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velopmenteconomics市场政府制度与发展.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149054 上传时间:2019-02-22 格式:PPT 页数:62 大小:45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developmenteconomics市场政府制度与发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developmenteconomics市场政府制度与发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developmenteconomics市场政府制度与发展.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亲,该文档总共6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developmenteconomics市场政府制度与发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evelopmenteconomics市场政府制度与发展.ppt(6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十五章 制度与经济发展,本节重点: 制度的含义 制度的功能 制度经济学的发展 新制度经济学的四个理论 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理论,附:凹性(concavity)与凸性(convexity),(一)高等数学中的凹与凸 设函数f(x)在a,b上连续,在(a,b)内具有一阶和二阶导数,那么 (1)若在(a,b)内f(x) 0,则f(x)在a,b上的图形是凹的; (2)若在(a,b)内f(x) 0,则f(x)在a,b上的图形是凸的。,附:凹性(concavity)与凸性(convexity),(一)高等数学中的凹性与凸性,x,y,0,x,y,0,凹,凸,附:凹性(concavity)与凸性(convex

2、ity),(二)数理经济学中的凹与凸 如果对于任意的x,yD(有界的闭集),t0,1,总有ftx1+(1-t)x2tf(x1)+(1-t)f(x2),就称f(x)为D上的凹函数; 如果对于任意的x,yD(有界的闭集),t0,1,总有ftx1+(1-t)x2tf(x1)+(1-t)f(x2),就称f(x)为D上的凸函数。,附:凹性(concavity)与凸性(convexity),(二)数理经济学中的凹性与凸性,x,y,0,x,y,0,凸函数,凹函数,附:凹性(concavity)与凸性(convexity),(二)数理经济学中的凹性与凸性 凸性意味着要素边际收益递增,规模收益递增 非凸性意味着

3、要素边际收益递减或不变,规模收益不变,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就是规则。 制度经济学(Institutional Economics)是把制度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经济学分支。它研究制度对于经济行为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经济发展如何影响制度的演变。 新制度经济学家把制度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是指人们有意识创造出来并通过国家等组织正式确立的成文规则,包括宪法、成文法、正式合约等;非正式制度则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社会交往中逐步形成、并得到社会认可的一系列约束性规则,包括价值信念、伦理道德、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 正式制度具有强制性、间断性特点,它的变迁可以在“一夜之间”完成。而非正式制度

4、具有自发性、非强制性、广泛性和持续性的特点,其变迁是缓慢渐进的,具有“顽固性”。 在生活中,正式制度只占整个社会约束的小部分,人们生活的大部分空间还是由非正式制度来约束的。,一、制度的定义,制度可以说是人类追求一定社会秩序的结果,人们力图通过这些制度为自己的生活构建一个稳定的空间。在正式制度的构建中,人类充分运用自己的理性来努力地把握未来。 非正式制度可以说是人类社会的原发性规则。正是通过非正式制度,人们构建了法律出现以前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人们依靠风俗习惯、道德、意识形态构建了社会秩序。法制社会与伦理社会相比,是后出现的。 现在的社会发展趋势是,人们尽可能地把原来属于非正式制度的社会规范转化

5、为正式的法律规范,使其在规范人们的行为方面具有更大的强制力,使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有更为明确的规则可以遵循。现在,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为了提高经济效率,人们不断地反思已有制度存在的缺陷并加以修正。,一、制度的定义,二、制度的功能,制度的功能: 制度降低交易成本 制度提供激励机制 制度为实现合作创造条件 制度所执行的功能具有经济价值,三、制度经济学的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以T凡伯伦、JR康芒斯、WC米切尔等为代表,形成了制度经济学派。 尽管制度学派并不是一个严格的、内部观点统一的经济学派别。但制度学派的经济学家们,基本上都重视对非市场因素的分析,诸如制度因素、法律因

6、素、历史因素、社会和伦理因素等,其中尤以制度因素为甚,强调这些非市场因素是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的主要因素。因此,他们以制度作为视角,研究“制度”和分析“制度因素”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制度学派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的起点,而不是以人与物的关系作为起点。,三、制度经济学的发展,从研究方法论上讲,制度经济学反对主流经济学所使用的抽象演绎法,反对19世纪70年代以来主流经济学家越来越重视的数量分析方法。他们强调制度分析或结构分析方法,认为只有把对制度的分析或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分析放在主要位置上,才能阐明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弊端,也才能弄清楚资本主义社会演进的趋向。,制度经济学反对把资本主义社会看成是

7、抽象的“经济人”的组合,反对把资本主义经济的变动看成是“自然的”规律起作用的结果。他们认为,个人首先是一种“社会人”和“组织人”,而不是“经济人”。作为一种社会存在,除了物质经济利益以外,人还追求安全、自尊、情感、社会地位等等社会性的需要。因为人所做出的选择,并不仅仅以他的内在效用函数为基础,而且还建立在他个人的社会经验、不断的学习过程以及构成其日常生活组成部分的个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基础之上。因此,人的行为是直接依赖于他生活在其中的社会文化环境的。所以,应当从每个人的现实存在和他与环境的关系方面,从制度结构、组织模式方面,从文化和社会规模等方面去考察人的经济行为。因此,制度经济学采取历史归纳方法

8、和历史比较方法,强调每一个民族或每一种经济制度都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活动或发展起来的,而主流经济学所阐明的规律性并无普遍意义。,三、制度经济学的发展,三、制度经济学的发展,二十世纪三十年代,(1937年)科斯(Ronald Coase)发表了企业的性质。一般认为,新制度经济学是由这篇文章开创的。新制度经济学的名字是威廉姆森提出的,“新” 主要是为了和以凡伯伦、康芒斯、密切尔为首的老制度学派相区分。 所谓新制度经济学(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正如科斯所说,就是用主流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制度的经济学。迄今为止,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初具规模,已形成交易费用经济学、产权经

9、济学、委托代理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新经济史学等几个支流。,四、新制度经济学的四个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的四个基本理论: 交易费用理论 产权理论 企业理论 制度变迁理论,交易费用理论,交易费用是新制度经济学最基本的概念。交易费用思想是科斯在1937年的论文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提出的,科斯认为,交易费用应包括度量、界定和保障产权的费用,发现交易对象和交易价格的费用,讨价还价、订立合同的费用,督促契约条款严格履行的费用等等。 交易费用的提出,对于新制度经济学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配置的,交易费用理论表明交易活动是稀缺的,市场的不确定性导致交易也是冒风险的,因而交易也有代价,从而也就有如何配置

10、的问题。资源配置问题就是经济效率问题。所以,一定的制度必须提高经济效率,否则旧的制度将会被新的制度所取代。这样,制度分析才被认为真正纳入了经济学分析之中。,产权理论,产权经济学大师阿尔钦认为:“产权是一个社会所强制实施的选择一种经济物品的使用的权利。”这揭示了产权的本质是社会关系。在鲁宾逊一个人的世界里,产权是不起作用的。只有在相互交往的人类社会中,人们才必须相互尊重产权。 产权是一个权利束,是一个复数概念,包括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等。当一种交易在市场中发生时,就发生了两束权利的交换。交易中的产权束所包含的内容影响物品的交换价值,这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个基本观点之一。 产权实质上是一套

11、激励与约束机制。影响和激励行为,是产权的一个基本功能。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产权安排直接影响资源配置效率,一个社会的经济绩效如何,最终取决于产权安排对个人行为所提供的激励。(公地的悲剧),企业理论,科斯运用其首创的交易费用分析工具,对企业的性质以及企业与市场并存于现实经济世界这一事实做出了先驱性的解释,将新古典经济学的单一生产制度体系市场机制,拓展为彼此之间存在替代关系的、包括企业与市场的二重生产制度体系。 科斯认为,市场机制是一种配置资源的手段,企业也是一种配置资源的手段,二者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在科斯看来,市场机制的运行是有成本的,通过形成一个组织,并允许某个权威(企业家)来支配资源,就能节约某

12、些市场运行成本。交易费用的节省是企业产生、存在以及替代市场机制的惟一动力。 而企业与市场的边界在哪里呢?科斯认为,由于企业管理也是有费用的,企业规模不可能无限扩大,其限度在于:利用企业方式组织交易的成本等于通过市场交易的成本。,制度变迁理论,制度变迁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代表人物是诺斯,他强调,技术的革新固然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但人们如果没有制度创新和制度变迁的冲动,并通过一系列制度(包括产权制度、法律制度等)构建把技术创新的成果巩固下来,那么人类社会长期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是不可设想的。总之,诺斯认为,在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面,制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制度变迁的原因

13、之一就是相对节约交易费用,即降低制度成本,提高制度效益。所以,制度变迁可以理解为一种收益更高的制度对另一种收益较低的制度的替代过程。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构成制度变迁理论的三块基石。制度变迁理论涉及制度变迁的原因或制度的起源问题、制度变迁的动力、制度变迁的过程、制度变迁的形式、制度移植、路径依赖等。,诺思认为,在影响人的行为决定、资源配置与经济绩效的诸因素中,市场机制的功能固然是重要的,但是,市场机制运行并非是尽善尽美的,因为市场机制本身难以克服“外在性”等问题。制度变迁理论认为,“外在性”在制度变迁的过程中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而产生“外在性”的根源则在于制度结构的不合理,因此,在考察

14、市场行为者的利润最大化行为时,必须把制度因素列入考察范围。他们强调,制度是内生变量,它对经济增长有着重大影响。因此,深入探讨制度的基本功能,影响制度变迁的主要要素,经济行为主体做出不同制度安排选择的原因,以及产权制度与国家职能,意识形态变迁的关系等问题,是经济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制度变迁理论,制度变迁理论,诺斯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来研究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诺斯认为,一项制度安排之所以被创新,之所以影响到制度变迁,主要是因为,一方面有许多外在性的变化促成了潜在利润或外部利润的形成,另一方面又由于存在对规模经济的要求、将外在性内在化的困难,以及厌恶风险、市场失灵、政治压力等原因,这些潜在的外部

15、利润无法在规定的现有制度安排结构内实现。因而,在现有制度安排下的某些人为了获取潜在利润,就会率先来克服这些制度障碍,由此导致制度安排的创新,并进而形成制度变迁。,制度变迁理论,诺斯认为,从“成本-收益”分析来看,一项新的制度安排只有在创新的预期净收益大于预期的成本时,才会发生。这又分两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由市场规模扩大、生产技术进步和社会集团对自己收入预期的改变促成“制度创新”。因为,这些因素的变化,将会促使成本和收益之比发生变化,比如市场规模的变化会改变既定制度安排下的收益和费用;技术进步会使得制度创新变得有利可图;社会中各种团体对收入的预期改变会使他们对新制度安排的收益与费用作出重新评价

16、等等,上述各要素作用的结果就会推动制度创新。第二种情形是,由技术创新、信息传播、有利于创新的社会科学知识进步等创新成本的降低导致的“制度创新”。他强调,制度安排创新的真正原因在于,创新成本的降低,可以使在新制度安排下的经济行为主体获取潜在的利润。 制度变迁理论的结论是,一种制度下的预期收益与预期成本的关系决定了制度创新,制度创新存在着一定的时滞性,因此由制度创新决定的制度变迁是缓慢进行的。 战略新兴产业政策的变化 对“专利”不同阶段的政策,五、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理论,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理论 与威廉姆森交易成本理论相关的几个概念: 资产专用性 交易不确定性(有限理性、

17、机会主义) 交易频率 理论所解释的问题: 企业的本质是什么? 企业为什么会存在? 是什么因素决定企业的规模(企业的边界决定问题)? 在相继生产阶段或相继产业之间,为什么既存在长期合同关系,又存在纵向一体化现象?,企业: (威廉姆森的交易费用理论)企业可替代市场配置资源 考虑现实经济中存在交易成本、资产专用性、有限理性、机会主义等,抛开传统市场经济观念,打开生产函数“黑箱”,研究企业内部(以及企业与外部),发现企业的活动是由一系列合约规定的。 由于信息不完全,合约天生是不完全的(签约双方不可能将与合约相关的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都写在合同中)。由于事前及事后的信息不完全及机会主义行为,可能产生逆向选

18、择、道德风险、敲竹杠、讨价还价等等问题。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成本理论、产权理论、企业理论等等做出了大量研究。,第十六章 市场、政府与发展,第十六章 市场、政府与发展,本节重点: 市场失灵 政府干预,第十六章 市场、政府与发展,资源配置方式: 市场 政府 企业,微观经济学/市场经济的假设条件与结论,(一)微观经济学的结论 任何竞争均衡都是帕累托最优状态,同时,任意帕累托最优状态也都可由一套竞争价格来实现。 给定一些理想条件,单个家户和厂商在完全竞争经济中的最优化行为将导致帕累托最优状态。这就是所谓的“看不见的手”的定理。(亚当斯密),微观经济学/市场经济的假设条件与结论,(一)微观经济学的结论 福

19、利经济学第一定理(first theorem of welfare economics):如果每个人都在竞争性市场上进行交易,那么所有的互利性交易都会被实现,且最后导致的均衡资源配置是具有经济效率的(帕累托最优)。 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second theorem of welfare economics) :如果个人偏好是凸的,则对任何一个商品的初始配置来说,有效率的配置是一个竞争性均衡。,微观经济学/市场经济的假设条件与结论,(一)微观经济学的假设条件 资源是稀缺的 理性经济人 完全信息 市场出清 价格完全弹性(需求价格弹性无穷大、供给价格弹性无穷大) 要素完全自由流动(要素可在部门之间、

20、地区之间自由流动),微观经济学/市场经济的假设条件与结论,(一)微观经济学的假设条件 资源是稀缺的 理性经济人 (有限理性) 完全信息 (信息不完全、信息不对称) 市场出清 (要素不能自由流动、市场非出清) 价格完全弹性(需求价格弹性无穷大、供给价格弹性无穷大) 要素完全自由流动(要素可在部门之间、地区之间自由流动) 非完全竞争市场经济 资源配置的低效率人为地对经济进行干预制度,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 垄断 外部性 公共物品 信息不完全 政府干预: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分配、价格管制、产业政策等等 规制经济学,第十六章 市场、政府与发展,垄断的产生: 在实际经济中,当规

21、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随着产出的增加,单位成本下降)相对于市场规模而言极大时,垄断就不可避免地在某些行业出现。 垄断的结果: 一个或几个企业能够通过限制产量来提高它们的产品价格,继而增加利润,结果是消费者要比在完全竞争市场下付出更多且获得更少。,一、垄断 monopoly,马歇尔悖论/马歇尔冲突 马歇尔认为:自由竞争规模经济市场占有率市场垄断阻止竞争资源配置低效率。因此社会面临一种难题:如何求得市场竞争和规模经济之间的有效、合理的均衡,获得最大的生产效率。 “马歇尔冲突”适用于收益递增(成本递减)的行业,如电信业、银行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在生产中为获得规模

22、经济会扩大生产规模,从而出现生产集中,导致垄断) 从此,围绕垄断与竞争、规模经济与竞争活力之间的矛盾在理论与实践中从未停止争论过。在 90 年代以前,西方各国尤其是美国对企业并购的管制比较严格,大型并购案往往是不允许的。在此以前美国甚至禁止企业之间联合开发技术和合作研制新产品,因为它认为企业之间的联合开发会损害竞争和创新,很有可能导致企业之间的合谋。但近年来,各国纷纷放宽限制,打破行业内部市场限制,并允许相关行业内有经营彼此业务的企业合并。各国企业许多重大兼并活动的成功,没有当局的默许乃至支持是不可能顺利实现的。,一、垄断 monopoly,克服马歇尔冲突的途径:有效竞争 1940年,英国经济

23、学家克拉克提出了有效竞争的概念。所谓有效竞争就是一种将规模经济和市场竞争活力有效地协调,从而形成一种有利于长期均衡的竞争格局。但克拉克没有论述实现有效竞争的客观条件和衡量标准。 我国学者王俊豪在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有效竞争的三个标准: 有效竞争是竞争收益大于竞争成本的竞争; 有效竞争是适度竞争,即介于竞争不足和竞争过度之间的竞争; 有效竞争满足规模经济的要求,竞争企业生产规模处于适度规模的范围,即处于最小经济规模和最大经济规模之间。 综上所述,有效竞争就是要兼顾规模经济和市场竞争活力,有效竞争是适度规模和适度竞争的结合,有效竞争是克服“马歇尔冲突”的有效途径。 思考: 关于有效竞

24、争,政府的政策工具是什么?,一、垄断 monopoly,二、外部性(Externality),外部性分为正外部性 (positive externality) 和负外部性 (negative externality)。 正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益,而受益者无须花费代价。也称为外部经济(external economies)。 负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损,而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人却没有为此承担成本。也称为外部不经济(external diseconomies)。 外部性是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另一个经济主体的福利所产生的效果,而这种效果并没有从货币或市场交易

25、中反映出来。外部性的存在造成社会脱离最有效的生产状态,使市场经济体制不能很好的实现其优化资源配置的基本功能。,二、外部性(Externality),外部经济实例: 财政性投资项目,如水坝、公路、铁路和灌溉项目等。 在理论上,受益者可因享有外部利益而被收费,但在实践中是行不通的。因为要控制人们对设施的使用是困难的而且代价很高,甚至要想确认谁是受益者以及他受益的程度很困难。所以,私人投资者不能从这些项目的产出中实现收入。由于私人投资者不能向外部收费,且这些项目一般前期投资巨大、投资回收期长,所以私人投资者不太可能投资,只能由政府来承担。 平衡增长战略的核心内容:几个行业同时起步,它们造就的劳动力大

26、军就足以为所有行业的产品创造一个内部市场,另外后向联系也可以为生产资料部门创造充分的市场。但依靠这些新兴市场的单个投资者,在没有得到确切的保证,即其他的投资也会同时进行时,他是不会投资的。因此政府必须进行干预,以保证这些外部收益能够实现。,二、外部性(Externality),外部不经济: 环境污染 公共资源 公地的悲剧(Tragedy of the Commons):是指过量的放牧导致了草场的等级的下降,结果只能牧养越来越少的牛,而每个私人放牧者却仍然有动力在这个开放地带放牧。 外部经济使供给不足,外部不经济使消费过度。,二、外部性(Externality),解决外部性的基本思路: 外部性内

27、部化 (internalize the externalities),即通过制度将经济主体经济活动所产生的社会收益或社会成本转为私人收益或私人成本,将技术上的外部性转为金钱上的外部性,在某种程度上强制实现原来并不存在的货币转让。,二、外部性(Externality),典型的政策工具: 1、征税与补贴 对负的外部性征收税负,正的外部性给予补贴。征税可以抑制产生负的外部性的经济活动;补贴可以激励产生正的外部性的经济活动。这种用于消除负外部性的税收被称作庇古税 (Pigovian tax)。 2、私下谈判 科斯定理表明,如果存在产权划分,交易成本较低且参与人数较少的时候,人们可以通过私下谈判来解决外

28、部性问题。 3、企业合并 科斯定理: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且其交易成本为零或很小,则无论在开始时将财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三、公共产品(Public Goods)与公共资源(common resources),公共产品是私人产品的对称,是指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产品。 物品的特性及其分类: 消费中的竞争性(rivalry in consumption):指消费者或消费数量的增加引起的商品的生产成本的增加,私人产品大都具有竞争性,如,甲多吃一块巧克力,生产者就必须多生产一块,而生产一块巧克力需要花费厂商一定数量的成本,从而减少用于生产其他商品的资源

29、,也就是说对其他产量的生产形成竞争。 排他性(excludability):是指某个消费者在购买并得到一种商品的消费权之后,就可以把其他消费者排斥在获得该商品的利益之外,私人产品在使用上具有排他性,如:甲购买了一块巧克力,他就获得了消费这块巧克力的权力,其他人就不能消费同一块巧克力了。,三、公共产品(Public Goods)与公共资源(common resources),非竞争性,是指一部分人对某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另一些人对该产品的消费,一些人从这一产品中受益不会影响其他人从这一产品中受益,受益对象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例如国防保护了所有公民,其费用以及每一公民从中获得的好处不会因为多生一个

30、小孩或出国一个人而发生变化。非竞争性有两方面含义:(1)边际成本为零,即增加一个消费者对供给者带来的边际成本为零,例如增加一个电视观众并不会导致发射成本的增加。(2)边际拥挤成本为零,即每个消费者的消费都不影响其他消费者的消费数量和质量。 非排他性,是指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利益不能为某个人或某些人所专有,要将一些人排斥在消费过程之外,不让他们享受这一产品的利益是不可能的。例如,消除空气中的污染是一项能为人们带来好处的服务,它使所有人能够生活在新鲜的空气中,要让某些人不能享受到新鲜空气的好处是不可能的。,三、公共产品(Public Goods)与公共资源(common resources),

31、依据上述的物品特性,可将物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三、公共产品(Public Goods)与公共资源(common resources),公共产品可分为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 纯公共产品是指那些为整个社会共同消费的产品。严格地讲,它是在消费过程中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是任何一个人对该产品的消费都不减少别人对它进行同样消费的物品与劳务。如国防、外交。另外,纯公共产品还具有非分割性,它的消费是在保持其完整性的前提下,由众多的消费者共同享用的。如交通警察给人们带来的安全利益是不可分割的。 纯公共产品不仅包括物质产品,同时还包括各种公共服务。,三、公共产品(Public Goods)与公共资源(

32、common resources),准公共产品通常只具备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两个特性中的一个,而另一个则表现得不充分。 具有非排他性和不充分的非竞争性的公共产品,如教育。教育产品是具有非排他性的。因为,对于处于同一教室的学生来说,甲在接受教育的同时,并不会排斥乙听课。但是,教育产品在非竞争性上表现不充分。因为,在一个班级内,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校方需要的课桌椅也相应增加;随学生人数增加,老师批改作业和课外辅导的负担加重,成本增加,故增加边际人数的教育成本并不为零,若学校的在校生超过某一限度,学校还必须进一步增加班级数和教师编制,成本会进一步增加。因而具有一定程度的消费竞争性。,三、公共产品(Pu

33、blic Goods)与公共资源(common resources),具有非竞争性特征,但非排他性不充分的准公共产品,如公共道路和公共桥梁。受特定的路面宽度限制,甲车在使用道路的特定路段时,就排斥其他车辆同时占有这一路段,否则会产生拥挤现象。因此,公路的非排他性是不充分的。但是,公共道路又具有非竞争性。它表现为,一是公共道路的车辆通过速度并不决定某人的出价,一旦发生堵塞,无出价高低,都会被堵塞在那里;二是当道路未达到设计的车流量时,增加一定量的车的行驶的道路边际成本为零,但若达到或超过设计能力,变得非常拥挤时,需要成倍投入资金拓宽,它无法以单辆汽车来计算边际成本。,三、公共产品(Public

34、Goods)与公共资源(common resources),准公共产品,如教育、文化、广播、电视、医院、应用科学研究、体育、公路、农林技术推广等事业单位,其向社会提供的属于准公共产品。此外,实行企业核算的自来水、供电、邮政、市政建设、铁路、港口、码头、城市公共交通等,也属于准公共产品的范围。,搭便车(Free rider)问题 由于搭便车问题使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提供有所不同。 搭便车:得到一种物品的利益但避开为此付费。 如果物品不具有排他性,人们就有搭便车的激励,因为不能排除任何人享用它。 结果:这种物品不再提供,即使购买者集体对物品的估价高于提供它的支付价格。,三、公共产品(Public

35、Goods)与公共资源(common resources),成本收益分析(Cost-benefit analysis)的难题: 如果一个公共物品的收益超过了提供成本,政府应该提供它,并用受益人的税收为它支付。 问题:衡量收益通常很困难。 成本-收益分析:分析比较提供公共物品的成本和收益。 成本-收益分析不够精确,所以提供公共物品的使之生效比私人物品要困难的多。,三、公共产品(Public Goods)与公共资源(common resources),公共资源: 像公共物品一样,公共资源不具有排他性。 不能阻止搭便车者使用 公共资源的另一个问题:消费的竞争性 每个人的使用减少了他人对该物品的享用

36、政府角色: 确保公共资源不被滥用,三、公共产品(Public Goods)与公共资源(common resources),三、公共产品(Public Goods)与公共资源(common resources),公地的悲剧:用一个寓言故事来说明,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看,为什么公共资源的使用大于合意的水平。 设想生活在一个中世纪小镇上: 该镇的人从事许多经济活动,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是养羊。 随着人口数量增长,羊的数量也增长。 土地的数量有限,草由于过度放牧开始消失。 私人激励 (免费使用土地) 不同于社会激励(谨慎的使用土地)。 结果:人们再也不能养羊了。 悲剧的原因: 由于外部性的存在,使得自己的羊群

37、在公共土地放牧降低了其他家庭放牧的质量。,三、公共产品(Public Goods)与公共资源(common resources),公共物品往往是供给不足,而公共资源往往是过度消耗。 原因:产权不清 没有人拥有空气,没有人可以对污染征税。结果:太多污染。 没有人可以负责他人,谁得益国防。结果:太少的防御。 政府的适当政策有可能解决这些问题。,逆向选择 道德风险 有限理性 机会主义,四、信息不完全,四、信息不完全,1.逆向选择 通常,降低商品的价格,该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提高商品的价格,该商品的供给量就会增加。但是,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性和机会主义行为,有时候,降低商品的价格,消费者也不会做出增加购

38、买的选择,提高价格,生产者也不会增加供给。所以,叫“逆向选择”。 柠檬市场:二手市场。由于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造成市场价格下降,产生劣质品驱逐优质品,进而出现市场交易产品平均质量下降的现象。 “逆向选择”是制度安排不合理所造成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扭曲的现象,而不是任何一个市场参与方的事前选择。 在传统市场上,制造与传播的信号主要是厂商通过品牌、广告或者向客户提供质量保证书、保修、退回等办法,使消费者把他的产品与“柠檬”区别开,以相信它的产品是高质量的。 “柠檬”俗称“次品”,2.道德风险(Moral Hazard) 道德风险,亦称道德危机,是指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时做出不利于他

39、人的行动(或者说是,当签约一方不完全承担风险后果时所采取的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自私行为)。 例如,当某人A获得某保险公司B的车险后,A的行为产生的成本由保险公司B部分或全部承担,此时保险公司面临着道德风险。 如果从委托代理双方信息不对称的理论出发,道德风险是指契约的甲方(通常是代理人)利用其拥有的信息优势采取契约的乙方(通常是委托人)所无法观测和监督的隐藏性行动或不行动,从而导致的(委托人)损失或(代理人)获利的可能性。 激励机制,四、信息不完全,五、政府干预,限制垄断、鼓励竞争 规制与市场相结合 从经济性规制向社会性规制发展,六、规制经济学(Economics of Regulation),规制

40、经济学也称管制经济学,是对政府规制活动所进行的系统研究 。 规制经济学主要分为两大派别: 规制规范分析学派 规制实证分析学派 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是经济学的两种基本分析方法。规范分析涉及价值判断与伦理道德问题,侧重于说明一种事物或行为“应该怎样”,只有通过政治辩论或决策而不是单纯经济分析本身才能解决问题。与之不同,实证分析更侧重于用事实说话,说明事物本身情况,解决“是什么”的问题,主要借助于事实分析与经验证据。 规制经济学家:让-雅克拉丰,六、规制经济学(Economics of Regulation),规制规范分析学派产生于十九世纪,主要代表人物有查得威克、马歇尔、庇古、德姆塞茨、威廉姆森等。

41、 规制实证分析学派萌芽于十九世纪法国经济学家迪普特的研究,在20世纪六十年代发展壮大,主要代表人物有斯蒂格勒、卡恩、帕尔兹曼、贝克尔等。 规制规范分析学派的主要观点是:由于市场机制不完善及存在市场失灵,如自然垄断、外部性等,因此应对企业活动进行规制,规制的目的是在确保资源配置效率情况下,保证公共利益不受损害。十九世纪政府对铁路运输业进行规制的主要根据是这一产业存在自然垄断,竞争性市场难以保证资金供给,为确保这一新技术的运用,提高社会效率而必须进行规制。到十九世纪末,马歇尔等提出了除自然垄断外其它形式的市场失灵,如外部性问题,使规制的依据有了扩展。,六、规制经济学(Economics of Re

42、gulation),规制实证分析学派的主要观点是:政府规制的目的并非是保护公共利益,而是为维护个别集团的利益,在规制者与被规制者之间的相互利用,并通过经验数据分析,佐证了所提出的观点。在某些经济学家看来,保护公共利益只不过是表面现象,进行规制与是否有必要进行规制或规制的实际效果是两个问题。 斯蒂格勒在其1971 年所发表的经典性论文经济规制论中就明确提出了进行规制的公共利益动机只是一种理想主义观念,而真正目的是政治家对规制的“供给”与产业部门对规制的 “需求”相结合,以谋求各自的利益,这才是规制的真正动机所在。这与规制规范分析的“公共利益论”观点是大相径庭的。规制实证分析学派的观点对规制制度变

43、迁研究做出了很大贡献,尤其是对解释近三十年来世界各国所出现的放松规制浪潮很有说服力。,六、规制经济学,政府规制是指政府依据法律法规对市场活动所进行的规定和限制行为,依其调整对象通常分为经济性规制与社会性规制(Social regulation)。 经济性规制是规制经济学最核心的内容。经济性规制主要关注政府在约束企业定价、进入与退出等方面的作用,重点针对具有自然垄断、信息不对称等特征的行业。其目的主要是为了防止资源低效配里和确保服务供给的公平性。,六、规制经济学,经济性规制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实施: 1、对企业进入及退出某一产业或对产业内竞争者的数量进行规制,这一规制可通过发放许可证,实行审批制,或

44、是制定较高的进入标准来实现; 2、对所规制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定价进行规制,也称为费率规制,包括费率水平规制或费率结构规制; 3、对企业产量进行规制,产量高低直接影响着产品价格,进而关系到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利益,通过规制可限制或鼓励企业生产; 4、对产品质量进行规制,这种方式的成本较高,由于企业和规制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规制者对产品质量很难把握,因此实践中这类规制方式较少采用。,六、规制经济学,社会性规制是政府为控制(负)外部性和可能会影响人身安全健康的风险,而采取的行动和设计的措施。日本经济学家植草益指出“社会性规制是以确保国民生命安全、防止灾害、防止公害和保护环境为目的的规制。” 社会性规制

45、的最终目标是保持人们的健康,提高人们的寿命质量和水平。社会性规制的直接目标: 1、保护自然环境 2、保护合理竞争 3、保护劣势信息方权益,提高社会安全度和健康水平。 4、保护消费者利益,提高正外部性的社会效应。,六、规制经济学,政府规制机构往往采用以下方式进行社会性规制: 禁止特定行为 对营业活动进行限制 执业资格制度 标准认证制度 信息公开制度 收费补偿制度等 经济性规制主要通过限制及约束等方式进行对其涉及的行业进行政府管控; 社会性规制主要通过设立相应标准、发放许可证、收取各种费用等方式进行。,规制经济学的发展趋势,作为规制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政府规制活动近年来有了新发展,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46、激励性规制与放松规制在全球的兴起;社会性规制日益发展,其规制领域不断扩大;政府规制方法更着重体现市场原则,出现了政府规制活动与市场机制相融合的趋势。政府规制活动中这些新趋势的出现促进了规制经济学的迅速发展。规制经济学对这些新趋势的出现进行了深入研究。 实施激励性规制主要是通过设计合理的制度来克服传统政府规制所存在的缺陷,给予被规制企业提高内部效率的激励,从而减少规制成本,同时提高企业资源配置效率。激励性规制主要有如下几种形式:特许投标制度、区域竞争(或称为标杆竞争)制度、价格上限规制、社会契约制度等。 放松规制则意味着放宽或取消原有的规制制度,如将行业禁入改为自由进入,取消价格规制等。放松规制的首要目的在于引入竞争机制、减少规制成本、促使企业提高效率、改进服务。70 年代以后,以美国、日本、英国等主要国家为中心,对电信、运输、金融、能源等许多产业,都实行了放松规制。各国在放松规制过程中,根据本国情况采取了不同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