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继承与文化发展.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157429 上传时间:2019-02-23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1.5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的继承与文化发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文化的继承与文化发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文化的继承与文化发展.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化的继承与文化发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的继承与文化发展.ppt(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与文化发展,1含义:在长期 形成并保留在 的、具有 的文化。 2表现,历史发展中,现实生活中,相对稳定性,3.特点 (1)具有 性、 性传统文化产生于过去,打上了历史的烙印;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 (2) 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3)鲜明的 性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 纽带。,历史,继承,相对稳定,民族,精神,4作用 (1)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2)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

2、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5态度:“ 去其糟粕”,批判继承, 。 (1)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2)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3)对待传统文化还应不断创新,体现新的时代精神。,取其精华,古为今用,正确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 (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而非“永恒不变”,应把握传统文化“变的绝对性”与“不变的相对性”的关系。 (2)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是强调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存在差异,表现出鲜

3、明的民族特点。但并不意味着不同民族间的传统文化不具有共性的东西。,1在巴塞罗那2010年第九届亚洲节活动中,中国原生态乐队山人乐队一边展示独具风格的唱功,一边又将数十种深具浓郁中国韵味的乐器一一展现在观众面前,成就了视觉、听觉上的完美搭配。这说明( ) A文化的价值在于能否保持其原汁原味 B原生态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普遍的积极作用 C原生态文化具有传播和发展的价值 D民族文化的价值在于大力对外推广,解析】 对传统文化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A错误;对各种原生态文化的作用应具体分析,B错误;民族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D错误。材料强调了原生态文化中的精华可以传播和发展,C正确。 【答

4、案】 C,1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1)内容:继承是发展的 ,发展是继承的 。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2)要求: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 2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 与 的矛盾运动决定因素。 (2) 的进步重要因素。 (3) 运动社会变革的先导,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必要前提,必然要求,生产力,生产关系,科学技术,思想,(4)教育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 特定功能:选择、传递、创造文化。 对文化传承的作用: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选择、传递);以浓缩的形式

5、重演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使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从事文化创造;随着教育方式的变革,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影响越来越大。,1正确看待“对待传统文化,首先要继承,其次要发展”的观点 对待传统文化,既要继承,又要发展。文化的发展并不是在继承之后才发展,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的。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和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而不是先后两个过程。,2文化传播与文化继承,【特别提醒】 文化发展的过程即文化传承的过程,包括文化继承与文化传播两个方面。,2在出席2010年第26个教师节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颁奖大会时,国务委员刘延东希望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以楷模为榜

6、样,努力做学生爱戴、人民满意的优秀教师。强调教师的重要性是因为教育的特定功能在于( ) A选择、传递、创造文化 B传道、授业、解惑 C可以使受教育者获得准确的科学信息 D传递、沟通、共享,【解析】 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传道、授业、解惑”是发挥其特定功能的途径;并非所有教育都能使受教育者获得准确的科学信息;传递、沟通、共享是大众传媒的功能。故A正确,B、C、D错误。 【答案】 A,(2010江苏高考)中央电视台开播百家讲坛以后,一些艰涩高深的传统经典经过现代诠释变得通俗易懂,富有时代气息,为大众所接受。这说明 A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 B传统文化对人的发展具有积极作

7、用 C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具有认同感 D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命题探究】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传统文化的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题目难度适中。,【解题指路】 (1)解答本题的关键:一是对教材相关知识的全面掌握;二是对材料关键句的把握。 (2)本题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句“传统经典经过现代诠释变得通俗易懂,富有时代气息”。B说法错误,应该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人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C、D均与题干指向不符,应排除。故选A。 【答案】 A,(2010安徽高考)截至2009年10月,我国已有昆曲、端午节等29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跃居

8、世界第一。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因为 文化遗产是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 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实现人类文明的趋同 A B C D 【命题探究】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遗产保护有关知识的正确理解,难度适中。,【解题指路】 (1)解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地位及意义,若错误理解其地位、意义,便会误选。 (2)本题考查文化遗产及保护的有关知识。表述错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才是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不是文化遗产;正确表达出了重视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因;表述错误,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人类文化多样化发展和繁荣,而不是趋同。

9、故选B。 【答案】 B,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材料一 2010年9月27日,2010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及孔子教育奖、孔子文化奖、孔子友谊奖颁奖典礼在曲阜杏坛剧场隆重举行。主题是“ 游孔子故里、 品孔府盛宴、 观儒乡风情、学圣人智慧”。大型文艺演出杏坛儒风以挖掘、整理、弘扬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内容,集中展示了孔子思想的丰富内涵和济宁的民间艺术。 材料二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快推进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产业发展, 9月27日上午, “2010大唐西市文化遗产节”在隋唐丝绸之路的起点大唐西市盛大开幕。几年来,先后有青岛、唐山、深圳、南京、沈阳、石家庄、大连、郑州等地,纷纷举办了传统文

10、化论坛,每场论坛都对观众的心灵形成了强烈的冲击与震撼,正像温总理所说的“道德的力量比阳光还灿烂”!,【问题探究】 1为什么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有何特点? 【提示】 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我国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2我们今天该如何正确对待孔子思想? 【提示】 孔子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孔子思想也必须辩证分析,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3各地纷纷举办传统文化论坛,对观众的心灵形成了强烈的冲击与震撼。“论坛”属于影响文化发展的什么因素?有何特点? 【提

11、示】 “论坛”属于教育的一种形式,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12010年3月26日至4月1日,中国文联、河南省政府共同主办“我们的节日中国开封2010年清明文化节”。清明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文化节日之一,它属于( ) A传统习俗 B传统建筑 C文学艺术 D传统思想 2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对我们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富有启迪。这说明( ) 传统文化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先进的现代文化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弘扬传统文化就能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我们要善于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 A B C D,A,B,32010年9月2

12、2日晚,由中央电视台、芜湖市政府主办的2010“芜湖月中华情”中秋晚会在安徽省芜湖县阳光半岛隆重举行。在我国,中秋节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节合家团圆,赏月、祭月、吃月饼一直是中秋节的主题。这体现了( ) A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不会因时而变 B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基本不存在 C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 D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解析】 本题以中秋节的传统习俗为背景,考查考生对民族传统节日的认识。中秋节的传统习俗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故C项符合题意;A、B两项本身说法错误;材料中关于中秋节传统习俗的基本特征无法显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故排除D项。 【答案】 C,42010年1

13、月14日,一场别开生面的传统饮食文化校园传承教育展示活动在苏州善耕实验小学举行,来自苏州市平江区10余所学校的100余名学生参加了活动,感受苏州独特的饮食文化。饮食文化进校园是因为( ) A教育具有选择、传递文化的特定功能,在文化传承中起重要作用 B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C中小学生是传承民族文化的主体 D民族文化只有通过小学教育才能加以继承和传播,【解析】 A项表述正确,符合题意,强调了教育在文化传承中不可替代的作用;B项说法不科学,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C项说法不科学,传承民族文化的主体不仅仅指中小学生;D项观点显然不正确,夸大了小学教育的作用,忽视了其他继承和传播民族文化的途径

14、。 【答案】 A,5(2011宿迁模拟)2010年的清明节,是我国法定节假日的第三个清明节,假日期间人们以不同的方式祭奠自己已故的亲人或革命先烈,弘扬了传统文化,表达了人们的哀思,但是由于烧纸钱也引起多处山林失火。这启示我们( ) 对传统文化要全部否定 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 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对传统文化应全部肯定 A B C D,【解析】 本题考查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对待传统文化无论是全面肯定还是全面否定都是错误的,所以说法错误,排除。正确,入选。 【答案】 B,材料一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为主题,由于形状酷似一顶古帽,因此被命名为“东方之冠

15、”。“东方之冠”的构思主题,表达了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地区馆水平展开,以舒展的平台基座的形态映衬国家馆,成为开放、柔性、亲民、层次丰富的城市广场;二者互为对仗、互相补充,共同组成表达盛世大国主题的统一整体。,材料二 中国馆的创作首先体现了中国的文化特色和中国的元素。中国有非常丰富的出土文物,还有问鼎、陶瓷器,还有棋盘式的格局,中国木构架的体系跟西方完全不一样,中国的红颜色、中国的园林、中国的斗拱等等,把这些元素加以整合、领会,以现代的手法提炼构成东方之冠的造型,充分表达了中华的元素。 2010世博中国馆的设计是如何体现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答案】 (1)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2010世博中国馆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中国的红颜色,还有中国的问鼎、陶瓷器,还有棋盘式的格局,中国木构架的体系、中国的园林、中国的斗拱等等,把这些元素加以整合、领会,以现代的手法提炼构成东方之冠的造型,充分表达了中华的元素。 (2)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2010世博中国馆的设计运用了现代手法并融入了开放、亲民、和谐等时代精神。因此,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也体现了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