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金匮课件.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158356 上传时间:2019-02-23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28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金匮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金匮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金匮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金匮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金匮课件.ppt(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伤寒金匮教研室 张建荣,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本篇专论痰饮病,咳嗽是痰饮导致的症状。另外,虽定名痰饮病,但以论饮证为主。杂病广要谓: “古方详于饮而略于痰,后世详于痰而略于饮” 。痰饮病较为抽象,涉及范围极为广泛。 痰饮病名为仲景首创;内经有水饮、积饮、溢饮记载;本经有:“留饮痰澼(癖)”记载。 痰饮病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痰饮包括有四饮,即痰饮、悬饮、溢饮、支饮,这四饮中的痰饮即狭义痰饮。 四饮之命名是据痰饮停留部位和主症所决定。 其他所谓的微饮、留饮、伏饮,是针对痰饮病程长短、病情轻重、以及痰饮病邪留伏深浅而命名;所谓水在五脏,实际是指水饮波及五脏后,产生与

2、五脏相关之症。以上名称所指病证,分别均可用四饮加以概括归类。,广义痰饮症状除咳吐出有形的痰涎水饮外,常见症状有:咳、喘、呕、满、痛、肿、悸、眩等,即所谓无形之痰。无形之痰是本篇研究的着眼点。 痰饮病概念:主要为外感或内伤致肺脾肾等脏腑气化与宣泄运转 功能失调,使津液凝聚蓄积局部脏腑经络导致的疾病。 痰饮发生原因:如风寒湿侵袭,体内阳气郁闭,则影响津液的输散敷布而成痰饮;或素体内伤,阳气不足,即无力运化津液而成痰饮。 人体正常津液运化敷布,主要依赖肺脾肾,因肺主宣化,脾主运化,肾主气化,此三脏阳气充裕,互相协作,才能完成津液布化,其中尤以脾肾之阳至关重要。 李时珍所谓的:肺为储痰之器,脾为生痰之

3、源,肾为生痰之根,即从病理角度反映了这种关系。 脏腑阳气虚弱,可产生痰饮,痰饮形成后,又能致阳气更虚,或导致新的疾病。所以,痰饮是原发疾病的结果,又是继发疾病的致病因素。,痰饮病特点 (1)本虚标实:即痰饮因虚而生,生则成实。 (2)表里合邪:痰饮可潜伏体内,平常无症状,若外感风寒,即可引动伏饮内作,形成表里合邪。 (3)饮盛阳郁:痰饮虽为阴邪,若阴凝日久,必致阳气遏郁,阳郁化热,便可形成热痰、燥痰、脓痰、血痰。 (4)水饮上犯:水饮一般是下流的,但在脾气虚或心阳虚等条件下,水饮可以从下而上逆,如痰饮病位在心下或下焦而出现苦冒眩、癫眩等症。 痰饮治法:温化、发汗、利小便、逐饮四种基本法则 。,

4、四饮脉证 【原文】 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1)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2) 狭义痰饮:为水饮停留胃肠,关乎脾肾等脏。水谷精微反停聚胃肠而为痰饮,流注肠间则沥沥有声。其病势有向下或向上发展之趋势。 悬饮:为水饮潴留胁下,与肝肺关系密切。其病势不上不下,似乎如水囊悬空。 溢饮:为水饮由中而泛溢肌表四肢,关乎脾、肺两脏。其病势有外出欲解之势。 支饮:为水饮停留胸膈或心下,与肺关

5、系密切。支饮病势是向上向外发展。若痰饮潜伏胸膈不解,一旦气候转变;或外感风寒,则新感引动伏饮,一齐并发,夹攻于肺成为表里俱病。,治则 【原文】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15) 本条为治疗痰饮病的总原则。 痰饮病性质:痰饮为阴邪,是阳虚阴盛之产物,其形成又易伤阳气。 痰饮病特点:痰饮有遇寒则聚则凝,得温则行则化的特点。 温药作用:温药具有振奋阳气,开发腠理,通行水道之功。 “和之”含义:即用药要以温运平和为原则,既不可过用刚燥,又不可过用温补,因刚燥则伤正,温补则恋邪;更不能独用阴柔滋腻品损阳助阴。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即温化法、治本法。治脾阳虚停饮者,以苓桂术甘汤为代表方;治肾阳虚停

6、饮者,以肾气丸为代表方。 若痰饮蓄积者,则以治标为主,在“温药和之”基础上,可采用行、消、开、导之法。行乃通行阳气,消乃消其痰结,开乃开发腠理,导乃导邪外出。在具体治法方面有:温化、发汗、利小便、逐饮等法。,三、证治 (一)狭义痰饮 1.脾虚停饮 【原文】水在脾,少气身重。(5)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16) 【主症】 胸胁支撑胀满,头目眩晕,小便不利,或见短气等症。 【病因病机】 为痰饮停留心下,脾胃运化升降失常。 胸胁支撑胀满 饮邪停留心下,致肝气不舒, 胃气不降,饮邪上逆。 头目眩晕脾虚饮阻,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 小便不利饮停而气化不行。 短气饮邪阻遏中焦,影响

7、气机升降出入。 【治法】 温阳化饮,健脾利水。【方药】 苓桂术甘汤: 茯苓淡渗利水饮; 桂枝辛温通阳,振奋阳气; 白术健脾燥湿; 甘草和中益气。 四味药配伍,脾阳得复,水道得通,心下痰饮便可得以消解。本方是温化痰饮的基础方,其配伍体现了“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2.肾虚停饮 【原文】 水在肾,心下悸。(7)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方见上;肾气丸亦主之。方见脚气中。(17) 【主症】 短气,小便不利,可伴畏寒足冷,小腹不仁或拘急等症。 【病因病机】 为肾虚不能化饮,水饮停留下焦。肺主呼气,肾主纳气。肾阳虚,既不能温化水饮,又不能使吸入之气下纳于肾,故短气,小便不利。 【治法

8、】 温肾化饮。 【方药】 肾气丸。方药组成与分析见虚劳病中。,【讨论】 微饮当指素患痰饮,平时症状表现轻微者。 苓桂术甘汤与肾气丸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代表方,也是治脾、治肾的代表方,更是治本的代表方,两方都能促进饮邪运化或气化而出,此反映了平时以治本的原则。 李彣说:“水饮停积有二因,一因脾土衰不能制水,一因肾主水,为胃之关,肾虚,关门不利,故积饮于中。此利小便,为行饮要法,苓桂术甘汤内有白术、茯苓补土以利小便,脾土旺则饮自行,此治脾虚饮停之剂也;肾气丸内有茯苓、泽泻补肾以利小便,关门通则饮自去,此治肾虚停饮之剂也。然肺主气,短气有微饮,是肺气虚滞,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也。今补脾制

9、水以利小便,则土旺生金而小便利矣。脾属土,肺属金,补肾壮水以利小便,则子能令母实,而肺气亦利矣。肾属水,是肺之子。夫脾肾两补,肺气旋通,有何微饮之不去乎?此制方之妙义也”(广注)。,3.浊阴上犯 【原文】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25) 【主症】 心下支撑胀满,苦冒眩。 尤在泾云:“冒者,昏冒而神不清,如有物冒蔽之也;眩者,目眩转而乍见玄黑也”(心典)。即苦冒眩为一时性神志障碍,视物旋转,眼前发黑。 【病因病机】 为饮停心下,脾胃升降功能失调。胃中水饮停留,故心下支撑胀满。饮邪不得下行,反而上逆,则其人苦冒眩;亦为脾虚不能制约浊阴上犯,又不能升发清阳以滋润清窍。 【治法】 补脾制

10、饮。【方药】 泽泻汤 【方析】 方中泽泻利水除饮;白术补脾制饮上犯。此二味标本兼顾,可使饮消逆降,眩冒自解。,【临床应用】 杨氏用泽泻汤治疗眩晕55例,疗效甚好。55例均以头晕目眩为主症,伴恶心呕吐者21例,肢体浮肿者19例,高血压者7例,兼外感者8例。药用泽泻3050g,白术1015g。若呕吐者加半夏、生姜;肢体浮肿者加茯苓;高血压者加钩藤、菊花;寒饮内盛者加干姜;兼外感者合小柴胡汤。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服药最少者1剂,最多者9剂,随访12年未复发者44例;偶有复发再服药而效者8例;反复发作,再服药仍有效者3例。 杨氏提出:运用本方,据病情之轻重,重用泽泻(36倍于白术之量),则疗效甚好

11、。本方药简力宏,凡水饮痰浊所致之眩晕,用之多可获效。杨福盛.泽泻汤治疗眩晕55例临床观察.湖北中医杂志,1988,6:14,4.下焦水逆 【原文】 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31) 【主症】 体格消瘦,脐下悸动欲逆,口吐涎沫,头目眩晕,小便不利。 【病因病机】 为素有水饮结于下焦,膀恍气化不行。 体格消瘦为病情较久,饮食精微变为痰饮,肌肤失之充养。水饮停于下焦,本可从小便就近而去,因膀胱气化不行,小便不利,水无去路,反而欲向上冲逆,故见脐下悸动,口吐涎沫。水饮上逆清窍,影响清阳上升,故头目眩晕。 水饮动于下,脐下悸;逆于中,吐涎沫;犯于上,巔眩。 【治法】 化气行水

12、。【方药】 五苓散 【方析】 方中泽泻、猪苓、茯苓、白术淡渗利水化饮,使水饮从小便而去;桂枝通化膀胱之阳,可化气行水,温通水道。 本方以淡渗利小便为主,可达饮去阳通,气化转入正常。,【讨论】 本证之癫眩吐涎沫,尚不能排除癫痫之癫。所谓涎沫,连绵不断谓之涎,清浮而白谓之沫。此特征也是癫痫的主要特征。五苓散能够祛风化痰,可用于治疗癫痫。 【参考】 据现代实验研究,五苓散能调节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的渗透压作用,从而使迷路神经水肿减轻或消失,内耳淋巴系统压力降低乃至恢复正常,使眩晕、耳鸣、恶心、呕吐等症状痊愈。用五苓散治疗内耳性眩晕病.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9,1:24,5.肠间积饮 【原文】 腹满

13、,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29) 【主症】 腹满,肠间有水气声,口舌干燥。 【病因病机】 水饮积结肠间,运化功能障碍。脾失运化,水饮内走流注肠间,壅滞不通,故腹满,肠间有水气声。饮邪内结,水气不化,脾不能输布津液上承,故口舌干燥。 【治法】 攻逐水饮,前后分消。【方药】 己椒苈黄丸 防己苦辛寒,入膀胱利水, 椒目苦寒,入肺、脾、肾、膀胱,功能利水, 上二味辛宣苦泄,导饮于前,使清者从小便而去。 葶苈子辛苦寒,泻肺行水, 大黄苦寒推荡饮积, 上二味能攻坚决壅,逐水于后,使浊者从大便而去。 若服药后,口中有津液,口舌干燥消除,为肠间水饮已除,脾肺运化输布津液功能恢复常态。 若服药

14、后,口舌干燥未除,反增口渴,说明水饮内结肠间较重,可在原方基础上加芒硝以软坚破结,协助大黄推荡饮积下行。,6.留饮积结 【原文】 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18) 【主症】 心下痞坚胀满,其人欲自利,下利稀水浊沫后,坚满暂时减轻,但倾刻坚满又复作,脉伏。 【病因病机】 水饮积留日久,阳气遏郁不通。 饮积心下,则痞坚胀满; 饮积渐多,正气有祛饮下趋之势,故欲自利,利后反觉轻快。 但因饮邪积结,阳气痹阻,病根(宿根)未除,故倾刻新饮又续而复积,再次出现心下痞坚胀满,脉伏等症。 【治法】 攻逐破坚,因势利导,以绝病根。 【方药】 甘遂半夏汤

15、【方析】 方中甘遂攻逐留饮,配相反之甘草以激发饮邪尽去,取其相反相成;半夏破饮邪结聚;芍药、白蜜苦泄甘缓以安中解药毒。,【讨论】 甘遂与甘草,两味相反药配伍,尤在泾认为“甘草与甘遂相反,而同用之者,盖欲其一战,而留饮尽去,因相激而成也,芍药、白蜜不特安中,抑缓药毒耳”(心典)。即用其毒性反应而激发深伏之饮邪尽去,以消除病根,即所谓相反相成之理;并认为芍药、白蜜可以抑制缓解其毒性反应。 另外,张璐认为“盖甘草缓甘遂之性,使不急速,徘徊逐其所留”(张氏医通)。甘遂大苦大寒,为攻逐水饮峻药,但在体内停留时间短暂,故配甘草以缓解其急速之性,使其有足够的时间发挥逐饮作用,以根除深留之饮邪,即扬长避短配伍

16、法。 金匮要略反药配伍方除甘遂半夏汤外,还有赤丸方,此二方为方书中最早的反药配伍方。,(二)悬饮:悬饮:水饮潴留胁下,与肝肺关系密切。其病势不上不下,似乎如水囊悬空。 【原文】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 (2) 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6) 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辄已。一作转甚。(9) 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21) 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22) 【主症】 咳嗽或咯唾痰浊时,牵引胁下作痛;或胁下疼痛牵引缺盆,咳嗽则疼痛转甚;或胁下支撑胀满,嚏时牵引胸胁作痛,脉沉而弦。 【病因病机】水饮潴留胁下,致肝气不能升发,肺气不能肃降。 两胁为阴阳之气升降的通道,肝气升于左,肺气降于

17、右。水饮阻胁,肝肺升发肃降受阻,则胁下疼痛,支撑胀满;又因肝脉入肺中,肝络不和,则肺络亦受其累,故咳嗽或打喷嚏时,出现胸胁相互牵引作痛。因病属里属饮,加之疼痛,故脉沉而弦。 【治法】 破积逐水。【方药】 十枣汤 【方析】 据徐忠可论注云:甘遂性苦寒,能泻经隧水湿;大戟性苦辛寒,能泻脏腑水湿;芫花性苦温,能破水饮窠囊。上三味,攻逐经隧脏腑胸胁积水之功甚著,且均有毒性,故配以大枣益气健脾,顾护正气,以防攻逐伤正。,(三)溢饮 :此乃水饮由中而泛溢肌表四肢,关乎脾、肺两脏。其病势有外出欲解之势。 【原文】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2) 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

18、节痛。脉沉者,有留饮。(10)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23) 1.表寒里热 【主症】 身体疼痛而沉重,无汗;或四肢关节疼痛。可伴见不汗出、烦躁等症。 【病因病机】 为水饮寒邪郁滞于表,阳气郁遏于里而化热。饮邪由中而泛溢肌表四肢,欲从汗解而不能,或因腠理致密,汗不得出;或因复感风寒,而表郁不宣。 素问脉要精微论云:“溢饮者,渴暴多饮,而易入肌皮肠胃之外也。”饮停于中,脾不及运化,逐渐向肌表四肢浸润漫溢,向外发展,为水饮有外解趋势,若腠理致密,肺气遏郁,水饮不能宣散外出,则留滞于肌表四肢;或因遇风寒束表,毛窍闭塞,阳气痹阻,水饮郁滞不得外解,则见身体疼痛而沉重;或四肢

19、关节疼痛。 外有水饮寒邪郁表,体内阳热之气不得发散郁而化热,则伴不汗出、烦躁等症。 【治法】 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方药】 大青龙汤,2.表里俱寒 【主症】 身体疼痛而沉重,无汗;或四肢关节疼痛,脉沉。 【病因病机】 为水饮寒邪郁滞于表里。本证饮邪由中泛溢肌表四肢,欲从汗解而不能,或因腠理致密,汗不得出;或因复感风寒而表郁不宣。水饮寒邪郁滞于肌表四肢,则身体疼痛而沉重、无汗;或四肢关节疼痛。水饮久留,阳气闭郁,故脉沉。 【治法】 发汗解表,温化里饮。【方药】 小青龙汤 【讨论】 溢饮用大青龙汤、小青龙汤,与伤寒论治疗太阳外感之大、小青龙汤药味组成完全一致,只是金匮大青龙汤中的大枣为12枚,伤

20、寒论是10枚,此殊意不大。 其主要区别在于病邪不同,溢饮之表证为水饮郁滞肌表;而伤寒论用大小青龙汤所主之表证纯系风寒外入束表,肌腠尚无水饮郁滞。另外,溢饮虽有水饮郁滞肌表四肢,但尚未发展至全身水肿,突出表现是身体疼痛而沉重,或身体重滞不舒,这又与风水有别。,(四)支饮 :为水饮停留胸膈或心下,与肺关系密切,支饮病势是向上向外发展。若痰饮潜伏胸膈不解,一旦气候转变;或外感风寒,则新感引动伏饮,一齐并发,夹攻于肺成为表里俱病。 1.膈间支饮 【原文】 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黎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

21、芒硝汤主之。(24) 【主症】 心下痞坚,气喘胸满,面色黎黑,烦躁,脉沉紧。 【病因病机】 饮停心下,上逆胸膈。 水饮停留心下,结聚不散,则心下痞坚。 饮邪上逆胸膈,致肺气不利,则气喘胸满。 饮结阳郁,营卫运行不利,水色外现,则面色黎黑。 饮邪内结,阳气不通,则脉沉紧。 若饮盛阳郁化热,则见烦躁。 本病发病数十日,水饮浸及胸膈胃脘,曾经吐下诸法治疗,反损正气,病仍不愈,结果致成寒热虚实错杂之证。 【治法】 扶正祛饮,寒热并调。,【方药】(1)木防己汤: 防己苦辛寒,桂枝辛温二者均入肺与膀胱,此一苦一辛, 辛开苦降,可通阳散结行水; 人参甘苦温,益气补虚,以兼顾病久与误治之虚; 石膏辛寒清郁热、

22、除烦躁,其沉降之性又可镇水饮上逆。 服木防己汤后,心下由痞坚变为虚软,为水去气行,结聚已散,即所谓的“虚者即愈”。 (2)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 若服药后仍心下痞坚胀满,可知病根未除,虽药能应病,经数日后必然复作,即所谓的“实者三日复发”,此原方已力不胜任,须去石膏加茯苓、芒硝,使辛开苦降之法与软坚淡渗相结合,从而加强破结下水之力。 【讨论】 本证为支饮久病,病情比较复杂,寒热虚实错杂证与补虚泻实、寒热并调之法是其突出特征。 此“医吐下之不愈。”盖谓胸膈间久有伏饮,久治不愈,或治不切法,形成寒热虚实错杂之证。正如尤在泾所谓:“痞坚之处,必有伏阳,吐下之余,定无完气,书不尽言,而意可会也。”

23、本方融补虚、散寒、化饮、清热为一方,顾此及彼,对治疗支饮久病组方配伍有示范作用。,2.支饮胸腹胀满 【原文】 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26) 【主症】胸满,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据其方药看:可伴脘腹积饮。故此证以胸腹支撑胀满为主症。 【病因病机】 肺气不降,腑气不通,饮邪结于胸腹,郁而化热。因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肃降,则大肠传化如常,大便通畅,水饮则不会结聚。今肺失肃降,大肠传导失职,水饮积于胸膈胃肠,故见胸腹支撑胀满。若大肠水饮积滞不通,向上逆行,影响肺气的肃降,亦可形成胸腹支撑胀满。水饮本乃寒,此水饮积聚日久,则转化为水热实证。 【治法】 行气逐饮,开通积聚。【方药】 厚朴大黄汤 【

24、方析】 方中重用厚朴与大黄行气泄满清热,推荡胸腹饮积下行;枳实破痞结,消痰饮。本方适用于饮积与气滞俱重之证。 【讨论】 本条胸满,金鉴作腹满。其实本证胸满与腹满可并存。陈修园对此方证有精僻认识,如指出:“云胸满者,胸为阳位,饮停于下,下焦不通,逆行渐高,充满于胸故也。主以厚朴大黄汤者,是调其气分开其下口,使上焦之饮顺流而下。厚朴性温味苦,苦主降,温主散,枳实形圆味香,香主舒,圆主转,二味皆气分之药,能调上焦之气,使气行而水亦行也;继以大黄之推荡,直通地道,领支饮以下行,有何胸满之足患哉。”,3.痰涎阻肺 【原文】 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方见前肺痈中。(27) 4.水饮射肺凌心 【原文

25、】咳家其脉弦,为有水,十枣汤主之。方见上。(32) 夫有支饮家,咳烦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或一岁,宜十枣汤。方见上。(33),5.外寒引动伏饮 【原文】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4) 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剧,必有伏饮。(11) 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方见上。(35) 【主症】 胸满气喘,咳嗽吐痰,发则寒热,背痛腰痛,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剧;或见咳逆倚息不得卧。 【病因病机】 胸膈素有痰饮潜伏,因感受风寒而触发,形成内饮外寒,使肺气遏郁不利。 所谓“膈上病痰”,即水饮潜伏胸膈,根深蒂固,难于根除,形成宿疾,平素即有胸满气喘,咳嗽吐痰等症。一

26、旦外感风寒,则新感引动伏饮,一齐并发,故其病加剧。 外寒伤及太阳经脉,故其发作时,见恶寒、发热、背痛、腰痛。 寒束于表,饮发于内,内外合邪,夹攻于肺,使肺失宣降而肺气上逆,因而咳嗽剧增,致目泣自出; 内外合邪,饮阻气壅,阳气被遏,不能温养经脉,故其人振振身瞤剧。 外寒内饮致肺气壅滞不利,故见咳逆倚息,不得平卧。,【治法】 解表散寒,温肺化饮。方用小青龙汤。 【讨论】 痰饮病变中伏饮、留饮、微饮等反映痰饮病具有潜伏不解,根深蒂固,日久形成宿疾,并有伺机而发的特征。 痰饮潜伏于何脏腑即为何脏腑的隐患。因此,平时治疗痰饮宿疾至关重要,可选用苓桂术甘汤、肾气丸、外台茯苓饮消除痰饮宿疾,以治其本;若外邪

27、引动痰饮宿疾发作者,以治外邪为主,兼顾痰饮宿疾。,6.服小青龙汤的变证处理 【原文】 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桂苓五味甘草汤方),治其气冲。(36) 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苓甘五味姜辛汤方),以治其咳满。(37) 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纳半夏以去其水(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方)。(38) 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苓甘五味加姜辛半

28、夏杏仁汤方)。其证应内麻黄,以其人遂痹,故不内之。若逆而内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39) 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方)。(40),【讨论】 小青龙汤病案的演变处理,说明临证用药,应结合全身情况,若只注意上焦饮盛,而忽视下焦阳虚,则会变证蜂起。并以此为例,对变证处理的原则性和灵活性作了示范性说明,如茯苓、五味子、甘草在上述各方中一贯到底,则为处理上盛下虚的原则性用药:诸如桂枝、干姜、细辛、半夏、杏仁、大黄皆属针对特异症的灵活加减用药。仅此一案,提到了水饮上犯、冲气上逆、虚阳上扰、胃热上冲等的鉴别,以此反映了病情标本虚实,寒热错杂之上盛下虚的变化机理,告戒医者临证应谨守病机,药随证变。 本篇治疗痰饮病共有方20首:苓桂术甘汤、肾气丸是温化痰饮的基本方,另外,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桂苓五味甘草汤、苓甘五味姜辛汤、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都俱备温化痰饮的主要功效。 大青龙汤与小青龙汤表里双解,突出优势在于解表散饮。 五苓散与泽泻汤利小便,使水饮从小便解除。 葶苈大枣泻肺汤、十枣汤、甘遂半夏汤、厚朴大黄汤、己椒苈黄丸攻逐水饮之功较著,主要用于痰饮积聚停留而正气尚不虚。 木防己汤、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用于寒热虚实错杂的痰饮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