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讲宋辽金元史学:史学的繁荣与新儒学运动的影响上.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259387 上传时间:2019-03-12 格式:PPT 页数:84 大小:4.8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九讲宋辽金元史学:史学的繁荣与新儒学运动的影响上.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第九讲宋辽金元史学:史学的繁荣与新儒学运动的影响上.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第九讲宋辽金元史学:史学的繁荣与新儒学运动的影响上.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亲,该文档总共8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九讲宋辽金元史学:史学的繁荣与新儒学运动的影响上.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九讲宋辽金元史学:史学的繁荣与新儒学运动的影响上.ppt(8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第九讲 宋辽金元史学: 史学的繁荣与新儒学运动的影响(上),一 社会文化发展背景 二 宋代史学基本特征 三 欧阳修的史学成就 四 资治通鉴的出现与影响 五 朱熹的历史哲学和史学 六 郑樵和马端临的史学 七 元修三史,2,一、社会文化发展背景,(一)政治与经济形势 (二)印刷术的发展 (三)理学的兴起,3,(一)政治与经济形势,(1)两次从割据到统一: 五代至北宋,宋辽、宋金对立至元统一,元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继续发展的时期,是又一次从封建割据到全国统一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先有五代十国,继有辽、西夏、金跟北宋、南宋的分立,后有元的统一。,4,(2)民族融合,从割据到统一的过程,也是民族大融合的

2、过程。广大的边区,从东北的部分地区到西北,再到西南,基本上都进入了封建社会,广大边区封建化,汉族和各民族间又经历了一次新的组合,这些是封建社会进一步发展时期的又一个重要标志。,5,(3)从门阀世族到品官士绅,在北宋和南宋的统治下,前一历史时期的门阀地主阶层,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瓦解了,代替它的是品官地主。品官地主有政治身份和特权,但所拥有的世袭特权很有限。品官地主外,有豪富地主和兼营商业的地主。寺院地主,在元代比较突出。,6,(4)矛盾与改革,由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的发展,农民起义不断爆发,社会危机严重。政治舞台上出现了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等改革运动,以缓和社会矛盾。这些变法、改革没有达到目的,

3、没有收到应有的成效,但对促进人们思考社会问题有一定的意义。 这些政治上的形势,日益需要历史上寻找经验,尤其是对当代史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7,(5)社会经济发展,宋元时期社会经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有长足的进步。火药、指南针、印刷术是宋代的发现或进一步得到推广应用。中外交通联系密切,中外交往是秦汉以来最频繁的时期。东南经济的发展速度超过了北方。到了南宋,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全国最富饶地区。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这些是封建社会进一步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经济的发展支持了史学等文化事业的进步。,8,(二)印刷术的发展 1、雕版印刷的繁荣: 宋代 宋代印刷业中心:北为开封,南为杭州,

4、西南为四川眉山,东南为福建建阳; 宋朝雕版印刷品丰富:刊刻大藏经(不下6版)、“十二经”、“十三经”、“十七史”、万寿道藏、齐民要术、算经十书、开宝本草、资治通鉴、营造法式等; 私人书坊众多:福建建阳余家(至18世纪)、福建廖莹中“世彩堂”、南宋临安陈氏、尹家等。,9,福建建阳余氏为古代著名的刻书世家,始自北宋,历宋、元、明,直到清初,父死子继,代代相传,经营六七百年之久,持续时间之长,刻书之多,影响之大,为中国古代出版史上所仅见。余氏堂号甚多,宋元时著名的有万卷堂、双桂堂、明经堂、励贤堂、勤有堂等,明代建阳余姓书坊多达50余家。,10,洛阳关林三殿:关公夜读春秋像,11,许昌春秋楼:关公夜读

5、春秋,12,2、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沈括梦溪笔谈:“庆历(1041-1048)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技艺) 毕升活字印刷发明后并未盛行。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印本残页(一般认为中国现存最早的活字本是明代弘治三年1490华燧所印铜活字本) 文献记载:元世祖忽必列时翰林学士姚枢劝其徒杨古用“沈括”活字;王祯(盛年期1290-1333)农书之末附造活字印书法一文,谈到将陶制活字与陶土框及填充材料一起培烧,以制成整版。,13,14,15,16,(三)理学的兴起,唐代统一经学的限度 ”止限于记诵章句,绝无意义之发明。”(陈寅恪论韩愈) “自经义定本颁之国

6、胄,用以取士,天下奉为圭臬。唐至宋初数百年,士子谐谨守官书,莫敢异议矣。故论经学,为统一最久时代。”(皮锡瑞经学历史),17,北宋中期,理学兴起。理学,又称道学,有的称之为新儒学(Neo-Confucianism)。 宋学早期代表人物胡瑗、孙复、石介,摒汉唐注疏,不重章句训诂,而以讲论形式探索经书义理; 神宗前后宋学进入昌盛阶段,出现“濂学”(周敦颐)、“洛学” (二程)、 “关学”(张载)、王学”(王安石)、”蜀学”(苏轼)等分支。他们重抽象思维,探讨宇宙社会生成之源; 南宋正式衍生出以朱熹为关键人物的理学(承自程颐),其理论以”理”为哲学中心,”理”为绝对、永恒的存在,且运动不息、无处不在

7、。,18,19,二、宋代史学基本特征,(一)史学空前发展 (二)新儒学运动的影响 (三)修史机构更加完善 (四)私修史书繁盛,20,(一)史学空前发展,陈寅恪指出: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 “中国史学莫盛于宋。”(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序),21,1、史书数量大增: (清卢文弨chao宋史艺文志补,另考出678部) 四库全书总目统计,史部书564部,21950卷,宋人著作189部,5644卷。宋代史书(部)占清初以前1/3,卷数占1/5。,22,2、史书体例发展,(1)旧体裁的新发展 (2)开创新的史学体裁,23,(1)旧体载的新发展,编年体

8、重新崛起: 资治通鉴出现,之后有人直称编年体为“通鉴体”; 章学诚:“合纪传之互文,而编次总括乎荀、袁,司马光资治通鉴作焉。”(释通) 在重要的历史事件上,通鉴采取回顾、插叙等手法,注意事件的有始有终交待。,24,典制体充分发展: 宋初王溥撰唐会要、五代会要; 秘书省“会要所”撰十种国朝会要(2000余卷); 南宋徐天麟撰西汉会要、东汉会要,成为创作古代会要的第一人; 郑樵通志二十略,将典制体向纵深发展,新设图谱略、金石略、昆虫草木略等 元马端临创文献通考,25,方志的盛行: 宋代方志内容不限于地理,乐史太平寰宇记“增以人物,又偶及艺文”,为“州县志书之滥觞。”(四库全书总目地理类序) 当前留

9、下的宋元方志,有王存元丰九域志等一千余种(其中总志有35种)。,26,(2)开创新的史学体裁,纪事本末体:南宋袁枢通鉴纪事本末 创立了中国史史上以历史事件为纲的新体裁 目录: 第一卷:三家分晋、秦并六国、豪桀亡秦 第二卷:髙帝灭楚、诸将之叛、匈奴和亲、诸吕之变、南粤称藩、七国之叛、梁孝王骄恣 第三卷:汉通西南夷、淮南谋反、汉通西域、武帝伐匈奴、武帝平两越、武帝击朝鲜、武帝惑神怪 ,27,梁启超: “盖纪传体以人为主,编年体以年为主,而纪事本末体以事为主。夫欲求史迹之原因结果,以为鉴往知来之用,非以事为主不可。故纪事本末体,于吾侪之理想的新史最为相近,抑亦旧史界进化之极轨也。”(中国历史研究法过

10、去之中国史学界) 章学诚: “文省于纪传,事豁于编年”(文史通义书教下);,28,纲目体: 朱熹与门人赵师渊对通鉴改造,成通鉴纲目,“纲”据时间顺序写出史事提纲,如春秋之“经”;“目”以分注形式小字书写,是对“纲”的具体叙述,似春秋之“传”。,29,学案体: 朱熹伊洛渊源录,“记周子以下及程子交游门弟子言行。”(四库全书总目史部传记类) 元修宋史,立“道学传”,即据此书 清初作明儒学案、宋元学案,即渊源于此,30,金石学著作: 欧阳修是中国金石学的开创者,著有集古录千卷,所集金石碑帖“上自周穆王以来,下更秦汉隋唐五代,外至四海九州,名山大泽,穷崖绝谷,荒林破冢,神仙鬼物,诡怪所传,莫不皆有。”

11、(欧阳修文忠集集古录目序) 以碑石校“正史”、入正史。通志金石略,31,(二)新儒学运动的影响 1、理学家的理气观: 理学家认为自然界变化是由于天理流行,是阴阳消长的结果: “往来屈伸只是理。盛则便有衰,昼则便有夜, 往则便有来。”(二程遗书卷十五) 理学家又将这种自然发展规律(天理),与社会现象联系起来,认为二者存在内在同一性: “时所以有古今风气人物之异者,何也?气有 淳漓,自然之理,有盛则必有衰气亦盛衰故 也。”(二程遗书卷十五),32,理学家讨论天人问题,视“理”为宇宙自然和历史社会的最高概括,把人类社会历史作为宇宙总过程的组成部分。 理学家认为对历史起作用的是天理,“理”即封建纲常名

12、分: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二程遗书卷五)。,33,2、对史观的影响: 欧阳修写新五代史仿春秋“正名以定分,求情而责实,别是非,明善恶。”(欧阳修全集居士集春秋论中),34,司马光资治通鉴对“三家分晋”的评论: “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是故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贵以临贱,贱以承贵。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故三晋之列于诸侯,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之也。君臣之礼既坏,社稷无不泯绝。”(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35,3、对史书编纂的影响: (1)史

13、法: 重褒贬:用春秋笔法褒善贬恶:新五代史、通鉴纲目 重正统之辨:欧阳修、司马光等;,36,欧阳修的正统论: “太宗皇帝时,尝命薛居正等撰梁、唐、晋、汉、周事为五代,凡一百五十篇。又命李昉等编次前世年号为一编,藏之秘府,而昉等以梁为伪。梁为伪,则史不宜为帝纪,而亦无曰五代者。”(欧阳修正统论序论) “呜呼!天下之恶梁久矣!自后唐以来,皆以为伪也。至予论次五代,独不伪梁,而议者或讥予失春秋之旨,以谓梁负大恶,当加诛绝而反进之,是奖篡也,非春秋之志也。予应之曰:是春秋之志尔。春秋于大恶之君,不诛绝之者,不害其褒善贬恶之旨也。惟不没其实,以著其罪,而信乎后世,与其为君,而不得掩其恶,以息人之为恶,能

14、知春秋之此意,然后知予不伪梁之旨也。”(梁本纪后论),37,司马光的正、闰之论: “然天下离析之际,不可无岁时月日以识事之先后。故不得不取魏、宋、齐、梁、陈、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年号,以纪诸国之事,非尊此而卑彼、有正闰之辨也。”(资治通鉴魏文帝黄初二年),38,(2)史书编纂体裁: 纲目体: “表岁以首年,而因年以著统;大书以提要,而分注以备言。”“岁周于上而天道明矣,统正于下而人道定矣,大纲概举而鉴戒昭矣,众目毕张而几微著矣。”(朱熹通鉴纲目序例) 学案体: 伊洛渊源录“记周子以下及程子交游门弟子言行。”(四库全书总目史部传记类) 本末体: 袁枢资治通鉴纪事本末突出通鉴中的“治道”。

15、,39,(三)修史机构更加完善 起居院: 宋太宗时于禁中设起居院,“(起居)郎与舍人分直崇政殿以记言动,别为起居注,每月先进御,后降付史馆。”(续资治通鉴长编太宗淳化五年994)周必大起居注稿三卷,记孝宗三天事 时政记房: 宋初设,吏额为7人左右,所记为大臣论事、“帝王言动”(宋会要辑稿职官)。李纲建炎时政记三卷,40,日历所: 日历编修起于唐顺宗时,顺宗永贞元年(805,唐会要误为贞元元年)监修国史韦执谊奏曰:“令修撰官各撰日历,凡至月终,即于馆中都会,详定是非。”(唐会要修国史) 至迟在北宋中期设日历所,著作郎和著作佐郎掌编修日历,“以宰执时政记、左右史起居注所书会集修撰,为一代之典。”(

16、宋史职官志四),41,实录院,神宗元丰以前,门下省置编修院,专掌修国史、实录、日历;元丰改制,每修前朝实录,别置实录院,以首相提举;自南宋高宗绍兴九年(1139)始,基本是遇修实录则开实录院。(见宋史职官志四) 宋代实录纂修始于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终南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纂成14帝实录(从太祖、太宗,至宁宗、理宗)。 今存太宗实录残本20卷,为宋代唯一流传的实录。,42,国史院,宋哲宗时正式设置,高宗绍兴二十八年(1158)诏“置国史院,修神宗、哲宗、徽宗三朝正史”,此后遇修国史则开国史馆。(建年以来系年要录宋高宗绍兴二十八年1158) 宋多称“国史”为“正史”,始于北宋真

17、宗景德四年(1007),终南宋理宗宝祐五年(1257) 纂成十三朝国史,起太祖,止宁宗。,43,会要所: 隶秘书省,“以省官通任其事”(宋史职官志四)。宋修国朝会要不下十种(宋会要辑稿500卷,清人徐松从永乐大典中辑出)。 编修敕令所: “掌裒pu集诏旨,纂类成书”(宋史职官志二),由宰相兼提举。 玉牒所: 掌修皇帝家谱,十年一修,名皇帝玉牒。玉牒所由宰相执政为之,设提举一至二人。,44,宋会要辑稿:宋史的雏形,45,(四)私修史书繁兴 1、秦汉至唐史书由私修向官修的过渡 (1)专职史官设置愈趋完备: (2)诏撰和启撰成为常例: (3)北齐始开大臣统领制: (4)隋禁私撰史著: (5)唐初完成

18、史书由私撰向官修的过渡,46,2、宋时官修、私修并行: 修史机构完善、官修成果丰硕: 修起居注、时政记、日历、国史、实录、会要等; 开文禁,允许私修: 苏轼上神宗皇帝书:“历观秦、汉以及五代,谏争而死,盖数百人,而自建隆以来,未尝罪一言者,纵有薄责,旋即超升。”(东坡全集奏议四首) 宋代“百年未尝诛杀大臣”。(二程遗书入关语录),47,3、宋代私修史书的主要领域: 五代时期: 两宋时期多有五代十国纪事,以十国历史的纂修为主; 唐代: 钱易南部新书,吕夏卿唐书直笔,范祖禹唐鉴,吴缜新唐书纠谬,王谠唐语林;,48,宋代: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李心传十三朝会要、建炎以来朝野杂记、

19、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 辽、金、元: 契丹国志,松漠纪闻、大金国志,蒙鞑备录、黑鞑事略。 通史、古史: 章衡编年通载(自尧舜,至宋英宗),苏澈古史(自伏羲、神龙至秦始皇),邵雍皇经极世(自尧至五代),胡宏皇王大纪(自盘古至后周),49,司马光资治通鉴为例: 司马光“独于前史,粗尝尽心,自幼至老,嗜之不厌。每患迁、固以来,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读之不遍,况于人主,日有万机,何暇周览!臣常不自揆,欲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 “臣少好史学,病其烦冗,常欲删取其要,为编年一书臣有先所述通志八卷,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尽秦二世三年不敢自匿,谨缮写随

20、表上进。”(司马文正公传家集进通志表)(上资治通鉴表),50,资治通鉴被纳入官修: 治平三年(1066),英宗读完八卷通志,命司马光“接所进书八卷编集”(宋李攸宋朝事实圣学)。并令于崇文院设局,自行选择协修人员,特许借阅龙图阁、天章阁、三馆、秘阁的图书; 次年,神宗继位,赐名资治通鉴,并写序文。 资治通鉴的私修特征: 司马光六任冗官,皆以书局自随; 司马光选择政治观点一致的协修:刘恕、刘颁、范祖禹; 体例、书法、论等皆出自司马光之手。,51,宋代其他几部著名私修史著: 欧阳修新五代史: “唐以后所修诸史,惟是书为私撰,故当时未上于朝。修殁之后,始诏取其书,付国子监开雕”(四库全书总目史部正史类

21、),52,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臣网罗收拾,垂四十年,缀葺穿联,逾一千卷。牴牾何敢自保,精力几尽此书。”(文献通考经籍考) 南宋学者张栻赞李焘“如霜松雪柏,无嗜好,无姬侍,不殖产,平生生死文字间,长编一书,用力四十年。”(宋史李焘传) 淳熙十年(1183)上宋孝宗,深得孝宗赞赏,诏藏秘阁。,53,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李心传尝谓“中兴以来明君良臣丰功盛烈,虽已见之实录等书,而南渡之初,一时私家记录往往传闻失实,私意乱真,垂之方来,何所考信?”于是“纂辑科条,编年纪载,专以日历、会要为本,然后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可信者取之,可削者辨之,可疑者阙之,集众说之长,酌繁简之中,入而成编,名曰建炎以

22、来系年要录。”(付出高宗皇帝系年要录,要录卷首) 宁宗嘉定五年(1212)知泸州许奕、太常博士李道传奏进“高宗皇帝一朝编年之书,名曰系年要录”,“奉圣旨降付国史院。”(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卷首),54,55,三、欧阳修的史学成就,(一) 新唐书和新五代史 (二) 开风气的历史文献学工作,56,(一)新唐书和新五代史 1、新唐书的编修 (1)旧唐书200卷: 内容: 起自高祖武德元年(618),止于哀帝天祐四年(907),共290年历史。 修撰: 后晋天福元年(941)二月诏修唐书,历4年,至开运二年(945)六月成。刘昫时为宰相领职监修,故题为刘昫撰,实成于众人(张昭远、贾纬,赵熙等)之手。 书名

23、: 进书时称李氏书;南宋以后,因有欧阳修、宋祁唐书传世,乃有新、旧唐书之说。明嘉靖时闻人铨定名为旧唐书。,57,价值 保存了丰富的史料,记事比较详细,便于读者了解历史事件的过程和具体情况。 唐穆宗以后的本纪,虽然内容芜杂,但也记载了不少有价值的史料,如在懿宗本纪、僖宗本纪里较详细地记载了宠勋起义、黄巢起义的情况。昭宗、哀 帝本纪则较详细地记载了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的情况。因为旧唐书记事详细明确,所以司马光著资治通鉴的唐纪部分,大抵采用旧唐书。,58,旧唐书的显著特点是前后记事详略不一,文字风格也差别较大,这是由当时的时代特点所决定的。 旧唐书编修的时代离唐朝灭亡很近,所以能直接利用大量史

24、料,特别是唐代前期的史料。 唐代后期的史料则较少,只有武宗实录1卷和其他零碎材料。旧唐史主要是抄录唐代史料成书,所以后期大不如前。 但由于当时正是割据混战的时代,旧唐书在短期内仓促修成,所以 对唐代史官的著述照抄照录多而加工少,缺乏必要的剪裁、整理和概括。,59,(2)新唐书225卷: 重修缘起: 后晋所修唐书“纪次无法,详略失中,文采不明,事实零落”。 “衰世之士,气力卑弱,言浅意陋,不足以起其文,而使明君贤臣,俊功伟烈,与夫昏虐贼乱、祸根罪首,皆不得暴其善恶以动人耳目,诚不可以垂劝戒,示久远。”(曾公亮进唐书表,新唐书卷末) 修书时间: 庆历四年(1044),宰相贾昌朝建议修唐书; 庆历五

25、年,仁宗下诏开局重修; 嘉祐五年(1060)成书奏呈,历时17年。,60,修撰人员: “本朝修唐书,曾鲁公(公亮)提举,欧阳公分修帝纪,宋祁公修列传,而志、表乃范镇、王畴、宋敏求、吕夏卿、刘羲叟分修。”(宋赵彦卫云麓漫钞)今题欧阳修、宋祁修。 书名: 本名唐书,为区别于旧唐书,定名为新唐书。,61,文省事增原则,“其事则增于前,其文则省于旧”(曾公亮进唐书表) 文省于旧: “凡遇诏诰章疏四六行文者,必尽删之。”(陔余丛考),62,事增于前,(1)增表增事: 增宰相表、方镇表、宰相世系表、室宗世系表,弥补了纪、传的不足,对以后史书的编修也有很大影响 ; (2)增传增事: “新唐书列传内所增事迹较

26、旧书多二千余条。”(陔余丛考)公主传; “唐末诸臣各传,俱比旧书详数倍。”(廿二史札记新书立传独详处) (3)增志增事: 增加仪卫、选举、兵志; 扩充天文志、历志; “新志”囊括有唐一代史事(旧唐书地理志断至天宝十一载,经籍志止于开元时期),63,新唐书“多采小说而不精择”,“唐人小说类多虚诞。”(新唐书纠谬原序)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平心观之,二书不分优劣,瑕瑜不掩,互有短长。”(二书不分优劣),64,2、新五代史的编修,开宝六年(973)宋太祖下诏修五代史,“其梁氏及后唐、晋、汉、周五代史,宜令参知政事薛居正监修。”(宋大诏令集修五代史诏),65,(1)旧五代史150卷: 修撰 始撰于开宝

27、六年(976)四月,成于开宝七年(977)闰十月,用时19月。 A、皇帝为取鉴:希望尽快从“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教训中找到解决办法。 B、五代各朝实录保存完好。 C、史局修撰官“尚多逮事五代,见闻较近”(四库全书总目旧五代史)。,66,体例: 共有5个部分: 第一、梁书、唐书、晋书、汉书、周书(各代相接,各有本纪、列传) 第二、世袭列传:(钱缪等) 第三、僭伪列传:(王审知等) 第四、外国列传 第五、志 特点: 本纪较详; “志”较完备(天文、历、五行、礼、乐、食货、刑法、选举、职官、郡县);,67,旧五代史也有它的不足之处,因为它是依据五代实录,而实录多是由当朝人编写,所以隐讳粉饰的地方较

28、多,修旧五代史的史官又多是五代时的旧臣,他们 不加区分地照录了这些不实屈笔的文字,使书中的不少记述不符合历史事实,另外旧五代史叙事较为繁杂。这些都引起后人对它的批评。,68,流传: 得到宋太祖重视,成后不久刊行; 司马光修通鉴,多采用之; 南宋后地位渐降; 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明令“新定学令内削去薛居正五代史,止用欧阳修所撰”(金史章宗纪); 元代以后渐湮没; 清修四库,邵晋涵等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又考宋人书之征引薛史者”(四库全书总目旧五代史)。,69,2、新五代史,新五代史 74卷 欧阳修私修,前后18年。,70,体例 仿史记之例,著为通史; 分为:本纪、列传、考、世家、世家年谱、

29、四夷附录; 列传以专仕一朝者归一朝,仕于数朝者归于杂传; 只设天文(司天)、地理(职方)二考 职方考中用表的形式,将290余州郡的废置更易情况明白地显示出来,71,新五代史仿春秋笔法,用不同的字句表现微言大义,个人好恶往往影响了史实的记述,终于招致了后人的批评。但是,欧阳修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大家,古文 运动的领导人和集大成者,所以新五代史文笔简洁,叙事生动,当时人就认为它的笔力与史记不相上下。新五代史的文笔之出色,的确在二十四史中是 罕见的。,72,评价,新五代史“卷帙虽不及薛史之半,而订正之功倍之。”(赵翼廿二史札记欧史不专据薛史旧本) 新五代史“有写史的一套义法,不是归纳一堆材料就算历史的,

30、就这一点,我们觉得该特别看重。”(钱穆中国史学名著),73,总得来看,两部五代史互有短长,现存旧五代史全书是新五代史的两倍多,旧史列传人物460余人,新史只有256人;旧史有志10篇,新史只有2 篇。新史的世家10卷,对十国历史的记述更为完备。在个别人物传的字数上也多于旧史。这两部史著都是研究五代十国历史的重要材料。,74,(二) 开风气的历史文献学工作,一)疑古辨伪 二)金石学 三)目录校勘,75,一)疑古辨伪,1、关于易传 易传共种篇,自汉代起,它们又被称为“十翼”: 彖传上下篇、 象传上下篇、 文言传、 系辞传上下篇、 说卦传、 序卦传 杂卦传。 (彖:tun,指“彖辞”,就是古经六十四

31、卦中每一卦开头的卦 辞。) 欧阳修认为,系辞的解说“繁衍丛脞(cu,丛脞,细碎、琐碎)而乖戾(乖悖违戾,抵触而不一致)”,,76,2、关于孟子,欧阳修认为孟子中有些记载不可信。如关于舜的“涂廪修补粮仓浚井”一事的记载。 孟子万章章句上: 万章曰:“父母使舜完廪,捐阶除去阶梯,瞽瞍焚廪。使浚井,出,从而揜yn,遮蔽之。”,77,舜之涂廪、浚井,不载于六经,不道于孔子之徒,盖俚巷人之语也。及其传也久,孟子之徒道之。事固有出于缪妄之说。其初也,大儒君子以世莫之信,置而不论。及其传之久也,后世反以谓更大儒君子而不非,是实不诬矣。由是曲学之士,溺焉者多矣。自孔子殁,周益衰,王道丧而学废,接乎战国,百家之

32、异端起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岂好非六经者?黜其杂乱之说,所以尊经也。(欧阳修:居士集卷十八),78,欧阳修较为客观地对儒家经籍进行分析,指出后儒解释中的错谬,批评了那些曲解臆说。这对当时学术风气的转变起了重要的作用。,79,二)金石学,欧阳修对三代以后的金石铭刻的收集与研究,是他的学术事业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首先网罗广泛,兼收并蓄。上自周穆王以来,下更秦汉隋唐五代,外至四海九州名山大泽,穷崖绝谷、荒林破冢、神仙鬼物和诡怪所传,都在搜集之列。 其次,搜集、整理与研究结合为一个整体。搜集金石,随得而录,撮其大要别为录目。,80,治金石与治史,治金石的旨趣 “载夫可与史传正其阙谬者,以

33、传后学”。 以金石与史传相参验,证史家的阙失。金石学成为史学的一个部门。 集古录跋尾 集古录 以史书中史文记载,考鼎铭碑刻的作者、制作年代与内容,也以金石文字补史传缺漏,订正史文中的讹谬。,81,三)目录校勘,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命翰林学士张观、李淑、宋祁等校定整理三馆与秘阁藏书,去芜存菁、刊其 讹舛,编成书目。 不久又命翰林学士王尧臣、聂冠卿、郭稹、吕公绰、王洙、欧阳修等人校正条 目,讨论撰次,编列书目。 历七年至庆历元年七月成书60卷,庆历元年(1041年)十二月,由翰林学士王尧臣上奏,赐名崇文 总目,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家书目(已残缺)。,82,崇文总目著录丰富、体例完备,每类

34、有叙释即类序,每书有解题。体例为後来的晁公武、陈振孙所效法。 崇文总目上承唐代开元群书四部录之馀绪,下启清代四库全书总目之先河,其间八百多年间,是唯一一部卷帙浩繁、体例完备的官修目录。 宋朝崇文三馆和 秘阁曾多次失火,补缺端靠崇文总目。 清初开四库馆,清儒自永乐大典等书辑出叙释。四库全书总目赞之 册府之骊渊,艺林之玉圃。,83,目录,经部: 易、书、诗、礼、乐、春秋、孝经、论语、小学。 史部: 正史、编年、实录、杂史、伪史、职官、仪注、刑法、地理、氏族、岁时、传记、目录。 子部: 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兵家、 类书、算术、 艺术、医书、卜筮、天文占书、历数、五行、道书、释书。 集部: 总集、别集、文史。,84,崇文总目叙释,,将崇文总目的编纂体例介绍交代,有叙有释,主要为欧阳修所撰写。 崇文总目叙释:叙学术渊源流变 继承汉志的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传统 易、论语分为三,诗分为四,礼分为二,春秋分为五家 注: 易有田何、焦赣、费直三家注; 注:论语有鲁论、齐论(增加问王、知道二篇,今文无之)、古论(出于孔子壁中)三种 对各派学术兴衰变动、至宋尤有影响者的来龙去脉,缕述清晰。论述各家之说,较其短长,尤有所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