芜湖”。这反映了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哪一项进步? A、生产工具的革新 B、生产技术的提高 C、分工日益细密 D、生产规模的扩大,C,D,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