薜宝钗的眼泪.doc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247553 上传时间:2019-03-09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5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薜宝钗的眼泪.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薜宝钗的眼泪.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薜宝钗的眼泪.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薜宝钗的眼泪.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薜宝钗的眼泪.doc(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薜宝钗的眼泪长期以来,钗、黛之争是红楼公案之一,历来红学家或是红楼梦的爱好者大概存在了三种态度,即褒林贬薛、褒薛贬林和林薛双峰并存之说,这些仅仅是围绕作者笔下的人物形象和地位进行争论。曹雪芹在红楼梦前八十回所塑造的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中,薛宝钗无疑是最难定性的一个,从艺术魅力上看,她性格的多面性引起了从未休止的争论。不少人通过分析认为薛宝钗是一个明哲保身、阴险奸诈、诡计多端的不齿小人,特别是很多人认为薛宝钗的“金玉良缘”破坏了“木石前盟”,利用种种手段迫害死了黛玉,从而顺利地坐上了宝二奶奶的宝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些看法,虽然符合“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但我认为这无疑是对薛宝钗

2、的爱情婚姻是一种曲解,又是在制造一起红楼冤案。读了周汝昌、俞平伯、刘心武、蔡义江先生等这些红学名家的一些著作,还有其它一些名不见经传的评论,诱得我又把曹雪芹的红楼梦脂批本淘出来读,我就想通过自己对红楼梦作品的理解,尤其是对薛宝钗的婚姻爱情的浅层解析,谈谈自己的看法。希望在薛宝钗的爱情婚姻的探析上尽些绵薄之力。一、钗非“木石前盟”的罪人。追求美满婚姻是每个人心中不泯的向往。这一点对古代女子,男尊女卑,三纲五常,尤其是明清中“存天理,灭人欲”的社会,对妇女的压迫和禁锢更是变本加历。今天的女性,她有自由追求个人爱情幸福的权利,也有实现个人社会价值的权利。古代女子的婚姻,全赖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女子

3、无才便有德”,婚后除了相夫教子,就别想再获取其它什么方面的快乐幸福。男子婚姻虽也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还可以休妻,还有三妻四妾,女性一但嫁于人家,是坑是火都得受了。丈夫死了还要守贞节。宋朝程颐演绎成“饿死事小,失身事大”的禁欲思想。在这种情况下,你还觉得嫁给宝玉这样一个在当时就认为“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的人,一个尊重女子,疼爱女性的人,不正是每一女子所向往的幸福伴侣吗?大观园的女子都是令人同情的,她们都希望能有好的归宿,可像贾宝玉这样怜香惜玉的男子确为当世之稀有,谁都觊觎有这个福分。可见,谁都有与贾宝玉结合的机会,至少我是会祝

4、福的。我们现在的惯性思维是薛宝钗为了破坏“木石前盟”,通过各种手段害死或间接害死了林黛玉,夺人所爱,让宝玉和她成婚,至于婚后独守空房,是此等人之报应!笔者认为,钗黛二人的角色定位绝不能从红楼梦的个别章节里断章取义,利用一些片面之词去深挖作者的本来用意,从而去对主人公做出道德判断。应该综合起来考虑,这就牵扯到对作者写作意图的考证。在这一点上,各位红学大家基本上已经趋于一致“而曹雪芹原意很可能不是这样。宝钗应该没有任何责任,甚至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地方。” 我现在要说,我坚决反对高鄂的薛宝钗出闺成大礼,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这是最骗取读者眼泪的一回。高鄂的后四十回写得认可程度,可能除能骗过普通读者外,批评

5、和否定它的名家大作能拉一火车皮。“考证派的几员主将,视程、高补作为寇仇,斥为“狗尾续貂”,贬称为“伪续”、“伪后四十回”,认为续书是对雪芹原著的亵渎,绝不能容忍,必欲一刀斩去方可一快。” 张爱玲说“小时候看红楼梦看到八十回后,一个个人物都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起来,我只抱怨“怎么后来不好看了?”“似久以后才听见说后四十回是有一个高鹗续的。怪不得!” 周汝昌、俞平伯、蔡义江、刘心武等都他们都有详细的论证,也正是基于对续书的不满,学术界流行好多关于续本的推测。刘心武先生有意写一本续,这让我很期待。既然高鄂所续不符合原著,那么就不能片面地对薛宝钗的爱情婚姻作主观臆测,也就不能界定林黛玉是遭薛宝钗这个封建

6、势力的代言人迫害死的,宝黛爱情悲剧是怎样产生的?薛宝钗又在其中有什么定位呢?我比较赞同蔡义江先生的观点,在其所著蔡义江解读红楼一书中用四节十一点列举大量脂批及诗谶,论证了林黛玉之死与宝、钗之婚的原著之意。还有“钗黛争婚,坏人设计,黛玉不幸,临死还喊宝玉你好!” “那真是太低级庸俗的陈腐旧套了”。 同时周汝昌先生周汝昌点评红楼梦中的的部分内容,也论证了黛玉之死,贾黛爱情悲剧、宝、钗婚姻悲剧,宝、湘相遇。刘心武先生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周汝昌先生的观点,在其揭秘四部中详细大胆论证了这些问题。当然也有一些反面的观点,胡适、甚至包括鲁迅。笔者认为黛玉不是焚稿断痴情,怀恨而亡的。在这里,我要为宝钗洗刷冤情。黛

7、玉之死与宝、钗之婚没有关系,决不是宝钗为得到宝玉使用各种伎俩间接害死的。(一)黛玉之死曹雪芹先生红楼梦被脂批为“草蛇灰线,伏延千里”。那就从作者的笔中前八十回去探析黛玉的死因。弄清死因或死法还宝钗一个清白。薛宝钗出身于“书香继世之家”,“家中有百万之富”,是“护官符”上四大家族之一。她是王家的外甥女,是贾家的姨侄女,与贾宝玉是两姨姐弟,是宫中才人赞善的落选者,通读红楼梦,每个人都觉得她确实是个标准的封建淑女,她非常自觉地信着封建礼教,她就绝不会“一心一意想登上宝二奶奶的宝座”。因为这些事在她的意念中本就是对圣贤礼教的亵渎。第三十八回中描写“薛宝钗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等曾提过,金锁是和尚的,等日后

8、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所以总远着宝玉。昨日见元春所赐的东西独他与宝玉的一样,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 ,这就说明盘踞在她心中的根深蒂固的封建道德观念不允许她去恋爱一个异性,更不用说想方设法地同另一个女性去争夺。由于宝钗具有以上的思想性格,就决定了她那并非不善良的心不可能去蓄意破坏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更不会处心积虑地整治和迫害黛玉。那么黛玉如何韶华早逝?“堪堪又是一载的光阴,谁知女学生之母贾氏夫人一疾而终因女学生哀痛过伤,本自怯弱多病,【庚辰侧批:又一染。】触犯旧症,遂连日不曾上学。【庚辰眉批:上半回已终,写“仙逝”正为黛玉也。故一句带过,恐闲文有妨正笔。】” 曹雪芹写黛玉之母死于疾。再说“女学生

9、哀痛过伤,本自怯弱多病。【庚辰侧批:又一染。】”就是说,黛玉本有病,如今又哀痛添了一病。脂批说“写“仙逝”正为黛玉也”这就说明黛玉是哀伤过度,一疾而终的。那哀伤的是什么?是怀恨宝玉负心哀伤,是因宝钗使得宝玉负心吗?宝玉心中只有黛玉这一点已得到大部分共识。你看终身误“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就是说宝钗再好“山中高士晶莹雪”可至黛玉死了“世外仙姝”也还不忘。以致“齐眉举案”,仍“意难平”。就说明也结婚了,也不能忘。如此爱黛玉怎么可能因宝钗让黛玉伤心呢?下面我还会说到宝钗也毫无第三者之嫌。那如

10、不是这样伤心又是因什么呢?看一条脂批。“蒙侧批:他天生带来的美玉,他自己不爱惜,遇知己替他爱惜,连我看书的人也着实心疼不了,不觉背人一哭,以谢作者。” 这是黛玉来到贾府第一次哭。是一个美玉的爱惜人。美玉即宝玉,即一个爱宝玉的人。再看这一条:【蒙:补不完的是离恨天,所余之石岂非离恨石乎。而绛珠之泪偏不因离恨而落,为惜其石而落。可见惜其石必惜其人,其人不自惜,而知己能不千方百计为之惜乎?所以绛珠之泪至死不干,万苦不怨。所谓“求仁得仁又何怨”,悲夫!】说得更清楚。“绛珠之泪偏不因离恨而落”,不是宝玉负心因恨而落。“为惜其石而落”爱玉。“其人不自惜,而知己能不千方百计为之惜乎?”这才是黛玉哭的最根本原

11、因。宝玉自己不知爱惜,所以黛玉就来爱惜了。于是就哭啊哭,哪里就是因为宝钗的事。这只是表面原因,看问题要看本质。还有后面说的:“所以绛珠之泪至死不干,万苦不怨。”当然要至死不干啦,惜其人呀!泪干了怎么惜呀?所以也不会因宝玉负心泪尽而亡的。且“万苦不怨”人家是还泪来了吗,哭是自愿的,再苦都不抱怨。就是你不惜你我来惜,无以来惜唯有泪,泪流一生也无怨。“求仁得仁又何怨”悲夫。人人都叹呀。周思源在其正说金陵十二钗中的黛玉死因的几种说法将前人对黛玉死的几点作了总结。第一种高鄂的钗嫁黛死。第二种说法是脂批提出的泪尽夭亡及上吊自尽而亡这几种。较细批判了高鄂所写的包办婚姻,我赞成俞平伯在红楼梦研究中的脂批而亡之

12、说。至于上吊“玉带林中挂”是解释不通的。这于我上述的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一回中的脂批是一个意思。如俞平伯所说黛玉之所以死,由于还泪而泪尽,似乎不和宝钗出闺成礼(出嫁,与宝玉结婚)有何关联。黛玉之死还有这样一种说法凄惨寂寥而亡。从第二十七回葬花吟看的。这是一首“诸艳一偈”。“这首诗的另一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探索曹雪芹笔下的宝黛悲剧的重要线索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等末了数句,书中几次重复,特意强调,甚至通过写鹦鹉学吟诗也提到,可知红颜老死之日确在春残花落之时,并非虚词作比。同时,这里说“他年葬侬知是谁”,前面又说“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飘泊难寻觅”等等,则黛玉亦如晴雯那

13、样死于十分凄惨寂寞的境况之中可以无疑。 “三月香巢已筑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顷”宝黛婚期已定,但世事无常,宝凤逃出贾府避难。来年黛就因思怜去了。也对应“一个枉自嗟”一句。徒劳嗟伤。“这一去,一辈子也别来,也别说话。” 这说明后来宝玉逃亡,至黛玉死也未回。第三种是刘心武先生提出的沉湖之死。用第七十六回的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中所联“银蟾气吐吞。药经灵兔捣,”及“冷月葬花魂”吃错药感到命数将尽,沉湖而亡。刘心武在其红楼梦揭秘有详细认证。其实湘于黛对到“冷月葬花魂”后,妙玉出场联诗时就说了一名“此亦关人之气数而有,所以我出来止住。”可见这一联诗对研究黛玉之死

14、的确非常重要。再是桃花行的诗文。“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这句可看作是宝玉出走,黛玉难耐的生活。东风软,晨妆赖,说明消息已无,心绪极差。“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这说明宝玉想知黛玉情况也不曾得知。“空劳牵挂”。“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黛玉消瘦。“花解怜人花也愁,隔帘消息风吹透。”只事宝玉在外事一二,就越发担心。“风透湘帘花满庭,庭前春色倍伤情。闲苔院落门空掩,斜日栏杆人自凭。”日日倚栏顾盼。“凭栏人向东风泣,茜裙偷傍桃花立。”“东风泣”为宝玉流泪。“桃花桃叶乱纷纷,花绽新红叶凝碧。雾裹烟封一万株,烘楼照壁红模糊”一岁又过,血红一片

15、,乱不堪言。“天机烧破鸳鸯锦,春酣欲醒移珊枕。侍女金盆进水来,香泉影蘸胭脂冷。”政治斗争.“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泪流不断。“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泪尽。“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将死。“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天气之怪中,月夜死亡。且无尸。关于林黛玉的死还有从其所作词柳絮词五美吟行酒令,薛宝琴怀古绝句十首贾宝玉芙蓉女儿诔等之中可以分析,大致也是上面的结论。把这些认识连贯起来,我想事情是这样的象征爱情的“木石前盟”快成了,甚至婚事定了,但贾府变故,宝玉逃亡。然后就是应桃花行中的场景。黛玉天天倚栏自嗟。宝玉日日空劳牵挂。

16、黛玉日日为宝玉泪流,又更添此疾-心疼宝玉之疾。故流泪定不是宝玉负她,也不是两人发生口角。就是黛玉前所说的,你好我就好。你我是一人。惜其人而哭。一年过去,药不得力,泪尽人憔悴,将死,知自己气数将进,宝玉亦未归。月夜给宝钗交后事,(后面会论到)给宝玉留遗言,促其金玉良缘,然后沉湖,人夭,无尸。魂奔月亮,至太虚幻境报到。宝玉回知黛玉仍一仙子,更加爱黛,并谨遵守其言,与宝钗成亲。(二)宝钗不是“宝黛”爱情上的第三者薛宝钗曾多次规劝贾宝玉走“仕途经济”,以致引起贾宝玉的反感;她也多次向黛玉、湘云进行“女子无才便是德”之类的封建说教因此有些研究红楼梦的学者,将薛宝钗与贾政、王夫人等人作为“主子”阵营同看待

17、,认为在这些人的帮助下,她挑开了宝黛,作为爱情上的“第三者”从而转正。我觉得,薛宝钗首先是封建社会的一位少女,连自己的命运也掌握不了,一切都得听从封建家长的摆布,她本就不愿做这个爱情上的“第三者”,然而,却无奈地认命。“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庚辰侧批:宝钗、湘云一干人。】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庚辰侧批:黛玉、晴雯一干人。】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庚辰眉批:一段妻妾迎新送死,倏恩倏爱,倏痛倏悲,缠绵不了。】” 这是甄士隐对“好了歌”的一部分解释及脂批。“那疯跛道人听了,拍掌笑道:“解得切,解得切!”士隐便笑一声“走罢!”【庚辰侧批:如闻如见。庚辰眉批:“走罢”二字真悬崖撒手,若个

18、能行?蒙侧批:一转念间登彼岸。靖眉批:“走罢”二字,如见如闻,真悬崖撒手。非过来人,若个能行?】” 从这些脂批可知,这是对后面故事的真实反映。先说钗、湘一干人等“脂正浓,粉正香”忽“两鬓又成霜”,再说黛玉、晴雯干人等死去。再是“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如果是宝钗让贾黛爱情产生悲剧,我想根据曹雪芹的聪明,不应先写宝钗“成白霜”,再写黛玉“送白骨”。最后写一段妻妾迎新送死的场面。正月看戏,一戏子长得像黛玉被湘挑明,宝玉使眼色给湘,并谈话调解二人关系,结果越来越遭。袭人说宝钗回请一事时“宝玉冷笑道:他还不还,管谁什么相干。【庚辰双行夹批:大奇大神之文。此相干之语仍是近文与颦儿之语之相干也。上文未说,终

19、存于心,却于宝钗身上发泄。素厚者唯颦、云,今为彼等尚存此心况于素不契者有不直言者乎?情理笔墨,无不尽矣。】:他们娘儿们姊妹们欢喜不欢喜,也与我无干。【庚辰双行夹批:先及宝钗,后及众人,皆一颦之祸流毒于众人。宝玉之心仅有一颦乎。】” 湘黛的问题脾气发到钗上,宝钗何冤!宝玉“素厚者唯颦、云”;对宝钗“素不契者” “管谁什么相干”。要真说能与宝玉沾上边也就属湘云了,就数湘云能与黛玉相媲美了。宝钗沾什么边。可历朝历代的多少读者们,怎么都把我们的宝姑娘想得那么横刀夺爱,厌恶之极。不冤我们宝姑娘呀?!“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庚辰侧批:道尽黛玉每每小性,全不在宝钗身上。】” 若是宝钗世故圆滑,则脂批

20、应再加上宝钗真实的心里想法譬如宝钗心机极多,每每小心之类。但只说是黛玉小性不怪宝钗之话。更证明宝钗的清白,宝钗并无意去介入贾黛之中。再说最有争议的“宝钗扑蝶” 滴翠亭一案“少不得要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犹未想完,只听“咯吱”一声”分明宝钗还没想完,如果是有意想害黛玉,自不能为“犹未想完”这四个字。再往下看:宝钗反向他二人笑道:“你们把林姑娘藏在那里了?”【庚辰侧批:像极!好煞,妙煞!焉的不拍案叫绝!】至此脂批也没批说宝钗恶极。竟嫁祸颦儿之类的话,反说“像极!好煞,妙煞!”说宝钗这招妙。继续往下看:“一定是又钻在山子洞里去了。遇见蛇,咬一口也罢了。”一面说一面走,心中又好笑:【庚辰侧批:真弄婴儿

21、,轻便如此,即余至此亦要发笑。】脂批还是没说宝钗心机险恶。却说那两个好愚弄,她都想笑。所以说宝钗滴翠亭一案有意暗害黛玉是完全错误的。这只仅仅是宝钗金蝉脱壳的法子而已。只是可能无形中伤到了黛玉罢了。把宝钗说成有意为之的人也就是有意“对付”宝钗了。再说另一争议钗审黛。第四十二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潇湘子雅谬补余香一回写钗审黛在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说的“良辰美景奈何天“和”纱窗里也没有红娘报”这两句严重失德之语的一番话。大部分读者认为这是宝钗以封建礼教来教导黛玉的经典,可见宝钗封建卫道士之忠也。刘心武先生也认为这是宝钗选秀失败之后追求爱情拉拢情敌之举。我以前也对刘心武先生这个观点很认

22、同,觉得最准确,现在想来,似有不妥。可能大家还是没有足够重视到这一回的庚辰批语:【庚辰:钗玉名虽两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而为一。请看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这就说明这一回就是要把钗黛写成一个人了。也就把她们俩的老底就交了。她们俩在思想深处有共同之处。不同的是一个是明叛逆,一个暗着有意附合。钗黛合一,警幻仙子的妹妹兼美也是一证。既像宝钗又似黛玉。我认为这是作者和脂砚斋的意思,而读者竟都误解了。跛足道士和癞头和尚都说了,宝钗要嫁有玉的,黛玉要一辈子不与男子说话。注定一个要出世,一个要入世。二者实是统一的。黛玉一死就是宝钗的了。木石前盟

23、是前世的,金玉良缘是今生的,前世的在今生只能一现了。而钗黛又是一个,所以金玉良缘都轮不到宝钗了。宝钗就是黛玉的一个对立统一附生人物,是黛玉的另一类影儿,必随着黛玉的死而死。这样一说,想宝钗自然不能与黛玉去争宝玉的了。她们实为一个人。那么更不可能宝钗是第三者了。有那样一个“自己”嫁给了宝玉自己当然会为之高兴,怎么可能去害呢?所以后来说的让宝玉娶宝钗是黛玉临终前的心愿我想这才是正确的。至于黛玉怎样表达了这一想法,或也并未表达,这是另外一个问题,这里不谈。二、 钗非“金玉良缘”的主人“蘅芜苑”是薛宝钗的居所,其谐“恨无缘”,或“恒无缘”。这就是说宝钗只能恨自己与玉无缘,不是金玉良缘的女主角了。据前所

24、述“钗黛合一”及通判词中所说的“举案齐眉”,可得出宝玉与黛玉结婚不成,与宝钗结婚。(一)宝、钗的“金玉良缘”,假也。这里引用周汝昌的一篇文章:红楼梦里的故事;(一)黛 钗 湘:“黛玉的心,自知自己时间已经有限了,一切都不重要,只有千方百计惜其石、惜其人,为其人,助其人,凡有利于其人者,不管于己如何,皆愿为之,皆愿成之 。因此之故,她已向宝玉掬心建诚,说:我是不行了,你的心,我早尽明,不必多说。但我已不久于世,此乃天意。我去了之后,你必不能独生,那却不是慰我于地下的打算,正是我最痛心的办法。过去有言:你好,我就好。我永记此语。你的为人,必遭世路上的艰难险阻,没有个好帮手,是走不多远的。你如真心慰

25、我,听我的话,和宝姐姐订了亲,她事事能为你思虑照顾周详,是你一生的大福分!你若错想了,怕对不住我,那就还是“白认识了我”,误会了我还谈什么知己二字?我知道你和宝姐姐成亲之后,都不会忘记我。风前月下,柳夕花朝,你们会提起我们一起在园里的那些情景的她说到此,泪如雨下。宝玉已经惊痛得完全木呆了,口中一字也不能吐。这一夕密语,宝玉终生难忘。他日后无可如何,终于听从了黛玉的遗言,答应了与宝钗的婚事。宝钗也不是个福寿之辈,她不爱妆扮,不喜陈设,住处像个“雪洞”,酒令中念个诗什么的,总没有一句是吉祥的话。“敲断玉钗红烛冷”,“宝钗无日不生尘”,处处预示着不吉的征兆。”她没有与宝玉白头偕老。第二部曲也是短暂的

26、。“白首双星”,另有人在那应在湘云身上。”周汝昌先生的这个说法我赞同。前面也说过。因脂批在四十二回说道,这一回他要把钗黛合一了,不信你往下看。说明后面钗黛合一得到进一步证实。那么黛玉死后将宝钗定为宝玉之妻,取代她的位置是合情理的。对于还能不能亲面说这些话我有另一个看法。根据葬花吟所述:“三月梁也空”应该说,宝玉急匆匆走后只是对黛玉“空劳牵挂”。至回时,黛玉已不在人世了。“你这一去就不要回来了,也不要说话”。所以受意宝、钗相结合合理的情节应是黛玉说于宝钗,又留诗文于宝玉,促成这一次金玉良缘。“没有爱情的金玉良姻,无法消除贾宝玉心灵上的巨大创痛、使他忘却精神上的真正伴侣,也无法调和他与宝钗之间两种

27、思想性格的本质冲突。” 所以婚后都并不幸福。但宝玉尚可有人思念,还有这思念般普通痛苦的幸福,可宝钗心中只系宝玉,“我怜人而人不怜我”不正是宝钗的悲剧吗?我们看看宝钗婚后的生活。结了婚是什么样子的呢?看这一首:“宝钗所作灯谜: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这是“更香”。贾政看完心中都想“此物还倒有限。只是小小之人作此词句,更觉不祥,皆非永远福寿之辈。”宝钗“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婚,并无夫妻之事,后几句皆可看出其煎熬之苦。忆菊(蘅芜君)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空篱旧圃秋无迹,冷月

28、清霜梦有知。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迟。谁怜我为黄花瘦,慰语重阳会有期。“薛宝钗的“忆菊”就一味地是寡妇腔”。蔡义江在红楼梦诗词赋鉴赏中的灯谜诗(第五十回)对宝、黛、钗所作的灯谜进行了赏析。现引出来一并分析。(略注释)。“其一(薛宝钗)镂檀镌梓一层层,岂系良工堆砌成?虽是半天风雨过,何曾闻得梵铃声?其二(贾宝玉)天上人间两渺茫,琅玕节过谨提防。鸾音鹤信须凝睇,好把唏嘘答上苍。其三(林黛玉)騄駬何劳缚紫绳?驰城逐堑势狰狞。主人指示风云动,鳌背三山独立名。” 宝钗的谜,前两句的寓意也许是说她为人处处精细,层层设谋,但能八面玲珑,不留痕迹;后两句当是借用唐明皇与杨贵妃死别后,于风雨之中闻铃悲感事

29、,来说她与宝玉生离的。但小说中宝玉是主动弃宝钗出家,并无留恋之意,故反原意而用。又前宝钗“更香谜”(程高本之黛玉谜)中以“ 风雨”象征人事变迁,则贾府经变故后,宝钗仍未闻“梵铃声”,或兼讽其终未醒悟“名利犹虚”(梵语所谓“色即是空”)的道理。这与后半部佚稿中“薛宝钗借词含讽谏”而宝玉“已不可箴”的情节也是符合的” 。由此可见,宝玉的谜寓痛悼黛玉夭亡之意比较明显。首句就用的是南唐李煜浪淘沙词“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和白居易长恨歌“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中的词语和意思,都是说男女死别。黛玉号“潇湘妃子”,所以借“琅玕节”来点她。再看书中二十六回写潇湘馆“凤尾(竹叶)森

30、森,龙吟(风吹竹声)细细”,但到后半部却景物全非,只见“落叶萧萧,寒烟漠漠”(脂评引佚稿中文字),一片荒凉,这也许就是“琅玕节过”的含义,所以后来宝玉要“对境悼颦儿”(七十九回脂评提到的佚稿中情节)。“黛玉之死,佚稿中回目叫“证前缘”,所以借鸾鹊迎归仙境为说。宝玉痛悼黛玉,据脂评说佚稿中亦有如芙蓉女儿诔那样大段文字,我们深以不能读到他“唏嘘答上苍”之词为憾。” 从黛玉的谜中不难看出,黛玉的命运只能是做她的“绛珠草”之命了。从何可知,蔡江义老师是这样认为的,我颇为为赞同。“千里马奔腾驰突,有不可羁勒之势,又忠于其主,啸风踏云悉听指挥,当喻黛玉才情横溢,口角锋芒锐利无比,思想不受儒家礼教束缚,但对

31、宝玉一往情深、生死相托。声名独占鳌头,是对她的赞语也是谶语,因为海上“鳌背三山”终究是无法寻求的,即长恨歌中所谓“山在虚无缥渺间”是也。既然她是名列蓬莱的“世外仙姝”,在人间也就没有她的立足之地了。” 从蔡义江先生的赏析中可看出,宝钗的不幸在哪。真正的金玉良缘并不是宝钗。(二)宝、湘的“金玉良缘”,真也。“蕉棠一绿一红,又是何义呢?十分显明,绿蕉喻黛玉,红喻湘云:此二人方是书中重要女角,而这院中竟无宝钗的地位。” “且看诗句:自是霜娥偏爱冷,非关倩女亦离魂。花因喜洁难寻偶,人为悲秋易断魂。都暗点此花有一段难言的经历:寡居,离别,孤守,相思。故胎批于其句下有一条说:“又不脱将来自己形景。” “闲

32、庭曲槛无馀雪,流水空山有落霞。”“落霞与孤鹜齐飞”雪当然是薛宝钗,霞则是史湘云。这是说后来雪(薛)也无了,死 。就剩下湘云。且是落霞。自是经过一番沦贱之类。但人还在。孤鹜即是指丧偶之宝玉了。那这很明显,宝玉与落难湘云相遇了。刘心武先生对因麒麟伏白首双星的新的认证我觉得可取。在这里不再赘述。从前面所引过的脂批宝玉一生素厚者唯黛、湘二人也可看出,也就是真正的金玉良缘就是这两人。宝玉与湘云是有这共同语言的。还有周汝昌先生在其红楼艺术中的怡红院的境界也说出了经过宝玉多次题试之后确定为“怡红”而不是”快绿”,就说明最后的伴随者是红:海棠,即湘云,而非绿,芭蕉,黛玉也。 由此可见,宝钗的命运的确是悲惨的,

33、曹公塑造其固有她的可爱之处,在其婚姻爱情上,她得不到丈夫的真情,对于恪守封建礼教几乎做到完美的她连真正的婚姻生活都享受不到,而这一切恰恰是代表着浪漫爱情的“木石之盟”造成的,“蘅芜君”也便真真正正地变成了“恨吾君”。三、任是无情也动人红楼梦这部巨著当然不仅仅是写爱情,谈薛宝钗也不能仅从爱情婚姻上论,只是在其爱情婚姻上,世人深受高鄂续书影响,对宝钗的理解严重扭曲。把宝钗说成宝黛爱情的罪人,理解为得到宝玉费尽心机的圆滑世故之人。又对金玉良缘抱怨不至,实际上,薛宝钗在爱情上是一个“蘅芜苑”(很无缘),在仅有夫妻名分的婚姻上不也是一样的抱恨吗?或许这一切都是曹雪芹先生的本意。然而,就算薛宝钗世故,就算薛宝钗争夺宝玉,但她的一生又是怎样的呀?嫁了一个怎样的男人呢?丈夫是好的,可丈夫的心却完完全全是别人的,到头来只有落到个“金簪雪里埋”的悲惨结局。而她自己又有什么错呢?无心害人,总是顾全大局着想,又是那么的美丽、博学,可还是“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的一员。这不由得使我想起了她那泪汪汪的眸子,用书中的话说“任是无情也动人”,难道不是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