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课件第8章 学前教育儿童情绪发展.pptx

上传人:eieieie 文档编号:21713473 上传时间:2023-11-03 格式:PPTX 页数:28 大小:570.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课件第8章 学前教育儿童情绪发展.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课件第8章 学前教育儿童情绪发展.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课件第8章 学前教育儿童情绪发展.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课件第8章 学前教育儿童情绪发展.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课件第8章 学前教育儿童情绪发展.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课件第8章 学前教育儿童情绪发展.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课件第8章 学前教育儿童情绪发展.pptx(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目录CONTENTS第一节 认识情绪01第二节 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特点02第三节 快乐宝贝促进学前儿童情绪健康0301认识情绪一、什么是情绪(一)情绪的成分 情绪是个体对事件(内部或外部)的主观反应,涉及语言心理社会、行为及神经生物等多方面。(二)情绪的类型与等级 喜、怒、哀、惧这四种情绪常被称作基本情绪。基本情绪与生物遗传有密切关系,是人和动物都有的本能反应模式不同基本情绪混合的结果称为复杂情绪,如悲喜交加、羡慕嫉妒恨等。Plutchik认为,情绪具有强度、相似性和两极性等三个维度,并用一个倒锥体来说明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与基本情绪不同,复杂情绪是生物本能与社会需求交互的产物,也是情绪最主要的

2、表现形式。还有研究者根据情绪的反应性质、神经生物机制和社会属性,将情绪划分为三个等级:反射性情绪、一级情绪和高级情感。二、情绪的基本功能(四)健康功能情绪帮助儿童趋利避害,具有显著的生存适应功能,是儿童从进化遗传中获得的、非常珍贵的自我保护能力当面对应激情境时,儿童的情绪会发生生理、体验以及行为三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会引导其动机潜力的方向和强度。在人际交往中,儿童除借助言语进行交流之外,还通过情绪的流露来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意图。儿童通过调节情绪来进行社会适应,情绪调控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其身心健康。(三)信号功能(二)动机功能(一)适应功能02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特点 第一阶段:生理激活阶段(从出生到

3、1个月)。该阶段儿童的哭泣通常为生理性啼哭,多由饥饿、寒冷或噪声等引起的身体不适所致。第二阶段:心理激活阶段(12个月)。该阶段婴儿的哭声有了分化,表现为一种低频率、无节奏的、没有眼泪的“假哭”现象。这是婴儿发出的“关注我”信号。第三阶段:有区别的哭泣阶段(2个月后)。该阶段儿童的哭是一种有区别的哭泣,这种哭泣其实是一种社会行为,反映了婴儿的某种社会需要,可以由不同的人来激活或终止。依恋对象(如母亲)往往是最能激活或中止婴儿哭泣的人。一、儿童情绪的早期发展(一)哭与痛苦 第一阶段:自发的微笑(05周)。这种微笑是由婴儿自身的生理与心理状态产生的,并非源于外部的刺激,因此也称为内源性微笑。第二阶

4、段:无选择地社会性微笑(34周起)。这个阶段开始,人的声音和人的面孔特别容易引起他们的微笑。第三阶段:有选择地社会性微笑(56个月起)。随着大脑的发育和认知能力的提高,婴儿能够区别出熟悉的脸和其他人的脸,并能对此作出不同的反应。一、儿童情绪的早期发展(二)笑与快乐一、儿童情绪的早期发展 第一阶段,强烈的感官刺激、失去支持等容易引起恐惧(06个月),比如高分贝噪声。第二阶段:与抚育者分离或遭遇陌生人引起恐惧(6-12个月)。第三阶段,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儿童想象和思维的发展,并对想象出来的东西或未知情况下的预想产生恐惧(16岁)。第四阶段:对学校、抢劫、身体损伤和自然灾害等产生恐惧(612

5、岁),这个时期孩子开始认识死亡,并由于父母对学习的过分关注而可能出现对成绩的焦虑。(三)恐惧二、学前儿童情绪理解的发展 Pons和 Harris(2004)基于北美和欧洲相关研究,概括出了儿童情绪理解的9个构成成分,分別是识别情绪、理解情绪线索、理解愿望、理解信念、理解暗示、理解调节、理解掩饰、理解混合情绪、理解道德情绪。儿童的情绪理解能力向越来越高的层次飞跃,具有如下发展趋势:第一,早期的情绪理解与具体事件相关联,且情绪与事件之间呈一一对应的关系;第二,随年龄增长,儿童对情绪的理解具有相对性,能了解到同样一个情境或事件对不同的人来说可以引发不同的情绪,而这取决于人们的愿望、信念等内部心理状态

6、;第三,发展到情绪理解的较高阶段时,儿童能理解同情境可以引发一种以上的矛盾或混合情绪。(一)情绪理解的成分二、学前儿童情绪理解的发展 1.情绪的社会参照作用 当处于陌生、不确定情境时,婴儿往往从成人的面孔上搜寻表情信息,然后再采取相应的行动或作出相应的反应,这就是情绪的社会参照作用。情绪的社会性参照是一项复杂的心理技能,昂德(R.Emde)将它的发展划分为以下四个水平。(二)学前儿童情绪理解发展的典型现象第二水平(25个月)对表情意义的情绪反应。婴儿对面部表情有了概括化的认识第三水平(57个月)在因果关系参照中应用表情信号。这时的婴儿已经学会识别他人的表情并影响自身行为,使情绪成为信息交流的方

7、式第四水平(710个月)无意义的面部知觉。2个月的婴儿已经能对成人面部表情作出情绪回应,但这些反应不具备理解表情意义的性质。不完整的面部知觉。新生儿往往视线停留在脸部的边缘(如下颌、发际),对显示表情的面部中心部位注视不够,因而不能整合脸部整体轮廓和表情。01020304 第一水平(02个月)二、学前儿童情绪理解的发展(二)学前儿童情绪理解发展的典型现象二、学前儿童情绪理解的发展 2.移情 在儿童社会交往中,情绪理解起着重要作用。当一个人感知到对方的某种情绪时,他自已也能体验到相应的情绪,心理学上称为移情。移情既是对他人情绪的意识,又是与他人情绪的共鸣。霍夫曼(M.Hoffman)认为,儿童移

8、情的发展大致经历以下四个阶段。(二)学前儿童情绪理解发展的典型现象第二阶段自我中心移情(23岁)儿童开始认识到他人与自己的情绪是不同的。对他人情感的理解能力更强,能从“表情”来辨别和理解各种情绪,并能通过一定的方式来取悦他人。第三阶段开始分化(34岁)儿童对他人的移情真正开始。第四阶段能修正目标(46岁)儿童知道别人的情绪,但只有自己体验到时才作出反应。移情特征开始从“自身的体验出发”向“对他人情感产生共鸣”过渡。儿童通过情绪感染,获得他人的情绪信号,产生相应的情绪体验。这个阶段,儿童对他人的情绪反应比较笼统,绝大多数是从自身感受和体验出发。01020304第一阶段整体移情(1岁左右)二、学前

9、儿童情绪理解的发展二、学前儿童情绪理解的发展 3.愿望、信念和情绪理解 与愿望相联系的情绪是指由现实情境、愿望引发的基本情绪,如高兴、悲伤、痛苦以及愤怒等。与信念相联系的情绪是指由信念等认知评价介入其中的认知性情绪,如骄傲、失望以及嫉妒等复杂的情绪,对这些主观性情绪而言,认知评价起着重要的作用。3岁及以上幼儿能理解基于愿望的情绪。儿童对日常情景中的情绪预期能力与他们理解主观愿望的能力有关。他们逐渐了解快乐、悲伤、害怕等基本情绪,是愿望和现实之间关系的一种表现。45岁儿童逐渐开始理解信念对情绪的影响。这个年龄的儿童知道人们的行为是为了达到他们的目标,但如果他们对目标的信念是错误的,那么他们会沿着

10、错误的方向去寻求目标,而且人们感到高兴或悲伤是依赖于他们对能否获得想要客体的预期,不管预期是否符合现实的情境。研究者认为情绪调节包括以下5个要素:(二)学前儿童情绪理解发展的典型现象三、学前儿童情绪调节的发展注意力的配置包括集中注意力、分散注意力和(或)沉思。认知的调整调整自身所作出的认知评价,包括心理防御及进行对自身有利的社会比较。对情绪反应的调节往往发生较晚,包括直接压制情绪反应、药物使用酒精使用、各种运动或寻求心理治疗。情境选择个体能够趋近或回避某些人、地方或客体。情境调整对不能选择的情境,个体可对其中成分进行调整。三、学前儿童情绪调节的发展 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发育、语言交流能力的

11、发展、表征和推理能力的发展以及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共同推动着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另外,个体社会化程度和照料者所提供的外显或内隐的示范指导会制约儿童情绪调节的发展。学前儿童情绪调节的发展要经历以下发展阶段:三、学前儿童情绪调节的发展(二)13岁:自控起步在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儿童形成了自我意识,可在一定程度上体验和使用自主控制因此,学步阶段也被公认为“第一个逆反期”。(四)5岁以后:内省自控策略认知能力的发展使得儿童能够更抽象地思考情绪,用一种更客观的方式来反思情绪他们能意识到情绪是如何被管理的。(一)01岁:他控为主新生儿完全依靠成人来应付烦恼。婴儿的情绪调控能力是很有限的,当他们的情绪发

12、作时,需要成人及时照应。(三)35岁:习得表达规则这个阶段,儿童使用语言和思维来考虑情绪的能力越来越强,且逐渐客观化,把自己和情绪区分开来。03快乐宝贝促进学前儿童情绪健康一、学前儿童情绪能力的促进01020304对自我与他人情绪的觉察是促进学前儿童情绪能力的第一个目标;这种情绪觉察能力也是幼儿适当的情绪表达、情绪自我调控等的重要基础。1.察觉情绪培养学前儿童以下两种能力,一是通过直接指明、运用比喻或陈述该感觉触发的行动等方法描述感觉;二是对感觉采取不伤害自己或他人的适当行动。3.建设性的沟通感觉发展学前儿童辨识和描述他人感觉的能力,以及和他人沟通此种了解的能力。鼓励幼儿与他人交往时,判别与感

13、受他人的情绪反应,并强化社会观点取代能力,这有助于个体良好社交关系的建立。4.发展出对别人感觉的敏锐性引导学前儿童辨认会影响情绪的经验和情绪反应可能后果的能力,以及对情绪做适当反应和分辨具有潜在伤害性的情绪行为的能力,包括情绪辨识与情绪理解。2.了解情绪与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一)学前儿童情绪能力促进的目的1.以对话分享促进儿童情绪体验2.以情境游戏促进儿童情绪理解3.以实践活动增进情绪表达的适宜性4.以运动或艺术活动疏导情绪陶冶情感一、学前儿童情绪能力的促进(二)学前儿童情绪能力促进的策略二、学前儿童常见的情绪问题及对策 1.什么是分离焦虑 儿童在依恋对象(如妈妈)离开时表现出的不安和烦躁,就

14、是“分离焦虑”。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通过观察把儿童的分离焦虑分为三个阶段:反抗阶段:号啕大哭,又踢又闹;失望阶段:仍然哭泣,断断续续,动作性的吵闹减少,不理睬他人,表情迟钝;超脱阶段:接受外人的照料,开始正常的活动,如吃东西,玩玩具,但是看见母亲时又会出现悲伤。(一)分离焦虑二、学前儿童常见的情绪问题及对策01020304采用情感贴近、言语引导和游戏转移儿童对“分离”的关注(1)转移注意教师对幼儿所获得的点滴进步给予及时的肯定与鼓励,强化幼儿的积极情绪,促使其向稳定行为发展(3)及时肯定在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上注意家园的互补、互通和互融。(4)家园互动(2)允许宜泄2.如何缓解分

15、离焦虑(一)分离焦虑二、学前儿童常见的情绪问题及对策1.哪些情境容易引起陌生人焦虑陌生的环境:陌生环境中的陌生人,双重“陌生”使孩子缺乏安全感。特殊的情境:医院和医生是孩子最容易“认生”的情境之一,这里能勾起幼儿痛苦的记忆,非常容易诱发消极情绪,也使得幼儿条件反射性地提高警惕。超热情的陌生人:忽略幼儿这个阶段的警戒机制,一下子就要靠近和拥抱幼儿的鲁葬陌生人自然会遭到反抗。严肃的陌生人:面对表情严肃的陌生人时,幼儿会东张西望,有的甚至会哭起来。幼儿身体不适的情境下:发烧、感冒等身体不适的情况并没有使幼儿放松警惕,反而更加紧张,似乎心理警戒和生理免疫旺盛存在着一定联系。(二)陌生人焦虑二、学前儿童

16、常见的情绪问题及对策2.如何缓解陌生人焦虑(1)熟人在场是避免陌生人焦虑的一个好办法。(2)熟人与陌生人“套近乎”。父母是孩子社会行为的重要参照。父母能接受的,幼儿也会学着接受和适应;父母远离的,幼儿也不敢贸然接近。(3)广开幼儿的见识。经常进入各种陌生情境,再遇到陌生人的时候也就不以为“陌生”了所以,应该不刻意回避陌生情境,不刻意回避陌生人,并鼓励儿童在陌生情境中的探索行为。(4)循序渐进。如果家长明显感受到了幼儿的紧张和警惕,那么带儿童稍稍远离。等儿童的紧张缓解后,再慢慢地接近陌生人,直到幼儿不恐惧为止。急于让幼儿接纳陌生人。在一定程度上反而会强化孩子的恐惧二、学前儿童常见的情绪问题及对策

17、1.学前儿童恐惧的一般情况 儿童的恐惧不同于成人,除了通常意义上的恐惧之外,儿童的恐惧对象还包含着许多在成人眼里毫无恐惧含义的东西。他们是儿童在发展过程中正常而普遍的情绪体验,是对周围环境必要而健康的反应,与儿童的情感生活、认知和表征能力及对环境的感知和想象有关。(三)恐惧二、学前儿童常见的情绪问题及对策2.如何帮助幼儿克服恐惧心理成人可以从多方面来帮助学前儿童克服恐惧心理,如以下这些策略。(1)认知调节:儿童惧怕某事物,常是因为不了解该事物。一旦明白真相,其恐惧心理便会自然消除。如儿童对雷电的恐惧,教师可向儿童说明雷电产生的简单道理,从而消除他对雷电的恐惧,并说明不足惧怕的理由。成人此时最好

18、也表现出一种无所畏惧的表情。(2)系统脱敏:当儿童惧怕无须恐惧的事物时,成人可诱导他一点点接近所怕事物,久而久之,他便会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了。(3)榜样示范:老师和父母是儿童成长中的重要他人,其言行会给孩子潜移黜化的影响。二、学前儿童常见的情绪问题及对策1.学前儿童抑郁的主要表现 儿童抑郁的发生一部分由受到急剧或严重的精神刺激(如父母离异、丧亡、不和)引起。部分是因受蔑视和抛弃,心理长期自卑,抑郁成疾,这些幼儿大多是被遗弃儿童或残疾、低能儿童。儿童抑郁主要有如下表现:情绪波动大,行为冲动。有易激惹、发脾气、离家出走和拒绝上学的表现。部分儿童还不能准确表达情绪感受(如愤怒和沮丧等),有些儿童则在

19、表达自己的想法上还存在困难。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表现有所不同。35岁儿童主要特点为明显对游戏失去兴趣,在游戏中不断有自责或自残表现;68岁儿童主要有躯体化症状如腹部疼痛、头痛、不舒服等,其他症状还包括痛哭流涕、大声喊叫、无法解释的激惹和冲动等。(四)抑郁二、学前儿童常见的情绪问题及对策2.学前儿童抑郁的辅导方法 认知行为法是应对学前儿童抑郁的有效辅导方法之一。认知行为辅导的策略及技巧如下。儿童常把失败归因于稳定可预测的、内在的因素,因此容易产生一些无助的感受,而教导个人对成功和失败正确的归因,则能克服自卑的策略。再通过行为改变法,运用示范、模仿、增强,教导其社交技巧,增加个人与社会互动的能力。训练儿童记录及监控活动、安排活动,体会成功的感觉,挑战负面思考,并对事件有较真实和令人愉快的解释和反应。倾听儿童非理性的自我语言,澄清其偏颇的态度,改变消极的行为,以提高自尊,建立信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