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45燕歌行及边塞诗赏析.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139039 上传时间:2019-02-21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67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5645燕歌行及边塞诗赏析.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5645燕歌行及边塞诗赏析.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5645燕歌行及边塞诗赏析.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5645燕歌行及边塞诗赏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645燕歌行及边塞诗赏析.ppt(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燕歌行 高适,珠海市一中 赵燕,燕歌行:乐府旧题,多与边地征戍有关,写思妇怀念征人之情。,燕歌行 曹丕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 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摇踵望, 尔独何辜限河梁?,高适的燕歌行由注释得知,此诗为和人之作,但绝非无聊应酬,而是“感征戍之事”而作,饱和着血泪的感慨;“事”,亦非道听途说之辞,而是作者身临其境,亲眼所睹。边塞诗,高适(约702-765),字达夫,渤海修(今河北沧县)人。早年生活困顿,二十岁时

2、西游长安,求仕不遇。于是北上蓟门,漫游燕赵,想在边塞寻求报国立功的机会,也没有找到出路。此后,他在梁宋一带过了十几年“混迹渔樵”的贫困流浪生活。这一时期,他曾经和李白、杜甫在齐赵一带饮酒游猎,怀古赋诗。高适的性格狂放不羁,年轻时结交游侠,过着“弹棋击筑白日晚,纵酒高歌杨柳春”(别韦参军)的放浪生活;浪游梁宋时,也是“酒肆或淹留,渔潭屡栖泊”(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行止不定。,然而他又是具有纵横壮志和实际政治才干的人物,46岁中第后生平第一次为官仅得汴州封丘尉之职,高嫌这个职位与自己的宏阔志向不合,三年后弃印而去,赴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充掌书记。安史之乱发生后,高适自骆谷西驰见玄宗,他抓

3、住了这个绝好的机遇,以自己过人的政治见解和宏伟抱负赢得了皇帝的赏识,受命于危难之际。从此高适的仕途一路坦荡,大器晚成的他,终于实现了自己“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的志向。旧唐书说他“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诗人的性格和经历反映在创作上,他对自己的抱负和才干充满自信:“公侯皆我辈,动用在谋略。”(和崔二少府登楚丘城作)。对历史上的英雄勋绩也不胜向往:“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塞下曲)。他渴望得到明主的见赏和重用,常借古代人事抒发自己的情怀。如宋中十首其一云:“梁王昔全盛,宾客复多才。悠悠一千年,陈迹唯高

4、台。寂寞向秋草,悲风千里来”。诗中借西汉梁孝王延揽人才的史迹,寄托了知音难觅的悲哀。但是,坦荡不羁的性格使诗人即使在失意时也不失英雄气度,如留别郑三韦九兼洛下诸公:“蹇步蹉跎竟不成,年过四十尚躬耕。长歌达者杯中物,大笑前人身后名”。,高适边塞诗题材选取角度的特点是:以政治家的眼光来观察、分析边塞的现状,把战争和国家的安危、人民的苦乐联系在一起考虑,因此题材广泛,思想深刻。譬如,他对边塞的纷扰不宁表示忧虑:“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他对战士的勇往无前,作热烈的歌颂:“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燕歌行) “黯黯长城外,日没更烟尘。胡骑虽凭陵,汉兵不

5、顾身。” (蓟门五首) 。他对战争的意义也有深刻的思索:“青海只今将饮马,黄河不用更防秋”(九曲词);就戍卒待遇之低,对统治集团的寡恩提出了抗议: “北使经大寒,关山饶苦辛。边兵若刍狗,战骨成埃尘。行矣勿复言,归欤伤我神。” 。角度全面是高适诗歌的独到之处。,诗作风格:风骨凛然 前人评价高适的诗“读之使人感慨”(严羽沧浪诗话)“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概括起来就是风骨凛然。“风骨凛然”即突出雄浑悲壮的精神意绪,无畏无惧的英雄气慨 ,因而有气魄,有境界的诗风。 他的诗继承汉魏古诗的遒劲风格,常用的表现方式是铺排对比,直抒胸臆,诗作带着强烈的感情。譬如表明功名欲望的“万里不惜死,

6、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高适在诗中常常抒发议论,穿插在叙事和抒情当中,使作品更深厚老成。高诗以七古见长。诗歌容量大,情感跌宕起伏,意象色彩鲜明而又简洁。故胡应麟诗薮称“音节鲜明,情致委折,浓纤修短,得衷合度”。,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 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衰, 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 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筋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

7、? 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 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 至今犹忆李将军。,将士们出征的过程,战斗危急而失利,士兵的痛苦,悲壮淋漓,感慨无穷,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1、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2、貌似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预伏不文。,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见史记季布传)所以,这“横行”的由来,就意味着恃勇轻敌。 唐汝询说:“言烟尘在东北,原非犯

8、我内地,汉将所破特余寇耳。盖此辈本重横行,天子乃厚加礼貌,能不生边衅乎?”(唐诗解卷十六),1、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衬。,2、一个“飞”字警告了军情危急;“单于猎火照狼山”,不意“残贼”乃有如此威势。,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宽缓渐入紧张。,山川萧条极边土, 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 力尽关山未解围。,1、展现开阔而无险可凭的地带,带出一片肃杀的气氛。 “胡骑”迅急剽悍,象狂风暴雨,卷地而来。,2、汉

9、军奋力迎敌,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然而,就在此时此刻,那些将军们却远离阵地寻欢作乐。对比:揭露了汉军中将军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必败的原因。,1、衰草连天,孤城落日,力竭兵稀,重围难解,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2、回应上文,汉将“横行”的豪气业已灰飞烟灭,他的罪责也确定无疑了。,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 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 寒声一夜传刁斗。,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悬念中的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飖那可度?”蓟北征人,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无

10、所有!”相去万里,永无见期,“人生到此,天道宁论!”更那堪白天所见,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晚上所闻,惟有“寒声一夜传刁斗”,如此危急的绝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间,不由人不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呢?,这里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此段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1、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 诗人的感情包含着悲悯和礼赞,而“岂顾勋”则是有力地讥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

11、的汉将。,2、八九百年前威镇北边的飞将军李广,处处爱护士卒,使士卒“咸乐为之死”。这与那些骄横的将军形成多么鲜明的对比。诗人提出李将军,意义尤为深广。从汉到唐,悠悠千载,边塞战争何计其数,驱士兵如鸡犬的将帅数不胜数,备历艰苦而埋尸异域的士兵,更何止千千万万!可是,千百年来只有一个李广,怎不教人苦苦地追念他呢?,写作特点:,1、“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诗人着意暗示和渲染悲剧的场面,以凄凉的惨状,揭露好大喜功的将军们的罪责。,2、诗人在激烈的战争进程中,描写了士兵们复杂变化的内心活动,凄恻动人,深化了主题。,3、全诗处处隐伏着鲜明的对比。从贯串全篇的

12、描写来看,士兵的效命死节与汉将的怙宠贪功,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与汉将临战失职,纵情声色,都是鲜明的对比。而结尾提出李广,则又是古今对比。全篇“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二句最为沈至”(唐宋诗举要引吴汝纶评语),这种对比,矛头所指十分明显,因而大大加强了讽刺的力量。,塞外的羌笛悠悠、楼兰的胡茄漫漫,大漠的孤烟缕缕、蓟门的风沙茫茫 ,边塞诗赏析,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1.把握时代特征,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3.体会不同的艺术风格,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最能体现国运盛衰的作品,因而,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对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肯定是大

13、有帮助的。,“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王昌龄),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到了中晚唐,国势开始式微,虽然诗人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着多少悲壮,多少婉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陆游)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范仲淹),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

14、,在边塞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在报国无门的愤懑;更多地体现为归家无望的哀痛。尽管仍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和盛唐时代的边塞诗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凉,更多一些惆怅。,盛唐,中晚唐,宋代,时代不同,边塞诗的题材、主题基本类似,风格也差别不大,却都分明展示了各自不同时代特征。,1,2,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的思想感情,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有报效国家的激情; 有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 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 有反映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起衅的怨恨; 有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 有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体会诗作思想内容上的细微差别。,“黄

15、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战士军前半生死, 美人帐下犹歌舞” “年年战骨埋荒外, 空见蒲桃入汉家”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既表现出戍边将士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也赞扬了他们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既表达了对良将及早出现的渴望,也表现出对边疆和平的向往。,既揭露了军中苦乐不均的丑恶现象,也表达了对下层士兵的深切同情。,既是对不义战争的控诉,也是对和平的渴望与追求。,既表现出从军将士的洒脱,也抒发了他们心中的无奈。,“更吹羌笛关山月, 无那金闺万里愁” “凭君莫话封侯事, 一将功成万骨枯”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照汉家营。

16、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沈佺期的杂诗),既表现出戍边将士深深的乡思之情,也抒发了军嫂们无尽的思念与惆怅。,字里行间洒满斑斑血泪,令人闻之而发指。,以闺中少妇和远征的丈夫两地相思之情,表现出广大人民群众的厌战情绪,感情虽然凄怨,但仍不失希望。而“可怜”和“长照”两个词,则非常准确地表现出他们现在思念的痛苦,还有几分遗憾,也有几分无奈,既缠绵,又悱恻。他们年年夜夜,苦苦相思,对月垂泪,情意无限。,王昌龄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首绝句的诗眼是哪一个字?表现了女主人公怎样的复杂心情?,简析:在考虑怎样回答时,首先得抓住“

17、觅封侯”这三个字,因为诗中只有这三个字和边塞有关系,征戍边塞是许多人猎取功名的有个主要途径;其次得找到最能表现女主人公心情的那个字,就能做出这样正确的回答 。,“诗眼是悔字,这里既有对夫妻分离的不满,又有难以排遣的错教夫婿觅封侯的内疚,还有自己对铸成大错的醒悟与追悔。,异彩纷呈的边塞诗词,或奇丽峻峭,雄浑挺拔;或清新幽雅,缠绵悱恻;或慷慨高歌,响遏云天;或低徊浅唱,感慨万端;或令人热血沸腾,欲跃马横戈;或使人愁肠寸断,想折戟断刀,3,体会不同的艺术风格,A.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 B.弄清诗中哪些地方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A,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王昌龄的从军行(七):大漠风尘日色

18、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分析:首句极其生动地描绘出大漠的风光。浩瀚的大沙漠,一望无际,“平沙万里绝人烟”,每当北风振漠,尘土遮天盖地,惊沙扑面,日色无光。这就渲染出激烈的战斗场面,反衬出唐军将士英勇杀敌的豪情。,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分析:前两句以工整的对仗的形式来写景,用了两个色彩鲜明的比喻。先从俯视的角度来写莽莽大漠上的黄沙,在月色的辉映下如同白雪,再从仰望的角度来写浩瀚空中的月色,那皎皎寒月犹如严霜。上下交映,只见整个大漠一片白茫茫,令人顿觉冷嗖嗖。诗人从地点、景物、气候三个方面着意刻画,反复

19、渲染,营造出一个悲凉的氛围,为后两句抒发戍边将士思乡之情蓄势。,高适的塞上听吹笛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这首边塞诗描绘出一幅有声有色的边塞风情画,抒发了诗人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其感情基调如何?,分析:思考时要先对画面进行分析,诗中描绘出冰雪消融,天空显得格外明净,战士们牧马归来,晚饭过后,忘却一天的辛劳,来到了戍楼上,对着空中“高高秋月挂长城”,吹起了羌笛。悠扬的笛声随风飘荡,传向远方。再抓住表情的关键句“借问梅花何处落”,诗人采用了虚实相间的写法,羌笛曲名梅花落,诗人将它分开来用,先取“梅花”二字,使人联想起真的梅花。这样“梅花何处落”就变成了有两

20、种解说,一是风传笛曲,一夜之间声满关山;二是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这又恰与雪静胡天的实景配搭和谐,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同时战士由听曲而想到家乡的梅花,想到家乡的梅花落了,“花谢花飞飞满天”,究竟都飞到了哪些地方。这样闻笛和思乡这两个意念就统一在一句诗中,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相生,物我一境.,抒发了戍边将士殷殷的思乡之情。其感情基调是感慨而不哀伤。,B,弄清诗中哪些地方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战争是非常残酷的,是血淋淋的,从诗歌艺术美学的角度考虑,它一点也不美,不宜直接描写,所以绝大多数诗人都采用侧面描写。,一是要抓住与战争有关的器物,如旗、鼓

21、、干、戈,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 二是要抓住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和人、事、物,如楼兰、阴山、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单于、吐谷浑,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然后展开丰富的联想,进行深入的揣摩,就能猜个八九不离十。,柳中庸征人怨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诗以征人怨为题,而不着一个怨字,却尽得风流,诗中之怨何来?请作简要的分析。,分析:回答前应抓住边塞诗这一点,抓住与边塞有关的地名和战争用的器物,是关键之一;抓住“复”、“与”等虚字,是关键之二;抓住“岁岁”、“朝朝”等重叠词,是关键之三;抓住“归”、“绕”等动词,是关键之四。

22、,一是来自金河、玉关 马策、刀环等许多实词的排列与组合,二是来自复、与等虚词之巧用,三是来自岁岁、朝朝等重叠词的妙饰:给人以单调困苦、不尽无穷之感,怨情自然透出。 四是白雪落青冢,黄河绕黑山,从这征人常见之景,常履之地,不仅看到征戍之地的寒苦与荒凉,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苦辛:蕴蓄于其中的怨恨之情使人荡气回肠。,练习:,注释 j西京:此指长安,今陕西西安。k牙璋:玉制的兵符;凤阙:汉代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称凤阙。l龙城:又称龙庭,匈奴的名城,此借指敌人的重要都城。m百夫长:率领一百名兵卒的下级军官。,从军行 唐杨炯 烽火照西京j,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k,铁骑绕龙城l。 雪暗凋旗画,

23、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m,胜作一书生。,1.这首诗的颈联分别是从哪两个角度来描写的?描写的内容是什么? 2.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是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来写的。上联写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下联写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有声有色,表现了出征战士冒雪与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2. 表达了他宁愿投笔从戎,驰骋沙场,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注释 夜光杯:传说中白玉制成夜间泛光的酒杯。 催:通嗺(cu),劝酒。,1.分析“欲

24、饮琵琶马上催”句的意思。 2.三、四两句,有人认为是悲伤之语,有人认为是豪放之词,你同意哪种看法?请作简析。,1、战士们正欲饮酒时,乐队奏起了琵琶,那急促欢快的旋律像是在劝人举杯痛饮。“琵琶马上催”,是着意渲染一种欢快宴饮的场面,因为在西域琵琶本来就是骑在马上弹奏的。2. 同意后者的看法。这两句是欢宴痛饮时的劝酒之语,意谓:醉就醉吧,就是醉卧沙场,也请莫笑,我们不是早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吗?所以这不是厌恶战争,哀叹生命的悲伤语,这里表现出来的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是视死如归的勇气。,塞上听吹笛 唐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注释 梅花落,曲调名,“

25、梅花何处落”是将“梅花落”三字拆用,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 关山:山名,在今宁夏南部。,1.“雪净胡天牧马还”句所写景物显示了怎样的氛围?在全诗中有怎样的作用? 2.三、四句中将“梅花落”拆用,构成了一种怎样的虚景?,1、胡天北地,冰雪消融,傍晚战士牧马归来,这一情景显示出一种边烽暂息、和平宁谧的氛围。这句诗为全诗定下了开朗壮阔的基调。 2、“梅花落”本为羌笛声,但现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它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逢入京使 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注释 故园:指诗人在长安的家。漫漫:遥远。 龙钟:泪流的样子,袖被

26、泪湿。,1.诗人“双袖龙钟泪不干”的原因是什么? 2.诗人刘熙载曾说“诗能于易处见工,便觉亲切有味”,请结合本诗的最后两句,谈谈你的看法。,1、因为诗人离开长安已多日,回首东望,长路漫漫,引起了对家乡亲人的强烈思念,因而潸然泪下,沾湿双袖。 2、最后两句,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这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不假雕琢,信口而成,却又感情真挚。在平易之中显出丰富的韵味,这是该诗的最大特色。,诉衷情 南宋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注释】 梁州:今陕西南郑一带。貂裘:貂皮大衣。天山:即祁连山,这里指抗金前线。沧州:指隐士住的地方。,1.上阕“尘暗旧貂裘”句的诗眼是什么?请作分析说明。 2.分析“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1、是“暗”字,一个“暗”字不仅写出了画面的暗淡,而且将岁月流逝,人事消磨,壮志难酬的惆怅心情融入其中,此外还与“匹马戍梁州”的梦想形成对比,造成强烈的情感落差。 2、运用先扬后抑的手法,表现了作者奔赴抗敌前线,报效祖国,收拾旧山河的雄心壮志,与请缨无路,报国无门,有志向难申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这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悲壮沉郁的浩叹,令人荡气回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