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春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二单元儒道互补 2.2.2.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267724 上传时间:2019-03-14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98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春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二单元儒道互补 2.2.2.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17春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二单元儒道互补 2.2.2.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17春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二单元儒道互补 2.2.2.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春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二单元儒道互补 2.2.2.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春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二单元儒道互补 2.2.2.ppt(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孟子见梁惠王 胠箧,文本助读,知识梳理,孟子主张“性善说”。在孟子看来,人之所以为人,人生来就和禽兽相区别的地方,是人的天性中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即具有“仁义礼智”这四种德的萌芽。充分地发展这些萌芽,足可以保有天下;而如果不发展它们,则可能连父母都不能奉养。就这样,孟子从界定“人”的特质出发,强调了勉力行“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政治学说方面,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出了“仁政”“王道”思想。“仁政”“王道”的核心是保民、爱民。孟子认为,推行“仁政”“王道”对于君主来说并不难,只要把他们本性中“仁”的因素加以发展、推广即可,即“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

2、人之政矣”(公孙丑上)。后世封建王朝从汉朝开始以儒家思想立国,虽然“仁政”思想并未真正实现,但不可否认它对在位者是一种警醒,并且是士人批评时政的重要的理论武器。,文本助读,知识梳理,战国中期,在各国纷争的局面中,封建阶级关系已大致形成,这种新兴势力在意识形态方面的代表,就是当时已成“显学”的儒家学派。儒家与杨朱、墨子、庄子学派相互攻讦,庄子学派则拿儒家作为对立面,非议他们所赞颂的“圣人”,以及“仁义圣知(智)”等观念。所谓“圣人”,其实就是儒家知识分子,他们所提出的“仁义圣知(智)”观念,是为巩固新兴的封建专制宗法制度服务的。故司马迁老庄申韩列传说:“(庄子)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

3、明老子之术。”显然,“剽剥儒墨”乃是胠箧一文的基本立足点,我们可以把本文视为一篇矛头指向当时“显学”儒家学说的政治批判书。,文本助读,知识梳理,相关链接,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曾到过梁(即魏)、齐、宋、滕、鲁诸国,宣传先王之道,不为采纳,归而与弟子讲学著书。孟子由孟子及其门人合著,今存七篇。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文本助读,知识梳理,庄子(约前369约前286),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代宋国蒙(今安徽

4、亳州蒙城)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称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庄子的文章,想象力丰富,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著作有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52篇,但留下来的只有33篇。其中内篇7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15篇、杂篇11篇可能掺杂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文本助读

5、,知识梳理,文本助读,知识梳理,2.识通假 (1)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匮”同“柜”,柜子) (2)然则乡之所谓知者(“乡”通“向”,先前,从前) (3)罔罟之所布(“罔”同“网”,渔网) (4)阖四竟之内(“竟”同“境”,疆界) (5)苌弘胣,子胥靡(“靡”通“糜”,糜烂) (6)擿玉毁珠,小盗不起(“擿”通“掷”,扔掉),文本助读,知识梳理,文本助读,知识梳理,文本助读,知识梳理,文本助读,知识梳理,4.分古今 (1)故尝试论之 古义:曾经试图。今义:试,试验。 (2)所以立宗庙、社稷,治邑、屋、州、闾、乡、曲者 古义:所有用来。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3)跖不得圣人之

6、道不行 古义:不能行窃。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 (4)为之权衡以称之 古义:秤锤,秤杆。今义:比喻衡量,考虑。 (5)灭文章,散五采 古义:文辞,文饰。今义:篇幅不很长的单篇作品。 (6)毁绝钩绳而弃规矩 古义:圆规和角尺。今义:比喻一定的标准、法则和习惯。,文本助读,知识梳理,5.析活用 (1)不远千里而来(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远) (2)苟为后义而先利(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后,以为先) (3)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后) (4)则必摄缄縢、固扃钅矞(形容词作动词,加固) (5)曷尝不法圣人哉(名词作动词,效法) (6)虽重圣人而治天下(形容词作动词,重用) (7)则

7、是重利盗跖也(形容词作动词,增益) (8)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形容词作名词,视觉) (9)胶离朱之目(名词作动词,粘住) (10)非所以明天下也(形容词作动词,明示),文本助读,知识梳理,6.明句式 (1)何以利吾国(宾语前置句) (2)昔者龙逢斩,比干剖,苌弘胣,子胥靡(被动句) (3)何适而无有道邪(宾语前置句) (4)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判断句) (5)天下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 (6)彼窃钩者诛(被动句) (7)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判断句),句段点评,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赏鉴,1.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

8、利”? 点评如果轻义而重利,他们不夺取国君的地位和利益是绝对不会满足的。没有讲仁的人会遗弃自己父母的,没有行义的人会不顾自己君主的。大王只要讲仁义就行了,何必谈利呢? 剖析孟子之所以反对先“利”后“义”,就在于他认为“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因此应该以仁义维系人心。孟子生活的时代较孔子生活的“礼崩乐坏”的时代不同,是一个雄群争霸、战乱不已的时代。孟子主张行仁政取民心,然后兴“仁义之师”以统一天下,与法家的以武力征服天下根本对立。孟子“仁政”的思想基础是民本主义或古代朴素的人道主义,即以人为中心,以民为本。继承孔子仁学,但又把它推广到政治心理上去,把它视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从而把仁学修养学发展成

9、仁学政治学,这是孟子思想对孔子思想的独特发展。,句段点评,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赏鉴,2.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 译文那些偷窃腰带钩之类小东西的人受到杀戮,而窃夺了整个国家的人却成为诸侯,诸侯之门方存仁义,这不就是盗窃了仁义和圣智吗? 点评窃钩者是小偷,诸侯则是大盗,只不过披了一层“仁义”的外衣,使其掠夺行径显得格外堂皇而已。曼瑟奥尔森在权力与繁荣一书中,也以小偷为例,说明专制者“仁政”的本质:一个小偷认为他对整个社会的损害是微小的,所以会接二连三地流窜作案;但如果一大群小偷聚集在一起,结成匪帮,并垄断了某一区域的掠夺权,他们就不会竭泽焚薮,而是有

10、所控制,给人们以喘息的机会,以便攫取更大的利益。 由此看来,儒家的仁义主张以及其所推崇的圣人不过是窃国大盗的帮手,是贪婪的人谋取私利的工具。庄子的这一论断正中儒家的软肋:有德者未必有位,为了实现仁义就只能依靠统治者加以实行,然而统治者却往往利用仁义达成一己之私。,句段点评,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赏鉴,1.在今天,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评价孟子的“义利观”? 提示在孟子看来,只追求利益,会使人忽略对道德的完善,使行动失去合宜的准绳。“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由此可见,利对人的诱惑是十分巨大的。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个人的“利”,只要不损害别人的利益,并且和集体、国家的“利”在大

11、方向上一致,追求它就是合理的,并且对社会也是有好处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多指的是“权力”和“金钱”等,很多人获取了物质财富,但是精神空虚,忽略精神层面的追求。对这样的人而言,孔子、孟子的话无疑是一味“清醒剂”。孟子的“义利观”对我们今天的公民道德规范建设,也很有借鉴意义。,句段点评,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赏鉴,2.胠箧一文论述的中心是什么?它出现在文章哪一段?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提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阐述庄子所主张的“绝圣弃知”的思想。这一观点正式提出是在课文的最后一段。 文章一开头从日常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出惊人之论:生活中人们眼里的聪明做法,岂不是为大盗积聚做准备吗?第二段将此结论推

12、广、提升,用反问句的形式指出:所有的智者、圣人都是在为大盗积聚、准备啊!接下来第三段为了使圣智之法成为大盗的工具的意旨表达得更显豁,文章假设了一段盗跖和他手下的对话,并由此指出,圣人之道不仅有利于善人,也能给大盗带来好处。但毕竟天下善人少而不善的人多,所以推论起来,坏人从圣人那里得到的好处更多,“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由此推论出“圣人生而大盗起”的判断,进而得出:打倒圣人,释放盗贼,那么天下就太平了。,句段点评,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赏鉴,第四段先重申圣人“已死”、大盗不起的意思,然后从反面指出“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第五段总结以上论述,提出“绝圣弃知”的主旨,并全面地陈述有关主

13、张。 作者在论述中把自己“绝圣弃知”的主张放在文章的最后部分,不仅使全文的论述层次清楚,而且层间构成层进关系。这种在逐步推进中亮出自己的主张的写法,能够使自己的立论建立在更加坚实的说理基础上,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句段点评,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赏鉴,句段点评,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赏鉴,汪洋恣肆,气象雄奇 庄子的文章,想象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就本文而言,具体表现为两点: 1.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夸张大胆,意境雄阔,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胠箧中写到,“夫谷虚而川竭,丘夷而渊实。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故矣。圣人不死,大

14、盗不止”,庄子为我们描绘了盗者四起后,连自然界的地貌都为之改变,这类夸张的描述充分展示了庄子在行文中丰富的想象力和奇特的构思,给人以风诡云谲、变化莫测的感觉,读来引人入胜。,句段点评,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赏鉴,2.庄子散文语汇丰富,造语奇特,文辞富丽,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作者仅用“谷虚而川竭,丘夷而渊实”一句话就生动传神地描绘了一幅自然惨境,又如作者用“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等一系列的排比手法描绘了庄子理想中的太平世界。胠箧开篇“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则必摄缄縢、固扃钅矞,此世俗之所谓知也。然而巨盗至,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唯恐缄縢、扃钅矞之不固也”等叙述,使普通小盗和巨盗的区别一目了然,充分体现了庄子运用语言的创造性和奇特性,不愧为一代文学巨匠和语言大师。 庄子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突出的地位,而他的影响也是极其深远的,他文章的抑扬捭阖,汪洋恣肆,富于幻想夸张而又带有浓厚诗意的浪漫主义风格为后世许多作家提供了艺术借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